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第八单元 第40课时 免疫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三 第八单元 第40课时 免疫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
模块三 稳态与调节 
第40课时 免疫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
内容索引
考点一 免疫失调
考点二 免疫学的应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3
课时作业
第四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三部分
核心素养达成
02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考点一
免疫失调




必备知识梳理
1.过敏反应
过敏原≠抗原,过敏原一定是抗原,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
①两者都具有异物性、特异性,但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而过敏原不一定。
②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对每个人都一样,但过敏原与人的体质和遗传有关,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
(1)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作为药物服用时,血浆中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GC可用于治疗艾滋病。(2023·山东卷)(  )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发生在皮肤和呼吸道。(  )
(3)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
(4)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握手、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
×
×

×
(5)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
(6)(选择性必修1 P79“思考·讨论”)免疫系统能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菌,却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辅助性T细胞,
当辅助性T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
滋病病毒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
【问题探究】 
(1)感染初期,HIV的浓度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IV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一年后,辅助性T细胞的浓度与HIV浓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异性免疫将HIV杀死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随着HIV浓度的升高,辅助性T细胞
的浓度逐渐变小
艾滋病病毒攻击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
(4)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识别T细胞并侵染,进入细胞内。科学家正研究通过用CD4受体修饰红细胞的细胞膜,将HIV引诱到导致其死亡的“陷阱”红细胞中,而使其不能增殖。请简要说明其防止HIV增殖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写出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思路(至少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病毒无法在其中增殖
①将病毒控制在宿主细胞内,这些细胞会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自主死亡;
②通过药物有效抑制HIV的复制;③研制特异性抑制逆转录的药物等
HIV在辅助性T细胞中的增殖过程
1.HIV侵入人体辅助性T细胞后,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染色体DNA上。
2.病毒DNA转录生成mRNA片段,指导合成病毒蛋白质。
3.新合成的病毒RNA和病毒蛋白质等物质又装配成更多的病毒颗粒。
核心素养达成
考向 围绕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考查科学思维
1.(2021·辽宁卷)如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D
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仅包含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由题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则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2.(2025·重庆九龙坡区模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学习与记忆,还给机体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小鼠脑中的高水平PGD2(一种睡眠时浓度逐渐降低,觉醒时浓度逐渐升高的影响昼夜节律性波动的激素)会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循环系统,通过上调IL 6(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水平,使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诱发炎症风暴,损伤组织、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导致小鼠短时间内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机体正常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
B.睡眠剥夺造成的MODS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C.抑制PGD2合成酶活性会对睡眠剥夺造成的MODS有缓解作用
D.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液循环,血液中的任何物质都能顺利到达大脑各组织
C
解析:在机体正常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损伤所引起的疾病,睡眠剥夺造成的MODS会损伤自身组织、器官,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依据题干,高水平的PGD2会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循环系统,通过上调IL 6水平,使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诱发炎症风暴,损伤组织、器官,故抑制PGD2合成酶活性会对睡眠剥夺造成的MODS有缓解作用,C正确;分析题意,由于有血脑屏障的存在,不是所有物质都能顺利到达大脑各组织,D错误。
判断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的方法
考点二
免疫学的应用




必备知识梳理
1.疫苗
2.器官移植
3.免疫学的应用
(1)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和流行性感冒。(2024·贵州卷)(  )
(2)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
(3)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4)器官移植的成败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  )
×



(5)(选择性必修1 P82正文拓展)接种疫苗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1 P83~84“思考·讨论”)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容易移植成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移植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
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核心素养达成
A
考向 围绕免疫学的应用考查社会责任
1.(2024·贵州卷)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过接种疾苗预防的是(  )
①肺结核 ②白化病 ③缺铁性贫血 ④流行性感冒 ⑤尿毒症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④
解析: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卡介苗预防,①符合题意;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②不符合题意;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营养性疾病,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③不符合题意;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预防,④符合题意;尿毒症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⑤不符合题意。综上,①④符合题意,A正确。
常见的疫苗类型
1.灭活疫苗: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2.减毒疫苗: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
3.载体疫苗:将抗原基因通过无害的微生物这种载体进入体内诱导免疫应答,常用的重要载体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禽痘病毒、腺病毒等。
4.核酸疫苗:也称为DNA疫苗,包含一个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的强启动子元件,同时含有一个合适的mRNA转录终止序列。
D
2.(2022·湖北卷)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解析:器官移植后出现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脏器移植手术中,捐献者与患者间ABO血型不符可能导致强烈的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3·北京卷)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C
解析: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A错误;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C正确;过敏原与吸附在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D错误。
2.(2023·浙江卷)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C
解析:由题意可知,左眼球损伤会引起自身免疫,说明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未被完全清除,A错误;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说明人体内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B错误;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会引起特异性免疫,C正确;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并产生抗体,抗体会随体液运输至全身并特异性攻击右眼球而引发自身免疫,D错误。
3.(2024·山东卷)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
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确;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4.(2024·新课标卷)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导致艾滋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的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被认为是一种程序性死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胞凋亡被认为是一种程序性死亡的理由是它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这种过程对于生物体的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是必需的。
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2)HIV会感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凋亡,使机体抵抗病原体、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辅助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会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信号,并与B细胞或T细胞结合,将信号传递给B细胞或T细胞,诱导B细胞或T细胞活化,同时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或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辅助性T细胞一旦受损,会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减弱。
辅助性T细胞参与淋巴细胞的
活化,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凋亡会影响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设计实验验证某血液样品中有HIV,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路一:利用抗HIV抗体,与血液样品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预期结果:若出现杂交带,则证明血液样品中含有HIV。
实验思路二:使用RT 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HIV核酸,产物经电泳与标准
DNA进行比对。预期结果:PCR产物经电泳后出现特定条带,则证明血液
样品中含有HIV
解析:验证某血液样品中是否存在HIV,可考虑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两条途径。实验思路一:利用抗HIV抗体,与血液样品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预期结果:若出现杂交带,则证明血液样品中含有HIV。实验思路二:使用RT 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HIV核酸,产物经电泳与标准DNA进行比对。预期结果:PCR产物经电泳后出现特定条带,则证明血液样品中含有HIV。
(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接种疫苗在免疫应答方面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疫苗作为抗原,在免疫应答方面,可以在不使机体患病的条件下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产生的免疫力针对特定病原体;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和记忆细胞可在一定时间内留存,保持对病原体的免疫力。
在不使机体患病的条件下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产生的免疫力针对特定
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保持一定时间
课时作业40




D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25·福建泉州联考)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下列与该病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患者血浆中肝细胞内含物含量下降
B.自身免疫性肝炎属于免疫缺陷症
C.T细胞不参与攻击肝细胞的过程
D.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疾病治疗
解析:患者肝细胞损伤,肝细胞的内含物释放,导致血浆中肝细胞内含物含量上升,A错误;在该疾病中所发生的肝损伤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因此T细胞参与攻击肝细胞的过程,C错误;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减弱免疫系统对肝细胞的攻击,D正确。
D
2.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HA和NA等蛋白,HA有18种亚型,NA有11种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分子
B.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可能携带同种抗原分子
C.食用未全熟肉蛋类食物可能感染动物流感病毒
D.接种一次流感病毒疫苗可常年避免感染流感病毒
解析: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HA和NA等蛋白,由此可知甲型流感病毒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分子,A正确;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有HA和NA等蛋白,HA有18种亚型,NA有11种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可能携带同种抗原分子,B正确;未全熟肉蛋类食物可携带流感病毒,因此食用未全熟肉蛋类食物可能感染动物流感病毒,C正确;甲型流感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容易发生变异,且流感病毒有多种类型,因此接种一次流感病毒疫苗仍可感染流感病毒,D错误。
C
3.(2025·湖北武汉模拟)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能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LE的病因是二次免疫应答时抗原、抗体的再次结合
B.SLE患者发病时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导致皮肤出现红斑
C.SLE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可能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D.SLE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剂不能用于SLE的辅助治疗
解析:SLE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导致的,A错误;过敏时,机体的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SLE是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引起的,B错误;SLE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抗体等,C正确;可以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辅助治疗SLE,D错误。
A
4.(2025·湖南衡阳模拟)艾滋病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传染病。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蚊虫叮咬、握手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B.可通过向艾滋病患者体内移植正常人的骨髓来治愈艾滋病
C.最终艾滋病患者死于由于免疫自稳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感染HIV后,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
解析: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蚊虫叮咬、握手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正确;向艾滋病患者体内移植正常人的骨髓,病毒依旧可以感染新产生的辅助性T细胞,无法治愈艾滋病,B错误;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原因是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C错误;HIV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D错误。
5.(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为提升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在体外对病人自身的T细胞进行改造,包括在细胞表面引入单克隆抗体和在细胞内表达细胞因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AR-T除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外,还可以呈递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
B.CAR-T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机体识别但不会引起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
C.利用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
D.利用细胞因子加速T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A
解析: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CAR-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不具备呈递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的功能,A错误;CAR-T细胞来自患者自身,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改造、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所以CAR-T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机体识别,但不会引起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利用单克隆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C正确;细胞因子具有加速T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从而提升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D正确。
6.(2025·江苏南京模拟)主动免疫是指利用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方法,而非直接自体外引入抗体。主动免疫对随后的感染有高度抵抗的能力。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主动产生的自动免疫不同,其特点是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B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所有特性或部分特性
B.接种HPV疫苗获得免疫力的方法属于被动免疫
C.对于群体而言,接种疫苗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D.评价疫苗效果可依据抗体水平、抗体持久性、免疫记忆以及预防疾病的效果等因素
解析:不同的疫苗,有的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部分特性,有的保留了全部特性,A正确;接种HPV疫苗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从而获得免疫力的方法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群体免疫是指人群或牲畜群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对于群体而言,接种疫苗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C正确;评价疫苗效果好不好,要看抗体水平、抗体持久性、免疫记忆以及预防疾病的效果等因素,D正确。
7.HPV16是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病毒,我国实行自愿接种HPV疫苗的政策。HPV16侵入人体后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A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是树突状细胞或B细胞
B.HPV16在受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和细胞③相同
C.在该免疫反应中只产生一种细胞③,并分泌特定物质B与HPV16发生特异性结合
D.细胞②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并清除其中的抗原
解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A正确;细胞③为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发生DNA的复制过程,与HPV16在受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不同,B错误;HPV16表面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可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浆细胞,C错误;细胞②是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但不能清除其中的抗原,D错误。
8.(2025·广西贵港开学考)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 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细胞,活化的ILC2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IL- 4,参与B细胞的激活。研究表明,肺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作用于ILC2细胞,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明显较低。
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即能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
B.B细胞与过敏原结合,在细胞因子IL -4的刺激下即被激活
C.肺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能促进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 -4
D.给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注射适量多巴胺,能缓解过敏症状
解析: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会诱发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A错误;由题意结合图示分析,IL- 4等细胞因子可以参与B细胞的激活,除此之外,B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还有过敏原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识别过敏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B错误;
依题意,肺部的部分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以作用于ILC2细胞,在哮喘小鼠中ILC2细胞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IL -4,但是其肺组织中的多巴胺含量与正常小鼠体内相比明显较低,因此可以推测多巴胺对ILC2细胞释放IL -4作用是抑制,C错误;给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注射适量多巴胺,会降低细胞因子IL -4的浓度,不利于B细胞活化,从而降低抗体浓度,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10分)(2024·福建福州一模)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携带乙肝病毒(HBV),主要原因是宿主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减弱,即免疫耐受。HBsAg是乙肝表面抗原,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在新生期就高表达HBsAg基因的小鼠(Tg鼠),结果发现Tg鼠不能产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HBsAb)。可用Tg鼠研究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可能的形成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HBV传播的途径与HIV相似,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2个)。我国政府推行计划免疫,为新生儿免费注射________,大大降低了HBV的传播。
解析:HIV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而HBV的传播途径与其类似,所以可以通过以上途径传播。我国为新生儿免费注射乙肝疫苗促进身体产生记忆细胞,大大降低了HBV的传播。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乙肝疫苗
(2)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中,HBV宿主细胞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会被______________识别并裂解,HBV暴露出来后与__________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解析:HBV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而宿主细胞将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即HBV宿主细胞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HBV暴露出来后在内环境中,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细胞毒性T细胞
特异性抗体
(3)为解释Tg鼠为何不能产生HBsAb,研究人员提出两种假设:假设1,Tg鼠体内缺乏能识别HBsAg的B淋巴细胞;假设2,Tg鼠的树突状细胞功能缺陷。为验证假设,开展体外培养实验,分组与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处理 HBsAb检测结果
1 正常鼠的淋巴细胞+正常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 阳性
2 正常鼠的淋巴细胞+Tg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 阴性
3 ____________ 阴性
4 ____________ 阳性
①激活B细胞需要两个信号,HBsAg与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提供第二个信号的过程是________(将以下过程正确排序)。
A.树突状细胞将HBsAg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B.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
C.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改变
D.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HBsAg
B细胞(表面受体)
DACB
②第3组和第4组的实验结果否定了假设1,补充这两组的实验处理:第3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组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g鼠的淋巴细胞+Tg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
Tg鼠的
淋巴细胞+正常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
解析:①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HBsAg与B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而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具体的过程是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HBsAg→树突状细胞将HBsAg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改变→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即顺序为DACB。
实验目的是探究Tg鼠体内缺乏能识别HBsAg的B淋巴细胞还是Tg鼠的树突状细胞功能缺陷,第1组和第2组分别是正常鼠的淋巴细胞+正常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和正常鼠的淋巴细胞+Tg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实验自变量是鼠的种类及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从第2组情况正常鼠的淋巴细胞+Tg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HBsAb检测结果为阴性,可知Tg鼠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功能缺失,因此第3组HBsAg检测结果为阴性,应该是Tg鼠的淋巴细胞+Tg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第4组为Tg鼠的淋巴细胞+正常鼠的树突状细胞+HBsAg刺激,有正常的树突状细胞,HBsAg检测结果为阳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