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郴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 文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题。材料一:苏轼的《石钟山记》语言优美形象,叙事简洁条贯,议论要而不烦,它是一篇传诵不衰的文学名篇。从思想价值来看,作者不信成说而坚持实际勘察,这种求实求真的独立思考精神也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主声派。认为水石相击的声音似钟,(①)。这派主张首推《水经》和《水经注》。郦道元认为山名的由来是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另一位就是李渤,唐宪宗元和年间,李渤由虔州刺史迁为江州刺史时,曾寻访过石钟山,写有《辨石钟山记》,其中说道:“石钟也,有铜铁之异也……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 乃知山仍石名,旧矣!”也是指出石钟山的石头能发出类似铜铁的响声,因此山乃以声而得名。主声派的第三位代表就是苏轼,尽管他“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但他仍属声派,认为似钟声是山下石穴罅中风波出入的“涵澹澎湃”之声,以及水上“空中而多窍”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竅坎镗鞳”之声。另一派是主形派。(②),故以形命山名。这派的代表有曾国藩。他认为:“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漏,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之言,皆非事实也。”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也主张形说。他从其亲家常驻湖口的湘军水军都督、兵部侍郎彭雪琴口中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除形派、声派外,还有一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即(③)。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他在《舟中望石钟山》一诗中说:“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功。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指出山的形体既像铸成的洪钟,多窍的玲珑之石与波涛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般的声音。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派主张是较符合石钟山得名的客观实际的。从形体上看,石钟山酷似钟之形。究其原因,乃与石钟山的石质结构有关。构成石钟山的石质主要是石灰岩,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长期以来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形成奇特的溶岩地貌,这在山体山下内外皆有表现:在山体表面形成溶沟、石芽、溶洞,但一般较小;山体下部,由于受到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溶洞特别发育,乃至整个山体下部都呈中空之状。由于有了这样的内部形状,再加上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块处于湾头平原之上,因此就宛如一座洪钟扣在地表之上,正如《石钟山志》所云:“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上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从声音上看,石钟山下的石钟洞,系一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如今仍处于溶洞的发育扩充阶段。当江、湖之水灌入洞,要浸没尚未浸没之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四起,余韵徐徐,酷似以物击钟,觥声四布,石钟山之名,正是由形、声这两方面酷似而得来的。苏轼虽属声派,但对声说未尝不疑。《石钟山记》就三处写疑:一疑郦元之说,因为“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疑李渤之说,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是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问择其一二扣之”的附会之举,亦“固笑而不信也”。这三点怀疑归结到一点,就是他认为石在水中是不能鸣的,而石在岸上的敲击声又不似钟声,所以石钟山以声命名之说不能使他相信。遗憾的是,他并不因为怀疑声说就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从地貌这个角度来思考,而是仍循着声说的方向去探寻,所以一旦发现石在水中确能发声:山下石穴罅以及当中流的大石都能发出“噌吰”或“窾坎镗鞳”之声,而且这声音又绝类钟声——如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一样不绝于耳,于是他就疑虑顿消,对声说大加叹服,感到“古之人不余欺也”。由此看来,苏轼在《石钟山记》是从怀疑声说起,至溺于声说终,从而导致对石钟山得名的误断。(摘编自陈友冰《<石钟山记>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八》)材料二:江西湖口石钟山得名之争,自北宋苏轼《石钟山记》发端,历来有“声如洪钟”的声振说与“下临深潭”的形似说之争。现代跨学科研究证实:其名实为声学现象与喀斯特地貌共同作用的结果。声学研究表明,山体下部发育大型溶洞群(最大洞腔容积超1200m ),受鄱阳湖与长江两水交汇冲击,形成周期性涡旋。水流涌入洞穴时压缩空气,产生赫姆霍兹共振效应(频率1215Hz),声波经石灰岩洞壁放大后传出,酷似钟鸣。声级监测显示汛期峰值达112分贝,传播距离逾5公里。来自地貌实证的岩芯钻探揭示:山体由中上寒武统鲕状灰岩构成,溶蚀速率达0.8mm/年。水下暗礁被侵蚀成中空石窍(最大窍径4.7米),其“上锐下宽”的漏斗状结构,与曾侯乙编钟的声腔几何模型高度吻合(相似度89%),此为“形钟”之基。(摘编自潘江《石钟山喀斯特地貌与“石钟”成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西湖口石钟山得名之争,一直以来有声振说与形似说两大派别。B.清人郭庆蕃认为石钟山的形体像铸成的洪钟,能发出钟磬的声音。C.石钟山的石质主要是石灰岩,因长期受到溶蚀,在山体表面形成了很多且巨大的溶洞。D.苏轼虽对声振说有过怀疑,但在探寻中发现石在水中确能发声后,又认同了这一观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持声振说的各家观点相互印证,李渤通过敲击山石发现其音似铜铁,从而证实了郦道元关于水石相搏发声的记载。B.苏轼虽亲至石钟山,打破了“臆断”的弊端,但在俞樾看来,这种“亲见”并不彻底,其结论仍有推论成分。C.材料一中间部分采用总分结构阐述石钟山得名的三种说法,均以“观点界定——代表人物——具体论证”的层次展开论述。D.材料二作为科学报告,采用“提出结论一分点论证”的结构,分别从声学机制与地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原理。3.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3分)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阐述“石钟山”得名缘由时,语言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两则材料在科学探索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四世同堂(节选)老舍瑞宣,在出狱的第四天,遇见了钱默吟[注]先生。他看出来,钱先生是有意地在他每日下电车的地方等着他呢。他猜得不错,因为钱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资格和我谈一谈了,瑞宣!”瑞宣惨笑了一下。他晓得老先生所谓的“资格”,必定是指入过狱而言。钱先生的脸很黑很瘦,可是也很硬。从这个脸上,已经找不到以前的胖乎乎的、温和敦厚的书生气。他完全变了。一对眼极亮,亮得有力;它们已不像从前那样淡淡地看人,而是像有些光亮的尖针,要钉住所看的东西。这已经不像个诗人的脸,而颇像练过武功的人的面孔,瘦而硬棒。瑞宣失去了平素的镇定,简直不知道怎样才好了。钱先生是他的老邻居与良师益友,又是爱国的志士。他一眼便看到好几个不同的钱先生:邻居,诗人,朋友,囚犯,和敢反抗敌人的英雄。从这许多方面,他都可以开口慰问,道出他心中的关切、想念、钦佩与欣喜。可是,他一句话也说不出。钱先生的胡子下面发出一点笑意,笑得大方,美好,而且真诚。瑞宣也笑了笑,可是他自己也觉出笑得很勉强,无力,而且带着怯懦与羞愧。“走吧,谈谈去!”钱先生低声地说。他们进了个小茶馆。钱先生要了碗白开水。“喝碗茶吧?”瑞宣很恭敬地问,抢先付了茶资。“士大夫的习气须一律除去,我久已不喝茶了!”钱先生吸了一小口滚烫的开水,“把那些习气剥净,咱们才能还原儿,成为老百姓。你看,爬在战壕里打仗的全是不吃茶的百姓,而不是穿大衫、喝香片的士大夫。咱们是经过琢磨的玉,百姓们是璞。一个小玉戒指只是个装饰,而一块带着石根子的璞,会把人的头打碎!”瑞宣看了看自己的长袍。“老三没信?”老人很关切地问。“没有。”“好!逃出去的有两条路,不是死就是活。不肯逃出去的只有一条路————死!”老人的声音始终是很低,而用眼光帮助他的声音,在凡是该加重语气的地方,他的眼就更亮一些。瑞宣用手鼓逗着盖碗的盖儿。“你没受委屈?在————”老人的眼极快地往四处一扫。瑞宣已明白了问题。“没有!我的肉大概值不得一打!”“打了也好,没打也好!反正进去过的人必然地会记住,永远记住,仇人的真面目!所以我刚才说你有了和我谈一谈的资格。我时时刻刻想念你,可是我故意地躲着你,我怕你劝慰我,教我放弃了我的小小的工作。你入过狱了,见过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帮助我,可也不会劝阻我了!”“我和野求找过你,在金……”老人把话抢过去:“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这钢铁一般硬的几句话使瑞宣微颤了一下。他赶快地发问:“钱伯伯,你怎么活着呢?”老人微笑了一下。“我?很简单!我按照我自己的方法活着,而一点也不再管士大夫那一套生活的方式,所以很简单!得到什么,我就吃什么;得到什么,我就穿什么;走到哪里,我便睡在哪里。整个的北平城全是我的家!有时候,衣冠文物可变成了人的累赘。现在,我摆脱开那些累赘,我感到了畅快与自由。”“你都干些什么呢?”瑞宣问。老人喝了一大口水。“那,说起来可很长。”他又向前后左右扫了一眼。这正是吃晚饭的时节,小茶馆里已经很清静,只在隔着三张桌子的地方还有两个洋车夫高声地谈论着他们自己的事。“最初,”老人把声音更放低一些,“我想借着已有的组织,重新组织起来,做成个抗敌的团体。战斗,你知道,不是一个人能搞成功的。我抱定干一点是一点的心,尽管我的事业失败,我自己可不会失败:我决定为救国而死!我开始做泥鳅。在鱼市上,每一大盆鳝鱼里不是总有一条泥鳅吗?它好动,鳝鱼们也就随着动,于是不至于大家都静静地压在一处,把自己压死。北平城是个大盆,北平人是鳝鱼,我是泥鳅。”老人的眼瞪着瑞宣,用手背擦了擦嘴角上的白沫子。“我还劝大家去杀敌。你知道,以前我是个不肯伤害一个蚂蚁的人;今天,我却主张杀人,鼓励杀人了。只有杀败了敌人,我们才能得到和平。”老人闭上眼,休息了一会儿。睁开眼,他的眼光不那么厉害了,很温柔的,几乎是像从前那么温柔的,他说:“将来,假若我能再见太平,我必会忏悔!人与人是根本不应当互相残杀的!现在,我可绝不后悔。现在,我们须暂时都变成猎人,敢冒险,敢放枪,因为我们遇见了野兽。诗人与猎户合并在一处,我们才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它既爱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时候又会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瑞宣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他看钱伯伯就像一座山。在从前,这座山只表现了它的幽美,而今天它却拿出它的宝藏来。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小茶馆里点起一些菜油灯。“钱伯伯,”瑞宣低声的叫。“家去,吃点什么,好不好?”老人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不去!见着你的祖父和小顺子,我就想起我自己从前的生活来,那使我不好过。我今天正像人由爬行而改为立起来,用两条腿走路的时候。我一松气,就会爬下去,又成为四条腿的动物!人是脆弱的,须用全力支持自己!”他一向渴盼见到钱先生。今天,他看到了老人。他眼看着钱伯伯由隐士变为战士,而他还是他,他没有丝毫的长进。这个时代本应当属于他,可是竟自被钱老人抢了去。他没法不觉得惭愧。(有删改)文本二:八方风雨(节选)老舍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我不管什么是大手笔,什么是小手笔;只要是有实际的功用与效果的,我就肯去学习,去试作。我以为,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我是个国民,我就该尽力于抗敌;我不会放枪,好,让我用笔代替枪吧。既愿以笔代枪,那就写什么都好;我不应因写了鼓词与小曲而觉得有失身份。(有删改)【注】钱默吟作为旧式知识分子,在长子牺牲、次子被捕、妻子惨死、自己入狱惨遭酷刑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钱默吟在下电车的地方等瑞宣,与之交流经历、想法,体现了对瑞宣的信任。B.文本一中瑞宣面对钱默吟时的怯懦与羞愧,反映出他虽心怀家国却缺乏行动的勇气。C.文本二中老舍认为文学创作应服务于抗战需要,不受文体局限,不论手笔,讲求实际功用。D.两个文本都体现出老舍对“士大夫习气”的否定,主张文人应融入百姓,承担救国责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通过钱默吟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突出战争对人物性格与精神的重塑。B.文中用“璞”比喻百姓,形象地指出了普通百姓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C.本文的对话场景描写细腻,语言富有张力,展现瑞宣内心的矛盾与挣扎。D.结尾写天已黑、茶馆点灯,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艰难与抗战前景的暗淡渺茫。8.文本一中多次写到钱默吟的“眼光”与“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在凸显人物形象方面有何作用。(4分)9.文本二中,老舍提出了“以笔代枪”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谈谈这一理念在小说创作中是如何实践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许攸进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①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又不能用。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琼等时宿在乌巢,去绍军四十里。操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节选自范晔《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材料二: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材料三: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誓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材料四:自其后事而观之则曹操之篡成罪烈于绍而操岂绍比哉?诸将方争据地以相噬,操所用力以攻者,黑山白绕也②,兖州黄巾也,未尝一矢加于同事之诸侯。其据兖州自称刺史,虽无殊于绍,而得州于黄巾,非得州于刘岱也;击走金尚者,王允之赏罚无经有以召之也;然则献帝而能中兴,操固可以北面受赏,而不获罪于朝廷,而不轨之志戢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注】①许:许都。②黑山白绕:指白绕领导的黑山起义军。10.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自其后A事B而观之C则曹操之篡D成E罪F烈于绍G而操H岂绍比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适逢、恰逢,与《苏武传》“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的“会”意义相同。B.济,音“jì”,成功,与《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读音相同,意义不同。C.之,动词,到……去,与《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之”意义相同。D.北面,面向北方,古代臣子朝见君主、弟子拜师皆面北行礼,表示“臣服”“尊崇”。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绍不用沮授、许攸之计,后又因许攸家人犯法被审配拘押,许攸愤而投曹,献策袭取淳于琼,最终导致袁军粮道被断。B.曹操与袁绍一起起兵,探讨起事后的战略退路和长远规划,袁绍提出的争霸策略,体现其军事上对地理优势的依赖。C.枣祗、任峻推行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还使国家财政富裕。赵俨出任护军,成功化解了马超降军的兵变危机。D.王夫之认为,曹操早期攻伐对象为农民起义军而非诸侯,且得兖州是因刘岱失职,若献帝能中兴,曹操可成为朝廷功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2)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4.材料三与材料四对曹操的评价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并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小题。夜思中原刘过①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②。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③夜光芒。【注释】①刘过,南宋文人,早年曾向朝廷上书陈述恢复方略。②天阊:天门,借指朝廷。③剑气:用了龙泉剑的典故。龙泉剑,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后被沉埋于丰城监狱下的地层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邈邈”“天一方”开篇,空间上的遥远感与文化上的隔绝感交织,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壮的基调。B.“独有”与“更无”形成对比,诗人追忆自己曾为国挥洒血泪,慨叹再无奇杰上书朝廷陈述恢复大计。C.颈联虚实结合,“冰霜重”实写边疆冰霜严酷之景;“草木荒”想象汴京宫殿在春日的荒凉景象,情感深沉。D.这首诗以悲语起,颔联追忆当年,颈联再把视线伸到边疆、汴京,最后以壮语作结。16.如何理解诗人的“孤忠”?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青色是中国文人钟爱的颜色之一,先秦时期主要指蓝色,后逐渐延伸为绿色或黑色,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一句描写下雨前的黑沉阴郁,又用“ ”一句表现天空的广阔深邃。(2)小张趁着国庆节终于登上岳阳楼,眼前所见洞庭湖吐纳日月,气势恢宏,脱口而出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汉字的形体美,首先源于其“图画美”。①中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之说,②这正是因为汉字在造字之初便遵循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③汉字的构形是记录词义的象形化过程,④以“泉”字为例,从甲骨文看,⑤我们仿佛能看见山石间有一眼青泉汩汩流动的生动画面。[A]汉字的象形图画具有一种以形见义的美感。《说文解字》提及,“泉,水原也。泉水流出成川形。”这是先人经过深思熟虑后付诸笔端所形成的结果,绝非随意而为。“ ”这样的意境之美似乎从一个“泉”字即可领悟。[B]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变,其形体从初创时期的“图画美”,逐渐形成了笔画向右、向下运动构成的二维方块平面文字,展现出()的“对称美”。[C]现代汉字合体字占总字数的96%,据《汉字信息字典》统计,在7785个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有5055个,占比64.93%;上下结构的字有1643个,占比21.11%。这种独特的对称结构的汉字,能够带来匀称、协调的视觉美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称和谐的审美观念。[D]汉字的形体美还体现在其广阔的再造空间上,既包括工艺美术美,也涵盖工程技术美。汉字笔形的多样性和排版的灵活性,使得现代汉字成为人类视觉认知、工艺技术和悠久历史相结合的产物。18.下列选项最不适合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泉流岩窦本来清,况有松风逼坐生。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19.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别具一格 B.独树一帜C.独一无二 D.特立独行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法和字形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报社编辑忘记给上述文字分段,文中标英文字母的四处,你认为在哪两处分段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2.下图是中国邮政徽标的主体部分,其图形由金文“中”变化而来。请从构图要素及象形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其设计特点。(4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唯有登上舞台,才能让生命真正绽放;站在光外的旁观者,终其一生只是时代的注脚。有人认为:并非所有舞台都值得奔赴,有些喧嚣不过是集体的迷失;清醒的旁观,胜过盲目的参与。也有人主张:人生在世,先要做自己的观众,方能登上自己的舞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郴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阅读(72分)1.D。(A项以偏概全,材料一认为石钟山的得名有三种说法。B项“能发出钟磬的声音”曲解文意,第四段原文:“又发出类似钟磬般的声音”,而非钟磬的声音。C项,“很多且巨大”曲解文意,材料一第四段原文:“在山体表面形成溶沟、石芽、溶洞,但一般较小。”)2.A。(“各家观点相互印证”不对。李渤提出的是石头自身能发“铜铁之异响”,属于石质发声;而郦道元强调的是“水石相搏”产生的声音。二者声源机制不同,李渤的发现非但不能“证实”郦说,反而提出了另一种声学解释。)3.【参考答案】①故以声名山②认为山形似覆钟③形声皆似钟(评分细则:每答出一处给1分,共3分,大意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不给分。其他合理答案的情给分。)4.【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文学性与学术性兼具。语言典雅,善用比喻如“形如覆钟”等,富有文采;并通过引经据典,在评析学术源流中展现人文思索。②材料二科学性与客观性突出。语言平实精准,大量使用地理、声学术语与数据,重在依托科研事实进行冷静陈述与逻辑论证。(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大意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5.【参考答案】①科学探索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苏轼不盲从旧说,坚持实际勘察,体现了重实践、反臆断的科学态度。②对前人观点既要多方引证,又要辩证分析。材料一作者通过大量引证阐释三派学说各自的特点及缘由,又能辩证看到苏轼思考上的局限性。③可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多用客观数据说话。材料二通过溶洞容积、声音频率、传播距离、溶蚀速率等数据客观论证为声学和地貌共同作用的结果。(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6B。(B项错在对瑞宣形象的片面理解。瑞宣的“怯懦与羞愧”并非缺乏勇气,而是他在时代洪流中尚未找到自身定位的复杂心理状态,他并非不行动,而是在内心挣扎中寻求出路。)7D。(“人物命运的艰难与抗战前景的暗淡渺茫”错。结尾的环境描写虽有“天已经黑了”,但钱默吟的形象如“一座山”般坚定;“茶馆点灯”,光亮虽弱,却暗示人物由“爬行”到“站立”,由隐士到战士的转变,体现人物精神的觉醒与坚定以及抗战前景的光明。)】高三语文答案第1页(共8页)8.【参考答案】①展现人物的成长变化。“一对眼极亮,亮得有力”“像有些光亮的尖针”的描写,与他从前“淡淡地看人”形成对比,展现了他从温和文人到抗战志士的深刻转变。②凸显信念的坚定。“用眼光帮助他的声音”“该加重语气的地方,他的眼就更亮一些”,眼神成为其内心坚定信念与炽热情感的外化,彰显其不屈的精神力量。③体现丰富的性格。“眼极快地往四处一扫”,展现其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高度警觉;“眼瞪着瑞宣”体现对晚辈的关怀和期望。(评分细则: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大意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情节设计蕴含抗战意识。小说通过钱默吟以“泥鳅搅动鳝鱼盆”为喻,将抗战理念融入日常对话;以拒茶、弃长袍等细节,展现与旧传统的决裂,使平凡场景承载唤醒民众的深层寓意。②人物塑造彰显抗战精神。通过“眼似尖针”“脸瘦而硬棒”等外貌描写,展现钱默吟从文人到战士的转变,以“诗人与猎户合并”的自我定位,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战斗人格③主旨情感传递抗战诉求。通过“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须变成猎人”等铿锵语句,直抒抗战决心,又运用象征手法彰显主题,如“山”象征民族精神中和平与抗争的统一,使文字成为极具感染力的战斗武器。(评分细则: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大意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0.CEG。(句意:如果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情况来看,那么曹操篡位取得了成功,其罪过比袁绍还要严重,但曹操难道是与袁绍相似的人吗?)11.A。(A项错误,“会论虞常”的“会”意为“会同、一起”,两者含义不同。B项“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为“渡过”。)12D。(选项D“且得兖州是因刘岱失职”无中生有。材料四原文“得州于黄巾,非得州于刘岱也”,可知曹操是从黄巾军手中夺得兖州,而非从刘岱手中夺取,且原文并未说“因刘岱失职”。)13.【参考答案】(1)如果分派一支轻装简行的队伍,星夜赶路突然袭击,许都被攻破,曹操就能被擒获(或:攻破许都就能擒获曹操)。(评分细则:4分。“轻军”“拔”“禽”各1分,句意1分。“轻军”轻装简行的队伍;“拔”,被攻破;“禽”,通“擒”,擒获。)(2)我使用天下的智谋和力量,用道义来驾驭他们,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高三语文答案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郴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答案(PDF版).pdf 湖南省郴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