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十五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实现了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的“新突破”。下列与航空相关的内容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神舟十五号”轨道高度的设定
B.航天员所穿衣服材料的研制
C.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发
D.航天员在失重情况下的身体状况
2.“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提出“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获得结论 C.提出问题 D.收集证据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炼铁图示,介绍了用煤和炭炼铁的方法
B.荀子《劝学》中写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D.葛洪《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了丹砂”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钉生锈,火药爆炸 B.冰雪融化,粮食酿酒
C.矿石粉碎,空气液化 D.红磷燃烧,干冰升华
5.用高粱酿酒的生产流程如下,有关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碎 B.润湿 C.发酵 D.蒸馏
6.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7.正确操作是获得正确结果和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药品 B.加入锌粒
C.装入固体粉末 D.加热液体
8.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 B.读取液体体积
C.溶液滴加 D.倾倒液体
9.用酒精灯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了,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⑥没有进行预热
A.②③⑥ B.①③⑤⑥ C.②④ D.③④⑤
1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试剂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B.量取一定量液体时,先倾倒液体到接近所需体积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C.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
D.使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再挤压乳胶头
11.给试管中的2~3mL某液体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点燃酒精灯加热 ②往试管中加入2~3mL液体 ③将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盖好,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12.化学实验课上,某同学练习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先将量筒放在水平的实验桌上,在量筒中加入一些液体后,他先是仰视液面,读取液体体积为30mL,接着他倒出部分液体在烧杯内,又俯视液面,读取液体体积为10mL。请你来帮他算算,这位同学实际上往烧杯中倒入的液体体积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判断
二、填空与简答
13.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将下列变化进行分类:
A.钢铁生锈;B.食物腐烂;C.电灯通电发光;D.水加热变为水蒸气;E.木材燃烧;F.玻璃破裂;H.咬碎食物;I.消化食物;J.车胎爆炸;K.火药爆炸;L.食盐溶于水;M.加热蔗糖变黑;N.铁铸成锅
(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你的分类依据是 。
14.近年来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写两点) .
(2)苯的化学性质有(写一点) .
15.用微粒的视角研究物质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观察如图微粒模型,用微粒名称填空。
(1)图a中,一杯水由许许多多的 聚集而成的,每个该微粒又是由1个 和2个 构成的。
(2)图b中,一瓶氧气是由许许多多的 聚集而成的,每个该微粒又是由2个 构成的。
(3)图a、图c、图d中三种分子中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是 。
(4)由图d可知,1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 原子、 个氢原子和 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此可知:同种原子既可以两两自相结合成分子,也可以与其他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
16.模型构建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构建模型对物质的构成展开深入学习。
【任务】构建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模型
下列示意图描述了两种物质的变化过程。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Ⅰ”或“Ⅱ”),是因为其中的 (填“分子”或“原子”)种类 (填“有”或“无”)变化。图中代表的该分子由 和 构成。
17.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A 、I 、J 、K 、M 、N 。
(2)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的为 。(填仪器的序号)
(3)给2mL液体加热,你选用的仪器有 。(填仪器的序号)
(4)给80mL液体加热,你选用的仪器有 。(填仪器的序号)还缺少一种实验用品为 。
(5)向试管中加入大理石块,选择的仪器是 (仪器名称)。
(6)J仪器的作用是 。
(7)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填序号);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三、科学探究题
18.《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展开了项目式学习。

I、蜡烛燃烧过程的探究。
(1)火焰结构特点探究:点燃蜡烛,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秒后取出,观察到滤纸上碳化形成黑圈(如图A),得出结论: 。
(2)焰心所含物质探究:如图B,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
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气化)。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观察到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说明猜想 成立。
【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 (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受热熔化,在烛芯处形成气态石蜡后才燃烧。
Ⅱ、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
(3)点燃蜡烛,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我们可预测:烧杯内壁会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水,振荡后发现 。由此可得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为 。
四、实验题
19.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用序号表示,下同);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 。
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大量热 ③生成白色固体。
(2)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 性质。
(3)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
a、小科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 。
b、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任何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 (填序号)。
①正确;②不正确;③可能不正确。
小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C B C A A D
题号 11 12
答案 B A
13.(1) ABEIKM CDFHJLN
(2)是否生成新物质
14. 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5.(1)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2) 氧分子 氧原子
(3)氢原子
(4) 碳 6 1
16. Ⅰ 分子 无 氢原子 氧原子
17.(1) 胶头滴管 烧杯 集气瓶 坩埚钳 锥形瓶 水槽
(2)DIJM
(3)BDF
(4) CFI 陶土网
(5)镊子
(6)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7) D 烧杯,锥形瓶
18.(1)蜡烛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2) ③ 能
(3) 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19.(1) ③ ①
(2)化学
(3) 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 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