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4课时 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4课时 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95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模块四 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4课时 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课时作业
第四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三部分
核心素养达成
03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必备知识梳理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
(2)建构方法和实例
数学形式
(3)表达形式
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____。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____。
直观
精确
2.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1)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2)种群数量的波动
①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中。处于波动中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
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
③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__________。
波动
种群爆发
下降
衰退、消亡
(3)种群研究的应用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调节种群数量。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生物因素,如天敌、食物等,对种群制约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加强,种群的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态过程。非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气候、地震等非生物因素,其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
(1)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2022·辽宁卷)(  )
(2)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2023·湖南卷)(  )
(3)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2021·河北卷)(  )
(4)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2021·湖北卷)(  )
×

×

(5)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6)降低农林害虫的K值是防治害虫的最根本措施,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
(7)(选择性必修2 P10“思考·讨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将地面、墙体等硬化,将食品容器加固以及养猫等措施,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
(8)(选择性必修2 P17“思维训练”)根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图1、图2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图1曲线图表示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问题探究】
(1)这些曲线图属于生物模型中的____模型。同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的局限性是______。
数学
不精确
(2)渔业捕捞中,一般种群数量超过K/2就开始捕捞,且捕捞后的数量要维持在K/2左右。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在病虫害防治中,是否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2后才开始防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治害虫应尽早进行,应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K/2)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4)若图1中曲线Ⅰ对应图2中0~5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则图2中的λ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曲线Ⅱ与图2曲线不能表示同一种群数量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倍数
图1中曲线Ⅱ表示的是“S”形增长,而图2曲线在5年前是“J”形增长,10~20年内种群数量在减少,20~25年内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种群数量增长的经典曲线分析
1.对图1分析
(1)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照自然选择学说,也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2)“S”形增长的初期也有环境阻力。
2.对图2分析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5)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考向1 围绕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科学思维
1.(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核心素养达成
D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在鱼池中投放一批某种鱼苗,理想情况下鱼苗会经历幼年、成年、死亡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该鱼种群没有进行繁殖,种群数量在投放时最多,而后逐渐减少,直至趋近于0,故种群数量对应的曲线是丙;鱼苗由幼年到成年,不断摄食、生长,个体重量会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后基本不变,最终死亡,故个体重量对应的曲线是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重量会减小,故种群总重量对应的曲线是甲,D正确。
2.(2021·广东卷)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B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考向2 围绕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应用考查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解析:气温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
4.(2024·黑吉辽卷)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______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____(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____(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死亡率
缓解
间接
解析:海胆的种内竞争加剧,会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从而降低海胆的种群数量。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数量恢复,由于捕食关系导致海胆数目下降,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______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__。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因此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负反馈
收支平衡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__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____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9
当最大捕捞量超过29只,种群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种群会衰退(合理即可)
解析:由图2可以直接看出,B状态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岩龙虾的种群数量为34只,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岩龙虾的种群数量为25只,故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为25只,则当年捕捞量应为34-25=9(只)。A状态之前,岩龙虾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A状态时,岩龙虾的种群数量为5只,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4-5=29(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当最大捕捞量超过29只,种群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种群会衰退。
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备知识梳理
1.实验原理
J
2.血细胞计数板及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1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1×10-4 mL)。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2所示。
3.实验流程
4.结果分析
(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______形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5.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________;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______个酵母细胞为宜。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估算误差
自身对照
尽量减小误差
平均值
4~5
(4)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若先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会使计数结果____,因为液滴表面张力的存在,使计数实际体积大于计数室体积。
偏大
(1)计数时应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再计数,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大。(  )
(2)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3)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
(4)培养过程中pH会逐渐降低,导致酵母菌死亡。(  )
×
×


考向 围绕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考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2024·新课标卷)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核心素养达成
C
解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增殖方式是二分裂,所以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由于资源充足,细菌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种群增长可能会短暂出现“J”形的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谢物积累,细菌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
2.(2025·重庆万州区模拟)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 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A.曲线①②分别是B组和A组,实验结果与供氧情况无关
B.曲线③④分别是D组和C组,两锥形瓶内种群K值不同
C.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与营养物质的供应情况有关
D.适当增加接种量,不会影响种群的K值大小,但到达K值的时间会提前
解析:A组、B组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较高,对应培养液中的细胞密度较高,培养瓶内的培养液体积会影响供氧情况,进而影响酵母菌的增殖,B组培养瓶内培养液多、供氧较少,其中酵母菌增殖慢,细胞密度后达到最大值,对应曲线①,A组对应曲线②,A错误;C组、D组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较低,对应培养液中的细胞密度较低,而C组培养瓶内培养液少、供氧较多,酵母菌增殖快,细胞密度先达到最大值,对应曲线④,D组对应曲线③,D组培养瓶内的葡萄糖总量更多,K值更高,B正确;D组和B组的葡萄糖质量分数不同,营养物质的供应情况不同,导致两组实验结果不同,C正确;适当增加接种量,不会改变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影响种群的K值大小,但到达K值的时间会提前,D正确。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2·江苏卷)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D
解析: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小球藻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A错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需要先盖好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稍等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5~10个再计数,C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避免出现误差,D正确。
2.(2024·广东卷)Janzen 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B
解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说明幼苗距离母株越远,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弱,A符合假说;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不能用题述假说解释,B不符合假说;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说明距离越近,抑制作用越显著,C符合假说;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说明水旱轮作可以避免长时间种植同种作物导致相关病原菌和昆虫的积累,能用题述假说解释,D符合假说。
3.(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题图可知,K值是1 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 000时,超过了环境承载量,种群没有达到稳定状态,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课时作业44




A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2025·安徽合肥模拟)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B.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指“J”形增长或“S”形增长模型
C.光照属于非生物因素,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都下降
D.寄生虫属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大小不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
解析: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凡是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J”形增长、“S”形增长)、下降、稳定、波动等,B错误;光照属于非生物因素,但林下光照较弱未必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都下降,因为有些林下植物是阴生植物,弱光条件更适合其生长,C错误;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寄生虫、细菌、病毒等都属于生物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D错误。
D
2.(2025·广东广州模拟)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
A.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
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
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
D.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
解析:该同学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偏少,若稀释10倍,计数时酵母菌数量更少,无法计数,A错误;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太少,若直接计数估算误差较大,B错误;选择样方时需随机取样,C错误;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偏少,可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D正确。
C
A.t3~t4时间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甲种群密度在t5时刻大约是t3时刻的2倍
C.乙种群密度在t2时刻最大,t3时刻最小
D.甲、乙两种群种内竞争最剧烈的时刻分别是t5和t2
解析:t3~t4时间段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在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甲种群在t3时刻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约为K/2,在t5时刻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约为K,因此甲种群密度在t5时刻大约是t3时刻的2倍,B正确;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乙种群密度在t2时刻最大,λ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密度在t4时刻最小,C错误;甲、乙种群在种群密度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剧烈,由以上选项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种内竞争最剧烈的时刻分别是t5和t2,D正确。
B
4.(2025·江西南昌开学考)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t)和一年后(Nt+1)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1=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
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
C.F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K值
D.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析: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不含A点)Nt+1/Nt的值大于1,数量增加;在B~C段Nt+1/Nt的值一开始大于1,而后小于1,种群数量先增后减,B错误。F点时Nt+1=Nt,乙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可能达到K值,C正确;A点时,Nt+1=Nt,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D
5.(2025·河北衡水模拟)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培养在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体积的培养液,每天取样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一段时间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B.b点时种内竞争最激烈,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
C.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属于种群数量的波动,与资源、营养等无关
D.增大酵母菌起始密度不会改变K值,但会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并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A错误;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但此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多,因此种内竞争不是最激烈,B错误;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属于种群数量的下降,与资源、营养等条件不充足有关,C错误;增大酵母菌起始密度,酵母菌种群的基数增大,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但由于资源不变,因此K值不受影响,D正确。
C
6.(2025·河南安阳开学考)通常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同时出生率与死亡率也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秦岭地区某大型鸟类的种群密度及其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种群密度小于n1时,该生物濒临灭绝
B.通常情况下,若种群密度大于n1,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由n2增至n3的过程中,种内竞争将逐渐减小
D.种群密度在n3前后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解析: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密度小于n1时,其死亡率将随着种群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出生率则减小,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该生物容易灭绝,A正确;通常情况下,种群密度大于n1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使种群密度维持在n3前后,即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过程中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B、D正确;当种群密度大于n2后,种群数量增多,种内竞争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而加剧,C错误。
C
7.(2025·湖南衡阳模拟)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甲、乙两种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各自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1和N3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是甲、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N2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
C.甲、乙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温度、相对湿度、天敌等多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D.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
解析:N1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N1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是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3时乙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数量稳定,N3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是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N2时,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对甲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天敌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甲种群的密度小于乙种群,则甲种群一般是大型动物,与乙种群相比较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广,D正确。
8.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滤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B.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
D.若用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代表整个计数室酵母菌的分布情况,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2.25×108个·mL-1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错误;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5个中方格(由题图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是25×16),再取平均值,C错误;图中一个中方格16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方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方格×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倍数×10 000,则该1 mL样品中酵母菌数=9÷16×400×100×10 000=2.25×108,D正确。
B
9.生态学家认为,在“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有一个必需的起始密度,设为M。如图为起始密度N0分别为75、300、800的三个种群的数量动态,其中K=600,M=10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小于M时,个体不能有效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种群就会绝灭
B.种群密度大于M时,种群数量的变化总是呈现“S”形增长趋势
C.起始密度大于M的种群最后的种群数量总是趋近于K值
D.在0~K之间的不同起始密度条件下,种群数量总是朝两个相反的方向离开M
解析:适宜的种群密度对于种群中的个体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是必不可少的,由题图可知,当种群密度小于M时,个体不能有效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种群就会绝灭,A正确;当种群密度大于100而小于600时,种群呈现“S”形增长曲线,种群密度大于600时,呈现的是下降的曲线,趋向600,不是“S”形,B错误;由题图可知,起始密度为300和800的种群最后的种群数量总是趋近于K值,C正确;在0~K之间的不同起始密度条件下,种群数量总是朝两个相反的方向离开M,一种是低于必需起始密度趋于灭亡,一种是达到必需起始密度趋向于K值,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14分)(2025·黑龙江哈尔滨质检)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
注 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
(1)植被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据图1分析,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被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食物和栖息空间

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
(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原环境中,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个体,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只。若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__(填“大”或“小”)。
解析: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30×50÷3=500(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因此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
500

(3)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乙鼠兔迁入后会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故第2年甲鼠兔的L值下降。
乙鼠兔迁入后与甲鼠兔竞争食
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
(4)乙鼠兔的环境容纳量约为____________只,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可能对高寒草地造成危害,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
解析:根据图2可知,乙鼠兔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4×103只,据此可以适当增加猛禽和肉食性兽类的数量从而对高原鼠兔起到抑制作用,也可以对雄性进行节育,控制高原鼠兔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
1.4×103
对雄性进行节育,控制高原鼠兔的性别比例(或引入一些捕食高
原鼠兔的肉食性动物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