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砚山一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2025.1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7、8课,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
h

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
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

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

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
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

争议,这些创作是否应纳入盛唐时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到高楝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
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楝对盛唐分期的看法

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楝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
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
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
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
“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
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
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
是毋庸置疑的。
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特质颇有体
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
样”。王世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
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
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
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
【高一月考·语文第1页(共6页)】
11045A砚山一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其中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就逐渐减少了”错误。从材料二“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他的
《江汉》依旧有报效国家的盛唐壮心”来看,杜甫的作品一直都贯穿着强烈的“盛唐之气”,后期作品的激越昂
扬的盛唐之气并未减少。)
2.C(从“《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病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可见
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可知,材料二引用杜甫《醉时歌》诗句的目的是展示杜甫在乱世中的乐观精神和盛唐精
神,而不是论证诗人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借酒浇愁的情状。)
3.C(材料二主要论述了杜甫作为盛唐诗人的特点及其诗歌贯注的“盛唐气象”,强调杜甫对盛唐时代的认可和
依恋,以及其诗歌中的壮心豪气和激越震撼的胸襟气魄。A项,表达了杜甫对盛世君主的敬仰和不舍,符合
材料二中杜甫对盛唐时代的深厚感情。B项,体现了杜甫诗歌中的豪迈气概,符合“盛唐气象”的风格。D
项,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诗人胸怀的广阔,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豪迈和深沉,也符合“盛唐气象”。故
选C。)
4.①严羽推崇开元、天宝时期的诗坛,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的诗人,标举开元、天宝为盛
唐之盛。②郭预衡、余恕诚等学者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③胡适、林庚、袁行霈等学者主要把开元、
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④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主要争议点在于安
史之乱后至大历初期的归属问题。(每点1分,酌情给分》
5.①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这种经历是支撑他的诗歌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
础。②杜甫高度自信,他的诗歌始终散发自信昂扬之气,充满盛唐之气,代表了诗歌史上“盛唐气象”的另一
座高峰。③杜甫早期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④杜甫晚年即便身处战乱,生活艰难,但诗歌
激扬着战斗的意志,延伸了“盛唐气象”。(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6.C(A项,“更多的是一种关心”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小荣马上止住哭说:‘我就等着这件事呢,快交给我。’她
伸手就来解文件包”“‘嗨!你总是不住嘴地穷叨叨,快给我!'她不等我说完话,就打架似的把文件包夺过去
了”可知,小荣更多的是不想“我”继续问下去,并且想要及早完成任务。B项,“更有害怕自己也被抓的紧张
惶恐”说法有误,看到李大娘家被查封时,“我”内心是对李大娘一家的担心,没有害怕自己被抓的紧张惶恐。
D项,“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说法有误。文章的主题主要是展现小荣作为年幼普通百姓也积极勇敢参
加抗日,是赞扬他们的抗日精神,重点并不在于军民一家亲。故选C。)
7.A(“小说刻画小荣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形成鲜明对比”说法有误。小说前面对小荣厉害、会管“我”等特
点的描写,并没有暗含贬义,也就不存在“欲扬先抑”。)
8.①遭遇父母出事、家被抄封的境况,仍坚持等待“我”完成任务,体现了她面临绝境仍坚持以大局为重的刚强
勇敢;②面临危险任务,小荣毫不畏惧,能够把“我”跟她自己的工作安排地井井有条,由此可见她不惧危险、
迎难而上的刚强勇敢。(每点3分,酌情给分)
9.不矛盾。(2分)“迈着很大的步,一心想踩住自己的影子”说明小荣身上还有童趣的一面,这符合“小”这一特
【高一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11045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