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舒城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学期初三年级10月综合素质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有用4块巨石砌成三角形出入口,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金字塔巨大的压力不会将出入口压垮。这突出体现了古埃及( )
A. 统治集团的强大 B. 政治制度的稳定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社会经济的发达
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 反映古巴比伦社会商业繁荣 B. 是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 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D. 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于是佛教应运而生。这说明佛教( )
A. 废除了古印度种姓制度 B. 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
C 顺应了古印度发展需要 D. 成功解决印度列国纷争
4. 对雅典的民主制,苏格拉底认为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来作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不一定代表正义。这反映雅典的民主制( )
A. 缺少直接民主形式 B. 容易沦为暴民政治
C. 忽视公民生命价值 D. 服从城邦宗教审判
5. 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在罗马,罗马人结合希腊字母的特点,创造出拉丁字母文字。由此可知( )
A.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B. 古希腊的文化领先世界
C. 腓尼基字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 意大利人缺乏创新思维
6. 通过如展览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希腊( )
A. 宗教信仰自由 B. 神人同形同性
C 崇尚人体之美 D. 兼容东西文化
7. 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在封臣背信弃义时可抛弃封臣;封臣以服兵役等方式效忠封君,服兵役一般情况下是每年40天,超过时间封臣则有权离开。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 )
A. 相互对立 B. 自由平等 C. 绝对服从 D. 双向契约
8.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让罗马教会意识到要寻求新的政治保护。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工具。这体现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特点是( )
A. 封建王权至高无上 B. 基督教会操控一切
C. 教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9. 1280年,在佃户的反抗逼迫下,西欧某庄园法庭指控处罚一封建领主:领主在本来村民可以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土地上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儿隔离出一块地方,仅供领主使用。这表明庄园法庭( )
A. 只维护佃户的利益 B. 主要维护领主利益
C. 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D. 限制领主合法权利
10. 13世纪,西欧部分城市从国王手中获得“特许状”后,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可见这些城市( )
A. 拥有自由和自治权 B. 推翻了封建统治
C.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D. 摆脱了国王控制
11. 11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博洛尼亚经济发达,过往商旅络绎不绝,一些法律学者聚集于博洛尼亚注释《罗马法典》,讨论交流法学,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这说明中世纪( )
A. 庄园经济高度繁荣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发展
C. 城市获得政治特权 D. 教育发展得到封建领主支持
12. 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
B. 中世纪大学开设神学、法学、医学等课程
C.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D.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3. 拜占庭吸收了基督教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传统,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 民主发达 B. 承前启后 C. 穷兵黩武 D. 守旧落后
14. 12世纪,阿拉伯人的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可见,古代阿拉伯( )
A. 统治疆域辽阔 B. 翻译事业兴盛 C. 文化成就显著 D. 大学教育普及
15. 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说明( )
A. 各国发展的封闭独立 B.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C. 东西方文化的一致性 D. 各国经济基础相通
二、辨析改错(共6分)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亚历山大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某件石柱文物以象形文字刻有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表明人类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日本孝德天皇主持的大化改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奴隶性质的改革。
三、材料解析(共2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自由人对另一个自由人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兵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赐给他一块封土。”
——摘编自《封建社会》
材料二 11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封君封臣关系的发展,法国各地庄园化程度加强。……庄园生产经营之目的是满足领主生活所需和服役所需,而非为了市场生产。为确保劳动效果,领主往往使用庄园官员来监督农奴生产过程,领主还以庄园法庭权威和地方习惯法来规范和约束农奴,对农民形成某种威慑。
——摘编自黄春高《封建时代的领主经济》
材料三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制度以及该制度中维系“自由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庄园经济的特点,并指出领主“为确保劳动效果”采取的管理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兴起的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游牧民族的征战使古老的农耕文明受到巨大冲击,甚至遭到毁灭。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摘编自尚劝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两个帝国地理位置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对其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文明交流中我们应秉承怎样的态度。
四、活动与探究(本小题共8分)
19. 某班师生开展主题为“人类与河流”的项目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1)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A 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2)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3)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B 流域。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文中A,B处内容。
(2)任选一条河流,介绍人类与河流的关系。
2025年秋学期初三年级10月综合素质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二、辨析改错(共6分)
【16题答案】
【答案】(1)错误,把“亚历山大”改为“伯里克利”。
(2)错误,把“象形文字”改为“楔形文字”。
(3)错误,把“奴隶性质”改为“封建”。
三、材料解析(共26分)
【17题答案】
【答案】(1)制度:封君封臣制。纽带:土地的封赐。
(2)特点:自给自足。方式:使用庄园官员监督农奴劳动;利用庄园法庭权威及地方习惯法来规范和约束农奴。
(3)特点:作为经济中心出现;兴起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自发形成等。历史意义: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4)主线: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发展和瓦解。
【18题答案】
【答案】(1)共同特点:都位于地中海沿岸;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影响: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2)贡献: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文艺复兴产生一定影响。
(3)态度: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向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活动与探究(本小题共8分)
【19题答案】
【答案】(1)A.尼罗河 B.印度河
(2)以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为例:尼罗河为古埃及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其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淤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繁荣。但河流也带来挑战,如泛滥的不确定性曾影响农业生产,近代以来工业污染也对尼罗河生态造成压力。这体现了人类与河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河流活动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