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分层作业(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分层作业(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分层作业
1.(2025·广西·一模)冬天在家吃炭烧烤,在享用美味时,要注意通风,防止“煤气”中毒,“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氮气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2.(2025·上海长宁·一模)能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的措施是
A.使一氧化碳转化为固体 B.不断鼓入新鲜空气
C.使用足量的一氧化碳 D.按2:1的比例通入空气
3.(24-25九年级上·河北·期末)CO被称为“冬季杀手”,当煤不充分燃烧时易产生CO,下列对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有毒,是因为其易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
B.CO无色无臭
C.在煤炉旁放一盆水,能防止CO中毒
D.CO能燃烧,可以做燃料
4.(24-25九年级上·湖南长沙·阶段练习)《长沙晚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生命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C.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5.(24-25九年级上·四川绵阳·期末)关于C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有可燃性,燃烧时有蓝色火焰 B.CO有还原性
C.CO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CO剧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
6.(24-25八年级下·湖南株洲·期中)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一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2025·吉林四平·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可用于人工降雨
C.用木炭烤火时紧闭门窗容易使人中毒
D.木炭、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8.(24-25九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一氧化碳作燃料 B.氧气供给呼吸
C.氯气杀菌消毒 D.用石墨制作铅笔芯
9.(24-25九年级上·宁夏固原·期末)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助燃剂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金刚石为硬度很大的固体,可用于切割玻璃
10.(24-25九年级上·全国·期末)依据实验室模拟还原的部分装置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应先加热,再通入 B.该实验不会引起人中毒
C.该实验说明了具有氧化性 D.实验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1.(2025·宁夏吴忠·一模)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都能与水反应
C.都具有毒性 D.都具有还原性
12.(25-26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气体。下列关于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体可以作燃料
B.高温下,气体可与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和
C.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气体容易使人中毒
D.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24-25九年级上·山西·阶段练习)若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想除去一氧化碳,可将混合气体
A.点燃 B.通过水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14.(24-25九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请思考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2)一氧化碳点燃前需要 ,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因此用途有 。
1.(24-25九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甲酸在热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会产生一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a处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B.若将b处澄清石灰水换成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气球的作用是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D.实验过程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再将甲酸加到浓硫酸中
2.(24-25九年级上·安徽·期末)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的化学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丙两处澄清石灰水作对比,说明CO与CuO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B.通过乙、丙两处的实验现象能说明CO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
C.丁处燃烧,说明CO能燃烧
D.该实验先点燃乙处的酒精灯再通入CO
3.(24-25九年级上·广西·期末)下列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分别闻气味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4.(25-26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过去我国北方大部分家庭用煤炉取暖,有时会发生中毒的事件。
(1)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中毒,同学们学习了的性质以后,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原因是 。请你提出一个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 。
(2)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燃烧时产生的,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氧化碳还可用于冶炼金属,说明还具有 性。
(3)煤炉中一氧化碳有两个来源,一是煤的不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是 (填化学方程式)。
1.(2025·四川·中考真题)关于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相同 B.都能溶于水
C.都能与氧气反应 D.都能作气体肥料
2.(2025·云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可通过C和O2反应得到 B.CO可作燃料,CO2可作气体肥料
C.CO有毒,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D.金刚石薄膜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
答案和解析
1.(2025·广西·一模)冬天在家吃炭烧烤,在享用美味时,要注意通风,防止“煤气”中毒,“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氮气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冬天在家吃炭烧烤,若通风不良,木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煤气中毒,所以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故选C。
2.(2025·上海长宁·一模)能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的措施是
A.使一氧化碳转化为固体 B.不断鼓入新鲜空气
C.使用足量的一氧化碳 D.按2:1的比例通入空气
【答案】B
【解析】A、使一氧化碳转化为固体会减小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利于一氧化碳的充分燃烧,故A不合题意;
B、不断鼓入新鲜空气可以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故B符合题意;
C、使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不利于一氧化碳充分燃烧,故C不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则按2:1的比例通入空气时,氧气不足,不能使一氧化碳充分燃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24-25九年级上·河北·期末)CO被称为“冬季杀手”,当煤不充分燃烧时易产生CO,下列对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有毒,是因为其易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
B.CO无色无臭
C.在煤炉旁放一盆水,能防止CO中毒
D.CO能燃烧,可以做燃料
【答案】C
【解析】A、CO 有毒,是因为它极易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导致人体缺氧中毒,A选项正确;
B、CO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选项正确;
C、CO 难溶于水,在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吸收 CO,也就不能防止 CO 中毒,C选项错误;
D、CO 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放出热量,可以做燃料,D选项正确。
故选:C。
4.(24-25九年级上·湖南长沙·阶段练习)《长沙晚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生命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C.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答案】C
【解析】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CO),故A错误;
B、防止冷空气进入,如果关闭门窗,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煤气中毒,故B错误;
C、煤气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故C正确;
D、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故D错误。
故选C。
5.(24-25九年级上·四川绵阳·期末)关于C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有可燃性,燃烧时有蓝色火焰
B.CO有还原性
C.CO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CO剧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
【答案】C
【解析】A、CO有可燃性,燃烧时有蓝色火焰,选项正确;
B、CO有还原性,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常用于冶炼金属,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非常接近,所以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采用排水法收集,选项错误;
D、CO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选项正确;
故选C。
6.(24-25八年级下·湖南株洲·期中)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一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例如在炼铁中还原氧化铁,具有还原性,做还原剂,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钙反应,因此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错误。
故选D。
7.(2025·吉林四平·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可用于人工降雨
C.用木炭烤火时紧闭门窗容易使人中毒
D.木炭、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答案】C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化学性质相似,因为都是碳单质,A 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B 错误;
C、用木炭烤火时,若紧闭门窗,木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C 正确;
D、木炭具有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即;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D 错误。
故选C。
8.(24-25九年级上·河南洛阳·期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一氧化碳作燃料 B.氧气供给呼吸
C.氯气杀菌消毒 D.用石墨制作铅笔芯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作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可燃性是在燃烧这个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B、氧气供给呼吸时,氧气在体内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这个过程涉及化学变化,利用的是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C、氯气杀菌消毒是利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发生了化学变化,利用的是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D、用石墨制作铅笔芯是利用石墨质软、颜色深,在纸上划过能留下痕迹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D。
9.(24-25九年级上·宁夏固原·期末)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助燃剂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金刚石为硬度很大的固体,可用于切割玻璃
【答案】B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利用该性质可用作助燃剂,不符合题意;
B、石墨质软,具有润滑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与导电性无关,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金属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因此可用于冶炼金属,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为天然存在的最硬的固体物质,利用金刚石硬度很大的性质,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4-25九年级上·全国·期末)依据实验室模拟还原的部分装置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应先加热,再通入 B.该实验不会引起人中毒
C.该实验说明了具有氧化性 D.实验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A、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氧化铜,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A错误;
B、由于该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多余的一氧化碳气体会直接排到空气中,会引起人中毒,B错误;
C、一氧化碳在反应中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了还原性,将氧化铜还原成了铜,C错误;
D、在CO还原CuO的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导致石灰水变浑浊。D正确。
故选D。
11.(2025·宁夏吴忠·一模)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都能与水反应
C.都具有毒性
D.都具有还原性
【答案】A
【解析】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毒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2.(25-26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气体。下列关于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体可以作燃料
B.高温下,气体可与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和
C.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气体容易使人中毒
D.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A、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可用作燃料,例如在煤气中作为主要成分。A选项正确。
B、这是高炉炼铁的原理。在高温下作为还原剂,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还原反应。B选项正确。
C、有毒,因为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强,阻止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导致人体缺氧窒息。在密闭环境中,容易积累,浓度升高,增加中毒风险。C选项正确。
D、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当通入时,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溶液变浑浊。但是中性气体,不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钙反应,因此通入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选项错误。
故选D。
13.(24-25九年级上·山西·阶段练习)若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想除去一氧化碳,可将混合气体
A.点燃 B.通过水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混合气通过水后,不会除去一氧化碳,反而除去一部分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除去的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了一氧化碳,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题意。
故选D。
14.(24-25九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请思考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2)一氧化碳点燃前需要 ,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因此用途有 。
【答案】(1)都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或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不同
(2)验纯 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3)CO+CuOCO2+Cu 冶炼金属
【解析】(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合理即可)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两者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2)为防止一氧化碳不纯点燃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要先验纯;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和二氧化碳,如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O+CuOCO2+Cu;
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1.(24-25九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甲酸在热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会产生一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a处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B.若将b处澄清石灰水换成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气球的作用是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D.实验过程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再将甲酸加到浓硫酸中
【答案】D
【解析】A、甲酸在热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a处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若将b处澄清石灰水换成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气球的作用是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实验过程中应先将甲酸加到浓硫酸中,产生一氧化碳,将装置内空气排尽,然后加热氧化铜,防止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故选D。
2.(24-25九年级上·安徽·期末)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的化学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丙两处澄清石灰水作对比,说明CO与CuO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B.通过乙、丙两处的实验现象能说明CO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
C.丁处燃烧,说明CO能燃烧
D.该实验先点燃乙处的酒精灯再通入CO
【答案】D
【解析】A、甲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中不含有二氧化碳,丙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与CuO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乙处黑色固体变成红色,丙处石灰水变浑浊,都说明CO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丁处燃烧,说明CO能燃烧,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应先通入CO,再点燃乙处的酒精灯,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与氧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4-25九年级上·广西·期末)下列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分别闻气味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C
【解析】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钙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一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分别闻气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5-26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过去我国北方大部分家庭用煤炉取暖,有时会发生中毒的事件。
(1)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中毒,同学们学习了的性质以后,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原因是 。请你提出一个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 。
(2)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燃烧时产生的,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氧化碳还可用于冶炼金属,说明还具有 性。
(3)煤炉中一氧化碳有两个来源,一是煤的不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是 (填化学方程式)。
【答案】(1)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保持室内通风(合理即可)
(2) 还原
(3)
【解析】(1)原因:一氧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这意味着将水壶放在煤炉上时,水无法吸收或减少空气中的浓度,因此不能防止中毒。
措施:防止中毒的关键是降低在空气中的浓度。保持通风(如开窗或安装烟囱)可以引入新鲜空气,稀释并排出,确保安全。
(2)煤炉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其反应是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用于冶炼金属(如还原氧化铁矿石),是因为它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生成,这体现了的还原性。
(3)第一个来源:煤的主要成分是碳(C)。当氧气不足时,煤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而非,化学方程式为。
第二个来源:在煤炉高温区域,已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炽热的碳反应,被还原生成,化学方程式为。这两个来源共同解释了煤炉中的产生。
1.(2025·四川·中考真题)关于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相同 B.都能溶于水
C.都能与氧气反应 D.都能作气体肥料
【答案】A
【解析】A、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是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一氧化碳不能用作气体肥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5·云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可通过C和O2反应得到
B.CO可作燃料,CO2可作气体肥料
C.CO有毒,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D.金刚石薄膜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
【答案】C
【解析】A、碳(C)与氧气(O2)反应时,若氧气充足生成CO2,氧气不足则生成CO。因此,CO和CO2均可通过C和O2反应得到,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CO2参与光合作用,可作气体肥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难溶于水,煤炉上放水无法有效吸收CO,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正确方法是保持通风,故选项说法错误;
D、金刚石导热性优异,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