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第七单元 第3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二 第七单元 第3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105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模块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3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及自
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考点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课时作业
第五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四部分
考点三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第三部分
关键能力提升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2.概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考点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及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必备知识梳理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两大学说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①比较解剖学证据
②胚胎学证据
③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2)适应的特征
4.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不同物种间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可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2023·江苏卷)(  )
(2)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2023·广东卷)(  )
(3)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23·浙江卷)(  )
(4)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2022·辽宁卷)(  )
(5)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2021·浙江卷)(  )
(6)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2021·浙江卷)(  )

×
×
×
×
×
(7)(必修2 P108“思考·讨论”)拉马克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尔文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就更长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
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核心素养达成
D
考向1 结合生物进化的证据考查生命观念
1.(2024·浙江卷)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解析: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于陆地动物,A正确;分析题干可知,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B正确;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的祖先可能具有这些器官,也就是说该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正确;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但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误。
2.(2025·河北保定模拟)北京大学薛进庄教授带领的考察团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C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选择了有利于古植物生存与繁殖的变异,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将古植物化石中DNA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D正确。
考向2 围绕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考查科学思维
3.(2024·福建卷)成年棘胸蛙存在雄蛙大、雌蛙小的两性异形现象,推测这是雌蛙对雄蛙长期选择的结果。支持该推测的证据是(  )
A.体型较大的雄蛙能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
B.雌蛙对相同种群雄蛙的求偶鸣叫更敏感
C.雄蛙在雌蛙产卵高峰期求偶鸣叫更积极
D.体型较大的雌蛙交配后能产出更多的卵
解析:体型较大的雄蛙能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经过长期的筛选,导致成年棘胸蛙的雄蛙普遍偏大,A符合题意。
A
4.(2025·浙江台州模拟)鸡舌草常生长于山地,品种甲和乙分别生长在底部和顶部区域。在山地的中部坡度缓和区域存在大量甲和乙的杂交种丙,且形成了种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品种甲和乙为适应不同环境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异
B.品种甲和乙不同特征的出现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
C.品种丙的出现说明品种甲和乙仍属于同一物种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品种甲的表型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根据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对品种甲和乙进行了选择,A错误。
考点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备知识梳理
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①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②方法步骤
抑菌圈的直

抑菌圈边缘
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的一群生物。
可育后代
(2)隔离
3.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物种
协同进化
化石
(1)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概率变大。(2024·湖南卷)(  )
(2)太平洋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2023·浙江卷)(  )
(3)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说明爬山虎和葡萄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023·辽宁卷)(  )
(4)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2021·江苏卷)(  )
(5)自然选择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021·浙江卷)(  )
×
×



(6)(必修2 P118“练习与应用”)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核心素养达成
C
考向1 围绕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考查生命观念
1.(2024·广东卷)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C.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D.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解析: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导致M突变为m,因此m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无法判断m是否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B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因此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末次盛冰期后气温逐渐升高,m基因频率升高,M基因频率降低,因此推测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不符合题意。
A
2.(2023·海南卷)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定向选择会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中某些基因频率定向增加,A错误,C正确;根据题图所示信息,稳定选择淘汰了表型频率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分裂选择淘汰了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使其表型频率降低,D正确。
A
考向2 结合隔离与物种形成考查生命观念
3.(2024·甘肃卷)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解析:花期隔离只是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花期隔离不能说明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
A
4.(2025·湖北武汉模拟)巴拿马地峡在大约1 000万年前开始上升,大约300万年前,大洋被地峡完全分开。科学家对位于两侧大洋不同深度的鼓虾物种对进行研究,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深水物种对之间的某段同源DNA序列的差异比浅水物种对之间的差异大
B.地峡上升过程中喷发的致癌物导致鼓虾产生突变,决定了物种进化的方向
C.地峡两侧的浅水物种对易受海水流动影响,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更频繁
D.上述相关信息表明鼓虾生殖隔离的形成过程与地理隔离时间的长短无关
解析: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深水物种对无法交配,说明深水物种对之间的某段同源DNA序列的差异比浅水物种对之间的差异大,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物种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由题意,地峡两侧的浅水物种对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说明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由题意可知,深水物种对地理隔离时间长,无法交配,而浅水物种对地理隔离时间相对较短,可以交配但后代不可育,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过程与地理隔离时间的长短有关,D错误。
考向3 结合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查生命观念
5.(2022·河北卷)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留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6.(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X地三色堇主要依靠Y地昆虫传粉,在20年中,X地的三色堇花朵小了10%,花蜜产量减少20%,自花受粉的比例增加了25%,传粉昆虫造访减少,同时期Y地的昆虫也在大量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色堇和传粉昆虫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
B.X地三色堇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三色堇中与自花受粉有关基因的频率升高
D.自花受粉有利于增加三色堇的遗传多样性
D
解析:三色堇花朵变小,花蜜产量随之减少,自花受粉比例上升,传粉昆虫造访减少,相应的昆虫数量减少,说明三色堇和传粉昆虫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A正确;X地三色堇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结合题干,自花受粉的比例增加,即经过自然选择,三色堇中与自花受粉有关基因的频率升高,C正确;自花受粉不利于不同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利于增加三色堇的遗传多样性,D错误。
考点三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 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基因型均为aa,开白色花。某年洪水冲来了少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均开红色花。几年后,该植物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55%AA、40%Aa、5%aa。
【问题探究】 
(1)洪水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外来个体的迁入。
(2)该植物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提示: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75%和25%。
(3)洪水冲来了少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该植物应为靠昆虫传粉的植物,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
(4)预期以后该植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提示: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5)该条件下,若干年后白花植株是否会消失?为什么?
提示:不会;白花基因为隐性基因,会存在于杂合子中得以保留。
1.根据基本概念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当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以A、a基因为例,AA、Aa、aa为三种基因型)
①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②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
(2)当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以XB、Xb为例)
2.利用遗传平衡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遗传平衡适用条件
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⑤没有自然选择。
(2)计算公式: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假设有一对等位基因A、a,A基因的频率用p表示,a基因的频率用q表示,则p+q=1,遗传平衡公式如下:
考向 围绕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考查科学思维
1.(2024·江西卷)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 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这1 000棵植株中W1的基因频率是(  )
A.16.25% B.32.50%  C.50.00%  D.67.50%
核心素养达成
A
基因型 W1W2 W1W3 W2W2 W2W3 W3W4 W4W4
棵数 211 114 224 116 260 75
解析:根据基因频率计算的公式可得:W1的基因频率=(211+114)÷2 000×100%=16.25%,A符合题意。
2.(2024·湖北卷)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
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
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
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
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中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A错误,B正确;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共5种,C错误;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4·安徽卷)如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 -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 -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不同生物β -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
B.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 -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
C.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
D.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解析:由密码子的简并,可推测不同生物β -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A正确;不同生物的β -珠蛋白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相同,可推测这些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 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B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等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C正确;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1个,而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故甲与乙的亲缘关系并非最远,D错误。
2.(2024·黑吉辽卷)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C
解析: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进而影响生物的进化,故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是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当环境不断变化时,其稳定的形态结构不一定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不同生物的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可以揭示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可以揭示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故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3.(2024·河北卷)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为控制蚊子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
A.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D.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解析:据图可知,与距海岸线20 km以外相比,区域A中Est基因频率较高,说明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对该种蚊子进行了定向选择,即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错误;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导致的,B正确;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杀虫剂的浓度不同,所以杀虫剂对蚊子的选择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区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
4.(2023·湖北卷)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A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
课时作业32




D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有关变异、进化和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种群中某种基因型频率大幅升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C.环境改变能定向诱导生物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
D.生物均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但适应都是相对的
解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环境可对已经发生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但适应都是相对的,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本适应环境的特征也可能不再适应变化后的环境,D正确。
D
2.(2025·辽宁鞍山模拟)雄性海龙鱼承担育儿责任,其具有细长管状嘴和育雏袋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为海龙鱼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深海环境相对稳定,海龙鱼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C.雄性海龙鱼承担育儿责任是雌雄个体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D.雄性海龙鱼细长管状嘴和育雏袋的出现是一种适应的表现
解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即海龙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B错误;协同进化应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C错误;雄性海龙鱼细长管状嘴和育雏袋使其更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的出现是适应的表现,D正确。
B
3.(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在野外科学考察时,某研究团队发现了两个具有地域特色的蟾蜍物种,其中西藏蟾蜍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4 000米的湿地中,塔里木蟾蜍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决定了西藏蟾蜍的进化方向
B.塔里木蟾蜍受精卵的孵化适应了沙漠的干燥环境
C.塔里木蟾蜍和西藏蟾蜍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受沙漠干燥环境的限制,塔里木蟾蜍只能沿河流或绿洲扩散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决定了西藏蟾蜍的进化方向,A正确;塔里木蟾蜍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中,绿洲中的水分能够满足塔里木蟾蜍受精卵的孵化所需,并不是塔里木蟾蜍受精卵的孵化适应了沙漠的干燥环境,B错误;塔里木蟾蜍和西藏蟾蜍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受沙漠干燥环境的限制,塔里木蟾蜍只能沿河流或绿洲扩散,D正确。
B
4.(2025·湖北宜昌名校联考)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甲物种捕食乙物种,起到了促进乙种群发展的作用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解析: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因此一种生物灭绝,不一定引起另一个物种的灭绝,A错误;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互为选择因素,甲物种捕食乙物种,起到了促进乙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物种基因突变与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要存在突变或选择,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二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持平衡,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D错误。
C
5.(2025·广东佛山模拟)适应性演化是指物种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进化出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性的表型。如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的动物一般有着更厚的脂肪层和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和保暖,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B.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
C.适应性演化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提供证据
D.生物适应性演化的结果可扩大其生存空间
解析:脂肪可以储存较多的能量,具有保温作用,更厚的脂肪层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和保暖,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A正确;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较低,更高的心脏与体重比可以加强供血能力,利于适应低氧环境,B正确;适应性演化指物种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进化出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性的表型,并未体现“用进废退”,未为“用进废退”提供证据,C错误;生物适应性演化使生物能适应不利于生存的特定环境,扩大了其生存空间,D正确。
D
6.(2025·山东聊城模拟)人喜食或厌食香椿是由基因A/a决定的,该基因是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发生的不定位点的单核苷酸(SNP)变异,基因型为aa的人群对香椿所散发出来的挥发性物质厌恶。据调查,某地区人群中a基因频率为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全部A和a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a基因频率较低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
C.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可使a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D.人口流动可能导致该区域的a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错误;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个体占该群体个体总数的比值,基因频率的高低与自然选择有关,a基因频率较低是因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含a基因的某种基因型的个体不能适应环境被逐渐淘汰,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人口流动可能导致该区域的a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
B
7.(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某植物高茎对矮茎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种群中有615株矮茎植株,4 375株高茎植株。人工选育高茎植株16代后,该种群中有21株矮茎植株,9 977株高茎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选育过程使得该种群矮茎基因定向突变为高茎基因
B.人工选育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
C.人工选育过程中高茎植株和矮茎植株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D.人工选育过程使得矮茎基因频率从12.3%下降至0.02%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人工选育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B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据此可知,人工选育过程中高茎植株和矮茎植株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C错误;由题意可知,高茎对矮茎完全显性,由于高茎植株中存在杂合子和纯合子,突变前后种群高茎中杂合子和纯合子比例无法得知,故无法计算种群中矮茎基因频率变化,D错误。
8.(2025·河北邯郸模拟)绒茧蜂将卵产在粉蝶幼虫体内,产卵时会将自身携带的P病毒同时注入。P病毒抑制粉蝶幼虫的免疫反应,保证绒茧蜂幼虫的正常发育。绒茧蜂幼虫从粉蝶幼虫体内钻出并化蛹前,粉蝶幼虫持续摄食植物并促进被摄食的植物释放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会吸引姬蜂在绒茧蜂的蛹中产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粉蝶种群有利而对绒茧蜂不利
B.上述材料涉及的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和种间竞争
C.上述事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
D.上述各种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
解析:由题意可知,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会吸引姬蜂在绒茧蜂的蛹中产卵,进而消灭绒茧蜂,起到了对粉蝶种群的保护作用,即该物质的释放对粉蝶种群有利而对绒茧蜂不利,A正确;题述材料涉及的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和寄生,不涉及种间竞争,B错误;题述事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题述各种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B
9.(2025·安徽淮南联考)如图表示某海岛上地雀的进化模式,其中圆圈表示地雀,箭头表示地雀的变异,箭头上的双短线表示被淘汰。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并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雀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地雀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地雀在进化过程中,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D
10.(2025·福建福州模拟)很多种群并不是一个大群体,而是由很多个小种群(有效种群)组成的,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
B.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
C.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
D.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
解析:生物生存在无机环境中,需要适应环境,不同生境的原绿球藻种群代谢特点不同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原绿球藻的有效种群规模小于许多典型的海洋自由生活菌,原绿球藻具有大量共存的孤立种群,不同的小生活环境(小生境)被有不同代谢特点的孤立种群所占据,各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故与海洋自由生活菌相比,原绿球藻更易发生种群的消失,B正确;基因存在于个体之中,以个体为载体,原绿球藻某个体的死亡可能导致其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消失,C正确;种群内部基因重组水平较低,基因突变的速率很慢,而非原绿球藻种群的基因库会长期保持不变,D错误。
C
11.(2025·江西抚州联考)进化拯救是指生物种群面临致死环境胁迫时,能够通过适应性进化摆脱灭绝命运的过程。下图为某一种群由温和环境到胁迫环境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方框内点的不同形状表示不同的表型(点越多代表该种群数量越多,字母代表不同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温和环境中,A阶段种群中较多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
B.种群由A阶段发展到B阶段,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C.B阶段种群中含有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种群不可能灭绝
D.种群由C阶段发展到D阶段,可能出现了新的可遗传变异
解析:据图可知,在温和环境中,A阶段种群中较多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A正确;种群由A阶段发展到B阶段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B正确;在胁迫环境下,B阶段种群含有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但种群仍有可能灭绝,原因是能适应胁迫环境的个体数量可能少于维持种群延续的最小数量,C错误;相比C阶段种群,D阶段种群出现了新的表型,该新的表型可能是可遗传变异引起的,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7分)
12.(17分)(2025·天津和平区模拟)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解析: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点后蜗牛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说明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2)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项目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 178 211 389
空壳数 332 279 611
合计 510 490 1 000
在这1 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解析: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 000×100%=49%,Aa=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相对数量更多,因此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频率会逐渐减小,控制无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频率会逐渐增大。
49%
65%
无条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