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件(共66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件(共66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逻辑与思维》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01
02
思维导图
04
重难点解析
目录
高考考情分析
03
基础知识梳理
05
技巧归纳
06
重点题型突破
01 高考考情分析
【高考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考情统计 备考建议
概念 2024·湖北高考,11;2023·天津高考,10;2023·海南高考,19 高考命题常以具体的生活场景、饱含智慧的小故事、漫画以及我国的政策法规等为命题情境,通过考查不同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判断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复合判断的真假情况、换质位推理、三段论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的方法、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含义与方法等知识,提升学生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等能力。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命题重点是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类比推理的方法。
判断 2025·广东高考,16;2024·全国新课标卷,23;2024·北京高考,6;2023·河北高考,16;2023·湖北高考,21(2);2023·重庆高考,3;2023·湖南高考,15;2022·天津高考,12;2022·海南高考,20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2025·江苏高考,14;2025·湖北高考,12;2024·黑吉辽高考,15;2024·安徽高考,15;2024·广东高考,16;2024·北京高考,18(1);2023·湖北高考,12、13;2023·海南高考,21;2023·山东高考,12、13;2023·福建高考,17(1);2022·辽宁高考,16;2022·北京高考,9;2022·天津高考,13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2025·山东高考,14;2025·湖北高考,13;2024·黑吉辽高考,16;2024·甘肃高考,15;2024·山东高考,12;2024·湖北高考,12;2023·海南高考,20;2023·湖南高考,16;2023·辽宁高考,15;2023·福建高考,10;2023·河北高考,15;2023·全国新课标卷,23;2022·山东高考,18(1)
归纳推理 2025·河北高考,16;2024·北京高考,7;2023·海南高考,22;2022·海南高考,22
类比推理 2024·甘肃高考,16;2024·湖南高考,15;2023·福建高考,13;2023·北京高考,18(3)
02 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知识体系】
关于概念
关于判断
关于推理
含义
基本特征
方法:定义、划分
含义和基本特征
语言表达方式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准确把握
概念
第五课
第六、七课
第四课
正确运用
判断
有效进行
推理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核心问题: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
【第四课知识体系】
准确把握概念
含义
概念
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确内涵的方法
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基本特征
明确外延的方法
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有哪些
外延
概念之间的
外延关系
定义的含义及其构成
方法:种差加属概念(最基本、最常用)
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下定义的逻辑规则及逻辑错误
定义
划分的含义及其构成
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划分的逻辑规则及逻辑错误
划分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概念是变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表达:语词(概念与语词关系:多词一义、一词多义)
【第五课知识体系】
判断的概述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判断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的表达及类型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选言判断
有真假之分
相互联系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含义
基本特征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假言判断
含义与构成
逻辑性质
含义与构成
种类及逻辑性质: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含义与构成
种类及逻辑性质:充分、必要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第六课知识体系】
原因、含义、规则、方法、意义
含义、结构、基本规则、意义
原因、含义、周延性、规则、
方法、意义
含义、条件、意义
原因、含义、种类及方法
原因、含义、种类及方法
原因、含义、方法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含义、构成、推理结构、类型
换质推理(换质法)
换位推理(换位法)
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推理
演绎推理
三段论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第七课知识体系】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归纳推理的含义
含义:
种类:
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归纳推理的方法
正确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提高可靠程度)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类比推理的含义
含义: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
客观依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类比推理与比较、比喻的对比
特点: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类比推理的方法
模拟方法——仿生学
具体方法
提高可靠程度的要求及作用
要素和结构之间类比
功能之间类比
导致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类比
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一般性的结论
03 基础知识梳理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的含义
含义
特点
表达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并非一一对应)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①多词一义: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如:土豆/马铃薯/洋芋)
②一词多义: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如:白头翁)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
区别 含义
作用
联系
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①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
②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①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指“谁”。
②它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1)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涵和外延,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P29)概念以内涵反映事物的“质”,以外延反映事物的“量”。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P24相关链接)
①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亦然;
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3)概念是变化发展的。(P29)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类别
阐释
图示
举例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两个概念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A+B=C
A+B<C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特例)
反对关系(特例)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A:蔬菜
B:辣椒
A:马
B:动物
学生和球迷
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 党员与非党员
输和赢
支持和反对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准确把握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含义
要求
构成
方法
条件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下一个正确定义:
①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②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①属概念: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②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他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③“种差”+“属概念”=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准确把握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下定义应遵循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定义不能用比喻
定义过窄
定义过宽
“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用A定义A)
“定义项”中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用A定义B,再用B定义A)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
否定定义
比喻定义
比喻只是对被定义项作了生动形象说明,并没有准确揭示本质属性
准确把握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含义
方法
构成
要求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分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其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战争分为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
把战争性质作为划分标准
把战争规模作为划分标准
子项(种)
母项(属)
战争分为核战争和常规战争。
把是否使用核武器作为划分标准
准确把握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方法
划分应遵循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
子项外延之和>母项外延
划分不全
多出子项
在同一次划分中,从不同的标准进行。
划分标准
不一
划分的时候越级进行。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现代化分为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
越级划分
【知识拓展】
区分划分和分解
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种概念,分解是把整体分为部分。
划分和分解可用一种逻辑方法来检验、区分。划分和分解有相同的结构:A分为A1,A2,…,An。如果“Ai是A”(i=1,2,…,n)这一断定成立,则说明表达的是划分,否则不是。
例如“圆桌是桌子”成立,说明把“桌子”分为圆桌、方桌是划分。“树干是树”不成立,“树”分为树干、树叶、树根,不是划分,而是分解。
正确运用判断
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命题)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
②判断有真假之分。
(判断与词句的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含义:
2.基本特征
3.表达:语句
4.类型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简单判断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正确运用判断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含义
结构
类型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又称为直言判断。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如所有、有的)
表示断定对象
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如是/不是
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所有的 商品 都是
劳动产品。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实物的全部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主项
谓项
量项
联项
依据判断的质
依据判断的量
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注意:
1.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
2.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没有人。
正确运用判断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含义
构成
种类 根据关系的性质
逻辑规则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关系者项
关系项
量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
表示关系之间关系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对称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知识拓展】
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断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仍然成立。
反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断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一定不成立。
非对称关系:在某一个论域中,如果两个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将这两个对象位置互换,此种关系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
“交叉关系”等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
“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偶对称关系
拓展延伸1:对称性关系——两个对象的关系
【知识拓展】
拓展延伸2:传递性关系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含义
结构
类型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联结词
支判断
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如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
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
联言判断(同时成立):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选言判断(可能成立):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
假言判断(假设成立):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分为
教材是育人的工具,不仅传递知识,更承载价值。
联结词
联结词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支判断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含义
形式
逻辑结构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同时成立)
联言支
联结项
①含义: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
②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①含义: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
②常用联结项:
并列式:“并且”、“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递进式:“不但…而且…”,“接着”;
转折式:“虽然…但是…”、“不是……而是……”等。
③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如:此商品价廉物美;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结论: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联言判断的真值规律
(1)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
(2)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3)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3.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含义
逻辑结构
种类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可能成立)
选言支
联结项
①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②一个选言判断至少有两个选言支。
①含义: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②常用联结项:
相容选言判断:“或者……或者……”“也许……也许……”等;
不相容选言判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
③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并存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他或者懂英语,或者懂法语
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3.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联结项 逻辑性质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
是…还是…;
或者
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通常用“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
全假为假,其余为真
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
选言判断的真值规律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含义
构成
种类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表示条件的判断。
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常用:“如果…那么…”(充分);“只有…才…”(必要);“…当且仅当…”(充要)等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前件
联结项
后件
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③联结项:“如果……那么……”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倘若……则……”
之间
②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判断真假:前真后假则假,其余(前真后真、前假后真、前假后假)都为真
前后件关系为: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有后未必有前,无后必无前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③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才……” “除非……才……”“除非……不……” “没有……就没有……”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②逻辑形式:只有p,才q。
判断真假:前假后真则假,其余(前真后真、前真后假、前假后假)都为真
前后件关系为: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有后必有前,无后未必无前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③联结项:“……当且仅当……” “唯一条件” “……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②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或者当且仅当p,则q。
判断真假:同真同假。前真后假则假;前假后真则假,其余(前真后真、前假后假)都为真
前后件关系为: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无前必无后,无后必无前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联结项
逻辑 性质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当…便…;
只有…才…;
除非…否则…;
没有…就没有…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
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前真后假为假
其他均为真
有前必有后(肯定前件就可肯定后件)
无后必无前(否定后件就可否定前件)
无前必无后(否定前件就可否定后件)
有后必有前(肯定后件就可肯定前件)
前假后真为假,
其余均为真。
全真全假皆为真,
一真一假为假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含义
构成
推理结构
种类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①前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
②结论: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
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个别性结论(共性→个性、普遍→特殊)
从个别性前提→一般性结论(个性→共性、特殊→普遍)
从一般性前提→一般性结论
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真→真)
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真→真/假)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注意: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①通过实践;②推理。实践是唯一来源(来源≠途径)。
由前提(已有判断)与结论(新判断)构成
或从个别性前提→个别性结论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含义 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性质 演绎推理是力求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必备条件 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②推理结构正确
作用 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1.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必要性
含义
逻辑规则
又叫换质法。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肯/否)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相当于双重否定)。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
③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
为了使表达更加适当和灵活
一般不把谓项改为反义词,反义词可能是反对关系,不是矛盾关系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三、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2.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必要性
含义
逻辑规则
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反之亦然;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就是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的推理方法)
【知识拓展】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情况
类型 换位前 换位后 注意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的A都是B 有的B是A 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后需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的A都不是B 所有的B都不是A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特称肯定判断 有的A是B 有的B是A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特称否定判断 有的A不是B 有的B不是A (A由不周延变周延) 不能进行换位
单称肯定判断 A是B 有B是A 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后需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A不是B B不是A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四、三段论推理
含义
结构
逻辑规则 规则 错误
三段论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三段论推理和换质位推理都是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结论。
①大项:结论中的谓项;
②小项:结论中的主项;
③中项: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大中小项分别出现两次)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四概念”的错误。
(违反“同一律”)
“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违反“至少一次”)
“大项不当扩大”或
“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双否定前提”的错误
如果前提有一个否定,结论必须否定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含义
逻辑性质
推理方法 有效式 推理方法
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合成式
分解式
肯定每一个联言支,结论就能肯定联言判断。(全真则真)
肯定联言判断,结论就能肯定任一联言支。(真则全真)
①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②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2.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含义
种类 逻辑性质 有效式 推理方法
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否定肯定式
肯定否定式
(无效式)
肯定否定式
否定肯定式
否定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选言支。
肯定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选言支。
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3.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依据 推理规则 推理有效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后件一定真; 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假 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肯定前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后件假,前件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不一定真 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后件一定假; 前件真,后件不一定真 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否定前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后件真,前件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不一定假 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肯定后件式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五、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3.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依据 推理规则 推理有效式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后件一定真 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 肯定前件式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后件一定假 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 否定前件式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后件真,前件一定真 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 肯定后件式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后件假,前件一定假 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 否定后件式
提醒: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 √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 √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 √ √ √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考点4
含义
类型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属于必然推理。
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轻率概括”: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如守株待兔)
含义
特点
含义
特点
分类
逻辑错误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前提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前提涉及认识的部分对象
1.归纳推理的含义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考点4
2.归纳推理的方法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前提 某类认识中的全部对象 某类认识中的部分对象
结论 未超出前提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结论的可靠性 必然的 或然的
提高可靠程度的方法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①考查更多的认识对象
②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等
【知识拓展】
方法 特点 关键信息
求同法 异中求同
求异法 同中求异
共变法 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求同求异 并用法 既求同又求异 (两同一异)
剩余法 余果求余因
“都有……”
分组比较
“随着…
…变化”
两次求同,
一次求异
“排除……”
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二、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考点4
含义 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客观依据 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点 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方法 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对象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提高可靠程度的要求 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提醒:并非任何两类事物都可类比,没有内在联系的两类事物不能类比,否则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二、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考点4
类比与比较、比喻的区别:
类比 比较 比喻
区别 基础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事物的差异性 在比较的基础上
性质 它是一种推理 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目的 得出新知识 认识两类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联系 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 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不比较就找不到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异同,就无法进行推理。
04 重难点解析
1.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类型
判断类型 逻辑形式 缩写 简称 举例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S都是P SAP “A”判断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S不是P SEP “E”判断 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特称肯定判断 有S是P SIP “I”判断 有的哺乳动物是卵生的
特称否定判断 有S不是P SOP “O”判断 有的战争不是正义战争
单称肯定判断 某个S是P SaP “a”判断 鲁迅是文学家
单称否定判断 某个S不是P SeP “e”判断 厦门不是福建的省会
2.类比推理的应用价值
(1)类比推理尽管是或然的,但它对于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启发与推动作用。因为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为类比推理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类比推理,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富于联想、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与实践课题
(2)类比推理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①类比推理是发现真理的方法。惠更斯的光的波动学说就是通过水波和声波把光和水、光和声音相类比而提出的。哈维把人的心脏与水泵相比,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
2.类比推理的应用价值
(2)类比推理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②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发明创造的方法。鲁班由被锯齿形的草叶划破手,经过类比推理发明了最重要的木工工具之——锯。奥地利医生恩布鲁格发明的叩诊法也是类比推理的成果。他的父亲是酒商,经常用手指敲击酒桶,通过回声来估量桶内的酒量他由此想到叩击人的胸腔,通过回声可以了解病人体内的病变于是发明了听诊器和叩诊法。仿生学正是人类运用类比推理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
③类比推理在社会生活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正因为类比推理有它的合理性,所以别人的经验值得学习。然而因为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所以别人的经验不能照搬。
④类比方法在教育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举一反三”正是类比方法的运用。
05 技巧归纳
1.运用“三段论推理”的知识,分析上述推理是否正确?如何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否则会犯“双否定前提”的错误。
2.判断材料中……的推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解答时要先判断材料中的推理是哪一种推理:联言推理(分解式、合成式)、选言推理(相容-否定肯定式;不相容-否定肯定式、肯定否定式)、假言推理(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然后指出该推理的有效结构,最后分析材料推理的正误。以假言推理为例:
/材料中的推理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其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该推理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其后件,故……是正确的推理。
/材料中的推理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其推理的有效式是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该推理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其后件,故……是正确的推理。
3.运用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知识,分析……(依据材料选择答题要点)
①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这种推理的是或然推理。……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③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结论不一定正确可靠,……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
④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
06 重点题型突破
1.[2025年山东高考真题]《长安三万里》,制作历时3年;《哪吒之魔童闹海》,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8年。甲、乙据此分别得出如下结论:
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使用了科学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②针对乙的结论,通过否定它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它的后件,这是正确的推理结构
③以甲的结论为前提进行换位质推理,可得“有些需要漫长制作周期的不是优秀国产动画电影”
④若以“动画电影”为属概念,则《哪吒之魔童闹海》与《长安三万里》在外延上是反对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甲:优秀国产动画电影都需要漫长的制作周期
乙:只有激发创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优秀动画电影
2.[2025年山东高考真题]为了解农业智能化发展状况,调查人员到某蔬菜种植园区进行相关调查,发现
据材料,使用三段论的基本规则能够推出( )
①有的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大棚使用自动卷帘设备
②有的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大棚使用土壤监测传感设备
③有的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大棚没有使用土壤监测传感设备
④所有使用土壤监测传感设备的大棚都没有使用自动卷帘设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所有使用自动卷帘设备的大棚都使用高清视频采集设备
有的使用高清视频采集设备的大棚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
所有使用高清视频采集设备的大棚都没有使用土壤监测传感设备
3.[2025年广东高考真题]2025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举行。根据赛事要求,参赛机器人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已知甲企业生产的所有机器人都符合参赛要求,则以下情形一定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4.[2025年江苏高考真题]方言既是一个地区或族群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方言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它关联着历史传承、地方认同及文化记忆。《山海情》《繁花》等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带火了当地文旅。某地政府为了活跃地方文化,投资新拍了一部使用方言的电视剧。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就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
A.有的方言不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
B.某地政府投资新拍的方言电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
C.有的具有丰富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方言
D.有的方言影视剧盘活了地方文化,却没有带火当地文旅
C
5.[2025年湖北高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下列推理结构正确的是( )
①有些以暴力手段强迫劳动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所以,有些违法行为是以暴力手段强迫劳动的行为。
②有些高强度劳动不是适合女职工从事的劳动。所以,有些适合女职工从事的劳动不是高强度劳动。
③所有招用未成年工进行高强度劳动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所以,所有合法行为都不是招用未成年工进行高强度劳动的行为。
④所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都不是有效合同。A单位所有的劳动合同都不是有效合同。所以,A单位所有的劳动合同都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6.[2025年湖北高考真题]2025年武汉马拉松吸引了45万多人报名,赛事规模达4万人。参赛公众报名采取先预报名、后抽签、中签者再缴费的模式。只有中了签才允许缴费,除非缴了费否则不允许实际参赛。甲乙二者最多一人中了签,甲乙二者至少有一人缴了费。如果以上断定为真,下列选项不必然为真的是( )
A.甲或者缴费或者不允许实际参赛
B.如果允许甲实际参赛,则乙没缴费
C.如果不允许甲实际参赛,则乙中了签或乙缴了费
D.甲与乙中恰好一人中签、恰好一人缴费,且中签与缴费的为同一人
C
7.[2025年河北高考真题]研究发现,12所小学572名一年级学生在接受5周的自律培训后,其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管理自身注意力、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阅读能力和专注力也得到明显改善。以“自律培训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结论,下列情形能提高推理可靠程度的是( )
①其他小学生在接受相同培训后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②学生接受的培训时间越长,综合素质提升越显著
③这572名学生的入学成绩、健康水平等条件相同
④培训过程中,就餐环境更舒适,膳食结构更科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