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6课时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6课时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模块四 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6课时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课时作业
第四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三部分
核心素养达成
03
1.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




必备知识梳理
1.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
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生物适应所处的__________。
(2)不同种群间通过复杂的_______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不同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特点不完全相同。
(4)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4.其他生物群落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____植物和大型____(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
非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水生生物
陆生生物
浮游
藻类
(1)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
(2)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
(3)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生物群落中。(  )
(4)在荒漠生物群落中,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

×
×

(5)草原上降雨均匀,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
(6)(选择性必修2 P37“拓展应用”)农田中的生物是否形成生物群落?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农田中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它们不是
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整体,即农田生物
群落
核心素养达成
考向 围绕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特点考查生命观念
1.(2025·河北衡水模拟)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断层,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中,绝大部分开花植物都是风媒花
B.在森林的不同区域,优势物种的更迭速度没有差异
C.森林的断层处能为一些生物提供较适宜的生存环境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快速奔跑的特点
C
解析:森林生物群落中,大部分开花植物依赖动物进行传粉或传播种子,A错误;在森林的断层区和非断层区,优势物种的更迭速度不同,B错误;森林的断层区适合一些阳生草本植物生存,C正确;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的特点,D错误。
2.(2025·黑龙江大庆联考)荒漠中生活着的植物主要有仙人掌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昆虫等。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B.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
A
C.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
D.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因此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这种优势是可以改变的
解析: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反映了群落的季节性,A正确;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生态位,除了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还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不仅具有水平结构,还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种,除了考虑物种的数量,还需要考虑其对群落中其他物种产生的影响,所以匍根骆驼蓬的数量虽然最多,但不一定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D错误。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必备知识梳理
1.群落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的过程。
(2)类型
代替
土壤条件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和____进行。
方向
速度
(1)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2022·河北卷)(  )
(2)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022·江苏卷)(  )
(3)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2021·全国甲卷)(  )
(4)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

×
×

(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6)(选择性必修2 P41“思考·讨论”)演替最终______(填“能”或“不一定”)形成森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定
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
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乔木阶段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 科学放牧能充分利用草原的资源,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研究人员调查了短期内不同强度的放牧对某草原相关特性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已知大针茅和多根葱等属于该草原的优势种,是适口性较好的牧草;冰草和冷蒿是适口性较差的牧草。
处理区 草群丰 富度/种 草群 高度/cm 草群密度/ (株·m-2) 土壤含 水量/% 土壤有机
碳含量/
(g·kg-1)
不放牧区 22 14.1 305.4 16.46 29.52
轻度放牧 23 9.6 324.8 14.83 30.45
中度放牧 25 9.3 329.1 11.34 28.68
重度放牧 18 7.2 254.5 10.56 26.42
【问题探究】
(1)过度放牧可能会使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导致草原群落发生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2)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会提高草原群落的丰富度,而重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组成(或优势种)
次生
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情况下的牛羊较多地啃食适口性好的优势种植物,为其他植物的生存腾出空间;重度放牧使土壤的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下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
(3)大量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导致的草甸退化促进了鼠类数量增加,鼠类的密度过大又加剧了草甸退化,甚至荒漠化。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是围绕短期放牧开展的研究,长期放牧可能会加剧牧区水土流失。对于放牧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请提出一个合理的保护植被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围栏封育(或适当补插牧草、使用微生物提升土壤抗蚀性)
(5)有人说,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请结合群落的演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人类的活动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不断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
2.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之所以成为“开路先锋者”,是因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生长提供了条件。随后,苔藓之所以能取代地衣是由于苔藓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阳光。
3.群落演替发生的标志是优势物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乔木阶段依然能找到地衣、苔藓等物种。
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达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最终的结果不一定都能成为森林,还要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环境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乔木阶段。
核心素养达成
C
考向1 围绕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
1.(2024·黑吉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解析: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错误;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的砍伐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意义的,D错误。
D
2.(2023·海南卷)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
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解析: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灌丛比杂草群落结构更复杂,对阳光的吸收利用更充分,B正确;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要以植物为食或将其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不存在与其他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
“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
考向2 围绕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2024·贵州卷)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解析: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同时可避免外来物种带来生态危害,A正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可以固氮生成氮肥,所以“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B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根瘤菌利用豆科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
4.(2024·辽宁鞍山一模)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绿化技术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某采石场利用该技术进行山坡生态修复,2年后灌木开始生长,3年后灌木茂密,4年后基本看不出人为痕迹,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采石场山坡喷洒植被混凝土和在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
B.该采石场生态环境恢复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且不会再发生改变
C.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及其他环境因素
D.该采石场生态修复过程中,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均不断增多
C
解析:在采石场山坡喷洒植被混凝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在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该采石场生态环境恢复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但也会再发生改变,B错误;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有气候、环境因素等,如水分、温度以及其他环境条件,C正确;该采石场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断增多,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断减少,D错误。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D
解析:退耕农田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
2.(2023·重庆卷)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下表为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
无 15 0.85 8 472
轻度 23 1.10 9 693
中度 15 0.70 9 388
重度 6 0.45 7 815
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
C.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优势种更加耐旱
D.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解析:放牧程度不同会导致草原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草原的生产力,A正确;重度放牧导致草原生产力显著下降,生产者的凋落物明显减少,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B错误;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草原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改变,重度放牧下,草原荒漠化加剧,该条件下生存的优势种会更加耐旱,C正确;适度放牧会提高草原群落的物种数和生产力,有利于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D正确。
3.(2024·山东卷)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水平结构
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以及无机环
境之间协同进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状态
解析:判断冷杉是否占据优势,不能仅仅根据数量多少,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冷杉在群落中的生态作用、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填数字)。
解析:由题意可知,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则计算两群落共有物种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独有物种数之和=(群落甲物种数+群落乙物种数)×β多样性,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得到:独有物种数之和=(70+80)×0.4=60,因此,两群落共有物种数为(70+80-60)/2=45。
45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和丁
丙和丁特有的物种多,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
种,维系物种多样性
解析:β多样性高表示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丙和丁特有的物种多,在这种情况下,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更多的物种。这是因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物种的干扰和破坏,从而维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将两个群落的物种都纳入保护范围,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课时作业46




B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2025·湖北武汉模拟)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态的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B.常绿乔木比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东北森林的自然环境
C.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区,草原上物种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一般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解析: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与环境相适应,A正确;我国东北等地处于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东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环境,B错误;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C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D正确。
D
2.(2025·安徽池州期中)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小,呈浅绿色
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
D.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解析: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A错误。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可以充分利用光能,B错误。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C错误。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D正确。
B
3.(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在北方某草原群落中,放牧强度低时,羊草占优势,且草原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均增加。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糙隐子草等逐渐占优势。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会明显占优势,草原生产力严重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放牧强度时,羊草的数量较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较大
B.调查羊草的种群密度应随机选取1 m2的长方形为宜
C.放牧强度的变化,会使草原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D.放牧强度的变化可使草原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解析:低放牧强度时,羊草占优势,说明其数量较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较大,A正确;调查羊草的种群密度应随机选取1 m2的正方形为宜,B错误;放牧强度的变化,会影响草原群落的优势种,使其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从而使其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放牧强度的变化可使草原群落发生次生演替,D正确。
B
4.(2025·贵州毕节模拟)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生物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希腊陆龟和仙人掌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快速奔跑的狮子和斑马等生活在森林群落中
B.希腊陆龟可能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C.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相同
D.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气孔在白天开放利于光合作用
解析:快速奔跑的狮子和斑马等生物应生活在热带草原群落中,而不是森林群落中,A错误;由题干可知,希腊陆龟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可能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水分,B正确;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如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C错误;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在夜间开放,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茎部,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储存水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B
5.(2025·辽宁沈阳模拟)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等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陆地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和温度
B.森林生物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物大都善于树栖或奔跑
C.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D.生活在荒漠中的某些动物为了保持水分以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解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陆地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和温度,不同的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A正确;森林生物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动物大都善于树栖或攀缘,如长臂猿、松鼠、犀鸟和树蛙等,但不善于奔跑,B错误;水分为制约植物生存的主要因素,草原地区的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C正确;生活在荒漠中的某些动物为了保持水分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D正确。
6.(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夏季高山峡谷常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体,滑坡体的恢复治理主要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滑坡体的动植物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播种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B.人工播种干预应该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
C.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能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
D
解析: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工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A正确;在进行人工播种干预时,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有利于群落演替,B正确;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多,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C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化会加速群落的演替,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使该区域营养结构复杂化,会加速群落演替速度,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D错误。
A
7.(2025·广西河池模拟)择伐,即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重复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择伐后可形成林窗(即林冠层出现空隙),还可使森林不断实现局部更新,地面始终保持森林覆被,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择伐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B.森林择伐后,林窗内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
C.择伐后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择伐后的森林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
解析:森林择伐后,出现林窗,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改变,A错误;森林择伐后,林窗内阳光更加充足,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B正确;择伐后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择伐后的森林林下植被会更加复杂,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D正确。
8.(2025·河北沧州模拟)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对水质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治理后小清河上游受低磷限制,蓝细菌生长繁殖速度受到抑制,而氮磷比的上升为硅藻取代蓝细菌成为优势种创造了有利条件,群落类型整体由蓝细菌型向硅藻型过渡。随着治理重点向氮污染偏移,使浮游植物群落向硅藻—绿藻型演替,研究区域的水质呈改善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浮游植物的组成和数量改变,其演替类型与弃耕农田发生的不同
A
B.该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适应变化的种群的数量将会增加
C.小清河水质波动会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导致有些物种可能会因此消失
D.小清河上游的治理实例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过程与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均为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适应变化的种群的数量将会增加,B正确;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小清河水质波动会影响群落物种组成,不适应环境的某些物种可能会因此消失,C正确;小清河上游的治理实例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A
9.(2025·重庆万州区模拟)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人员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石块群落0~120天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B.该石块群落在120天后物种数目不变,不再演替
C.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A和H的环境容纳量没有改变
D.演替都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据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曲线一直在下降,说明裸石上的新增物种数在减少,但物种总数还是增加的,A正确;120天后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还会发生改变,B错误;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所占的比例在上升,说明优势种H的环境容纳量上升,优势种A所占的比例在下降,说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错误;演替并不都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考虑环境因素,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14分)(2024·湖北荆州模拟)放牧会对草地植物群落产生重要影响。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的常用措施之一,研究人员选取某地斑块化退化的高寒草甸,设置4个围封年限和1个正常放牧对照,分别选择2011年、2017年、2020年、2021年5月围建的退化高寒草甸作为实验样地,围封后不进行放牧,围栏外为正常放牧区(CK),截至2022年8月中旬围封年限分别为11 a、5 a、2 a和1 a。相关调查数据如图。
注 全氮、全磷分别指土壤全氮、土壤全磷,总初级生产力(GPP)为生态系统中所有光合产物的总和,是生物量增长的主要来源。
(1)研究该高寒草甸的物种丰富度属于____水平上的研究。草甸局部小土坡的坡上和坡下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坡上和坡下的生物存在差异,是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
水平
(2)围封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发现,围栏封育可使草甸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但另有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可能导致不同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________(填字母)。
a.封育前草地退化程度不同
b.草地类型或生境不同
c.封育时间长短不同
d.对照组放牧强度不同
是否围封、围封年限
abcd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围封、围封年限。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发现,围栏封育可使草甸的物种丰富度增大。但另有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的生长不仅仅受到草甸是否封育的影响,还会受到放牧量和无机环境的影响,据此可推测导致出现不同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因素有封育前草地退化程度不同、草地类型或生境不同、封育时间长短不同、对照组放牧强度不同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而会影响调查的结果,因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3)围封年限0~5 a时,全氮、全磷和GPP呈显著正相关,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围封至11 a时,土壤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草地植被群落的GPP也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氮、磷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通过吸收和利用这些养分增强光合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生产力
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植被群落内的生态过程逐渐达到饱和状态,生长空间和资源有限,植物生物量的增长减缓甚至停滞(或长期围封,土壤中的养分被植物吸收和利用,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或长期围封可能导致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老化的植物群落和增加的大量掉落物可能使其具有较低的生长速度和光合效率,从而降低草地的固碳能力)
解析:氮、磷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通过吸收和利用这些养分增强光合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生产力。长期围封至11 a时,土壤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草地植被群落的GPP也降低,原因可能是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植被群落内的生态过程逐渐达到饱和状态,生长空间和资源有限,植物生物量的增长减缓甚至停滞(或长期围封,土壤中的养分被植物吸收和利用,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或长期围封可能导致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老化的植物群落和增加的大量掉落物可能使其具有较低的生长速度和光合效率,从而降低草地的固碳能力)(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