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课件(共48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课件(共48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专题三十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逻辑与思维》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01
02
思维导图
04
重难点解析
目录
高考考情分析
03
基础知识梳理
05
技巧归纳
06
重点题型突破
01 高考考情分析
【高考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考情统计 备考建议
辩证思维的特征 2025·云南高考,15;2024·全国新课标卷,39(2);2024·湖北高考,19(2);2022·北京高考,17 高考命题常以古今中外智慧案例、日常生活场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作为命题情境,考查辩证思维的特征、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和要求、质量互变规律和适度原则的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选择题、主观题都有考查,主观题的考查大多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以微观形式呈现,宏观形式的考查常与创新思维、科学思维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分析与综合 2024·广东高考,20(2);2024·甘肃高考,20(2);2023·辽宁高考,19(2)
质量互变规律 2025·山东高考,20(1);2024·北京高考,5;2023·重庆高考,13
适度原则 2024·山东高考,13
推动认识发展 2025·北京高考,6;2025·江苏高考,15;2025·河北高考,19(2);2024·安徽高考,16;2024·黑吉辽高考,19(3);2022·辽宁高考,20(2);2022·山东高考,9
02 思维导图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核心问题:如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处理复杂问题
含义
特征
方法:适度原则
原因
要求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辩证分合
质量互变
辩证否定
含义
特征
方法:分析、综合
准确把握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八课
正确理解
有效进行
【第八课知识体系】
把握辩证分合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分析与综合
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思维的含义
辩证思维的特征
分析与综合的含义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含义:
实质与核心: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
整体性:全面观点看问题→不排斥局部独立性
动态性:变化发展、矛盾运动观点看问题→不排斥相对静态性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分析
综合
含义:
方法:
优缺点:
含义:
方法:
优缺点: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
矛盾分析法(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
科学研究的综合
哲学研究的综合
关系
实质
要求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准备
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指导
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
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
【第九课知识体系】
理解质量互变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把握适度原则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适度的含义
掌握适度原则
含义: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质”的含义、意义;“量”含义、规定性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与质、渐与飞、连与间的关系+把握适度原则
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关系: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度:
关节点: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含义、重要性
含义、关节点与度的关系
适度原则的含义:在度的范围内寻求适当程度
适度原则的必要性: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的要求: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需要得中;不限于得中
量变、质变含义;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第十课知识体系】
推动认识发展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含义
辩证关系
要求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对立
统一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辩证的否定
特点
要求
补充:含义、实质、环节、要求
感性具体
含义
局限性
思维抽象
含义
局限性
目的与内容
环节
思维具体
含义
表现
思维上升环节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思维过程两个阶段)
03 基础知识梳理
把握辩证分合
一、辩证思维的含义
客观基础
必要性
含义
实质与核心
发展历程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着的。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应该按照客观世界的存在状况去反映它,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
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我们认识事物,既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因此,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克服形而上学思维,运用辩证思维。
(自发)
(开始自觉、系统研究)
(马恩创立)
(深化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
把握辩证分合
二、辩证思维的特征
整体性 动态性
区别 含义 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基础 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作用 ①能科学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 ②能科学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③辩证思维的整体是有层次之分的。 ①能够科学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②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要求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联系
①整体性和动态性都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②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把握辩证分合
二、辩证思维的特征
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区别
①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②诡辩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不是真正的辩证思维。
(1)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2)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故意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的要求,为错误论点作辩护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证。常见诡辩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捏造论据、机械类比、轻率概括等。
中国历史上知名的“诡辩论”: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白马非马”。
3.“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4.“飞矢不动”。
把握辩证分合
三、分析与综合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1.分析
分析 含义
原因
目的
方法
特点 优点
缺点
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剖”认识对象。
①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和因果分析;
②社会生活中: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③在哲学/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
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拓展】
分析的具体方法
实践需要 具体方法 解决问题
科学研究中 ①定性分析(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成分) 质“有没有”“是不是”
②定量分析( 量“有多少”) 量“有多少”
③功能分析(是否具有某些或哪些功能) “有什么作用”
④因果分析(引起某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 “为什么”
社会生活中 矛盾分析法 (对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 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
辩证唯物 主义哲学中 (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
把握辩证分合
三、分析与综合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2.综合
综合 含义
原因
目的
方法
特点 优点
缺点
要求
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必须把通过分析得到的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的认识,按照对象所固有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这就需要运用综合方法。
①科学研究中:常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②哲学研究中: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只有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
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部分→整体
把握辩证分合
三、分析与综合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3.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分析 综合
区别 含义不同 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特征 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精确性是其优点。 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整体性是其重要特征。
常用方法不同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联系 ①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②分析为综合作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理解质量互变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质 量
含义
与事物的关系/意义
联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②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③质、量都离不开特定的事物。(需要“载体”)“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①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②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
①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②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
(区分相同事物的依据)
1.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理解质量互变
2.量变与质变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 性质变化
特点 渐进性、连续性(静止状态) 飞跃性、间断性(运动状态)
结果 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根本区别 在度的范围之内 超出度的范围
联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质变→新量变)
理解质量互变
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 (方法论)
意义
辩证思维方法论: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间断性实质,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
理解质量互变
4.把握连续性、渐进性和间断性、飞跃性的关系
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
区别 含义
表现
联系
在现实中出现了新事物(质变)。
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
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量变)。
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
①渐进性与连续性包含着飞跃性与间断性:
渐进性与连续性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
②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
理解质量互变
二、把握适度原则
1.适度的含义
度 含义
重要性(与质和量 的关系)
关节点 含义
与度的关系
地位
适度 原则 含义
原因
要求
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关节点(临界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在度的范围之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理解质量互变
二、把握适度原则
2.掌握适度原则
内容 要求 错误倾向
① 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P83-3)
把握不好“尺寸”,犯极端化错误
②需要“得中”,
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
③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推动认识发展
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含义
辩证关系 对立
统一
危害
要求
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①任何事物内部(≠之间)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②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③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推动认识发展
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的特点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具有肯定与
否定的双重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这样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②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的整体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
③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发展的环节
联系的环节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
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经过改造)
增添—旧事物中没有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因素
【知识拓展】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三、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推动认识发展
1.感性具体
含义
局限性
要求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不一定可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第一印象主要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不能停留在感性具体阶段,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推动认识发展
三、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含义
环节
局限性
要求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多样→一面;部分→整体;个性→共性)
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归纳提升】
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环节 理解 特点 地位
分离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抽出、抓重点) 思维抽象的
起始环节
提纯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排除干扰) 思维抽象的
关键环节
简略化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概念、判断、公式) 表述思维抽象
结果的环节
理想化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在自然状态中,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 特殊形式 贯穿其中 思维抽象的
一种特殊形式
联系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归纳提升】
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上
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推动认识发展
四、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
含义
表现 (特征)
地位
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推动认识发展
四、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起点 (基本概念)
桥梁 (矛盾焦点)
终点 (科学概念)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①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
②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
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04 重难点解析
1.把握辩证思维两大特征的关系
项目 整体性思维 动态性思维
含义 从认识对象的整体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侧重于从空间上来认识事物 从认识对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上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侧重于从时间上来认识事物
原因 事物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属性: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要求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作用 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 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联系 ①二者都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②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③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把握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含义 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的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 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特点 ①认识的起点、初级阶段。 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①认识的上升阶段。 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要求 认识要向前发展, 上升到思维抽象 认识要从整体上全面地、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必须上升到思维具体 思维运动到达以思维具体为标志的逻辑终点,完成了一个运动周期。但认识是无限的,在此基础上开启更广更深的思维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提醒: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具体,但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3.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05 技巧归纳
1.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思维的方法的?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分析……
①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②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⑤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不能简单地……
⑥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2.运用“把握辩证分合”的知识,分析……
①辩证思维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②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为综合做准备,……
④综合是分析的先导,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⑤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发展。
3.运用“理解质量互变”的知识,分析……
①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
②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4.运用“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②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③要深刻把握否定与肯定的辩证关系,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的肯定,……
06 重点题型突破
1.[2025年北京高考真题]葱,与中国人相伴数千年,无数菜肴的调味都少不了一把“灵魂小葱”。从餐盘跃上纸张,葱又成为了美好的文化象征。我们用“葱指”形容纤纤玉手,用“葱茏”吟诵田园山色,用“青葱”赞美青春。葱的美好象征( )
A.表明反向思考的方法可以打破单一性质的局限
B.说明思维可以把对葱的感性具体转化为思维抽象
C.源自对葱的实际用途和外在形象的类比推理
D.体现了从“青春”到“青葱”的辩证否定过程
B
2.[2025年云南高考真题]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星象时发现,星辰位置与季节、物候存在关联。《鸥冠子·环流》明确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但古人深知,自然变化并非简单对应,这种认知后被升华为奉常处变的哲学思想。对于材料中体现的科学思维,判断正确的是( )
①求异法,对比不同年份的物候差异来确定斗柄位置
②演绎推理法,从普遍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的物候现象
③辩证思维,认识星辰位置与物候的普遍联系及特殊变化
④共变法,观测斗柄位置与季节变化的同步关系总结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3.[2024年江苏高考真题]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4.[2024届·江苏南通·三模校考]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B.“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C.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完全归纳推理
D.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B
5.[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某机构根据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肉蛋奶、蔬菜以及食糖、食用油消费量变化的统计数据得出:我国居民饮食消费逐渐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健康”,营养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认识过程( )
①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②是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的过程
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
④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