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现 C. 史籍记录 D. 学者论著
2. “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迹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
A.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 处于旧石器时代
C. 处于新石器时代 D. 开始从事农业耕种
3. 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市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我国先民们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据此可知(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B. 古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 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 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
4. 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 学会制造工具 B. 住在山洞里 C. 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 过着群居生活
5.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 房屋结构样式 B. 农作物的种类
C. 使用火的水平 D. 石器制作技术
6.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被列为五谷之首。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是( )
A. 黄河流域 B. 长江中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7. 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party”。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 稻谷化石 B. 猪纹陶钵 C. 骨哨 D. 象牙雕刻
8.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以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的出现 B. 火的使用
C. 建造房屋 D. 使用陶器
9.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规模有大、中、小之分,随葬品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包括玉钺、象牙梳、细致的白陶等贵重物品。这主要表明( )
A. 长江流域生产力有较大发展 B. 原始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C. 大汶口先民崇尚祭祀 D. 山东境内出现早期国家
10. 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
彩绘龙纹陶盘(陶寺古城遗址) 玉猪龙(牛梁河遗址) 玉龙(凌家滩遗址)
A. 继承发扬 B. 历史悠久 C. 一脉相承 D. 多元一体
11.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300年的大型水利工程拦洪坝、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以及随葬玉琮、玉钺的高等级墓葬。山西陶寺遗址发现观象台、青铜铃和文字符号,墓葬分化显著。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 )
A. 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 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C. 阶级矛盾彻底激化 D. 城市成为经济中心
12. 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材料中的他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禹
13.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 )
A. 分封制、禅让制 B. 分封制、世袭制
C. 禅让制、世袭制 D. 禅让制、奴隶制
14.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承载着历史。《中国历史朝代歌》就是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名称串起来所形成的歌曲。歌曲中提到的“朝代”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 尧舜禹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周朝
15.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16.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 )
A. 汤 B. 吕尚 C. 盘庚 D. 周平王
17. 归纳总结是历史学科的必备能力之一。根据下面三幅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统治者昏庸残暴
B. 长期对外征战
C. 诸侯实力强大
D. 治国理念落后
18.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丞相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19.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实行这一制度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诸侯权力 B. 巩固周王朝统治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发展农业生产
20.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这说明平王迁都的直接原因是( )
A. 社会矛盾的激化 B. 洛邑地理位置优越 C. 犬戎族攻破镐京 D. 爆发“国人暴动”
21.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平民),晋绝不(祭)祀。”该史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尊王攘夷 B. 西周分封 C. 三家分晋 D. 七雄争霸
22.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 奖励耕战
C. 推行县制 D. 重农抑商
23. 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据此可知,都江堰修建的特点是( )
A. 因地制宜 B. 竭泽而渔 C. 大兴土木 D. 造福千秋
2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
A. 对立转化的思想 B. 与世无争的思想
C. “无为而治”的思想 D. 顺应自然的思想
25. 孟子主张“仁政”,墨子推崇“兼爱”“非攻”,韩非提倡“法治”。上述思想( )
A. 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B. 均受到当时各诸侯国重视
C. 具有明显博爱精神 D. 适应原始社会发展要求
26.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尉缭子》等兵法书籍。此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社会转型 B. 经济发达 C. 战争频繁 D. 文化昌盛
27.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这几句谚语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有利于( )
A. 提高文化底蕴 B. 指导农业生产
C. 提升音乐素养 D. 开展水利建设
28. 《黄帝内经》讲述了养生、预防、阴阳、脏象、经络、论治、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内容。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均将《黄帝内经》视为医学经典著作。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B. 内容丰富,影响广泛
C. 奠基之作,领先世界 D. 理论完善,与时俱进
29. 《诗经》中“国风”多采自民间,涉及生产、婚姻、劳动等场景;“雅”反映贵族活动;“颂”记录宗庙祭祀仪式。这说明《诗经》( )
A. 奠定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B. 体现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生活 D. 批判了统治者剥削压迫
30.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封建制度正在确立 D. 人民遭受灾难更重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A处和B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哪种类型的房屋?其中,图2展示的是哪种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大意;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自远古时代以来,中华大地各族交错杂居,频繁接触交流,消除了彼此小的差别而趋向大的一致,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世的华夏族。)
(3)依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传说中哪两位人物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因此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3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变化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新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一点即可)。
(2)材料二中“周室衰微”,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成为这一时期第一个霸主是谁?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在各国的变法中,谁进行的变法最成功?此次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3.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某校七年级同学围绕“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文字篇·刻骨铭心】
材料一 他们将日常所见所为所感转化为字符,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其中蕴含了后代的主要造字方法。因为刻骨,所以铭心。从此,中华文明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
——摘编自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图1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思想篇·众声喧哗】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文化学术的繁荣共同构成了历史壮丽的奇观,中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图2 老子
【教育篇·蔚然成风】
材料三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庶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然而,春秋中期以后,大部分学官流落民间,以教授弟子、传播文化为生。广大平民也有机会学习知识,增长才智,登入庙堂。
——摘编自吴文哲《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
图3 孔子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种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简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图2人物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二中的“文化学术的繁荣”被称为什么?
(3)列举两项图3人物的教育思想。材料三反映出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4)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C
【27题答案】
【答案】B
【28题答案】
【答案】B
【29题答案】
【答案】C
【30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
【31题答案】
【答案】(1)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
(2)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半坡人。
(3)由多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炎帝和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2题答案】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影响:使农业的精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
(2)状态:诸侯争霸。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3)变法最成功:商鞅。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或动荡与巨变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33题答案】
【答案】(1)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等。历史价值: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记录和传承;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核心:“道”。“文化学术的繁荣”:百家争鸣。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现象:“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勃兴。
(4)做法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