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24年国庆假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某地开展研学活动。图a是他们绘制的从营地出发到乙地的研学路线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河流丁处有一落差40米的瀑布。他们在途中拍摄到石灰岩地层中的海生爬行动物湖北鳄化石(图b所示)。据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理兴趣小组的研学计划,可行的是( )
A.天亮后在营地可远观终点 B.途中可仰拍飞流直下瀑布
C.在终点向西北眺望最高峰 D.开展自东向西的漂流活动
2.地理兴趣小组的研学记录,可信的是( )
A.研学期间正午影长变短 B.研学期间日出渐早
C.在山顶可欣赏日出东南 D.树木影子朝向偏南
3.湖北鳄兴盛时期的地球环境可能是( )
A.海洋面积扩大 B.被子植物繁盛
C.联合古陆形成 D.金属矿藏成矿
冷巷是我国岭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狭窄巷道或廊道,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巷内幽深。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左图示意我国某村传统民居及冷巷位置,右图为某调研小组在该传统民居的内院花园,晒坝(晾晒农产品的平地),冷巷三地24小时内的全时段气温观测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通风 B.防火 C.防盗 D.遮阳
5.“窄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主要原因是( )
①窄巷走向与盛行风垂直 ②窄巷狭窄,狭管效应明显
③窄巷长度较长,风向稳定 ④窄巷内外温差形成的环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根据右图中气温观测数据推测( )
A.曲线①代表内院花园 B.曲线②代表冷巷内
C.下午晒坝地面辐射最强 D.晚上通风换气效果更好
下击暴流是指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下图示意2021年9月10日辽东半岛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击暴流发生时,当地的天气特点是( )
A.风和日丽 B.疾风骤雨 C.阴雨绵绵 D.气压骤降
8.此次下击暴流天气过程中最可能伴生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拉萨河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其河谷谷底基岩形成开阔的“U”形谷,上面覆盖多层沉积物,其中QP2是大小混杂砾石层,下图为拉萨市谷地基底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拉萨河谷总体走向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冰川侵蚀 D.流水搬运
10.推测QP2处地层的沉积物质最可能是( )
A.崩塌物 B.风积物 C.冲积物 D.冰碛物
11.影响布达拉宫两侧谷地基岩形态差异的因素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规模 C.河流径流 D.断层类型
登陆我国的台风多形成于中国南海北部(A区)、菲律宾以东洋面(B区)、塞班岛及马里亚纳群岛周围海域(C区)。研究表明,在强厄尔尼诺年,由于西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该区域台风生成的频次和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登录我国的台风的频率偏少、强度偏大。如图为西太平洋台风集中生成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台风集中生成区分布的因素主要是( )
A.洋面温度 B.大气环流
C.海底地形 D.海水盐度
13.强厄尔尼诺年,该海域台风生成的( )
A.频次更低、位置更靠西北
B.频次更高、位置更靠东南
C.频次更低、位置更靠东南
D.频次更高、位置更靠西北
14.强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的风速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 )
A.生成区距离我国更近,摩擦力作用时间更短
B.生成区纬度位置更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小
C.台风在海上移动路径更长,热带气旋发育越充分
D.生成区海水温度更低,初始阶段热带气旋气压值低
下图为某年10月受冷锋系统影响下,大致呈一条直线分布的五个测站在北京时间8时测得的相对湿度空间分布图。当相对湿度高于云阈值时表示有云或雾存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时刻( )
A.西安多云转晴气温骤升 B.南阳上空2km处吹东风
C.阜阳上空云层厚度最小 D.锋线位于安庆东南一侧
16.与安庆相比,西安此时近地面没有明显的雾,因西安( )
A.海拔高度低 B.逆温高度低
C.干冷空气强 D.大气保温弱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冷流雪是冷空气流经相对温暖的海面时,因为海气温差引发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强对流降雪现象。其特点表现为阵性强、局地性显著,单小时降雪量可达到暴雪量级。2023年12月,山东出现明显降温,有“雪窝”之称的甲地出现冷流暴雪。下图示意2023年12月16日06时—17日06时山东省降水实况。
材料二:下表为甲地沿海一年中气温与海水的月均温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3.2 -1.9 2.3 8.9 14.4 21.9 22.4 21.8 19.9 14.1 5.8 -0.2
水温(℃) 1.2 0.5 2.0 5.5 10.0 13.5 21 24 22 16 7.0 1.0
(1)描述图示时期山东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说明此次甲地冷流暴雪的形成过程。(6分)

(3)结合材料二推测一年中甲地易形成冷流暴雪的时间并说明理由。(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千米。陕西安康市洪涝多发,其中9月份仍然易发洪涝灾害。下图为汉江上游水系略图。
材料二 引汉济渭工程在汉江干流黄金峡和支流三河口水利枢纽取水,通过秦岭输水隧洞输水至关中地区的渭河流域。
(1)比较洋县与安康径流量的异同点。(4分)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安康段9月份仍易发洪涝灾害主要原因。(8分)

(3)与渭河流域相比,简析引汉济渭工程调出区水质较好的原因。(6分)

(4)简述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对汉江干流黄金峡-丹江口水库段水资源影响。(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太平洋冰极”之称的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季风环流显著。黑龙江将大量的淡水注入鄂霍次克海,每年12月,黑龙江干流与入海口的海域完全封冻且冰情逐渐扩散到更远的海域。每年年初很多游客会来到日本北海道东北部沿岸观赏海冰,这些海冰并非本地海水结冰的产物,而是从鄂霍次克海北部海域漂来的流冰。左图示意鄂霍次克海冬季海冰分布边界位置,右图示意北海道东北部流冰景观。

(1)据图分析鄂霍次克海西北部最先结冰的原因。(6分)

(2)指出日本北海道东北部沿岸海域流冰的形成机制。(4分)

(3)有人认为黑龙江径流量增大和初冬西北风增强均会抑制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请分析其可能依据。(4分)

地理参考答案
1.A 2.C 3.C
【解析】1.读图,营地与终点位于山谷的两侧,无地形阻挡,且乙与河流处是凹形坡,天亮后在营地可远观终点,A正确;图中研学路线附近的河流并未穿过陡崖,没有瀑布,B错误;依据指向标,最高峰在终点的西偏南方位,C错误;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漂流活动为自西向东,D错误。故选A。
2.研学在国庆假期,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昼长渐短,故研学期间正午影长变长,日出渐晚,AB错误;在山顶可欣赏日出东南,C正确;冬半年,太阳总是在南方天空, 树木影子朝向偏北,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可知,湖北鳄化石为海生爬行动物,属于海洋脊椎动物,繁盛于晚古生代。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不能说明海洋面积扩大,A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C正确;金属矿藏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D错误。故选C。
4.D 5.C 6.C
【解析】4.由材料可知,冷巷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高墙能够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的直接照射,从而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D正确;冷巷虽然有一定通风作用,但是高墙主要作用是遮挡阳光,通风不是降温的主要途径,A错误;防火、防盗不是高墙的主要影响,BC错误。故选D。
5.窄巷利于通风,其走向应与盛行风向一致,①错误,A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巷口较窄,利于形成狭管效应,②正确;巷子过长,不利于通风,③错误,D错误;巷内外存在温差,使巷内外形成热力环流,利于通风④正确,C正确。故选C。
6.结合图示可知,①气温观测数据线白天气温最高,晚上气温最低,温差最大,晒坝因为接受太阳照射时间最长,升温最快,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强,但因空间较为开敞,晚上散热也最快,①气温观测数据线为晒坝,A错误;③气温观测数据线白天气温最低,晚上气温最高,应该为冷巷;因内院花园接受太阳辐射仅次于晒坝,但多于冷巷,故白天气温低于晒坝高于冷巷,对应②气温观测数据线,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下午时段①晒坝气温最高,地面辐射最强,C正确;根据图示,晚上冷巷与内院温差小,通风换气效果不明显,D错误。故选C。
7.B 8.A
【解析】7.从图中可知,3:30时降水量达到36mm左右,说明此次下击暴流发生时降水量陡增,且风速明显加快,因此天气特点表现为疾风骤雨,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从图文信息可知,9月为北方秋季,冷气团活跃,且该地经历了降水、大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A正确,BC错误;反气旋不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其附近也不能形成锋面,D错误。故选A。
9.A 10.D 11.B
【解析】9.拉萨河谷所在地区处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壳的断裂、下沉等运动形成了河谷的总体走向 (从图中可以看到有断层分布),这些断层活动对河谷走向起到了控制作用,A正确;变质作用主要改变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与河谷走向无直接关系,B错误;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但它主要影响河谷的横截面形态,对河谷总体走向影响较小,C错误;流水搬运影响沉积物分布,但不决定河谷的原始走向,D错误。故选A。
10.冰碛物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产物,特点为大小混杂、无分选性、棱角分明,与QP2的描述完全吻合。青藏高原曾广泛发育冰川,冰碛物是常见的沉积类型,D正确;崩塌物通常为局部陡坡塌落堆积,规模有限,且题干未提示陡崖地形,A错误;风积物通常分选性较好,一般颗粒较细,与“大小混杂砾石”不符,B错误;冲积物是河流搬运沉积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即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不会呈现大小混杂的状态,C错误。故选D。
11.布达拉宫两侧谷地基岩形态存在差异,且拉萨河谷为U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的典型特征,冰川厚度、冰量差异会影响基岩侵蚀深度和宽度,B正确;风力侵蚀多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在布达拉宫所在的青藏高原,风力不是塑造谷地基岩形态的主导力量,A错误;河流径流形成V形谷,与U形谷矛盾,C错误;断层类型不同形成的断层地貌不同,但与冰川侵蚀地貌无关,D错误。故选B。
【解析】12.台风是形成于热带高温(≥26℃)洋面的强热带气旋。因此影响台风集中生成区的主要因素是洋面温度高低,与大气环流、海底地形和海水盐度均关联性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较平常年份偏低,导致较高纬度生成区达到台风生成的温度的时间减少,台风生成的频率降低;同时台风生成区向更低纬度、水温更高的东南方向集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从台风的形成过程来看:最初洋面温度高形成一般的热带气旋(热带低压),由于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潜热释放,促使气旋中心气温进一步升高,从而使中心气压值进一步降低,此循环进行下去使一般的热带气旋逐渐发育成为台风。强厄尔尼诺年,台风更容易在海水温度更高的低纬度海域生成,但台风在海上受到的摩擦力较小,因此不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转偏向力不影响台风风速的大小,B错误。由于强厄尔尼诺年台风形成位置更偏向东南,登陆我国的台风在海上移动路径更长,热带气旋发育时间更长,中心气压值更低,故风力更大,C正确。海水温度更低,则初始阶段热带气旋的气压值更高,D错误。故选C。
15.D 16.C
【解析】15.当相对湿度高于云阙值时表示有云或雾存在,西安各个高度上的相对湿度都低于云阙值,说明没有云雾天气,且受冷锋影响,气温不可能骤升,A错误;风向的影响因素众多,据题目信息无法判断南阳上空2km处的具体风向,排除B;阜阳上空相对湿度大于云阙值的高度范围是五个城市中最大的,说明云层最厚,C错误;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而冷锋的降水出现在锋后位置,此时安庆近地面相对湿度大于云阙值,说明有云雨天气,在冷锋的锋后位置,而冷锋是由西北推移向东南的,这说明锋线的位置在安庆东南一侧,D正确。故选D。
16.海拔高度对形成雾影响较小,且西安位于我国二级阶梯上,安庆位于三级阶梯上,西安海拔高度并不低于安庆,A错误;逆温层高度低通常会导致近地面空气稳定,容易形成雾,逆温高度低不是西安没有明显雾的原因,B错误;受冷锋影响,干冷空气强,水汽少,且空气流动性强,不利于雾的形成,C正确;大气保温弱通常会导致夜间气温下降较快,容易形成辐射雾,D错误。故选C。
17.(1)①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北降水多,西部、南部降水少(只答分布不均不给分);②东北部(胶东半岛北部)黄海沿岸降水最多最集中。(一点2分)
(2)①冬季强劲的西北风(偏北风)使冷空气南下;②西北风(偏北风)经过渤海和黄海上空时,气团下部增温增湿;③暖湿空气上升过程中受(山东丘陵)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一点2分)
(3)12月—次年2月(答冬季不给分)。理由:①12月—次年2月冷空气活跃,且气温低于水温,冷空气容易从海水中获得水汽和热量,并在海洋迎风岸形成降雪;②此时段气温低于0℃,产生降雪的可能性更大。(一点2分)
18.(1)同: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冬季径流量最小。异:安康径流总量较大/洋县径流总量较小;安康秋季径流量最大/洋县夏季径流量最大。(一点1分)
(2)9月受锋面雨带影响,多“华西秋雨”/降水;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汇水面积大;前期7-8月降水已使土壤饱和、降水下渗减弱,更易转化为地表径流/秋季河流径流量较大;地势南北高,中部低,排水不畅。(一点2分)
(3)水循环较快/降水较多,水资源更新较快;植被覆盖率较高;开发程度较低;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任答三点得6分)
(4)水资源量减少(水资源更新速度变慢);越往下游影响越小。(一点2分)
【详解】(1)从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夏秋、冬春的分布)以及径流量总量、不同季节径流量的最大值等方面,比较洋县与安康径流量的异同。从图示径流的季节占比来看,洋县和安康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秋季节受降水等因素影响,径流量较为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减少,径流量相对较少,且冬季是一年中径流量最小的时段。从图示的多年径流量和径流的季节占比可看出,安康的径流总量比洋县大;在季节分布上,安康秋季径流量最大,而洋县夏季径流量最大。
(2)从水循环的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分析安康段9月份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9月份,锋面雨带南移,安康受锋面雨带影响,会出现“华西秋雨” 带来较多降水。从图示流域情况看,安康境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汇水区域广。该地为季风气候,前期7-8月的降水已经让土壤含水量饱和,9月降水时下渗困难,大量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使河流径流量增大。同时,安康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这样的地形不利于洪水下泄,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发生。
(3)从水循环速度、植被覆盖率、开发程度、环境保护要求等方面,分析引汉济渭工程调出区(汉江流域)水质较好的原因。与渭河流域相比,引汉济渭工程调出区所在的汉江流域降水较多,水循环速度快,水资源更新快,能更好地净化水质。同时,该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对水土的保持以及对污染物的截留、净化作用较强。而且调出区开发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破坏较小,加上环境保护要求较高,进一步保障了水质。
(4)从引汉济渭工程对汉江干流黄金峡-丹江口水库段水资源的数量、更新速度,以及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需考虑的生态需水相关因素分析。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从汉江干流黄金峡和支流三河口水利枢纽取水,会使该段水资源量减少,水资源的更新速度也会变慢,并且这种影响越往下游越小。
19.(1)①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②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③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西部海域易结冰。(一点2分)
(2)①鄂霍次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②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形成流冰。(一点2分)
(3)①黑龙江由西南方向注入鄂霍次克海,其水温比鄂霍次克海水温高,当黑龙江径流量增大时,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有抑制作用;②冬季西北季风增强,会将鄂霍次克海北部海冰吹向水温较高的南部,海冰消融,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有抑制作用。(一点2分)
【详解】(1)海水结冰的影响因素可从纬度、盐度、距离陆地远近等方面分析。读图中12月20日冬季海冰分布边界可知,鄂霍次克海西北部海域最先结冰,原因是西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较早,海水先结冰;西北部海域靠近大陆,受陆地影响大,冬季降温快,近海岸先结冰;由材料“黑龙江将大量的淡水注入鄂霍次克海”可知,黑龙江有大量淡水注入,稀释海水,使海水盐度低,易结冰。
(2)结合材料“这些海冰并非本地海水结冰的产物,而是从鄂霍次克海北部海域漂来的流冰”可知,北海道的流冰形成机制应从冰源和流动的动力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鄂霍次克海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海冰资源丰富,提供充足的冰源;在偏北的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下,海冰从鄂霍次克海向南流动到北海道东北部沿岸。
(3)海冰扩张被抑制首先与水温有关,结合位置特征可知,黑龙江由西南向东北注入鄂霍次克海,河水水温高,当黑龙江径流量增大时,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产生抑制作用;冬季西北风由高纬吹来,不能给途经海域增温,但能起到“吹冰”作用,当西北风增强会将北部海冰吹向南部,南部水温更高,海冰容易消融,从而对鄂霍次克海的海冰扩张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