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第七单元 命题情境5 雄性不育、三系法杂交水稻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二 第七单元 命题情境5 雄性不育、三系法杂交水稻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模块二 遗传与进化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命题情境5 雄性不育、三系法杂交水稻
内容索引
典题引领
第一部分
情境练5
第二部分
典题引领




【典题引领】 (2023·海南卷)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不育
B.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
D
C.①和③杂交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D.①和③杂交后代作父本,②和③杂交后代作母本,二者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和不育的比例为3∶1
解析:①(P)dd(雄性不育)作为母本和②(H)dd(雄性可育)作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均为(P)dd,表现为雄性不育,A正确;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即表现为稳定遗传,B正确;①(P)dd(雄性不育)作为母本和③(H)DD(雄性可育)作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P)Dd,为杂交种,自交后代会表现出性状分离,因而需要年年制种,C正确;①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P)Dd,②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H)Dd,若前者作父本,后者作母本,则二者杂交的后代为(H)__,均为雄性可育,不会出现雄性不育,D错误。
1.雄性不育
(1)概念:雄性不育是指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的现象。一旦形成,是可遗传的。
(2)特点:雄性不育的植株,雌蕊能正常发育。
(3)类型:①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②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根据败育时期不同可分为:配子体不育、孢子体不育。
③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2.三系法杂交水稻制备原理:制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过程,称之为“三系法”
(1)不育系,即指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或品系。其遗传基础:S(rr),只供作杂交的母本使用。
(2)保持系,即指能够保持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或品系。保持系本身是雄性可育的,当它与不育系杂交,其后代仍能保持不育系的不育性。其遗传基础:N(rr),只供作杂交的父本使用。
(3)恢复系,即指能使雄性不育系的后代恢复其育性的品种或品系。恢复系与雄性不育系杂交,能获得雄性可育的杂交种子,以供给大田生产之用。其遗传基础:N(RR)或S(RR),只供作杂交的父本使用。
情境练5




D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2025·湖南娄底模拟)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先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是指植物不能产生花粉的现象,S为细胞质不育基因,N为细胞质可育基因,R为细胞核可育基因,r为细胞核不育基因,R对r完全显性。基因型为S(rr)的个体表现为雄性不育,即只有在细胞质不育基因S和核基因r同时发挥作用时才能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均表现正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S(rr)×S(RR),F1表现为雄性可育,说明S(RR)具有恢复雄性不育的能力,叫作雄性不育恢复系
B.S(rr)×N(rr),F1表现为雄性不育,说明N(rr)具有保持不育性稳定传递的能力,叫作雄性不育保持系
C.在S(Rr)自交后代中能选育出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不能选育出雄性不育保持系
D.在N(Rr)自交后代中能选育出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保持系,不能选育出雄性不育恢复系
解析:S(rr)×S(RR),F1表现为雄性可育,使不育的S(rr)的子代S(Rr)可育,说明S(RR)具有恢复雄性不育的能力,叫作雄性不育恢复系,A正确;S(rr)×N(rr),F1表现为雄性不育,使不育的亲本S(rr)的子代照样保持不育特性,说明N(rr)具有保持不育性稳定传递的能力,叫作雄性不育保持系,B正确;在S(Rr)自交后代中能选育出雄性不育系S(rr)和雄性不育恢复系S(RR),不能选育出雄性不育保持系N(rr),C正确;在N(Rr)自交后代中能选育出雄性不育恢复系N(RR)和雄性不育保持系N(rr),但不能选育出雄性不育系S(rr),D错误。
B
2.(2025·四川绵阳模拟)下图是水稻的三系杂交和两系杂交示意图。两种育种过程都涉及“雄性不育”系。其中一种雄性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和细胞质基因(S)共同控制,相应的雄性可育基因为A和N。另一种是光温敏雄性不育,育性只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且在环境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或长日照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系杂交中水稻雄性不育的原因可能是基因S和a相互作用使植株不能正常产生花粉
B.若基因型为S(Aa)的个体连续自交两代,则F2中雄性不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8
C.两系杂交应当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自交繁育,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杂交制种
D.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水稻遗传行为更简单,进行杂交育种更简单,更易选育优良杂交种
解析:三系杂交中的水稻雄性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和细胞质基因(S)共同控制,由此推测水稻雄性不育的原因可能是基因S和a相互作用使植株不能正常产生花粉,A正确;据题意和题图可知,S(aa)是雄性不育系,雄性可育为N(A_)、N(aa)、S(A_),若基因型为S(Aa)的个体自交,F1的基因型为S(AA)、S(Aa)、S(aa),比例为1∶2∶1,其中只有S(aa)为雄性不育系,F1再自交,即1/3S(AA)、2/3S(Aa)自交,F2中雄性不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1/4=1/6,B错误;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只受细胞核基因控制,
且在环境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或长日照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两系杂交应当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自交繁育,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杂交制种,C正确;据题图和题意可知,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水稻的育性只受细胞核基因控制,在环境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或长日照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在低温且短日照条件下表现为雄性可育,说明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水稻遗传行为更简单,进行杂交育种更简单,更易选育优良杂交种,D正确。
D
3.(2025·福建福州模拟)大麦是自花传粉植物,雄性不育系在杂交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构建能保持雄性不育的保持系,科研人员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甲,其体细胞中增加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可育(M)对雄性不育(m)为显性,种皮茶褐色(R)对黄色(r)为显性。植株甲形成配子过程中,结构正常的染色体联会后分别移向两极,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含有异常染色体的花粉无法授粉,正常卵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的卵细胞=7∶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株甲产生的具有授粉能力的花粉基因型为MmRr
B.植株甲自交子代中茶褐色种皮植株的基因型为MMmmRRrr、MmmRrr
C.植株甲自交子代中黄色种皮∶茶褐色种皮=3∶7
D.植株甲自交子代中茶褐色种皮个体继续自交可产生雄性不育系
解析: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为异常染色体,基因型为MmRr的花粉由于含异常染色体不能授粉,A错误;植株甲自交子代的基因型为mmrr和MmmRrr,其中茶褐色种皮植株的基因型只有MmmRrr,B错误;由题意可知,M和R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可育雌配子的比例为mr∶MmRr=7∶3,故植株甲自交子代中黄色种皮∶茶褐色种皮=7∶3,C错误;植株甲自交后代为mmrr(灰色不育)和MmmRrr(茶褐色雄性可育),选择MmmRrr(茶褐色雄性可育)个体继续自交可产生雄性不育系(mmrr),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4.(17分)(2025·广东广州模拟)安农S 1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籼稻温敏不育系突变体,其在温度高于25 ℃时表现为花粉败育。水稻可进行自花受粉,其雄性可育与TMS5基因和Ub基因有关。TMS5基因编码核酸酶(RNase ZS1)用于切割Ub基因转录出的mRNA,避免产生过多的Ub蛋白。野生型的TMS5基因在第70、71位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形成雄性不育突变体的tms5基因。图1仅显示基因中非模板链部分碱基序列。高温诱导Ub基因过量表达,若Ub蛋白含量过多将导致花粉败育,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杂交水稻育种,该过程中不需要____。
解析:利用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过程中不需要去雄,因为雄性不育突变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雄配子。
去雄
(2)将野生型与雄性不育突变体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后代中野生型与雄性不育的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雄性不育性状由__性基因控制。
解析:将野生型与雄性不育突变体杂交,F1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雄性可育)对雄性不育为显性,F1自交后代中野生型与雄性不育的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雄性不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3)结合图1推断RNase ZS1失活的原因:TMS5基因突变为tms5基因,第70、71位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进而使RNase ZS1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功能丧失。结合图1、图2,从分子水平说明安农S 1在高温下花粉败育的原因: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UAG),使翻
译提前终止
在温度高于25 ℃时,Ub基因过量表达,而突变体中无正常的RNase ZS1,不能水解UbmRNA,Ub蛋白在细胞内含量过多导致花粉败育
解析:分析图1和图2可知,TMS5基因突变为tms5基因后,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UAG),使翻译提前终止,进而使RNase ZS1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功能丧失。在温度高于25 ℃时,Ub基因过量表达,突变体转录出的mRNA未被分解,Ub蛋白在细胞内含量过多导致花粉败育。
(4)科研人员发现另一温敏雄性不育隐性突变体甲,其在温度高于25 ℃时也表现为花粉败育,由隐性基因tms3控制。请设计实验验证tms3基因和tms5基因是非等位基因,写出设计思路和预期结果。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
在温度低于25 ℃条件下,让突变体甲和安农S 1杂交,在温度高
于25 ℃条件下检测F1育性
F1表现为雄性可育
解析:实验目的是验证tms3基因和tms5基因是非等位基因,结合题干信息“科研人员发现另一温敏雄性不育隐性突变体甲,其在温度高于25 ℃时也表现为花粉败育,由隐性基因tms3控制”可设计实验思路:在温度低于25 ℃条件下,让突变体甲和安农S 1杂交,在温度高于25 ℃条件下检测F1育性,预期结果:F1表现为雄性可育。
(5)若tms3基因与tms5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温度低于25 ℃条件下,让两种纯合突变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在温度高于25 ℃条件下,F2育性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雄性可育个体的基因型有__种。
野生型(雄性可育)∶雄性不育=9∶7
4
解析:在温度低于25 ℃条件下,让两种纯合突变体杂交,F1的基因型为TMS3tms3TMS5tms5(双杂合子),F1自交获得F2,在温度高于25 ℃条件下,tms3基因和tms5基因纯合个体表现为雄性不育,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2育性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雄性可育)∶雄性不育=9∶7,其中雄性可育个体的基因型为TMS3_TMS5_,共有4种。
5.(18分)(2025·浙江绍兴模拟)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杂交种具有高产优势,但往往出现杂交后代花粉不育现象。科研人员对水稻花粉不育的遗传机理展开研究,发现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花粉育性可能与12号染色体R区段的A、B、C、D等基因有关,已知这些基因与卵细胞的育性均无关,R区DNA片段上的基因如图。为此,科学家对野生型籼稻进行单基因敲除,选育出基因敲除纯合子甲、乙、丙(除敲除基因外,其他基因组成均与野生型籼稻相同),但是始终无法筛选获得D基因敲除纯合个体。利用上述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注 粳稻12号染色体上无B、C、D的等位基因。
杂交组合 母本 父本 F1育性性状
1 野生型籼稻 野生型粳稻 50%的花粉可育
2 A基因敲除的纯合籼稻甲 野生型粳稻 50%的花粉可育
3 B基因敲除的纯合籼稻乙 野生型粳稻 50%的花粉可育
4 C基因敲除的纯合籼稻丙 野生型粳稻 100%的花粉可育
(1)由表可知,__基因可导致花粉育性降低,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表可知,C基因可导致花粉育性降低,判断依据是由杂交组合1、2、3可知,含C基因的F1 50%花粉可育,杂交组合4不含C基因的F1 100%的花粉可育。
C
由杂交组合1、2、3可知,含C基因的F1 50%花粉可育,杂交组合4不含C基因的F1 100%的花粉可育
(2)进一步研究发现,组合1的F1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C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推测正确且已知C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之前,结合题目信息推测,D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____(填“之前”或“之后”)。组合1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片段交换)将杂交组合1的F1自交,F2植株中花粉育性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除蛋白C的毒害作用
之后
CD或ABCDE
100%的花粉可育∶50%的花粉可育=1∶1
解析:根据组合1的F1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花粉均可育,说明D基因抵消了C基因的遗传效应,又由于C基因编码的蛋白C具有毒害作用,则D基因编码的蛋白D可以解除蛋白C的毒害作用。已知C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之前,而D基因表达产物仅能让50%的花粉恢复育性,说明D基因的表达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之后(50%细胞不含D基因)。因此组合1中F1可育花粉的基因型为CD或ABCDE,其12号染色体都来自野生型籼稻,不育花粉的12号染色体都来自野生型粳稻。由于杂交组合1的F1两条12号染色体一条来自野生型粳稻,
一条来自野生型籼稻,F1产生两种可育卵细胞,1种可育的花粉,因此50%的F2的两条12号染色体一条来自野生型粳稻,一条来自野生型籼稻(50%可育);另50%的F2的两条12号染色体均来自野生型籼稻(100%可育),因此F2植株中花粉育性的表型及比例为100%的花粉可育∶50%的花粉可育=1∶1。
(3)若上述推测正确,向杂交组合1的F1植株转入1个D基因,再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筛选和鉴定,假设转入的D基因对水稻花粉育性之外的其他生理功能均无影响。
①筛选得到水稻植株,花粉100%可育,说明D基因转入来自____(填“粳稻”或“籼稻”)的12号染色体上。
②筛选得到水稻植株,花粉50%可育,说明D基因转入来自____的12号染染色体上。
③若D基因插入非12号染色体上,该植株可育花粉的比例是______。
粳稻
籼稻
3/4
解析:向杂交组合1的F1转入1个D基因,转入位置可能是来自野生型粳稻的12号染色体、来自野生型籼稻的12号染色体、12号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若转入位置是来自野生型粳稻的12号染色体上,则会使不育的花粉恢复育性,与①相符;若转入位置是来自野生型籼稻的12号染色体(该染色体上本来就有D基因)上,则不会改变花粉的育性,与②相符;若转入位置是12号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与12号染色体自由组合,则50%的不育花粉中会有1/2的花粉恢复育性,即不育花粉仅占1/4,可育花粉的比例为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