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第五单元 微专题3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二 第五单元 微专题3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模块二 遗传与进化 
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微专题3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
内容索引
题型一 显性的相对性与复等位基因
第一部分
题型三 表型模拟 
第三部分
题型二 致死效应 
第二部分
微专题练3
第五部分
第四部分
题型四 表型模拟 
题型一 显性的相对性与复等位基因




【典题引领1】 (2021·湖北卷)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A
解析: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第二个孩子的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
1.显性的相对性
比较项目 杂合子表型 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完全显性 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不完全显性 中间性状 显性性状∶中间性状∶隐性性状=1∶2∶1
共显性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性状=1∶2∶1
2.复等位基因
(1)概述: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有多种,彼此之间互为等位基因。
(2)存在形式:每个体细胞中含有多个复等位基因中的两个。
(3)显隐性关系:彼此之间可能是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
(4)遗传特点:复等位基因虽然有多种,但遗传时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题型二 致死效应




【典题引领2】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橘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橘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橘红带黑斑品系
D
解析:亲本为橘红带黑斑品系,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2∶1,说明亲本品系为杂合子,A正确;子代中橘红带黑斑个体占2/3,说明子代中无橘红带黑斑纯合个体,即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由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可知,橘红带黑斑基因逐渐被淘汰,故在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易被淘汰,C正确;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无法通过多次回交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橘红带黑斑品系,D错误。
基因的致死效应
1.按致死时间划分
(1)合子致死: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个体。
①若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2∶1的性状分离比。
②隐性致死:杂合子自交,子代全为显性。
(2)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①父本(或母本)产生的配子含隐性基因时致死。
子代:全部为显性性状,无性状分离。
②父本(或母本)产生的配子含显性基因时致死。
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按致死基因的类型划分
(1)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包括隐性基因导致的配子致死和隐性基因纯合导致的合子致死。
(2)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包括显性基因导致的配子致死和显性基因纯合导致的合子致死。
3.按致死率划分
(1)完全致死:符合致死条件的个体或配子全部致死。
(2)不完全致死:符合致死条件的个体或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致死。
题型三 性别对性状的影响




【典题引领3】(2024·安徽卷)某种昆虫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虫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雄虫只有黄色,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各类型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力相同。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继续让F1自由交配,理论上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不可能是(  )
A.1/2         B.3/4
C.15/16 D.1
A
解析:由题意可知,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说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代白色雌虫基因型为AA或Aa,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或Aa或aa。若亲本组合为AA♀×AA♂,则F2雌性基因型均为AA,全表现为白色。若亲本组合为AA♀×Aa ♂(或Aa♀×AA ♂),则F1基因型为1/2AA、1/2Aa,F1自由交配,F2雌性中黄色个体的比例为1/16,则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1/16=15/16。若亲本组合为AA♀×aa ♂ ,则F1基因型为Aa,F2雌性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即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3/4。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
1.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表现为无角,其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如下表:
基因型 HH Hh hh
表型 雄性 有角 有角 无角
雌性 有角 无角 无角
2.限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中完全不表达的现象。
3.母性效应:正反交情况下,子代某些性状取决于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其中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出现与母体卵母细胞的基因型相同的遗传现象。
题型四 表型模拟




【典题引领4】(2024·河南漯河模拟)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这些残翅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是长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5 ℃条件下果蝇的长翅VV突变成了残翅vv
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的残翅性状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要确定一只残翅果蝇的遗传因子类型,让其与另一只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即可
C
解析:35 ℃条件下,果蝇的长翅基因没有突变成残翅基因,只是环境影响了果蝇的表型,A错误。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B错误。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 ℃条件下形成的残翅性状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是不能遗传的,C正确。用该未知基因型的残翅果蝇与残翅果蝇(vv)正常交配,并将孵化出的幼虫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培养,后代如果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后代如果全为残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后代如果既有残翅果蝇,又有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D错误。
表型模拟
1.概念:生物的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表型与基因型不符的现象。
2.实例:果蝇长翅(V)和残翅(v)的遗传受温度的影响,其基因型和表型与环境的关系如下表:
基因型 表型 25 ℃(正常温度) 35 ℃
VV、Vv 长翅 残翅
vv 残翅
微专题练3




(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5·山东济南模拟)烟草的核基因S具有多种复等位基因(S1、S2、S3……),若花粉中含有的S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S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若选取基因型为S1S2和S1S3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则后代共有3种基因型
D.S2和S3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B
解析: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S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若选取基因型为S1S2和S1S3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为S1S1、S1S2、S2S3、S1S3,但花粉中含有的S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故后代共有3种基因型,C正确。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S1、S2、S3……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是由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D
2.(2025·浙江杭州模拟)小鼠的毛色由AY、A、a三个基因控制,小鼠毛色对应的基因型如表所示。两只黄色小鼠杂交,所生子代小鼠的毛色不可能为(  )
黄色 灰色 黑色 胚胎致死
AYA、AYa AA、Aa aa AYAY
A.只出现黄色 B.只出现灰色
C.出现黄色和灰色 D.出现黄色、灰色和黑色
解析:根据表中小鼠毛色和基因型可知,两只黄色小鼠杂交共有三种方式,杂交方式及其子代表型分别为①AYA×AYA→AYAY(胚胎致死)、AYA(黄色)、AA(灰色);②AYa×AYa→AYAY(胚胎致死)、AYa(黄色)、aa(黑色);③AYA×AYa→AYAY(胚胎致死)、AYA(黄色)、AYa(黄色)、Aa(灰色)。两只黄色小鼠产生的后代数量较少,子代毛色可能只有一种颜色,但不会同时出现黄色、灰色和黑色,A、B、C三种情况都有可能,D不可能出现。
C
3.(2025·河南周口模拟)鹦鹉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b1、b2(显隐性关系为B>b1>b2)分别控制鹦鹉的黄毛、红毛、绿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让黄毛雄鹦鹉与多只绿毛雌鹦鹉杂交可以判断该雄鹦鹉的基因型
C.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产生的多只后代中共有两种表型
D.若基因B纯合致死,则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
解析:鹦鹉的毛色由复等位基因控制,复等位基因B、b1、b2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让黄毛雄鹦鹉(BB、Bb1、Bb2)与多只绿毛雌鹦鹉(b2b2)杂交,BB与b2b2杂交后代全为黄毛,Bb1与b2b2杂交后代为黄毛∶红毛=1∶1,Bb2与b2b2杂交后代为黄毛∶绿毛=1∶1,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可以判断黄毛雄鹦鹉的基因型,B正确;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黄毛(B_)、红毛(b1b2)和绿毛(b2b2)三种表型,C错误;若基因B纯合致死,则黄毛鹦鹉均为杂合子,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D正确。
A
4.(2025·辽宁沈阳模拟)某品种高粱的基因型为Dd,其产生的某种雄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该株高粱自交,F1中DD∶Dd∶dd=2∶3∶1,F1自交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高粱产生的含d基因的花粉存活概率为1/3
B.高粱产生活的雄配子数明显多于其产生的雌配子数
C.F2中D基因的频率与F1中D基因的频率相比有所升高
D.若F1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中dd个体所占比例为25/228
解析:亲本(Dd)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D∶d=1∶1,因为F1中dd占1/6,故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D∶d=2∶1,父本产生的含d基因的花粉有1/2死亡,即含d基因的花粉存活概率为1/2,A错误;一般来说,雄配子的数量要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正确;由于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定的致死率,因此自交后,F2中D基因的频率与F1中D基因的频率相比有所升高,C正确;若F1自由交配,DD∶Dd∶dd=2∶3∶1的群体产生的雌配子d占5/12,而由于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所以该群体产生的雄配子中d占5/19,故F2中dd个体所占比例为5/12×5/19=25/228,D正确。
D
5.(2025·江苏南通模拟)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但是杂合子个体外显率为75%(即杂合子中只有75%表现为突变型)。现将某一玉米植株自交,F1中突变型∶野生型=5∶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F1比例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的表型为突变型
C.F1中纯合子占比为1/4
D.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比例也是5∶3
解析: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F1比例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亲本为杂合子(Bb),由于携带基因B的个体外显率为75%,因此亲本的表型可能是突变型,也可能是野生型,B错误;亲本为杂合子(Bb),自交所得的F1中BB∶Bb∶bb=1∶2∶1,所以F1中纯合子占比为1/2,C错误;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B∶b=1∶1,所以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BB∶Bb∶bb=1∶2∶1,突变型和野生型表型比例为(1/4+2/4×3/4)∶(2/4×1/4+1/4)=5∶3,D正确。
C
6.(2025·湖南岳阳模拟)研究发现某昆虫的体色中灰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基因A、a控制,但是基因A的外显率为80%(即具有A基因的个体只有80%是灰色,其余20%的个体为黑色)。现将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只考虑体色,F1黑色都是纯合子
B.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只有2种
C.若F1中灰色与黑色之比为3∶2,则亲本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D.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灰色和黑色的比例与F1相同
解析:由题意可知,黑色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Aa、aa,灰色的基因型为AA、Aa,F1黑色不一定都是纯合子,A错误;由题意可知,灰色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黑色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种,因此,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有6种,B错误;若F1中灰色与黑色之比为3∶2,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即亲本的基因型一定相同,C正确;若题中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则F1的基因型为Aa,表型及比例为灰色∶黑色=4∶1,若F1自由交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因为具有A基因的个体只有80%是灰色,其余20%的个体为黑色,则F2中表型及比例为灰色∶黑色=3/4×4/5∶(1/4+3/4×1/5)=3∶2,D错误。
B
7.(2025·天津蓟州区模拟)斑点牛分为褐色和红色,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子代 表型 比例
F1 褐色公牛∶红色母牛 1∶1
F2 褐色公牛∶红色公牛∶ 褐色母牛∶红色母牛 3∶1∶1∶3
A.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
B.控制斑点牛体色的基因至少两对,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根据F2的性状和分离比判断,斑点牛体色的表型与性别有关
D.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
解析: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F1中褐色公牛∶红色母牛=1∶1,且F2中公牛与母牛均有3∶1的分离比,说明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均为杂合子,A正确;斑点牛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据F2可知,同一性别内均出现3∶1的分离比,说明该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B错误;分析题意,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都为杂合子),F1公牛全是褐色,而母牛全是红色,说明斑点牛体色的表型与性别有关,C正确;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D正确。
8.(2025·湖南长沙模拟)油菜花有黄花、乳白花和白花三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F1全部开乳白花,F1植株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故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根据F1油菜植株的花色可知,A基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
C.F1自交,F2油菜植株中,黄花∶乳白花∶白花=3∶2∶1
D.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其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2/3
D
解析:A基因杀死部分雄配子,但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选择黄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正反交结果均为乳白花(Aa),说明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全显性,B错误;F1自交,根据题干可知,A基因会使体内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致死,则F1产生的雄配子为A∶a=2∶1,雌配子为A∶a=1∶1,后代黄花(AA)∶乳白花(Aa)∶白花(aa)=2∶3∶1,C错误;以F1乳白花植株作父本,产生的雄配子A∶a=2∶1,与白花个体测交,后代产生的乳白花(Aa)∶白花(aa)=2∶1,乳白花占2/3,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