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第八单元 第33课时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三 第八单元 第33课时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
模块三 稳态与调节 
第33课时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课时作业
第四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三部分
核心素养达成
03
核心素养达成
03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5.实验: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考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必备知识梳理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联系
①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各种血细胞;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②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3)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连线)
答案: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②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蛋白质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的作用
(1)内环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①细胞可以直接与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②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__________的参与。
内环境
各个系统
(1)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2023·湖北卷)(  )
(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
(3)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
(4)(选择性必修1 P6“练习与应用T1”拓展)手掌和脚掌有时会磨出水疱,甚至是血疱,分析二者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水疱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疱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和血细胞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 
(1)脑脊液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脑部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其中对渗透压影响更大的是哪种因素?为什么?
属于
双向
提示:无机盐;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无机盐微粒的数目更多。
(3)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引发机制最可能是什么?
提示: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
组织水肿是在一定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核心素养达成
考向1 围绕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考查生命观念
1.(2022·广东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A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是血浆中的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睾酮分别是由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激素,作为调节物质,它们直接分泌到内环境中,再由体液进行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D不符合题意。
内环境的成分及生理过程辨析
1.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成分剖析
2.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剖析
2.(2025·海南三亚模拟)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如图所示为细胞1、2、3及其生活的液体环境Z、X、Y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细胞2可能是淋巴细胞,在脾脏中产生、分化、发育并成熟
B.细胞3可能是红细胞,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才开始表达
C.一次性过量饮水会使细胞1肿胀,可采用静脉注
射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D.液体Y和Z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同,液体X中的免疫
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解析:分析可知,X是淋巴液,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表示组织细胞,细胞2表示淋巴细胞,细胞3表示血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A错误。如果细胞3是红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在红细胞产生时就开始表达,B错误。一次性过量饮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膨胀,静脉注射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注射液,可以增大内环境渗透压,使膨胀细胞适当失水,恢复正常形态,C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X(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Y(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Z(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D错误。
考向2 结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考查科学思维
3.(2021·重庆卷改编)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C. 体温的改变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无关
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
A
解析: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A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B错误;体温的改变与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相关,而产热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有关,C错误;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吸水,甚至涨破,D错误。
4.(2025·河北沧州模拟)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据图判断,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a、b、c的成分相近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为c中蛋白质较多
B.人体剧烈运动后,b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C.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D.若图示为胰岛,则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
C
解析:b(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A错误。因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O2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壁细胞再进入血浆,故Ⅱ端O2较多;同时肺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使葡萄糖在Ⅱ端含量下降,C正确。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浆,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同时胰岛细胞利用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在Ⅱ端下降,D错误。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必备知识梳理
1.内环境的稳态
2.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方法步骤
(2)实验结论及说明
①生物材料类似于______,加入少量酸或碱后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②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有HPO /H2PO 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_______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缓冲液
HCO /H2CO3
pH
不会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
(1)正常的____水平和____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适宜的____和____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______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4)内环境中积聚过多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会使机体中毒。
必要条件
血糖
血氧
温度
pH
渗透压
4.稳态概念的发展
(1)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
(2)健康人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  )
(3)人体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
(4)当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就可以维持。(  )
(5)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心脏活动、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等过程都存在着稳态。(  )

×
×
×

(6)(选择性必修1 P10“与社会的联系”)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的致病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从细胞代谢角度分析“直接热损伤”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性必修1 P10“旁栏思考”)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
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
代谢废物积累
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肾移植法
________________ 。
细胞代谢的紊乱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 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图为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体液,Ⅰ、Ⅱ、Ⅲ表示参与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①②③表示体内、外物质交换的几类物质,A表示有关过程。
【问题探究】 
(1)图中Ⅰ表示____系统,物质①表示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填“上升”或“下降”),但最终会维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什么?
消化
CO2
下降
提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或HCO ),乳酸与缓冲物质(或HCO )反应后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CO2和水排出体外。
(3)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进食导致图中乙(血浆)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因此无法判断检查指标是否正常。
(4)人着凉后可能引起高热,研究发现,高热病人体内代谢活动会明显增强,进而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试解释原因。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请表述其主要依据。
提示:高热病人代谢增强,消耗氧气过多,无氧呼吸增强,产生过多的乳酸和热量,引起酸中毒。低温环境的刺激,会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最终导致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血浆pH调节的过程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核心素养达成
考向 围绕内环境稳态及调节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1.(2024·湖北卷)磷酸盐体系(HPO /H2PO )和碳酸盐体系(HCO /H2CO3 )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C
C
2.(2023·河北卷)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血液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
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
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
解析:血浆蛋白是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抗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是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脏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造成血浆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渗透压是血浆的主要理化性质之一,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过尿液及时将代谢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废物浓度升高,D正确。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举例)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4·浙江卷改编)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液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D
解析: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D正确。
2.(2022·重庆卷)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D
解析:肌肉酸痛是由机体产生的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浆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3.(2022·海南卷)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排出过多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C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
4.(2024·甘肃卷)高原大气中氧含量较低,长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此过程主要与一种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有关,该激素是一种糖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氧刺激可以增加人体内EPO的生成,进而增强造血功能
B.EPO能提高靶细胞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并促进红细胞成熟
C.EPO是构成红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能增强膜对氧的通透性
D.EPO能与造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启动信号转导
C
解析:由题意可知,人体缺氧时,EPO生成增加,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A正确;长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会显著升高,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据此推测,该过程中EPO能提高靶细胞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使血红蛋白增多,并促进红细胞成熟,B正确;EPO是一种激素,激素不参与构成细胞膜,C错误;EPO是一种激素,其作为信号分子能与造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启动信号转导,进而引发靶细胞生理活动改变,D正确。
课时作业33




(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5·辽宁沈阳质量检测)《红楼梦》中有句话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丁中可能含有与氧气运输相关的蛋白质
B.丙和甲都是T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C.甲→乙过程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D.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
解析:甲是血浆,丁生活在血浆中,可能是红细胞,红细胞中含有与氧气运输相关的蛋白质,A正确;T细胞可以直接生活在丙(淋巴液)、甲(血浆)中,还可以存在于乙(组织液)中,B正确;甲→乙过程受阻时,血浆进入组织液受阻,引起组织液减少,而不是组织水肿,C错误;甲是血浆,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D正确。
A
2.(2025·湖南衡阳模拟)某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一次较长时间的徒步游学后其脚掌磨出了水疱,但过几天后水疱自行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其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的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渗入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存在动态联系
解析:水疱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水疱的消失,是因为其中的组织液渗入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而成为血浆和淋巴液的成分,C正确;水疱的形成说明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存在动态联系,水疱的消失说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存在动态联系,D正确。
C
3.(2025·湖北黄石模拟)从用药安全的角度,国家要求门诊应首选口服制剂进行治疗,尽量减少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口服药物进入消化道之后,均需经过胃肠的消化分解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浆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里,直接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
C.静脉注射是将药物输入血浆,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D.口服药物发挥药效更快,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效果差
解析:口服药物进入消化道后,一般不会被胃肠消化,A错误;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里,是直接进入组织液而不是细胞质中,B错误;静脉注射是将药物输入血浆,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C正确;口服药物发挥药效更慢,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效果好但是风险大,D错误。
D
4.(2025·安徽淮北联考)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肺通气过度,排出CO2过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轻症患者可用纸袋罩住口鼻部,在纸袋中大口呼吸来缓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
B.用纸袋罩住口鼻呼吸可提高血浆中CO2浓度来缓解症状
C.患者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血浆pH高于正常范围
D.患者还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
解析:情绪激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扩张,A正确;可用纸袋罩住患者口鼻增加CO2分压,进而缓解症状,B正确;内环境正常的pH为7.35~7.45,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患者内环境pH大于7.45,C正确;患者加快呼吸频率会导致肺过度通气,加重“呼吸性碱中毒”,D错误。
C
5.(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脑脊液。脑脊液中绝大部分是水,Na+浓度较高(约为神经细胞的10倍),蛋白质含量很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是一种体液,和组织液同属于内环境
B.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
C.神经细胞的Na+浓度低,渗透压低于脑脊液
D.与脑脊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
解析:脑脊液是许多神经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脑脊液、组织液与血浆都属于内环境,A正确;脑脊液中的水主要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B正确;脑脊液中绝大部分是水,Na+浓度较高(约为神经细胞的10倍),蛋白质含量很少,神经细胞的Na+浓度低,但其中蛋白质含量高,神经细胞的渗透压与脑脊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否则神经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状态,C错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更高,D正确。
6.(2025·河北沧州模拟)如图表示人体体液的组成及相关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甲~丁表示成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丁为组织细胞内的液体,则其约占体液的1/3,乙一定是组织液
B.若甲为血浆,则甲与乙之间为单向箭头,甲与丙之间为双向箭头
C.若乙中溶质微粒增多,则会导致甲和丁的渗透压分别升高和降低
D.人体剧烈运动时,丁所处细胞产生的乳酸能被甲、丙、乙中的缓冲物质中和
D
解析:细胞内的液体含量约占体液的2/3,若丁为组织细胞内的液体,则乙是组织液,A错误;若甲是血浆,则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液,血浆可与组织液进行相互渗透,但淋巴液不能渗透进入组织液,B错误;组织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会导致血浆和组织细胞大量失水,从而导致血浆和细胞内液渗透压增大,C错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对,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能被甲、丙、乙中的缓冲物质中和,D正确。
C
7.(2025·甘肃兰州模拟)稳态应激态是指生命体的一个稳态被破坏时,为维持生理机能的不致崩溃而逐渐形成的另一个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中的动物可调节自身体温使其上升,以减少出汗来应对高温缺水的状态
B.生命体可从稳态应激态恢复到稳态,如高血压经药物治疗恢复到正常血压
C.稳态应激态可形成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相对于原有的稳态来说更加稳定
D.生物体的内环境稳态被干扰时,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解析:在沙漠中的动物,当它们处于缺水高温的状态时,可调节自身体温使其上升,以减少出汗散热所导致的水分丧失,根据题意,这是机体通过积极变化或主动维持稳态的适应过程,A正确;高血压属于稳态应激态,而正常的血压属于稳态,高血压经药物治疗恢复到正常血压,属于从稳态应激态恢复到稳态,B正确;稳态应激态可形成一个新的动态平衡,比如B选项中提到的高血压,所以相对于原有的稳态,其使机体内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C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生物体的内环境稳态被干扰时,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D正确。
8.(2025·贵州贵阳适应测)临床上检测血肌酐(血液中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57~111 μmol/L),血肌酐除来自人体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过滤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大多通过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血浆
B.参考范围值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
C.剧烈运动或者肾小球过滤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血肌酐的含量偏高
D.血肌酐含量偏低患者需增加营养补充,多摄入鸡、鱼等肉类食物
A
解析: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大多通过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A错误;血肌酐的含量是一个参考范围,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B正确;血肌酐除来自人体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过滤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剧烈运动或者肾小球过滤能力下降,导致血肌酐不能被排出,可能导致血肌酐的含量偏高,C正确;血肌酐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则血肌酐含量偏低患者需增加营养补充,多摄入鸡、鱼等肉类食物,D正确。
A
9.(2025·重庆沙坪坝区质检)为探究血浆pH维持稳定的机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为蒸馏水组,②为血浆组,向两组分别滴加20滴0.1 mol/L碱性溶液,分4次滴加,每次滴加后测量一次pH并记录。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本实验中的碱性溶液应选用NaHCO3溶液,现象比选用NaOH溶液更明显
B.本实验设计还需要增加分4次滴加20滴0.1 mol/L HCl溶液处理的组别
C.本实验对照组设计不合理,还需要设置含缓冲物质的溶液作为对照组
D.本实验pH检测次数不合理,还需测定实验前各组溶液的pH
解析:NaOH比NaHCO3碱性更强,现象更明显,能更直接地反映出血浆的缓冲能力,A错误;为了全面探究血浆pH的维持机制,不仅需要观察血浆对碱性物质的缓冲能力,还需要观察其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因此,增加分4次滴加20滴0.1 mol/L HCl溶液处理的组别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B正确;在这个实验中,蒸馏水组作为一个对照组,它代表没有缓冲物质存在时的情况,通过比较血浆组和蒸馏水组在加入碱性溶液后pH的变化,还不能完全说明血浆中是否存在缓冲物质对血浆pH维持稳定具有缓冲作用,因此,需要再额外设置一个含有缓冲物质的对照组,C正确;该实验是测定加入碱性溶液前后,各组溶液中pH的变化情况,故还需测定实验前各组溶液的pH,D正确。
10.(2025·安徽合肥模拟)正常血液中纤溶酶以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形式存在,但当凝血形成较多纤维蛋白时,机体会通过纤溶过程(如图所示)维持血管通畅从而维持机体稳态。当纤溶酶处于游离状态时,纤溶酶抑制物(AP)很容易使其失活;而当纤溶酶与纤维蛋白结合时,AP的抑制作用会极大地减弱。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除维持血管通畅外,纤溶酶还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B.纤溶酶作用过强会使机体出现伤口难以愈合的现象
C.纤溶酶原存在激活机制对维持机体的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D.AP的作用机制保证了血凝越多越促进纤溶,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
解析:纤溶酶属于血浆蛋白,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A正确;纤溶酶作用过强不利于凝血,会使机体出现伤口难以愈合的现象,B正确;由题意可知,正常血液中纤溶酶以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形式存在,当纤维蛋白含量较多时其才会被激活发挥作用,这种机制可避免细胞产生的纤溶酶对机体其他纤维蛋白进行消化,对维持机体的稳态具有积极意义,C正确;AP的作用机制保证了凝血越多越促进纤溶,使凝血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11.(2025·湖南衡阳联考)人体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离不开各系统或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下图所示机制是人体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7.35~7.45)的关键。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内各种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H2CO3/NaHCO3等也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
C.经常摄入酸性食物会让血浆pH低于7.35
D.肾小管管腔中的NaHCO3不是内环境成分
C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细胞需要依赖内环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内环境的维持和形成需要细胞的参与,A正确;血浆渗透压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与它所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其中H2CO3/NaHCO3等也参与维持血浆渗透压,B正确;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经常摄入酸性食物并不会让血浆pH低于7.35,C错误;肾小管管腔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
12.(2025·重庆渝中区适应考)人体血液中,O2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形式运输,大部分CO2以HCO 的形式运输,O2通过影响缺氧诱导因子(HIF -1α)来调节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表达,EPO作用于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
具体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2、O2等物质能参与细胞代谢,红细胞呼吸产生CO2有利于O2释放
B.CO2进入红细胞后消耗水分子,同时Cl-进入细胞,使细胞内渗透压低于血浆
C.H+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引起氧合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促进O2释放
D.缺氧时,HIF -1α结合到DNA上,催化EPO基因转录,红细胞数目增加
C
解析:CO2进入红细胞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作用下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分解形成H+和HCO ;H+与血红蛋白结合促进O2释放并扩散进入血浆,当氧气充足时,O2进入细胞促进HIF -1α羟基化,HIF -1α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O2可参与细胞有氧呼吸,但是参与运输O2的红细胞已成熟,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法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A错误;由题图可知,CO2进入红细胞后会消耗水分子,同时红细胞外的Cl-和H2O也会进入细胞,细胞渗透压变化不大,细胞内渗透压与血浆基本持平,B错误;由题图可知,H+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导致氧合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C正确;缺氧时,HIF- 1α与ARNT结合到DNA上,调节基因表达生成EPO,而不是起催化作用,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