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在贵州省黔南州某县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岩画中,出现了原始人群集体狩猎马匹的记录,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和云南沧源岩画中也发现了原始人群集体猎马的场景,但狩猎方式有所不同,这说明了( )A.狩猎是原始人群主要生存方式 B.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影响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人与自然环境产生了矛盾冲突2.山东自古被称齐鲁大地,这源于周初分封时,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是为了( )A.拱卫王室 B.扩大王畿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3.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它开始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4.《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宫寝、朝廷遗址则有五门。这说明当时( )A.商鞅变法废除了等级制度 B.儒家思想观念影响广泛C.秦国的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D.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A.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巩固统一 B.推崇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C.消除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障碍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6.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接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7.“……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A.瓦解了士族阶层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民族交融 D.激化了阶级矛盾9.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这说明汉初( )A.阶级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 B.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C.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 D.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10.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国土分封给其子弟。此后,王国土地越来越小。这说明“推恩令”(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诸侯王势力C.巩固了丞相权力 D.确立儒学主流地位11.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务,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务,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其旨在( )A.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B.打击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扰乱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12.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13.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种植技术,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这反映了( )A.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开发 B.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 D.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减少14.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盛世局面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藩镇割据15.《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在各州设置大中正,由本州德高望重者兼任,负责品评人物,且不授予品秩;唐太宗贞观初年,该制度被废除。这一制度的兴废反映出唐初( )A.政治制度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B.九品中正制在唐代得到全面恢复C.地方门阀势力主导官员选拔体系D.标志着士族门阀势力的彻底消亡16.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族群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 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有删改)史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九品中正制前后期选官标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2)依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部分年份户口数统计情况639年 726年 755年 764年 766—799年 780年 821年户数 3041871 7069585 8914709 2933125 1300000 3805076 2375805口数 12351681 41419712 52919309 16920386 15762432——摘编自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材料二 唐代人口迁移总的趋势是自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迁往相对稀疏的地区,如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士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迁移主要是京畿附近。此外,作为屯垦的民户、客户和配流的囚徒一部分是在北方的边州,少数的民户还过了边境,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移民一般都在移入区长期定居,不再返乡。——摘编自任宏国《唐代人口迁移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人口前期数量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人口迁移的历史作用。(6分)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2分)自古以来,西北地区是许多不同民族进进出出的地方,千里驼铃,渡过沙碛,翻过山隘。自从汉代开通西域的丝道,中国经由这个西北的出入口,与中亚、中东及欧洲接触,两千年来从未停止。中国的丝帛西运,西方的宗教东来,佛教,祆教……都从这一条通道传入中国地区,也再转输东亚其他地区、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利润,然后西方思想的刺激,更为深切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许倬云《万古江河》根据上述材料,以民族交融与文明交流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史实恰当,表述流畅)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D A C B C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C A D17.(1)新变化:周边“蛮夷”族群主动向“华夏”靠近,蛮夷地区逐渐转化为“中国”。原因:①周边地区生产进步,农业发展;②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吸引周边族群认同。(2)表现:①人口迁移:北方人口南迁,与当地居民通婚;②生产技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技术(牛耕)传入江南;③文化融合:北方语言、风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在江南传播。历史意义:①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推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②促进民族融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新变化: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族群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可得出周边“蛮夷”族群主动向“华夏”靠近,蛮夷地区逐渐转化为“中国”。原因: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可得出周边地区生产进步,农业发展;由材料“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可得出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吸引周边族群认同。(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国。表现:由材料“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可得出人口迁移:北方人口南迁,与当地居民通婚;由材料“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可得出生产技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技术(牛耕)传入江南;由材料“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得出文化融合:北方语言、风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在江南传播。历史意义:由材料“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及所学可得出促进民族融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由材料“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可得出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推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由材料“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也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得出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文化多元发展。18.(1)变化:前期家世、德、才并重到后期以重视家世为主。影响: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世家大族垄断官员的选拔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国家逐渐走向衰落。(2)变化:由以家世门第的高低转变为以才学为主。说明: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国家管理。【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中国。变化:据材料“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得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由前期家世、德、才并重到后期以重视家世为主。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世家大族垄断官员的选拔权,将门第作为选官主要标准,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政治腐败、黑暗,国家逐渐走向衰落。(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据材料“科举考试……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结合所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的高低转变为以才学为主。说明: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科举制在扩大选官范围、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促进庶族地主参政、推动阶层流动方面的积极作用。19.(1)变化趋势:前期逐渐增加并达到顶峰。增长原因:国家统一、政局安定;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的推动(或封建经济的繁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奠定基础;中期两税法的刺激等。(2)作用:改变人口分布格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促进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任意出2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对比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可知,639年至764年户数和口数大幅度增长,由此可知前期逐渐增加并达到顶峰。 增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和赋税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如国家统一、政局安定;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的推动(或封建经济的繁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奠定基础;中期两税法的刺激等。(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唐代人口迁移总的趋势是自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迁往相对稀疏的地区,如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可知,改变人口分布格局;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根据材料“此外,作为屯垦的民户、客户和配流的囚徒一部分是在北方的边州,少数的民户还过了边境,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移民一般都在移入区长期定居,不再返乡”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促进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民族交融)。20.题目:“一带一路与文明交流的加强”。阐述:陆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与中亚、中东和欧洲,中国的丝绸等商品进入中亚、中东及欧洲,对这些地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葡萄等一些食物传入中国,对中国饮食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佛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对东亚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开辟,唐宋时期走向繁荣,通过东南地区的港口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中国的一些瓷器等商品传入中国,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对中国来说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对世界来说,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和古代中国。围绕主题“一带一路与文明交流”,应该从三个角度来答。首先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简述陆上丝绸之路沟通哪些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例如:陆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与中亚、中东和欧洲,中国的丝绸等商品进入中亚、中东及欧洲,对这些地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葡萄等一些食物传入中国,对中国饮食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佛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对东亚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然后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先简述海上丝绸之路沟通哪些地区以及产生的影响。例如: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开辟,唐宋时期走向繁荣,通过东南地区的港口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中国的一些瓷器等商品传入中国,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最后再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例如: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对中国来说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对世界来说,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