【精品解析】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道题目,每题2分,共20分)
1.(2024八上·庆阳期中)深圳东部海域出现一种“瓶盖”状生物,如下图所示,身体呈圆盘状,体表具有许多分散的刺细胞群,有口无肛门,据此推测其为(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软体动物
【答案】A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腔肠动物是一类具有简单组织结构的海洋生物,它们具有口无肛门,体表有刺细胞,用于捕获猎物和防御。这与题目中描述的生物特征完全吻合。A正确。B、扁形动物通常具有三胚层身体结构,有口有肛门,且不具备刺细胞。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中生物的特征。B错误。
C、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有口有肛门,且不具备刺细胞。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目中生物的特征。C错误。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通常具有贝壳保护,有口有肛门,且不具备刺细胞。因此,这个选项同样不符合题目中生物的特征。D错误。
故选A。
【分析】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2024八上·庆阳期中)食用末煮熟的鱼片、肉片,易感染华枝睾吸虫或蛔虫,影响人体健康,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  )
A.运动能力强 B.消化管发达 C.生殖能力强 D.有口无肛门
【答案】C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华枝睾吸虫和蛔虫作为寄生虫,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上。华枝睾吸虫的生殖系统极其复杂,能够产生大量的卵,而蛔虫的雌虫每天可以产下数以万计的卵。这种生殖能力的增强,是寄生虫为了增加感染宿主的机会而进化出的适应性特征。相比之下,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运动能力并不强,消化管的发达程度也因寄生虫的营养获取方式而异,且蛔虫有口有肛门,而华枝睾吸虫有口无肛门。因此,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生殖能力强,C正确。
故选C。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寄生类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2024八上·庆阳期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文蛤(如图)的外套膜上皮具有一群特殊的“黏液细胞”,能合成并储存红霉素。关于文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表没有贝壳 B.用鳃呼吸
C.通过出水管吸水 D.身体呈辐射对称
【答案】B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文蛤属于软体动物,其体表通常具有贝壳,这是软体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A错误。
B、文蛤作为水生软体动物,其呼吸方式并非通过鳃,而是通过鳃状组织或肺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文蛤等软体动物通过特定的水管系统进行水体的吸入和排出,以实现摄食、呼吸和排泄等功能。这些水管系统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文蛤确实通过入水管吸水,并通过出水管排出水。C错误。
D、文蛤等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通常被描述为具有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等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分为足、内脏块及外套膜三部分。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软体动物的特征及其生理结构。软体动物是一类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和贝壳(有时退化)的动物。它们通过特定的水管系统进行水体的吸入和排出,这是其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括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等多个部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准确掌握软体动物的特征和生理结构,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4.(2024八上·庆阳期中)下列都属于鱼的一组动物是(  )
①甲鱼 ②河豚 ③娃娃鱼 ④鲨鱼 ⑤鲸鱼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鱼的多样性;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①甲鱼体表有甲,有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不符合题意。
③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山上水中,但是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不符合题意;
⑤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②河豚、④鲨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符合题意。
所以,属于鱼的一组动物是②、④。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有鳞片,体温不恒定,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水压和测定方向。
(2)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叫鱼而不是鱼的动物:
鱿鱼、鲍鱼和章鱼等属于软体动物;
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
鳄鱼、甲鱼属于爬行动物;
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5.(2024八上·庆阳期中)羊羔肉是庆阳环县的地方传统小吃,羊羔肉味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非常可口。某同学认为羊属于哺乳动物,他的判断依据是(  )
A.胎生、哺乳 B.体内受精 C.用肺呼吸 D.具有脊柱
【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殖特点,所以,该同学认为羊属于哺乳动物,他的判断依据是胎生、哺乳,A符合题意。
B.爬行类、鸟类都为体内受精,不是哺乳动物的判断依据,B不符合题意。
C.爬行类、鸟类也用肺呼吸,不是哺乳动物的判断依据,C不符合题意。
D.鱼类、两栖动物、鸟类、爬行类动物等的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护作用,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体腔内有膈,心脏有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这种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如马、牛、羊等。
6.(2024八上·庆阳期中) 以下动物的器官或结构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是(  )
A.鲤鱼的鳃 B.青蛙的皮肤和肺
C.鸡的气囊 D.鳄鱼的肺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A不符合题意。
B、青蛙靠肺呼吸,肺发育不完善,需要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B不符合题意。
C、鸡属于鸟类,靠肺呼吸,气囊与肺相通,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能辅助鸟类完成双重呼吸,C符合题意。
D、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靠肺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不同类群的动物的呼吸特点,为基础题,需要熟记: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呼吸器官,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平时学习过程中需要总结、积累:
蚯蚓——湿润的体壁;
昆虫——气管;
水生软体动物、鱼、青蛙幼体等——鳃;
两栖动物成体——肺,皮肤辅助;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肺。
7.(2024八上·庆阳期中)人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进行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划龙舟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8.(2024八上·庆阳期中)黄鼬俗称“黄鼠狼”,遇到危险本能地排出臭气来麻痹敌人。它常捕食的鼠类闻到臭气往往选择逃离。下列关于“排出臭气”这一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对黄鼬有利 B.有利于躲避敌害
C.是学习行为 D.可以诱杀鼠类
【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运动的意义
【解析】【解答】A、黄鼬排出臭气的行为是一种防御行为,对黄鼬是有利的,A说法错误。
B、黄鼬排出臭气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一种防御敌害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躲避敌害,B说法正确。
C、动物的防御行为花丝动物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C说法错误。
D、根据题干所述,黄鼬排出臭气时,常捕食的鼠类闻到臭气往往选择逃离,这不利于诱杀鼠类,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行为,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知防御行为的意义,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9.(2024八上·庆阳期中)红火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有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保卫,成员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体现了红火蚁具有(  )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答案】C
【知识点】社会行为;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A.防御行为是指生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等。而题干中红火蚁群体内的分工不是防御行为,A不符合题意。
B.取食行为是指生物获取食物的行为,题干中未涉及取食相关内容,B不符合题意。
C.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红火蚁群体内有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成员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体现了社会行为,C符合题意。
D.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只要一方认输,胜者则立刻停止攻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蜜蜂的蜂群中,有蜂王、雄峰和工蜂之分,但它们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猩猩和狒狒等群体中都有一只“首领”等。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个体作用不同,地位也不平等”.营社群生活的动物还有蚂蚁、白蚁、大雁、狮子等。
10.(2024八上·庆阳期中) “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这句诗描写的是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这一过程中,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植物生长 B.参与物质循环
C.促进花的发育 D.帮助植物传粉
【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CD、根据分析可知,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在此过程中,动物帮助植物进行传粉;传粉有助于植物的繁殖,但它并不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水分和营养的吸收等因素;传粉是发生在花已经发育成熟并开放之后的过程,蜜蜂采集花粉并不直接促进花的发育,AC错误,D正确。
B、动物在生物圈中确实参与物质循环,但这句诗主要描述的是蜜蜂的传粉作用,而不是物质循环,B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二、分析说明题(本题包括6道题目,每题5分,共30分)
11.(2024八上·庆阳期中)下图是水螅、涡虫和蛔虫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水螅摄入的食物在③内消化,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   (填序号)排出。
(2)与水螅相比,图二中涡虫的身体前端有可以感光的   (填序号),且涡虫的身体呈   对称,有明显的背腹之分,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
(3)图三所示的蛔虫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的侵蚀;蛔虫的消化管结构   (填“简单”或“复杂”),[⑦]   器官发达,这些特点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答案】(1)②
(2)④;左右
(3)简单;生殖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图一中,①是触手,②是口,③是消化腔。
水螅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摄入的食物在③消化腔内消化,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②口排出。
(2)图二中,④是眼点,⑤是腹面。涡虫的前端有可以感光的④眼点。与水螅相比,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 有明显的背腹之分, 这样的特点,使涡虫的运动更加灵活。
(3)图三中,⑥是肠,⑦是生殖器官。
蛔虫属于线虫动物,身体细长,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不能被肠液消化,是因为它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消化;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消化管结构简单;⑦生殖器官发达,运动器官退化。
故答案为:(1)②;(2)④、左右;(3)简单、生殖。
【分析】此题考查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和线虫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刺胞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2)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有口无肛门。两侧对称体型使得动物的运动更准确、迅速,利于捕食和防御。
(3)线虫动物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蛔虫是一种寄生在消化道内的线虫动物,人体的消化液无法将寄生于体内的蛔虫消化,这是由于蛔虫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可以抵御消化液的侵蚀。
(1)图一中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水螅有口无肛门,摄入的食物在③消化腔内消化,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②口排出。
(2)与水螅相比,图二中涡虫身体前端有可以感光的④眼点,身体呈两侧(左右)对称,有明显的背腹之分,运动更加灵活。
(3) 蛔虫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不能被肠液消化,是因为它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消化;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消化管结构简单;⑦生殖器官发达,运动器官退化。
12.(2024八上·庆阳期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更是灿若星河。请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诗词并回答问题: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蝉的身体和附肢都   ;体表具有   ,可以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中的蛙用   呼吸,用   辅助呼吸;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进行呼吸。
(3)“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赋。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宋代诗人丁谓采用夸张之笔,极言冬眠苏醒的蛇之大之长。蛇需要冬眠是因为它不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故属   动物。
【答案】(1)分节;外骨骼
(2)肺;皮肤;鳃
(3)变温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对动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1)蝉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部,足触角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还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2)诗中的 “蛙” 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肺发育不完善,需要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
(3)蛇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都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不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冬季,环境温度降低,蛇的体温也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活动能力减弱,因此需要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季。恒温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不需要冬眠。
故答案为:(1)分节、外骨骼;(2)肺、皮肤、鳃;(3)变温。
【分析】此题考查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仅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足和触角也分节,节肢动物种类多,分为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既能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肺进行呼吸,如青蛙、蟾蜍、蝾螈等。
(3)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恒温动物能维持体温恒定,在动物界中,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变温动物不能维持体温恒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体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
(1)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蝉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飞行器官是翅,蝉体表包被着外骨骼,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宜陆地生活。
(2) 诗中的 “蛙” 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成体用肺呼吸,肺的结构简单,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因此需要皮肤辅助呼吸。皮肤湿润,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够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是专门用于水中呼吸的器官,由鳃丝组成,鳃丝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够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3) 蛇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都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不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冬季,环境温度降低,蛇的体温也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活动能力减弱,因此需要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季。恒温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不需要冬眠。
13.(2024八上·庆阳期中)家鸽是由野生的原鸽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养培育而成的。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公元前就有人开始饲养家鸽了,到唐宋时期已经十分盛行。为了适应飞行生活,鸟类具有许多适应性的结构特征,图一至图三分别是家鸽的外形、运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序号,横线上写结构名称)
(1)观察图一可知,家鸽的身体呈   ,这种体形的作用是能减小飞行时的阻力。家鸽的体表覆羽,前肢变成   。
(2)图二所示的鸟类运动系统中,[①]   附着在胸骨上,可以驱动双翼上、下扇动,为飞行提供动力。
(3)图三所示的鸟类呼吸系统中,[ ]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家鸽具有发达的   ,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从而辅助呼吸。
【答案】(1)流线型;翼
(2)胸肌
(3)③肺;气囊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观察图一可以看出,家鸽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利于飞行;家鸽前肢变成翼,为飞行提供了前提。
(2)图二中,①是胸肌。鸟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既轻便又牢固;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①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所以,家鸽最发达的肌肉是翼上的胸骨上的胸肌。
(3)观察图三可知,②是气囊,③是肺。鸟有与③肺相通的②气囊,气囊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鸟类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该结构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肺内气体交换的效率。因此③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家鸽具有发达的②气囊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
故答案为:(1)流线型、翼;(2)胸肌;(3)③肺、气囊。
【分析】此题考查鸟类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基础知识即可。
鸟类大多营飞行生活,鸟类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为飞行生活提供了前提;有喙无齿;长骨中空,短骨愈合,即轻便又牢固,有利于减轻体重;心脏有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进行双重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体温恒定,卵生。
(1)鸟与飞行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前肢变成翼,是飞行器官,使鸟能振翅高飞或平稳滑翔。
(2)鸟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①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所以,家鸽最发达的肌肉是翼上的胸骨上的胸肌。
(3)观察图三可知,鸟有与③肺相通的②气囊,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鸟类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该结构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肺内气体交换的效率。因此③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家鸽具有发达的②气囊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
14.(2024八上·庆阳期中)华北豹是甘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甘肃省“两豹一猫”保护规划的其中之一。华北豹是猫科、豹属动物,营独居生活,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树上或岩洞中休息。华北豹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等。下图是哺乳动物的两种牙齿组成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华北豹的体表被毛,且绒毛较多,具有   作用。
(2)华北豹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是   、哺乳,这种方式大大   (填“提高”或“降低”)了后代的成活率。
(3)华北豹具有发达的   系统和感觉器官,因此它们可以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从而适应复杂的环境。
(4)根据华北豹的食性判断,它的牙齿组成与图   相同。
【答案】(1)保温
(2)胎生;提高
(3)神经
(4)甲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华北豹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绒毛较多,具有保温作用。
(2)华北豹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这种特有的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3)哺乳动物大脑等神经系统发达,感觉器官灵敏,能够对多变的陆地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华北豹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4)华北豹的牙齿分化。根据题干所述,“华北豹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等。”因此可以推断,华北豹为肉食性动物,牙齿分化门齿、臼齿和犬齿,犬齿发达,即与图甲相同,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故答案为:(1)保温;(2)胎生、提高;(3)神经;(4)甲。
【分析】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基础知识即可。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护作用,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体腔内有膈,心脏有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这种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如马、牛、羊等。
(1)华北豹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华北豹体表被毛、绒毛较多,具有保温作用。
(2)华北豹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这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3)由于陆地环境比较复杂,陆生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华北豹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4)华北豹与其食性相适应,牙齿分化门齿、臼齿和犬齿,与图甲相同,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15.(2024八上·庆阳期中)2024年8月22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抵达甘肃省庆阳市东湖公园,与当地市民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乒乓球交流活动。这支阵容强大的国家乒乓球队中集结了众多一线高手,包括东京奥运会金牌得主等。图一是屈肘运动示意图,图二是关节结构模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乒乓球运动员把乒乓球拍拿起并放在胸前时,肱二头肌所处的状态是   ;当运动员伸展手臂的那一刻,图一中的[②]处于   状态。
(2)运动员的动作很灵活,这与运动系统有关。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   、关节和   组成。
(3)在运动中,关节起   作用。
【答案】(1)收缩;收缩
(2)骨;骨骼肌
(3)支点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图一中,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当乒乓球运动员把乒乓球拍拿起并放在胸前时,此时处于屈肘状态,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当运动员伸展手臂的那一刻,处于伸肘状态,伸肘时,②肱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二头肌舒张。
(2)运动员的动作很灵活,这与运动系统有关。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活动的连接(即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因此,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根据以上所述,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
故答案为:(1)收缩、收缩;(2)骨、骨骼肌;(3)支点。
【分析】此题考查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当乒乓球运动员把乒乓球拍拿起并放在胸前时,肱二处于屈肘状态,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当运动员伸展手臂的那一刻,图一中的②肱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二头肌舒张。
(2)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 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因此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
16.(2024八上·庆阳期中)某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实验。选取三只生长情况一致的一天未进食的同种类小白鼠A、B、C,分别走同一个迷宫。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测得如下数据。请分析:
小白鼠 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5分55秒 4分34秒 2分9秒
B 4分27秒 3分13秒 1分40秒
C 7分51秒 5分34秒 2分25秒
(1)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动物的这种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   
(2)探究中让三只小白鼠“分别走同一个迷宫”,目的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   ,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4)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答案】(1)学习;适应环境
(2)控制单一变量
(3)随着训练次数越多,小鼠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少
(4)高等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1)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能让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2)探究中让三只小白鼠 “分别走同一个迷宫”,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只有 “训练次数” 等研究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如迷宫、环境等完全一致),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随着训练次数增多,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短,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4)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这说明动物越高等,神经系统越复杂,学习能力越强;而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1)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
(2)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因此,实验中“分别走同一个迷宫”,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随着训练次数增多,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短,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4)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而小鼠属于脊椎动物,小鼠更高等,学习能力更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1 / 1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道题目,每题2分,共20分)
1.(2024八上·庆阳期中)深圳东部海域出现一种“瓶盖”状生物,如下图所示,身体呈圆盘状,体表具有许多分散的刺细胞群,有口无肛门,据此推测其为(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软体动物
2.(2024八上·庆阳期中)食用末煮熟的鱼片、肉片,易感染华枝睾吸虫或蛔虫,影响人体健康,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  )
A.运动能力强 B.消化管发达 C.生殖能力强 D.有口无肛门
3.(2024八上·庆阳期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文蛤(如图)的外套膜上皮具有一群特殊的“黏液细胞”,能合成并储存红霉素。关于文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表没有贝壳 B.用鳃呼吸
C.通过出水管吸水 D.身体呈辐射对称
4.(2024八上·庆阳期中)下列都属于鱼的一组动物是(  )
①甲鱼 ②河豚 ③娃娃鱼 ④鲨鱼 ⑤鲸鱼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④⑤
5.(2024八上·庆阳期中)羊羔肉是庆阳环县的地方传统小吃,羊羔肉味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非常可口。某同学认为羊属于哺乳动物,他的判断依据是(  )
A.胎生、哺乳 B.体内受精 C.用肺呼吸 D.具有脊柱
6.(2024八上·庆阳期中) 以下动物的器官或结构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是(  )
A.鲤鱼的鳃 B.青蛙的皮肤和肺
C.鸡的气囊 D.鳄鱼的肺
7.(2024八上·庆阳期中)人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进行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8.(2024八上·庆阳期中)黄鼬俗称“黄鼠狼”,遇到危险本能地排出臭气来麻痹敌人。它常捕食的鼠类闻到臭气往往选择逃离。下列关于“排出臭气”这一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对黄鼬有利 B.有利于躲避敌害
C.是学习行为 D.可以诱杀鼠类
9.(2024八上·庆阳期中)红火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有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保卫,成员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体现了红火蚁具有(  )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10.(2024八上·庆阳期中) “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这句诗描写的是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这一过程中,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植物生长 B.参与物质循环
C.促进花的发育 D.帮助植物传粉
二、分析说明题(本题包括6道题目,每题5分,共30分)
11.(2024八上·庆阳期中)下图是水螅、涡虫和蛔虫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水螅摄入的食物在③内消化,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   (填序号)排出。
(2)与水螅相比,图二中涡虫的身体前端有可以感光的   (填序号),且涡虫的身体呈   对称,有明显的背腹之分,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
(3)图三所示的蛔虫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的侵蚀;蛔虫的消化管结构   (填“简单”或“复杂”),[⑦]   器官发达,这些特点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12.(2024八上·庆阳期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更是灿若星河。请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诗词并回答问题: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蝉的身体和附肢都   ;体表具有   ,可以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中的蛙用   呼吸,用   辅助呼吸;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进行呼吸。
(3)“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赋。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宋代诗人丁谓采用夸张之笔,极言冬眠苏醒的蛇之大之长。蛇需要冬眠是因为它不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故属   动物。
13.(2024八上·庆阳期中)家鸽是由野生的原鸽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养培育而成的。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公元前就有人开始饲养家鸽了,到唐宋时期已经十分盛行。为了适应飞行生活,鸟类具有许多适应性的结构特征,图一至图三分别是家鸽的外形、运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序号,横线上写结构名称)
(1)观察图一可知,家鸽的身体呈   ,这种体形的作用是能减小飞行时的阻力。家鸽的体表覆羽,前肢变成   。
(2)图二所示的鸟类运动系统中,[①]   附着在胸骨上,可以驱动双翼上、下扇动,为飞行提供动力。
(3)图三所示的鸟类呼吸系统中,[ ]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家鸽具有发达的   ,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从而辅助呼吸。
14.(2024八上·庆阳期中)华北豹是甘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甘肃省“两豹一猫”保护规划的其中之一。华北豹是猫科、豹属动物,营独居生活,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树上或岩洞中休息。华北豹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等。下图是哺乳动物的两种牙齿组成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华北豹的体表被毛,且绒毛较多,具有   作用。
(2)华北豹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是   、哺乳,这种方式大大   (填“提高”或“降低”)了后代的成活率。
(3)华北豹具有发达的   系统和感觉器官,因此它们可以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从而适应复杂的环境。
(4)根据华北豹的食性判断,它的牙齿组成与图   相同。
15.(2024八上·庆阳期中)2024年8月22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抵达甘肃省庆阳市东湖公园,与当地市民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乒乓球交流活动。这支阵容强大的国家乒乓球队中集结了众多一线高手,包括东京奥运会金牌得主等。图一是屈肘运动示意图,图二是关节结构模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乒乓球运动员把乒乓球拍拿起并放在胸前时,肱二头肌所处的状态是   ;当运动员伸展手臂的那一刻,图一中的[②]处于   状态。
(2)运动员的动作很灵活,这与运动系统有关。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   、关节和   组成。
(3)在运动中,关节起   作用。
16.(2024八上·庆阳期中)某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实验。选取三只生长情况一致的一天未进食的同种类小白鼠A、B、C,分别走同一个迷宫。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测得如下数据。请分析:
小白鼠 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5分55秒 4分34秒 2分9秒
B 4分27秒 3分13秒 1分40秒
C 7分51秒 5分34秒 2分25秒
(1)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动物的这种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   
(2)探究中让三只小白鼠“分别走同一个迷宫”,目的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   ,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4)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腔肠动物是一类具有简单组织结构的海洋生物,它们具有口无肛门,体表有刺细胞,用于捕获猎物和防御。这与题目中描述的生物特征完全吻合。A正确。B、扁形动物通常具有三胚层身体结构,有口有肛门,且不具备刺细胞。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题目中生物的特征。B错误。
C、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有口有肛门,且不具备刺细胞。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目中生物的特征。C错误。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通常具有贝壳保护,有口有肛门,且不具备刺细胞。因此,这个选项同样不符合题目中生物的特征。D错误。
故选A。
【分析】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答案】C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华枝睾吸虫和蛔虫作为寄生虫,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上。华枝睾吸虫的生殖系统极其复杂,能够产生大量的卵,而蛔虫的雌虫每天可以产下数以万计的卵。这种生殖能力的增强,是寄生虫为了增加感染宿主的机会而进化出的适应性特征。相比之下,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运动能力并不强,消化管的发达程度也因寄生虫的营养获取方式而异,且蛔虫有口有肛门,而华枝睾吸虫有口无肛门。因此,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生殖能力强,C正确。
故选C。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寄生类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答案】B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文蛤属于软体动物,其体表通常具有贝壳,这是软体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A错误。
B、文蛤作为水生软体动物,其呼吸方式并非通过鳃,而是通过鳃状组织或肺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文蛤等软体动物通过特定的水管系统进行水体的吸入和排出,以实现摄食、呼吸和排泄等功能。这些水管系统包括入水管和出水管,文蛤确实通过入水管吸水,并通过出水管排出水。C错误。
D、文蛤等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通常被描述为具有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等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分为足、内脏块及外套膜三部分。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软体动物的特征及其生理结构。软体动物是一类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和贝壳(有时退化)的动物。它们通过特定的水管系统进行水体的吸入和排出,这是其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括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等多个部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准确掌握软体动物的特征和生理结构,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答案】B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鱼的多样性;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①甲鱼体表有甲,有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不符合题意。
③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山上水中,但是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不符合题意;
⑤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②河豚、④鲨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符合题意。
所以,属于鱼的一组动物是②、④。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鱼类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有鳞片,体温不恒定,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水压和测定方向。
(2)解答此题还需要熟记叫鱼而不是鱼的动物:
鱿鱼、鲍鱼和章鱼等属于软体动物;
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
鳄鱼、甲鱼属于爬行动物;
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5.【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殖特点,所以,该同学认为羊属于哺乳动物,他的判断依据是胎生、哺乳,A符合题意。
B.爬行类、鸟类都为体内受精,不是哺乳动物的判断依据,B不符合题意。
C.爬行类、鸟类也用肺呼吸,不是哺乳动物的判断依据,C不符合题意。
D.鱼类、两栖动物、鸟类、爬行类动物等的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护作用,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体腔内有膈,心脏有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这种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如马、牛、羊等。
6.【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A不符合题意。
B、青蛙靠肺呼吸,肺发育不完善,需要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B不符合题意。
C、鸡属于鸟类,靠肺呼吸,气囊与肺相通,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能辅助鸟类完成双重呼吸,C符合题意。
D、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靠肺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不同类群的动物的呼吸特点,为基础题,需要熟记: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呼吸器官,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平时学习过程中需要总结、积累:
蚯蚓——湿润的体壁;
昆虫——气管;
水生软体动物、鱼、青蛙幼体等——鳃;
两栖动物成体——肺,皮肤辅助;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肺。
7.【答案】C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划龙舟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8.【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运动的意义
【解析】【解答】A、黄鼬排出臭气的行为是一种防御行为,对黄鼬是有利的,A说法错误。
B、黄鼬排出臭气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一种防御敌害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躲避敌害,B说法正确。
C、动物的防御行为花丝动物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C说法错误。
D、根据题干所述,黄鼬排出臭气时,常捕食的鼠类闻到臭气往往选择逃离,这不利于诱杀鼠类,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行为,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知防御行为的意义,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9.【答案】C
【知识点】社会行为;动物行为的类型
【解析】【解答】A.防御行为是指生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等。而题干中红火蚁群体内的分工不是防御行为,A不符合题意。
B.取食行为是指生物获取食物的行为,题干中未涉及取食相关内容,B不符合题意。
C.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红火蚁群体内有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成员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体现了社会行为,C符合题意。
D.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只要一方认输,胜者则立刻停止攻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蜜蜂的蜂群中,有蜂王、雄峰和工蜂之分,但它们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猩猩和狒狒等群体中都有一只“首领”等。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个体作用不同,地位也不平等”.营社群生活的动物还有蚂蚁、白蚁、大雁、狮子等。
10.【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CD、根据分析可知,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在此过程中,动物帮助植物进行传粉;传粉有助于植物的繁殖,但它并不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水分和营养的吸收等因素;传粉是发生在花已经发育成熟并开放之后的过程,蜜蜂采集花粉并不直接促进花的发育,AC错误,D正确。
B、动物在生物圈中确实参与物质循环,但这句诗主要描述的是蜜蜂的传粉作用,而不是物质循环,B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1.【答案】(1)②
(2)④;左右
(3)简单;生殖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图一中,①是触手,②是口,③是消化腔。
水螅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摄入的食物在③消化腔内消化,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②口排出。
(2)图二中,④是眼点,⑤是腹面。涡虫的前端有可以感光的④眼点。与水螅相比,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 有明显的背腹之分, 这样的特点,使涡虫的运动更加灵活。
(3)图三中,⑥是肠,⑦是生殖器官。
蛔虫属于线虫动物,身体细长,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不能被肠液消化,是因为它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消化;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消化管结构简单;⑦生殖器官发达,运动器官退化。
故答案为:(1)②;(2)④、左右;(3)简单、生殖。
【分析】此题考查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和线虫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刺胞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2)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有口无肛门。两侧对称体型使得动物的运动更准确、迅速,利于捕食和防御。
(3)线虫动物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蛔虫是一种寄生在消化道内的线虫动物,人体的消化液无法将寄生于体内的蛔虫消化,这是由于蛔虫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可以抵御消化液的侵蚀。
(1)图一中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水螅有口无肛门,摄入的食物在③消化腔内消化,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②口排出。
(2)与水螅相比,图二中涡虫身体前端有可以感光的④眼点,身体呈两侧(左右)对称,有明显的背腹之分,运动更加灵活。
(3) 蛔虫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不能被肠液消化,是因为它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消化液消化;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消化管结构简单;⑦生殖器官发达,运动器官退化。
12.【答案】(1)分节;外骨骼
(2)肺;皮肤;鳃
(3)变温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对动物进行分类
【解析】【解答】(1)蝉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部,足触角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还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2)诗中的 “蛙” 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肺发育不完善,需要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
(3)蛇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都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不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冬季,环境温度降低,蛇的体温也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活动能力减弱,因此需要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季。恒温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不需要冬眠。
故答案为:(1)分节、外骨骼;(2)肺、皮肤、鳃;(3)变温。
【分析】此题考查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仅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足和触角也分节,节肢动物种类多,分为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既能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肺进行呼吸,如青蛙、蟾蜍、蝾螈等。
(3)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恒温动物能维持体温恒定,在动物界中,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变温动物不能维持体温恒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体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
(1)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蝉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飞行器官是翅,蝉体表包被着外骨骼,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宜陆地生活。
(2) 诗中的 “蛙” 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成体用肺呼吸,肺的结构简单,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因此需要皮肤辅助呼吸。皮肤湿润,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够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是专门用于水中呼吸的器官,由鳃丝组成,鳃丝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够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3) 蛇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都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不能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冬季,环境温度降低,蛇的体温也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活动能力减弱,因此需要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季。恒温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恒定,不需要冬眠。
13.【答案】(1)流线型;翼
(2)胸肌
(3)③肺;气囊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观察图一可以看出,家鸽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利于飞行;家鸽前肢变成翼,为飞行提供了前提。
(2)图二中,①是胸肌。鸟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既轻便又牢固;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①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所以,家鸽最发达的肌肉是翼上的胸骨上的胸肌。
(3)观察图三可知,②是气囊,③是肺。鸟有与③肺相通的②气囊,气囊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鸟类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该结构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肺内气体交换的效率。因此③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家鸽具有发达的②气囊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
故答案为:(1)流线型、翼;(2)胸肌;(3)③肺、气囊。
【分析】此题考查鸟类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基础知识即可。
鸟类大多营飞行生活,鸟类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为飞行生活提供了前提;有喙无齿;长骨中空,短骨愈合,即轻便又牢固,有利于减轻体重;心脏有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进行双重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体温恒定,卵生。
(1)鸟与飞行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前肢变成翼,是飞行器官,使鸟能振翅高飞或平稳滑翔。
(2)鸟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①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所以,家鸽最发达的肌肉是翼上的胸骨上的胸肌。
(3)观察图三可知,鸟有与③肺相通的②气囊,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使鸟类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该结构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肺内气体交换的效率。因此③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家鸽具有发达的②气囊储存大量空气,能辅助呼吸。
14.【答案】(1)保温
(2)胎生;提高
(3)神经
(4)甲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华北豹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绒毛较多,具有保温作用。
(2)华北豹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这种特有的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3)哺乳动物大脑等神经系统发达,感觉器官灵敏,能够对多变的陆地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华北豹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4)华北豹的牙齿分化。根据题干所述,“华北豹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等。”因此可以推断,华北豹为肉食性动物,牙齿分化门齿、臼齿和犬齿,犬齿发达,即与图甲相同,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故答案为:(1)保温;(2)胎生、提高;(3)神经;(4)甲。
【分析】此题考查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基础知识即可。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有保护作用,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体腔内有膈,心脏有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这种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如马、牛、羊等。
(1)华北豹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华北豹体表被毛、绒毛较多,具有保温作用。
(2)华北豹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这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3)由于陆地环境比较复杂,陆生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华北豹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4)华北豹与其食性相适应,牙齿分化门齿、臼齿和犬齿,与图甲相同,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15.【答案】(1)收缩;收缩
(2)骨;骨骼肌
(3)支点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图一中,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当乒乓球运动员把乒乓球拍拿起并放在胸前时,此时处于屈肘状态,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当运动员伸展手臂的那一刻,处于伸肘状态,伸肘时,②肱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二头肌舒张。
(2)运动员的动作很灵活,这与运动系统有关。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活动的连接(即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因此,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根据以上所述,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
故答案为:(1)收缩、收缩;(2)骨、骨骼肌;(3)支点。
【分析】此题考查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当乒乓球运动员把乒乓球拍拿起并放在胸前时,肱二处于屈肘状态,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当运动员伸展手臂的那一刻,图一中的②肱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二头肌舒张。
(2)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 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因此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
(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
16.【答案】(1)学习;适应环境
(2)控制单一变量
(3)随着训练次数越多,小鼠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少
(4)高等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1)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能让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2)探究中让三只小白鼠 “分别走同一个迷宫”,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只有 “训练次数” 等研究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如迷宫、环境等完全一致),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随着训练次数增多,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短,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4)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这说明动物越高等,神经系统越复杂,学习能力越强;而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1)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
(2)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因此,实验中“分别走同一个迷宫”,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随着训练次数增多,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短,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强化。
(4)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而小鼠属于脊椎动物,小鼠更高等,学习能力更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