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遵义市第二十二中学2028届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特色,如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主要特征,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为特征,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等也各具特色。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B.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C. 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D.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2.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观象台、成组成套的礼器等。城址内布局有序,功能分区明显,宫殿区、贵族居住区、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黄河流域已经产生宗法制度 B. 中原地区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C. 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原始农业与手工业相当发达
3.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制的地方政权体制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4.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实行
C. 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用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5.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即位后,广纳各国贤才,重用李斯、尉缭等来自他国的谋士,采纳其富国强兵、统一六国的策略;对提出合理建议的人才,不论出身与国籍,均予以重用。这些行为( )
A. 破除了各国间人才壁垒 B. 表明秦国文化领先各国
C. 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 D. 导致旧贵族势力的消亡
6. 如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思想言论。据此可知,这些言论属于( )
序号 言论
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怪。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7.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认为事物中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彼此互有联系,可以相互转化。这位思想家还主张( )
A. 无而治 B. 为政以德 C. 兼爱非攻 D. 相生相胜
8. 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消封国失去屏藩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
A. 根除了秦朝制度的弊端 B. 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C.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D.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
9. 《九章算术》是一部采用问题集的形式的算书,按不同算法类型分为九章。书中共有246个问题,涉及田亩测量、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税收商业等,几乎包含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这说明《九章算术》( )
A. 开启数学研究新模式 B. 实用性特征较为明显
C. 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 忽视理论方面的探索
10. 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1 2 8
卒年 27 2 30 3 9
A.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焚书坑儒”的结局
C.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中朝”制度的出现
11.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土地分配“循汉地旧制,颁均田令,按丁口授露田、桑田”;选官制度“罢鲜卑贵族世袭,仿魏晋九品中正制,择贤任官”;文化教化“禁胡服胡语,令士民习汉籍、行汉礼,定姓族高下”。这一系列举措( )
A. 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深入发展 B. 实现了南北经济差距的完全消解
C. 彻底瓦解了鲜卑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标志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全面复兴
12. 历史学家在研究中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隋朝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打破了以往门阀世族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这种选官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征辟制 D. 恩荫制
13. 公元624年,唐朝颁布了《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可纳绢代役,每天折绢三尺,即为庸。这一规定( )
A. 有效缓解了尖锐的人地矛盾 B. 废除了人头税
C. 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D. 消除了阶级压迫
14. 唐代实行的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扩大了征税对象 B. 简化了税收名目
C. 强化了人身控制 D. 繁荣了商品经济
15. 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唐朝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11世纪初,辽宋战争,最终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 )
A. 加速了北宋财政经济崩溃 B. 使北宋北部边防基本安定
C. 造成北宋丢失燕云十六州 D. 直接导致王安石进行变法
17. 在宋朝,州一级监司的长官为通判,是地方官的副首脑,政府明文规定,一州之内下发的政令,必须通判联署才能生效。宋徽宗时,设立“诸路监司互察法”,令各路监司互相察举,如有“庇匿不举者罪之”。宋代这些举措旨在( )
A. 惩治地方官员腐败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权力失控 D.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18. 据记载,辽朝统治者不但在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南北面官制度),连祭典礼仪也分作两套不同的仪式:保留了契丹民族传统的“柴册礼”;模仿中原汉人礼仪在五京(以中京为多),举行汉族礼仪形式的“大册礼”。据此可知,辽朝统治者的社会治理理念是( )
A. 因俗而治 B. 宗法统治 C. 民族自治 D. 中央集权
19. 阅读某朝代疆域图(局部)。当时中央政府对①区域的管辖措施是( )
A. 设立行中书省 B. 由宣政院管辖 C. 由中书省直辖 D. 派遣驻藏大臣
20.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①辽四时捺钵制 ②宋设置榷场互市 ③金推行“猛安谋克” ④元代融合形成回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和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政体,皇帝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宰者,国家机关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办事机构。适应这种专制政体的需要,唐朝废除了以前历代王朝在中央政府中占有决策地位的“三师”和“三公”,建立以辅佐皇帝执政为职能的三省六部为主的中央政府机关。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
材料二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遵义市第二十二中学2028届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题答案】
【答案】(1)弊端:诸侯国的权力过大,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会威胁周王朝的统治。
(2)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成效: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
(3)威胁: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
【22题答案】
【答案】(1)作用: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各部职责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