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

资源简介

皮山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段1(期中)素养调研测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星罗棋布 C.多元一体 D.中心单一
2.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研究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 B.政府官员都来自于太学
C.儒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D.重文轻武思想非常流行
4.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幼以大不敬下狱,太学生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据此可知,当时(  )
A.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太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天人感应”体系崩溃 D.太学生被政治斗争所利用
5.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候,力过更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晁错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
A.政府难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汉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C.汉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6.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等广大地区,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而且种类、数量部很多。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开始出现铁农具 B.各地均衡发展 C.农耕技术成熟 D.生产力提高
7.“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句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思想家,针对百姓日常生活中吃、穿、住、用、行、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规范,比如他在书中教导孩子在鸡叫的时候就应该起床,洗漱、梳理、穿戴整齐之后去侍奉父母。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重视法律制度完善和实施效果 B.宗法血缘关系影响广阔且深远
C.官方正统思想逐步向基层渗透 D.商品经济已直接推动礼仪规范
9.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10.元代两浙地区士人家族的祭祖方式多样。有士人家族沿袭前代习俗在寺院、道观中祭祀先人,而兼容儒家礼制与人情的塞祠祭祖形式也开始盛行,还有士人家族开始设立祠堂以祭祖。由此可见元代两浙地区(  )
A.祭祖方式与宗族组织结合已经成熟 B.士人家族以祭祖增强家族凝聚力
C.旧有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D.士人家族影响当地传统社会习俗
11.三公九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的职责是(  )
A.监督皇帝 B.掌管军事 C.监督诸侯 D.监察百官
12.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13.《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王族子 B.促进民族交融 C.增加财政收入 D.削弱王国势力
14.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在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了如图的金面具,这是该遗址首次出土完整金面具。三星堆遗址代表了与夏商王朝同一时期的古蜀文明。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又有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神树等。对材料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古蜀黄金冶炼发达
15.唐太宗时期颁布的《纠劾违律行事诏》提到,“自律令颁行,积有岁时,内外群臣,多不寻究,所行之事,动乖(违背)文旨”,这反映唐朝当时存在(  )
A.皇权与相权冲突的情况 B.决策与执行脱节的现象
C.地方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D.中书与门下牵制的状况
16.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7.《唐六典》被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之巨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B.“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D.“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18.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C.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 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19.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20.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
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 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21.“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的制度盛行于(  )
A.三国两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在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的同时,对其他犯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教育感化,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  )
A.制度严谨 B.礼法兼用 C.轻罪重罚 D.法治松弛
23.“(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 D.元末
2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亲属、功臣等,受封者需要定期向周天子纳贡、带兵随从作战,还要镇守疆土。通过这种方式,周天子的影响力延伸到了偏远地区,各地的文化和习俗也逐渐得到交流。
材料二:秦朝废除了原来的分封方式,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管理,官员的任免、考核都由中央决定,这些官员不能世袭,也没有自己的封地。这种管理方式让朝廷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财政和军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在当时起到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对秦朝统治产生的作用。(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具比以前的工具更锋利、更耐用,配合牛耕方法,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同时,手工业部门也更加细化,有专门制造铁器等各类产品的手工作坊,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能运往其他地区交换。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想办法增强国力。当时,旧的国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旧贵族势力强大,掌握着大量土地和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各国统治者迫切需要通过变革来改变现状,吸引人才,增加国家的财富和兵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9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他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其封地要分给所有子弟,不能由长子独自继承。同时,他还在朝廷中设立了新的机构,让身边亲信参与朝政,削弱了原来丞相的权力,把更多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此外,他还派军队打击边疆的少数民族势力,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一位学者提出的尊崇儒学的思想主张得到了朝廷的推崇。该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主张百姓要服从君主,大臣要忠于君主,这一思想非常符合汉武帝加强统治的需求。此后,这种思想逐渐成为朝廷提倡的正统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在处理诸侯王问题和加强皇权方面分别采取的具体方式。(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该思想的原因,并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在古代历史上的重大影响。(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