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3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3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90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模块四 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3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考点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课时作业
第四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三部分
核心素养达成
03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考点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必备知识梳理
1.种群
________内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一定空间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
(2)样方法
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
(3)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
(4)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______的昆虫种群。
(5)抽样检测法:适用于酵母菌等微生物种群。
(6)调查种群密度的其他方法
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趋光性
(1)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2023·北京卷)(  )
(2)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2023·海南卷)(  )
(3)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2022·湖南卷)(   )
×


(4)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该数据可能是通过逐个计数法获得的。(2021·辽宁卷)(  )
(5)(选择性必修2 P3正文)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__(填“高”或“低”),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

使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
可知,估算出的种群密度会偏高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为了研究某国家森林公园的群落结构,研究小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种类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 (株·hm-2) 比例/% 密度/ (株·hm-2) 比例/% 密度/ (株·hm-2) 比例/%
甲 985 100.00 0 0 0 0
乙 64 33.68 67 35.26 59 31.05
丙 48 4.65 99 9.58 886 85.77
【问题探究】
(1)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____法,取样时一定要做到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
随机取样
排除主观意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若要调查该森林公园中灰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标记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标记物脱落、标记物致死、被标记后的灰鼠更难捕捉等
(3)若该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灰鼠,主要操作流程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
选取样方、空中
对野生动物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注意事项与误差分析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注意事项
(1)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2)样方法中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应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标记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种群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2.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考向 围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核心素养达成
D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解析: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行踪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得到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2.(2024·福建福州一模)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捉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据图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a/b只
B.适用于调查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
C.不宜在种群的繁殖期或迁徙期开展调查
D.在调查期间无须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
解析:去除取样法通过连续捕捉并不放回环境的方法,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当单次捕捉数降到0时,捕捉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可知,当y=0时,x=-b/a,此时x值即为种群的总数量,A错误;运用去除取样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适用于调查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B正确;繁殖期或迁徙期种群数量变化较大,不适合进行调查,C正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是通过捕捉数量的变化来估算总数量,不需要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D正确。
考点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必备知识梳理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性别比例通过影响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1)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为1∶1,数量达到K值。(2022·河北卷)(  )
(2)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2021·福建卷)(  )
(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4)我国实行的“三孩政策”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从而调整年龄结构。(  )
×



(5)(选择性必修2 P4正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能保持稳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核心素养达成
D
考向 围绕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考查科学思维
1.(2023·天津卷)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2.(2024·浙江卷)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中“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3·山东卷)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
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D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根据题意可知,观察的并不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并不能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B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数逐渐下降,推测该地灰松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内竞争逐年增强,C错误;由题图可知,灰松鼠幼体的存活数较其成体的存活数变化大,说明幼体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2023·浙江卷)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D
解析: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知,与第1次调查结果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数量明显减少的是雄性生殖期的昆虫,推测在两次调查间隔期间,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被性外激素诱杀,D符合题意。
3.(2021·山东卷)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B
解析:由题意可知,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4/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1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
4.(2022·重庆卷)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注 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解析: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径级,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 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 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具有幼年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个体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正确。
课时作业43




D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5·广西柳州联考)我国科学家通过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监测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由原来的300多只恢复到了现在的1 400多只。通过多年的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跟踪研究白头叶猴的数量特征及变化规律,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B.调查白头叶猴的方法有多种,如无人机航拍法、足迹法等
C.天敌总生物量、植被因素、人为干扰、地理因素等均会影响白头叶猴的种群密度
D.直接决定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的因素只有出生率、死亡率
解析:所有的白头叶猴属于同一物种,跟踪研究白头叶猴的数量特征及变化规律,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A正确;调查白头叶猴的方法有多种,除了题干中的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外,还可采用无人机航拍法、足迹法等,B正确;天敌总生物量、植被因素、人为干扰、地理因素等均可能影响白头叶猴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进而影响白头叶猴的种群密度,C正确;直接决定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C
2.(2025·河南洛阳联考)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西藏黑颈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据统计,来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超过6 400只。这些鹤群是由许多小家庭集群组成,它们早上9时~10时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19时~20时再返回栖息地。近年来,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黑颈鹤来此越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日喀则市黑颈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B.调查黑颈鹤数量时,可在天亮之前到黑颈鹤的栖息地进行逐个计数统计
C.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均约为6 400只
D.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由题意可知,日喀则是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影响该地区黑颈鹤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为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在黑颈鹤飞离栖息地到农田与沼泽地觅食之前对其进行统计,因黑颈鹤个体较大,数量有限,可采用逐个计数统计,B正确;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不同季节食物等条件不同,容纳的黑颈鹤数量也不同,C错误;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A
3.(2025·湖南长沙模拟)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横坐标表示杀虫灯的间距)。下列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随着诱捕距离加大,标记个体占释放个体总数的比例下降
C.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杀虫灯的位置可影响杀虫效果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斜纹夜蛾种群年龄结构
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即第二次捕获数/回收率(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其种群密度,A错误;从图形上看,随着诱捕距离的加大,标记个体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即回收率是下降的,B正确;从柱形图来看,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高有关,C正确;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降低出生率;减少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正确。
4.(2025·云南昆明联考)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乔木,高可达12米)种群数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均为1.5公顷,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景东翅子树的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B.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了景东翅子树的垂直结构
C.调查结果表明生境破碎有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生境破碎造成的阻隔或长期的生境破碎化可能会促使新的物种产生
D
解析:景东翅子树是一种乔木,用样方法调查景东翅子树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设定在100 m2为宜,A错误;垂直结构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内容,B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推知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C错误;生境破碎造成的阻隔或长期的生境破碎化使生物种群产生地理隔离,最终产生生殖隔离,可能会促使新的物种产生,D正确。
D
5.(2025·江西新余联考)人工樟子松林中往往存在严重的鼠害(有田鼠、绒鼠、沙鼠等),鼠害猖獗严重影响着樟子松的生长质量,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鼠害见效较快,是当前林区常见的防治措施。此外,在林中引入可以抑制鼠类繁衍和生长的蛇、猫头鹰等生物,也能起到较好的防鼠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樟子松林中的全部鼠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
B.一个鼠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化学药剂的使用使不同鼠群产生更多的抗药性变异
D.引入鼠天敌的防治效果持续时间要比化学防治长
解析:人工樟子松林中有不同的鼠类,构成不同的种群,A错误;一个鼠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错误;化学药剂的使用对鼠群的抗药性变异起选择作用,不能使其产生变异,C错误;引入鼠的天敌属于生物防治,其防治效果持续时间要比化学防治鼠害的长,D正确。
C
6.(2025·重庆荣昌区模拟)科研人员以鹿子嶂和杨梅坝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大苞山茶种群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调查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密度
B.两个大苞山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C.气候、火灾对两种群密度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D.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两种群的数量变化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故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密度,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故两个大苞山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B正确;气候、火灾对两种群密度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两种群的数量变化,D正确。
D
7.(2024·河南安阳一模)槭叶铁线莲常生于低山陡壁或土坡上,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其花朵大而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某同学在A、B两个区域调查了不同龄级的槭叶铁线莲植株数,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区域槭叶铁线莲的年龄结构接近增长型
B.B区域槭叶铁线莲的种群密度较A区域的高
C.A区域幼龄级槭叶铁线莲数量少,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低
D.可根据槭叶铁线莲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其种群密度变化
解析:由题图可知,A区域槭叶铁线莲的幼龄级和老龄级的个体数明显少于中龄级的个体数,其年龄结构接近稳定型,A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由于A、B两个区域的面积未知,所以由题图呈现的信息不能确定B区域槭叶铁线莲的种群密度较A区域的高,B错误;A区域幼龄级槭叶铁线莲数量少,但有繁殖能力的中龄级槭叶铁线莲数量非常多,其种群的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较高,C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能够预测其种群密度变化,D正确。
8.(2024·河北衡水模拟)啄木鸟因专食树干里的害虫,被称为“森林医生”。春天雄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警告其他鸟类不得侵犯;求偶时则敲打空树干,发出清脆的“笃笃”声。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可采用观察法或统计雄鸟的叫声等方式。下图是通过观察法统计的某地啄木鸟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不选用样方法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对啄木鸟做到随机取样
B.该啄木鸟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预测种群数量可能变化不大
C.影响啄木鸟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啄木鸟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不选用样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啄木鸟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A错误;据题图可知,该啄木鸟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正常情况下种群数量将逐渐增大,B错误;影响啄木鸟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他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啄木鸟的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会影响死亡率,D错误。
C
9.(2025·河南湘豫名校联考)如图为某野生动物野外科学观测点内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代表出生率和死亡率
C.当种群数量小于20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
D.当地该动物种群的K值为80,通过人为迁入该动物,可使K值增大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当种群数量很少的时候,种群中的个体之间交配率低,种群的出生率接近于零,因此曲线Ⅱ代表出生率,曲线Ⅰ代表死亡率,B错误;当种群数量小于20时,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C正确;该种群在种群数量为20~80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80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因此该动物种群的K值为80,种群的K值是由环境决定的,通过人为迁入该动物,不能使K值增大,D错误。
B
10.某地有种群甲,某一时刻向该地引入种群乙,乙可以甲为食,种群甲各年龄段个体的相对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a点为引入种群乙的时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种群乙部分个体标记后短时间就捕获,种群密度调查结果会偏大
B.在引入种群乙即a点之前种群甲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b点时种群甲的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若将种群乙部分个体标记后短时间就捕获,则短时间内再捕标记数较大,则种群密度调查结果会偏小,A错误;在引入种群乙,即a点之前,种群甲幼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多,老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b点时幼年个体与成年个体数量相等,老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应该继续增加,并未达到K值,C错误;“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能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物种占绝对优势,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D
11.(2025·江西南昌模拟)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质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二是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中可依据种群密度效应确定农作物的种植密度
B.“自疏”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自疏现象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一般来说,种群密度越大,自疏现象越明显
解析:依据种群密度效应可确定农作物的种植密度,避免种内竞争加剧,降低产量,A正确;自疏现象是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现象,“自疏”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B正确;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此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C正确;自疏现象是指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使密度减少,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7分)
12.(8分)(2025·重庆渝中区质检)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的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分布于此。为了监测和预报牧区内高原鼠兔对牛羊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以下方法调查了其种群密度。
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____只。
解析: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Y=0时求X,得X≈94,则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94只。
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则估算值会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解析: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会导致曲线下降更快,估算值会偏低。
94
偏低
(2)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如图的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下图的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
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2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只。
解析:根据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鼠兔的比例,可以计算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4×35=105(只)。
105
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____(填“需要”或“不需”)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____(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解析: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需要重新填埋,以保证每天盗开的洞口都是当天的有效洞口。因为幼年高原鼠兔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算的数量只包含了成年高原鼠兔,会比实际偏低。
需要
偏低
13.(9分)(2025·湖南长沙联考)生态学家在研究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动物种群有一个合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这种现象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图是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Ⅰ表示______,根据阿利氏规律,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图示因素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
死亡率
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说明种群数量会下降,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过
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分析题图中曲线可知,曲线Ⅰ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Ⅰ都在曲线Ⅱ之上,依据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则题图中曲线Ⅰ表示死亡率,曲线Ⅱ表示出生率。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2)据图分析,该种群的K值为____。当该种群数量小于____时,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解析: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为8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K值为80;由题图可知,当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20时,由于种群数量太小,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因为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80
20
(3)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多选)。
A.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
B.有利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协同进化
C.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
D.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
E.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
ACDE
解析:根据阿利氏规律可知,一定程度的集群分布是动物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集群分布有利于个体交配和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概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而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4)请结合阿利氏规律,阐述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的注意事项: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解析: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种群增长,所以将某种动物引入其他地区时,应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或应保证动物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
应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