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3 Fascinating Parks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3 Fascinating Parks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Sarek National Park Europe’s Hidden Natural Treasure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高中英语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Unit 3 Fascinating Park的 Reading and Thinking 部分,主题是experience a national park, 文本围绕瑞典撒克国家公园(Sarek National Park)展开。文本以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带领Readers体验一位徒步独行者(Harry potter扮演)的经历,从 “太阳不眠之夏”“高山冰封之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冒险之地” 四个维度,介绍了撒克国家公园的地理位置(北极圈以北)、面积(1900 多平方公里)、自然景观(永不落下的太阳、冰川、拉帕河)、人文历史(萨米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变迁)。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有种纪录片式的代入感。
文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不仅包含地理、文化相关的背景信息,还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如听觉 “风拍打帐篷的声音”、视觉 “拉帕河穿谷而过”、味觉 “酸甜的浆果”),语言生动形象。同时,文本设置了匹配小标题、回答细节问题、感官描写分析等任务,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符合高中英语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的主题语境,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中等水平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言基础:已掌握高中阶段基础词汇和语法,能够读懂简单的记叙文和说明文,但面对 “glacier(冰川)”“reindeer(驯鹿)”“sanctuary(保护区)” 等与自然、文化相关的生词时,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二)认知能力: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能够梳理简单的文本结构(如总分、时间顺序),但对于 “小标题与段落匹配”“感官描写的作用” 等深层次文本分析任务,需要教师引导;文本涉及跨学科知识,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讲难度没那么大。
(三)学习特点:高二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探索、旅行体验类主题兴趣较高,乐于参与小组讨论、情境互动等活动;但部分学生在公众表达、深度思考方面存在畏难情绪,需要教师协助和鼓励来激发其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语篇,了解国家公园对自然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语言能力
1. 理解第一人称游记的写作特点,把握文本 “小标题 + 段落” 的结构,能够完成 “小标题与段落匹配” 任务,快速概括语篇的段落大意。
2. 识别文本中的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味觉等),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提升语言赏析能力。
(二)学习能力
1.掌握 “略读(Skimming)找主旨、寻读(Scanning)找细节” 的阅读策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提升合作学习和沟通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 AI 工具(如生成 Potter 相关情境对话、制作图片素材)辅助学习,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
(三)文化意识
1. 了解撒克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保护措施,拓宽国际视野。
2. 理解萨米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变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树立文化包容意识。
3.结合 “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全球生态保护意识。
(四)思维品质
1.分析文本细节(如瑞典政府保护撒克公园的措施、萨米人生活的变化),培养逻辑思维和细节推理能力。
2. 围绕 “是否值得建立撒克这类国家公园” 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思考 “自然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平衡”,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文本内容,梳理撒克国家公园的自然特征、人文历史及作者的旅行体验。
2. 掌握 “小标题与段落匹配” 的方法,把握文本结构;识别并分析感官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萨米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内涵。
2. 运用辩证思维分析 “建立国家公园的利弊”,并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结合 AI 工具辅助教学,将数字化学习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提升学习效率。
五、教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设计 “略读匹配小标题”“寻读回答细节问题”“小组讨论辩利弊” 等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撒克国家公园的图片、视频,以及创设 “Potter 带你游公园” 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内容。
(三)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如分析感官描写、辩论国家公园利弊),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AI 辅助教学法:利用 AI 工具生成教学素材(如 Potter 相关对话、公园景观图片),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 AI 工具梳理文本结构、查询生词,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
(五)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问(如 “作者为什么用第一人称写作?”“感官描写让文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课时:1 课时,40分钟)
Step1 lead-in(5分钟)
Avtivity 1: 教师展示黄石国家公园大棱镜泉的图片,结合 PPT 中 “Potter 带你体验大棱镜泉” 的情境,通过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引出national park 的话题。然后借助Micheal Frome的引言来揭示国家公园的本质,倡导大家提高环保意识。
Purpose:通过学生熟悉的 “Potter” 形象和知名景点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猜测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 “国家公园” 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铺垫。(Potter 扮演文中徒步独行者的角色)
Avtivity 2:通过Dumbledore校长和McGonagall教授的对话视频,通过Potter不见了的嫌疑片段引出Sarek national park 这个主题。
Ai设计思路:豆包生成图片+即梦视频生成中的视频生成工具制作;
Dumbledore校长和McGonagall教授的对话视频:豆包生成图片+可灵AI+剪映(即梦豆不够了)。
Step 2 Pre-reading(5 分钟)
Activity 1: Background information:教师结合map介绍撒克国家公园的地理位置(Far North of Sweden above the Arctic Circle)、面积(over 1900 square kilometers)、拉帕河(75 kilometers long)及萨米人(the Sami people)的基本情况,同时展示北极圈极昼、萨米人驯鹿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Activity 2: 学生结合图片,主副标题判断语篇类型,并预测文章可能设计到的内容。
Purpose:补充背景知识,解决学生因文化、地理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提高学生通过图片寻找信息的能力。
Step 3: While-reading(18分钟)
Activity 1: Fast reading
Task assignment:Match the Subheadings with the paaragraphs.
Purpose:锻炼学生的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关注小标的关键词是如何提炼的。
Activity 2:考虑到学生现有水平能力,将课本里task3的回答问题的题型换成了选择题以降低难度。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定位关键信息,独立完成答案;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询问学生How to find the answers
Purpose:训练学生的reading skill,提高阅读能力。
3. 精读(Intensive Reading):分析感官描写
教师提问:“The writer uses many sensory descriptions to make the text vivid. Can you find them For example, ‘the sound of the wind buffeting the cloth of my tent’ is a sound description.”
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视觉(如 “branches of the Rapa River flow through the valley”)、味觉(如 “sweet and sour berries”)、触觉(如 “sweat”)相关的描写,教师板书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 “略读 - 寻读 - 精读” 的分层阅读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和感官描写,突破教学重点。
Step 4 Post-reading:Discussion(10分钟)
Activity: 辩论国家公园利弊
Task:“Is it worth making a place like Sarek a national park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of 4. You can list the pros and cons. Then each group will send a representative to share your ideas.”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如 “keep the land in natural state”“protect ecological resources” 为利;“Sami move out”“lack advanced technology” 为弊)和生活实际展开思考。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反驳,最后总结 “自然保护与人类发展平衡” 的重要性,并结合 PPT 中 “十九大报告” 的内容(“We need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but we also need green mountains and waters more”),升华主题。
AI 辅助学习:前后呼应,利用豆包生成图片再转化为视频+剪映(文本添加+Ai配音)
Purpose: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借助 AI 工具梳理知识(mind map)、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Step 5:Summary and Homework(2 分钟)
1. Summary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知识层面:掌握了撒克国家公园的相关信息、核心词汇和文本结构。
能力层面:提升了阅读策略(略读、寻读)和分析能力(感官描写、利弊辩论)。
情感层面: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意识。
2. Homework
According to discussion part, write a short essay within 120 words.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
亮点与成效:
情境创设有效:通过 “Potter” 形象和国家公园图片、视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活动。
任务设计分层:“略读 - 寻读 - 精读” 的阅读任务和 “基础 - 提升 - 拓展” 的分层作业,兼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
AI 融合创新:将 AI 工具用于素材生成、知识梳理和情境创作,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主题升华到位:通过讨论 “国家公园利弊” 和引用 “十九大报告” 内容,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和文化观,实现了 “语言能力” 与 “文化意识” 的协同发展。
不足与改进:
课堂教学中的各个部分的时间规划欠缺,把握不准,以后要多研读文本,钻研教材,多请教经验老师提高整合教材的能力,精准的把控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2.未实践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准,部分小组在 “辩论国家公园利弊” 时,因讨论过于热烈导致时间超时,未能给足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分享的时间和空间。
3.AI 工具使用:Ai与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沉浸式情境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课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