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是中央政府管理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中心,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据此可知,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严重威胁 B.开通了中外间交往的丝绸之路
C.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融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2.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封泥印文有“益州刺史章”“广汉太守章”等,简牍内容涵盖行政文书、司法记录、户籍名册及邮传记录等类别。这些考古发现可印证汉代( )
A.地方治理因俗而治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信息传递迅速便捷 D.有效解决了边患问题
3.西周东周之交,中原地区宋郑两国间是有“隙地”的。到春秋后期,这些“隙地”被陆续开垦,建立起了六个邑。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井田制彻底崩溃 B.铁农具开始使用 C.牛耕得到了普及 D.土地私有制确立
4.明清苏州吴江一带的丝米亩产和价格统计。
种植品种 亩产 市场价格
明朝嘉靖年间 清朝康熙年间
桑树 桑叶1600斤,养蚕可缫丝16斤 (丝)0.2钱/两 (丝)0.6 - 0.8钱/两
水稻 稻米3石 3钱/石 9钱/石
备注:表中“钱”为白银的计量单位;“两”为丝的重量单位,16两合1斤。
据此可知当地( )
A.商品经济影响种植结构B.改稻为桑制约了人口增长C.物价飞涨恶化民众生活 D.白银取代铜钱的货币地位
5.下图为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良渚文化( )
A.已形成成熟的国家形态B.手工业的技艺独树一帜C.向阶级社会演进的趋势 D.城市建设遵循礼制规范
6.明穆宗隆庆时,言官骆问礼言:“道路无知之人,且直以宰相目之矣,不知大学士非宰相也。”这表明( )
A.民众畏惧大学士权威B.君相权力矛盾尖锐C.中央政治结构的异变 D.宰相制度影响深刻
7.史书记载,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体现出隋朝( )
A.百姓负担大为减轻B.政府资源调配能力强大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赋税征收以财产为标准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模仿中国传统宫殿,佛像的面部特征逐渐融入汉族人的样貌,部分佛经还增添了“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佛教逐渐本土化B.三教并行的趋势C.儒学地位的动摇 D.中央集权的削弱
9.汉武帝时设置“中朝”,尚书令的职权得到凸显。至东汉光武帝时期,又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直接听命于皇帝,导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一系列举措( )
A.导致宦官专权 B.加强了皇权 C.削弱地方权力 D.行政效率降低
10.据载,江南自汉代以来民户凋敝,荆楚之地井邑残亡。到东晋南朝时期,兵车勿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人口繁息,粮食问题得到解决;荆州、扬州之地渔盐业发达,获利丰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中原人口大量南迁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11.考古发现,北京人遗址中仅见少量粗糙的打制石器,且多与动物骨骼共存;而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玉器及陶器,还发现了规整的窖穴和村落遗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当时生产工具种类日益丰富 B.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C.区域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D.社会组织形式实现根本变革
1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进行了变法运动,下表是部分改革措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浪潮( )
改革名称 改革部分内容
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李悝变法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尽地力之教”。
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B.均体现践行重农抑商政策C.反映出富国强兵的需要 D.体现了不同思想学派的主张
13.下图是两千年来中国历代气候变化统计情况,其中,第一个冷冻期间西北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西晋期间,冰、雨雹、冻寒等气象记录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D.民族交融加强
14.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其主体部分为西汉末年的郡县政区系统,但也用大量篇幅叙述从《尚书·禹贡》到秦代的历代区划和地理格局。这一做法旨在( )
A.体现纪传体通史的史学观念 B.凸显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C.服务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 D.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15.西汉初年,函谷关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武关是连接关中与南阳盆地的陆路枢纽,扜关(江关)是巴蜀地区进入关中的水路要冲,这些关口的军事长官为领兵的关都尉,政府多派遣酷吏或重臣子弟担任此职。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对匈奴的防御B.维护政治中心的安全C.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D.削弱诸侯王国的力量
16.东汉中后期,“权归女主”“委事父兄”与“阉竖专权”交替出现,形成“外戚宦官之祸”。这种现象的本质是( )
A.皇权专制下权力真空的填补机制B.豪强大族干预朝政的制度化表现
C.儒家伦理纲常对政治秩序的破坏D.地方割据势力向中央权力的渗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请考生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以前,工商业被严格控制在官府手中(“工商食官”),生产的产品很少用于交换,主要供统治阶级使用。春秋时期,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手工业者在城市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是自家销售,或是交给专门贩运的商人销售,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为商品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冶铁、煮盐、漆器、工艺手工业等新兴手工业部门兴起,且多为私人经营,其中煮盐、冶铁业发展迅速,出现许多家财巨万的大盐铁工商业主。
——摘编自周金华《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工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族群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氏,以汉魏正统自居,重用汉族士人,以儒学思想为政治指导,促进鲜卑族的汉化,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汉化推向更深层次。孝文帝将国都南迁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改革:明令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推行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又令鲜卑人改汉姓,与汉人通婚,加速与汉族的融合。北魏治下的汉族士人盛赞北魏“奄有中华”,尊颂孝文帝为“四三皇而六五帝”。就连南朝士人也不禁由衷感叹北朝的繁荣,“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维续下来,直到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一289年的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降霜……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至2°C。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三 西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1)据上述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然而,由于皇权高度集中,却使皇帝所管政务大大增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三则材料反映了专制集权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A C D B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C B A
17.(1)新现象:出现独立手工业生产者;出现专门从事商品贩卖的商人;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销售;私营工商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新兴手工业部门的推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城市的发展突破周礼限制;交通条件的改善。(答出四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变化: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或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原因:生产手段的进步(或农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向中原地区移居(或与汉族的接触日益频繁);华夏文化具有优越(或先进)性。
(2)原因:南方社会秩序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以及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权统治者的支持;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意义: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
(3)积极影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9.(1)类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或五胡内迁);中原地区流民南迁。
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多;民族成分繁杂。(任答3点)
(2)原因:北方地区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政策的支持。
(3)影响:积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任前两点必答)
消极:一定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
20.(1)制度:图1:三公九卿制;图2:三省六部制。
(2)措施: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特务机构。
(3)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升效率。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