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9课时 人与环境 课时作业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四 第九单元 第49课时 人与环境 课时作业ppt

资源简介

(共111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生物
第49课时 人与环境
模块四 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内容索引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课时作业
第五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核心素养达成
02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第四部分
考点三 生态工程
第三部分
必备知识梳理
01
关键能力提升
02
核心素养达成
03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
1.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存所需的________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__,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________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
人口单位(一
生产资源


生活方式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全球气 候变化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植树种草,减少___
_________,使用清洁能源等
石燃料燃烧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水资源 短缺 人口多,水资源污染严重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节约用水,治理污染,南水北调等
臭氧层 破坏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______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物质
紫外线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土地 荒漠化 植被的破坏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保护草地,植树造林等
生物多样 性丧失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急剧____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
环境污染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导致酸雨、雾霾、水体________频发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下降
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①根本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水体中氮、磷元素超标;②藻类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体下层植物的光照受影响,且这些生物死亡后由需氧微生物分解,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③水中鱼类等水生动物缺氧死亡,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形成水华或赤潮。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特点:__________。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______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
(3)措施:正确处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具有全球性
生物圈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4)我国应对措施:我国大力推进________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建设________,要求每一个____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________建设中。
②对于________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公民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2023·湖南卷)(  )
(2)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

×
(3)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
(4)有机废物的倾倒导致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吸收CO2,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
(5)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合物。(  )
(6)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

×

×
(7)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
(8)(选择性必修2 P87正文)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提示: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核心素养达成
考向1 绕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考查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
1.(2024·黑吉辽卷)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B
解析: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累积,对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B错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土地荒漠化等,C正确;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等,D正确。
考向2 结合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考查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2.(2025·辽宁沈阳模拟)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元素过多,导致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产生让人讨厌的水华,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是参与构成细胞膜的重要微量元素
B.蓝细菌和绿藻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富营养化的水体可能由于溶氧量低,导致大量鱼、虾死亡
D.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是解决水华问题的重要措施
A
解析:P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A错误;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绿藻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正确;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氧气,导致溶氧量低,进而导致大量鱼、虾死亡,C正确;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是解决水华问题的重要措施,D正确。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必备知识梳理
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__________等。
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掠夺式利用
地丧失和碎片化
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________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________的物种消失。
(4) __________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协同进化
外来物种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023·江苏卷)(  )
(2)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2022·广东卷)(  )
(3)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2021·湖南卷)(  )
(4)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2021·海南卷)(  )
×
×
×
×
(5)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
(6)保护亚洲象等珍稀濒危动物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
(7)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
×
×
×
(8)(选择性必修2 P91“思考·讨论”)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它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抵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
核心素养达成
考向1 围绕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考查科学思维
1.(2024·贵州卷)孑遗植物桫(suō)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B
解析: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建立基因库可以归为易地保护,B正确;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而桫椤和害虫不能代表两个营养级的全部生物,D错误。
A
2.(2024·湖北宜昌三模)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作为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强大碳汇(吸收并储存CO2)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推测红树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通常低于陆地植物
B.红树林强大的碳汇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红树林生态系统面积的扩大利于生态承载力的提高
D.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
解析: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A错误;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生态功能)的价值,红树林强大的碳汇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红树林具有强大的碳汇(吸收并储存CO2)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面积的扩大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C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D正确。
考向2 围绕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考查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2024·北京卷)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B
解析: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朱鹮的数量还没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4.(2024·湖北卷)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B
解析: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有利于生物种群的基因交流,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个易错点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考点三 生态工程




必备知识梳理
1.生态工程
(1)概念:人类应用______和______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________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____效益和____效益的同步发展。
(3)特点: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生态学
系统学
已被破坏
经济
生态
少消耗
多效益
可持续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3.生态工程实例分析
类型 问题 对策 主要原理 实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资源有限,_____ _____,产出不足 建立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保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产出 自生原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 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
地少
人多
类型 问题 对策 主要原理 实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面积的__ ________ 控制污染、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等 自生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修复土地,恢复____ ____原理、整体原理、自生原理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小和破坏

植被
协调
4.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______、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设计缺乏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________的支持,缺乏______指导等。
标准化
高科技含量
监测技术
理论性
(2)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①生态危机:________问题与人口问题、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______”。
②解决措施:不但要重视对________的保护,更要注重与______________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3)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________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环境污染
并发症
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效益
美丽中国
(1)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2023·辽宁卷)(  )
(2)通过特色养殖、种植采摘可提高农民收入,并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协调,体现了自生原理。(  )
(3)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  )
(4)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
×
×


(5)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
(6)在建设生态工程时,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
(7)(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没有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而是种植了大量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杨树。这主要违背了____原理,你的建设性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调
植树造林时,要根据自生和协调原理,树种不能单一,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
关键能力提升
【情境应用】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是种桑养蚕与池塘养鱼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此模式形成了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的生产链条。模式图如下。
【问题探究】
(1)如何优化桑基鱼塘循环模式,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提示:可以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水稻等生物种类,增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2)分析桑基鱼塘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提示:①桑基鱼塘有效选择了桑树、蚕、鱼、甘蔗等生物组分,众多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可提高系统的生产力,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②桑基鱼塘将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充分利用,蚕沙、蔗叶进入鱼塘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矿质离子或无机盐,被植物循环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③桑基鱼塘中,选择的甘蔗、桑树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并且投放鱼苗的数量考虑了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④通过饲养家畜、池塘养鱼、桑叶养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3)当桑叶价格高,卖桑叶比卖鱼更划算时,你会给当地农民提出什么建议?理由是什么?
提示:将蚕沙用作桑树的肥料,而不是喂鱼。生态工程建设除了要考虑生态学、工程学原理,还需要关注经济学原理(经济和社会的实际状况)。
核心素养达成
B
考向1 围绕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考查科学思维
1.(2024·黑吉辽卷)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解析:由题干可知,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弗兰克氏菌与沙棘互利共生,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
熟记常见生态工程实例,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或违背的原理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2.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3.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4.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5.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6.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抵抗力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7.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8.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9.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2.(2025·广东广州模拟)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方式有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等。协同作用包括植物之间协同净化水体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协同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化感作用指水生植物向水体释放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如图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湖泊修复中的部分生物组成示意图(生态浮床是将植物种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D
A.植物的吸收和化感作用都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B.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生态浮床种植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可修复污染,鱼类可捕获并售卖,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双赢
解析:浮床上的植物和藻类为竞争关系,可争夺阳光和营养物质,利用浮床上的植物可抑制藻类的繁殖。化感作用指水生植物向水体释放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植物的吸收和化感作用都能减少藻类的生长,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A正确。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能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为异养型,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有效选择人工浮床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这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由于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因此重金属污染湖泊中的鱼类含有的重金属较多,不能售卖,D错误。
考向2 绕生态工程实例分析考查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2024·甘肃卷)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解析: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的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4.(2025·福建莆田模拟)治理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引种植物(A区域种植挺水植物芦苇,B、C区域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等措施,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图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芦苇生长快,能大量吸收污水中N、P等营养物质,同时对汞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这体现了协调原理
B.B、C区域选择植物搭配时,除景观环境外,还需考虑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
C.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N、P含量下降、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
D.对于芦苇的后期处理应该将芦苇秸秆就地掩埋后还田,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解析:协调原理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故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A正确;选择植物搭配时,除景观环境外,还需要考虑对本地环境的适应性,对N、P等元素的吸收能力,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等,即充分考虑生态工程的协调、自生等原理,B正确;该湿地公园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植物吸收水中N、P等营养物质,因此出水口水样中总N、P含量下降,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C正确;本处理的目的是降低水体中的N、P等元素和重金属物质的含量,芦苇对上述物质有较好的吸收效果,而输出才能真正降低本生态系统中过量的N、P等元素,才能避免重金属的再次污染,因此后期对芦苇的处理是收割后输出加工处理,D错误。
真题演练 感悟高考




1.(2024·湖南卷)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D
解析: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正确;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气温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2.(2024·湖北卷)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B
解析:从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所以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了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3.(2024·北京卷)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解析: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1.0个地球)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能够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
4.(2024·河北卷)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
生物(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解析:人和家畜会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因为对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是相关的,也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减少,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因此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和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解析:由图可知,与大熊猫种群数量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的有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说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和食物(竹林面积)资源增多,可提高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根据题意,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说明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进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解析:根据题意,栖息地面积和食物资源均会影响种群繁殖能力,即影响种群出生率,则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增大,会提高种群繁殖能力,出生率上升,同时种内竞争减弱,死亡率减小,进而提高种群密度;若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则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保护大熊猫的措施,除了就地保护之外,还可以易地保护,如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建立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大熊猫的基因进行保护;完善大熊猫保护法等等。
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建立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大熊猫的基因进行保护;完善大熊猫保护法(答出2条,合理即可)
课时作业49




A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25·甘肃天水模拟)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大
B.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
C.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D.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足迹
解析:由于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故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小,A错误;“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B正确;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于资源的利用越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C正确;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减少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降低了生态足迹,D正确。
C
2.(2025·湖北荆门联考)从能源战略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中国降低对外石油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今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都是清洁能源,也得到大力推广,火力发电的比例逐年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对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
B.风力发电站中风机发出的超声波会干扰蝙蝠的飞行,主要是影响了蝙蝠之间的信息传递
C.水力发电站建设可能需要淹没大片土地,原有的草原被水淹没后发生初生演替形成湿地
D.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压力
解析:CO2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而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CO2的排放,对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A正确;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可实现信息传递,而风力发电站中风机发出的超声波会干扰蝙蝠的飞行,主要是影响了蝙蝠之间的信息传递,B正确;水力发电站建设可能需要淹没大片土地,原有的草原在被水淹没以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会发生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C错误;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故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压力,D正确。
B
3.(2025·广东深圳联考)太湖受到污水排入的影响,水体中N、P的含量升高,蓝细菌和绿藻的爆增导致水草区面积缩小,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变为“藻型湖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藻对N和P的大量吸收属于生物富集现象
B.污水排入后,蓝细菌和绿藻逐渐取代沉水植物的优势种地位
C.太湖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下降会导致能量传递效率下降
D.太湖变为“藻型湖泊”后,其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增强
解析:一些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后,很难分解,往往随着营养级的增加,体内有毒物质的量逐渐加大,这是生物富集现象,绿藻从水体中吸收大量N、P用于自身快速生长、繁殖,不属于生物富集现象,A错误;污水排入后,水体中N、P的含量升高,蓝细菌和绿藻的爆增导致水草区面积缩小,蓝细菌和绿藻逐渐取代沉水植物的优势种地位,B正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的变化而改变,C错误;太湖变为“藻型湖泊”后,其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减弱,D错误。
C
4.(2025·福建龙岩联考)我国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下列对秸秆处理及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过腹还田;可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同时增加土壤肥力
B.青贮、氨化处理;使饲料消化性好,可提高牲畜的同化量
C.田间焚烧,留灰做底肥;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利用作物秸秆培养蚯蚓;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过腹还田可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同时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青贮、氨化处理可以使饲料消化性好,可提高牲畜的同化量,B正确;田间焚烧,留灰做底肥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利用作物秸秆培养蚯蚓的过程也能将秸秆中的能量进行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B
5.苹果树间杂草是蚜虫天敌的良好栖息地,适当引入蚜虫天敌可实现“以草养虫”“以虫治虫”。秋冬季节,苹果树间杂草倒伏腐烂后成为有机肥,又实现了“以草肥田”。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树、杂草及各种虫构成生物群落
B.该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C.“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引入蚜虫天敌“以虫治虫”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生物群落包括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苹果树、杂草及各种虫无法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生态农业模式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B正确;“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生物防治的典型优点,D错误。
D
6.(2024·河南新乡一模)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雄安新区白洋淀的淀区水质优良且保持稳定,使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重现淀水清澈、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洋淀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白洋淀中鸟类的物种丰富度
C.鸟类迁入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加速物质循环
D.将濒危野生鸟类迁入动物园集中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解析:白洋淀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红外相机触发法需要拍摄到野生动物影像资料才可进行调查,可用于调查白洋淀中鸟类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鸟类迁入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且鸟类作为消费者还能加速物质循环,C正确;将濒危野生鸟类迁入动物园集中保护是易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
D
7.(2025·河北邯郸开学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寿带鸟最近被加入该名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寿带鸟的食物和天敌都属于影响该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野生动物的经济、科学研究价值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对该鸟栖息地、天敌、增长曲线、年龄结构的研究都属于种群范畴
D.根据寿带鸟的声音对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可做到非损伤、低干扰
解析:寿带鸟的食物和天敌都属于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野生动物的经济、科学研究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对该鸟的种群增长曲线、年龄结构的研究都属于种群范畴,而对栖息地和天敌的研究属于群落范畴,C错误;根据寿带鸟的声音对种群数量进行监测,不会对鸟类的生活产生影响,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方法,D正确。
8.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
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
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
B
解析:由题可知,鱼会吃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因此稻田中养殖的鱼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A正确;水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不能利用有机肥中的能量,B错误;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C正确;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从而降低了人类生态足迹,D正确。
C
9.相关调查表明,水生植物腐败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生态,水务部门在河流建设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系统可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
B.该系统能破坏蓝细菌的浮游习性,有利于有益藻对蓝细菌产生竞争优势
C.该系统改善了大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生态学的循环原理
D.该系统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其捕食作用可抑制蓝细菌大量生长
解析:底层的水中溶氧量低,表层的水中溶氧量高。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将底层的水提升到表层,可以增加水体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繁殖,A正确;蓝细菌通常在水中漂浮,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机和泵产生的高速流来搅动水体,破坏了蓝细菌的浮游习性,而蓝细菌的减少能为有益藻类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有利于有益藻类对蓝细菌的竞争优势,B正确;应用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改善了水质,改善了大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C错误;该系统能增加水体溶氧量,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浮游动物捕食蓝细菌能抑制其大量生长,D正确。
A
10.(2025·四川眉山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序号①~⑤和⑦表示CO2的排出量或吸收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的实质是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所涉及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④=①+②+③+⑤+⑦
D.为了实现碳中和,主要应增加④过程,减少⑦过程
解析: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所涉及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涉及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正确;碳中和应该是CO2的排出量等于CO2的吸收量,所以达到碳中和时④=①+②+③+⑤+⑦,C正确;为了实现碳中和应增加④光合作用,减少⑦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10分)(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的桑基鱼塘,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图为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桑、浮游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______,可从蚕粪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______。蚕和鱼等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桑、浮游植物可以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可从蚕粪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产者
分解者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图中A和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鱼摄食的蚕粪中的能量属于第__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由图中数据可知,鱼和浮游植物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解析:由于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图中A表示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而B表示浮游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鱼摄食的蚕粪中的能量属于桑的同化量,即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分析题图可知,鱼的同化量为59 450 MJ/(hm2·a),浮游植物的同化量为469 200 MJ/(hm2·a),故鱼和浮游植物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9 450-20 100)÷469 200×100%≈8.4%。
生产者(或桑、浮游植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8.4
(3)饵料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质,工作人员为了增加鱼的产量,大量增加了饵料的投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该做法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合理
大量投入饵料,未被鱼利用的饵料会被分解者分解产生大量N、P等元素,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水华的发生,进而导致鱼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影响鱼的产量及品质
解析:因为大量投入饵料,未被鱼利用的饵料会被分解者分解产生大量N、P等元素,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水华的发生,进而导致鱼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影响鱼的产量及品质,故为了增加鱼的产量不能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
(4)图示生态系统遵循的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减少水体污染的同时,产出的农副产品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解析:图示生态系统实现了废物利用,物质循环再生,主要应用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减少水体污染的同时,产出的农副产品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循环原理
直接价值和间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