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运城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运城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其中,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郧县人遗址 C. 蓝田人遗址 D. 北京人遗址
2. 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的延伸,促进了历史文脉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半坡遗址博物馆中,你能够看到的文创产品有( )
A. 青铜爵 B. 玉猪龙 C. 陶埙 D. 蛋壳陶
3. 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 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 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4. 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中考古学家表明在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中,发现了一个距今约6000年的陶罐,罐底残留着已经碳化的粥状物。这说明陶罐的用途是( )
A. 礼器祭器 B. 炊煮用具 C. 生产工具 D. 随葬明器
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对石峁遗址、牛河梁遗址等一大批遗址开展大规模的发掘和科学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理解正确的是( )
A. 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作为早期国家形态的文明
B. 五千多年前,中国已经进入成熟的封建社会
C. “五千年”是从一个完全精确的纪年开始计算的
D. 五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
6. 西周时期,祭祀天地祖先时,天子演奏的乐器、舞蹈的人数规模最多,诸侯、卿大夫依次降低,普通平民则不能参与。在日常宴饮、服饰、车马上,不同等级的人也有严格规定。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 礼乐制 B. 世袭制 C. 井田制 D. 郡县制
7. 时间轴是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其中②表示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8. 据文献记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掘也证实,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期亳都所在,安阳殷墟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这说明( )
A. 考古发掘的史料更真实可靠 B.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难寻
C. 历史研究需要多重史料印证 D. 历史认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9. 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武王伐纣证据的是( )
A. 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 B. 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
C. 河南巩义出土的牙雕蚕 D. 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
10. 《周易·革》中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则材料对商王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旧王朝所持的态度是( )
A. 批判,认为属于革命暴动 B. 肯定,认为顺应民意
C. 反对,属于与天意相违 D. 赞同,个人能力超群
11. 小明同学给弟弟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归类的准则应该是( )
A. 他们都是王朝的建立者 B. 他们都任用贤才,励精图治
C.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 他们都体恤民情,爱民如子
12. 春秋时期,齐、晋等强大诸侯国常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召集诸侯,征伐不庭。该口号在当时的根本目的是( )
A. 为维护周王朝的绝对权威 B. 抵御游牧民族的大肆入侵
C. 促进诸侯国间的平等合作 D. 为扩大诸侯国的政治势力
13. 春秋时期的诸多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退避三舍”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下列关于该成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指房屋,“三舍”即三间房 B. 用来形容害怕冲突而逃跑
C. 源自晋文公与楚成王的故事 D. 与“负荆请罪”可互换使用
14.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
A 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 越国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
B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C 楚国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打击旧贵族势力 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
D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A. A B. B C. C D. D
15. 老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其中蕴含的思想是( )
A. 兼爱非攻 B. 无为而治 C. 辩证法 D. 以德治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文明探源·知途明史。七年级(1)班同学们计划以“探寻中华文明的足迹”为主题,开展国庆历史策展活动。以下是本次策展的展览手册,请你参与完成。
【主题一 实物展现历史】
图1 图2 图3
推论1: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出现了原始农业。 推论2: 推论3:
(1)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物质和精神文化。请你仿照图1的推论,完成推论2和推论3。
【主题二 遗址承载历史】
A遗址 B遗址 二里头遗址
该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精美的玉器,如玉琮等礼器。 该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中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陶、石、骨等,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等高贵礼器。
(2)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请根据材料提示补充A.B两处的遗址名称,并概括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相同之处。
17. 制度嬗变·时代鼎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摘编自《礼记·礼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下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摘自《三字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家天下”始于哪一王朝?并简述其确立的过程。
材料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18. 改革创新·转型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当时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催生“百家争鸣”这一繁荣文化气象出现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为“秦无敌于天下”所起关键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9. 水利建设·社会进步。水利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探索中,逐渐摸索、创造出许多治水兴水的有效手段。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不同时代的“水利建设”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人物·推动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指出大禹治理水患的方法,并简述在他身上可以学到的精神。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很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摘自《中国历史》(七上)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工程·见证社会发展】
(2)阅读材料,简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及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枢纽工程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项组成。鱼嘴是分水堤。宝瓶口是从玉垒山岩石中凿开的进水口,内江水通过它进入平原,用以灌溉。飞沙堰可以巧妙地泄洪排沙。整个工程设计精巧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运输之利。它的建成使周边地区成为渠系密布、灌田万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工具·提升社会建设】
(3)根据材料,说明商代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
商陶三通,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三接口的“T”形陶制水管,1972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白家坟村西地。出土时,三通水管的南北向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东西向水管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表明3000多年前铺设的地下排水管已形成网络分支。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文物会说话》 “三通”陶水管
【转化·汲取社会智慧】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水利建设的认识。
运城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题答案】
【答案】(1)推论2:先民们过着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建筑(房屋)类型等。
推论3:先民们已学会制作陶器;先民们已经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先民们已经能够在陶器上绘制出具有特色的图案,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等。
(2)名称:A处是良渚古城遗址;B处是陶寺古城遗址。
共同点:都出现了宫城;都发现了墓葬(墓地);都发现了礼器等;存在阶级分化等。
【17题答案】
【答案】(1)制度:禅让制;主要标准:才能与品德(贤德之人)。
(2)始于夏朝;过程: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封授;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等。
影响: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疆土;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18题答案】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影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加;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社会条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兴起。
(3)关键作用:①奖励耕战(耕织),激发人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②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人民的开荒和生产热情;③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规范了经济秩序;④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4)重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政治变革等。
【19题答案】
【答案】(1)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
精神品质:公而忘私;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敬业精神等。
(2)功能:都江堰集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于一体。
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周边地区渠系密布、灌田万顷,有效解决了洪水泛滥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3)商代手工业技术发达,已经能够烧制出规格统一、结构复杂的陶制构件。
商代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已经规划并建造了具备网络分支、可以分流的地下排水系统,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城市供排水技术和城市规划思想。
(4)开展水利建设要注意因地制宜;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水利建设要服务于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