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诗人之一,其影响非常深远。有人论杜甫诗,称其为“诗史”,这是看到了杜甫诗作之现实主义的一面,这其中犹有史学价值的当数他的“三吏”与“三别”。令人惊讶的是,杜甫诗作中不乏包含“物理”一词的作品,他甚至为“物理”这门学科提供了最正确的定义。
杜甫对物理的定义见于《盐井》一诗: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榾柮(gǔ),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tián)。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这首《盐井》描述了用木制水车从井中汲取卤水、用大锅煮盐的场景,以及后续官盐买卖中的曲折,最后引出了“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的感叹。食盐,学名氯化钠(NaCl),是生命的必需品,因为生命自水中来,而水体中一般来说会溶解足够多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地表上的水大部分是咸的,淡水是例外。陆地上如人类这样的大型动物饮用淡水,但是又要规律地摄入盐分,其对盐的需求的优先级不亚于对食物本身的需求。滨海地区可以用海水晒盐,内陆地区则是从盐矿、盐湖获取盐。如果地下水的盐分够高,则可以凿盐井汲水煮盐——把卤水烧开让水分蒸发掉,盐就结晶出来了。这首《盐井》诗,杜甫有自注“盐井在成州长道县,有盐官故城”,这应该是在今甘肃天水地区。过去由于运输能力太差,任何稍微远离盐产地的地方都缺盐,因此盐是极珍稀、极昂贵的生活物资。盐业官办,官方渠道流通的盐即是官盐;有官办就有走私,走私渠道流通的盐即是私盐。盐业是一个理解人类历史特别是有经济行为以来的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不管官盐、私盐,倒手就要加价,因此才有了诗中的这句“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以一斛五斗论,这一次倒手价格就涨到四倍之多。对这种事儿,有啥好感叹的呢,事理儿本就是这样的啊。杜甫诗中的“物理”一词,应分开作“物—理”解。物,指实在的存在,理则是指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所遵循的原则,后者可谓之道。
杜甫的这半句“物理固自然”,笔者以为可以作为物理学这门学科的中文定义。不妨就把“物理”依中文字面理解为“存在—存在之道”。近代物理学来自西方,西语中的物理都是对希腊语φ σι 的转写,如英文的physics。而φ σι 恰是大自然的意思。我们现在一般把英语nature翻译成“自然”,这是误解,nature一词本意与生殖、生长有关,nature在很多地方对应我们汉语的“禀赋,生来就有的特征”的意思。唐代钱起的《过瑞龙观道士》有句云“灵山含道气,物性皆自然”,笔者斗胆将其英译为The nature of matters is of all physics。物理学的nature(生来的秉性)就是它囊括万物,世间一切存在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就是关于大自然的学问(①我们的小学有“自然”课算歪打正着?)。
杜甫诗作中多次使用“物理”一词,他不仅提供了“物理固自然”的定义,还指出了物理学者应有的情怀以及学习、研究物理时应有的态度。杜甫在《赠郑十八贲》一诗中有“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句。②虽然杜甫原意也许是要说“(郑贲的)高尚品格属于本性天然”,但后人宁愿将之曲解为“品格高尚方得见事物之理趣”。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可资为证。杜甫还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物理、究问物理时的正确心态,见于其《曲江二首》之一,诗曰: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笔者作为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因为“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仔细推究存在之理,应该有行乐的心态,何必让虚名来缚自己呢!)这句而愈加佩服杜甫。杜甫的这句诗,我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们把它带进各级课堂,让广大的学子们都能体会杜甫的这种境界。追求学问、追求真理是否非要抱着行乐的态度?那大可以商榷,但是不要追求浮名绊身却是属于高境界的识见。给大家讲个有说服力的实例吧。量子论奠基人、物理学巨擘普朗克年轻时在慕尼黑大学求学时,教授约利对他说“干嘛学物理啊,物理没啥做的啦”。普朗克回答道:“我没想有什么成就,我就是想学会物理。”“我就是想学会物理”,就是这么朴素的想法,让普朗克后来成了量子论的奠基人、相对论的奠基人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基本物理常数中的玻尔兹曼常数和普朗克常数都是普朗克引入的。③不知道晚年的普朗克会不会说“我没想有什么成就,我就想开创一个新时代”!默诵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以及“高怀见物理”,对照自己这些年来学物理、做物理时的心态,笔者感到实在惭愧,且觉得自己没学会物理这件事儿从物理上讲得通。
(摘编自曹则贤《物理视角读唐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三吏”“三别”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极具史学价值,但人们大都忽略了其中独特的“物理”认知视角。
B.英语physics源于希腊语Φυσικ ,后者意为大自然,侧重万物本质规律,与英语nature的本意侧重其实不相同。
C.根据对联对仗的要求以及上下文来看,“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下联意思是:心境平和能保持天真之心境。
D.在杜甫的《赠郑十八贲》和《曲江二首》两首诗中,可见物理学者应有的情怀、态度,但作者对其并非一味认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盐业倒手加价情况的存在之“理”应包括:运输能力有限导致盐的稀缺,供需失衡。
B.杜诗中“物理”一词蕴含对事物规律的探索,与《礼记》“致知在格物”的观点有相似性。
C.倘若同桌问“什么是物理学”,你借用杜甫诗句“物理固自然”作为定义,可以合理阐释。
D.文章多处使用假设性、猜测性表述,如三处画横线的部分,主要增添论证的生动趣味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因为生命起源于水,且水体大多溶解着包括① ,食盐因此成为了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的生命必需品。不同地区获取盐的方式各不相同:滨海地区采用海水晒盐的方法,② ,而杜甫《盐井》所描绘的,正是内陆地区凿盐井汲水煮盐的场景——用木制水车从井中汲取高盐分的地下水,再通过③ ,最终让盐结晶析出。
4.同桌认为“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获得高分、荣誉”,请根据本文向同桌表达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引证法,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大家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B.“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既有对他穿着土气粗陋的不忍,同时也包含了对他们一家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C.“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D.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B.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C.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7.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试结合文本一,请概括分析女孩子身上体现出的“美好的东西”。
8.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居易所以不避A死亡之诛B事无巨细C必言者D盖酬陛下E特力拔擢耳F非轻言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后进:现代义为“慢一点进步”,指“落后”;文中意为“后辈”。
B.不觉:现代义为“没有觉察”;文中意为“不禁,不由得”。
C.所以:可译为“……原因”,也可译为“所用,用来”,文中是前者。
D.执政:可理解为“掌握政权”,或“执掌政权的人”,文中是前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之后,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
B.白居易文风丰富艳丽。他非常擅长诗歌创作,写了几十上百篇优秀的诗歌,吸引了当时很多的读书人向他学习诗歌创作。
C.白居易直言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替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说应由朝廷来做这件事,宪宗认为很正确。
D.白居易刚正不阿。对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一事,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武元衡的冤屈,请求抓紧时间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
(2)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改知应天府。
13.下列对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开篇两句,道出诗人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格,它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B.陶诗“方宅”四句所写景物,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异曲同工之妙。
C.欧诗开篇点明春耕时令,用“居者稀”写出农家劳作之轻松惬意,并选取新阳、野水等典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
D.欧诗语言平易流畅,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怀融于一体,展现了欧阳修诗文自然晓畅的艺术风格。
14.本诗共十二句,第五至八句“状春日田园之景,如在目前”,请具体分析其写景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完成默写。
(1)“ 。 ”两句在《沁园春 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 ”;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写诗人的住处虽简朴,却树木葱茏,风光美好。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 , 。
(5)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以下是文段中空缺的句子,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②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③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④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17.请概括上面两个文段中关于乡土社会的两个特征,每一处字数不超过6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赛场上,13支以城市命名的球队展开激烈角逐,赛场内外口号横飞、趣味互动不断,为球迷献上了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足球盛宴,也将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与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精准戳中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南京与无锡的比赛海报上演“全糖冲鸭”(南京盐水鸭与无锡水蜜桃的“甜蜜对决”)的互怼,无锡球迷调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徐州(刘邦故里)与宿迁(项羽故里)的“楚汉之争”补时追平,淮安网友神补刀:“没有韩信帮忙,刘邦能赢?”,南通与南京的相互比试被冠以“南哥之战”,泰州则与南通约战“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网友戏言“苏超是唯一不可能有默契球的联赛”。
各城市也趁着这场吸人眼球的赛事,积极推广城市的文化旅游名片。盐城将黄海湿地观鸟与赛事观赛打包“推销”,2万份“观鸟+观赛”套餐瞬间售罄,将自然生态与赛事热潮融为一体;在无锡队赛后直播带观众云游宜兴紫砂艺术博物馆的同时,扬州队则把中场休息变成扬州漆艺的“非遗展”,将传统文化与绿茵赛场巧妙结合。
①这场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②点燃的不仅是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③更以地域文化为纽带,④将13座城市紧密联结,⑤让“苏超”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18.文中画波浪线的“楚汉之争”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19.赏析“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这句调侃的修辞手法。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1.微写作。
请以“台灯下的时钟”为核心场景,展开联想,描述高一入学以来的学习生活。要求: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日常状态,融入当下的心境或对未来的期待,体现新高一生活的独特质感,字数不少于150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中学自习室里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们耳塞一戴,用书本筑起“堡垒”,独自奋战至深夜;课间有人眉头紧锁,宁可花半小时死磕一题,也不愿询问同桌;小组合作往往“各自为政”,分工后互不干涉,成果机械拼接。更有人视同学为“竞争对手”,对笔记和心得讳莫如深。这种“自我封闭式努力”的现象,正在悄然蔓延。
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D 3. 氯化钠在内的矿物质 内陆靠盐矿、盐湖或盐井 大锅煮熬使水分蒸发/煮水蒸发水分的方式 4.示例:杜甫说“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故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追求高分、荣誉,但更应该享受探索的乐趣。就像普朗克,抱着“只想学会物理”的纯粹想法,最终却成了伟大科学家。所以只有真心热爱、专注知识本身,才能真正学好知识,收获成长。
5.C 6.D 7.①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等话语表现了她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性格。
②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与大伯一起背枣时女孩子给我们准备了比平时更好的食物,表现了她淳朴善良以及对战士的热情慷慨。
③在寒风里准备早饭的食材以及拿到织布机后学习纺织的手艺等情节都能表现她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8.①淡化故事情节。多是以“我”与女孩子,我与女孩父亲的对话展开,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联情节。
②人物形象富有“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文章集中笔墨塑造了善良而单纯的妞儿美好形象,发掘她内在的美好品质。
③文章语言亲切自然,抒情性强,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④作品主题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歌颂民族大义,赞美人性的美。
9.
BDF 10.D 11.B 12.
(1)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获得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
(2)恰逢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人品浮华无德行。
13.C 14.①动静相生,生动传神。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丹杏盛开、黄犊暖眠,将动态景象与静态景象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个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和谐的理想田园。
②视听交融,有声有色。“鸣鸠聒聒”声充满活力,“屋上啄”、“布谷翩翩”、“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视觉元素丰富,共同营造出立体的、充满生机的春日田园氛围。
③远近/高低结合,层次感强。由远景“碧山”写至近处的屋舍、桑树,再写至鸣鸠、“桑下飞”的布谷、“眠青草”的黄犊;由远及近,层次清晰,意境开阔而深远。
④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明,画面感强,凸显了春日的绚烂。
⑤运用白描,简练自然。用朴素语言直写景物,如“屋上啄”“桑下飞”,不加雕琢,尽显自然之趣。
15.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6.C 17.①富于地方性;
②是熟悉社会。
18.第一问:“楚汉之争”指徐州和宿迁两地之间的一场足球联赛。第二问: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楚汉之争”不是指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而是特殊含义。 19.①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无锡特产水蜜桃与南京特产盐水鸭分别指代两个城市,使口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鲜活生动。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输了水蜜桃加盐”和“赢了盐水鸭加糖”进行对比,用轻松的方式消解了输赢的功利性,表达出对待输与赢的不同情绪。 20.语句①修改为:这场戏被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
语句②修改为:不仅点燃了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
21.示例:
台灯晕开一圈暖黄,时钟的银针在光影里悄然巡行。它见过我对着物理题咬笔头的窘迫,听过我默念英语课文的喃喃声,也记得每次小考前,我反复翻书时投在墙上的焦灼剪影。当指针从九月走向深冬,那些曾被红笔狠狠划掉的错题旁,渐渐多了勾勾。此刻,秒针滴答,像在细数这一百多个夜晚积攒的成长。光晕中,时钟沉默如初,却已为我记录下高一上学期最真实的刻度。
22.例文:
孤舟难抵万里浪
某中学自习室的一幕幕,宛如当代青少年奋斗图景的微缩胶片:耳塞隔绝喧嚣,书本筑成壁垒,个体在封闭系统中独自燃烧。这种“自我封闭式努力”看似专注高效,实则折射出对竞争关系的狭隘理解,以及在协作智慧认知上的集体迷失。当孤岛成为常态,我们不禁要问:单枪匹马的真能抵达远方吗?
“自我封闭”的本质,是将学习异化为零和博弈。在“稀缺心态”支配下,部分学生将同伴视作通往有限优胜席位的障碍,笃信“你的光芒即是我的阴影”。于是笔记成为秘不示人的藏宝图,思路化作严防死守的城池。这种霍布斯式的“丛林想象”,使本该温润的成长沃土板结成冰冷的竞技场。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知识被囚禁于个体牢笼,思想的火花便在相互隔绝中悄然熄灭。
然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无不是协作智慧的胜利。从《诗经》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管仲鲍叔牙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先贤早已参透共进的真谛。放眼现代科学史,玻尔与海森堡的哥本哈根论剑,图灵与香农的灵感碰撞,无不是在开放对话中催生革命性突破。真正的智慧,恰如海纳百川,在交流激荡中奔涌向前。
更深层看,合作精神是未来世界的通行证。AlphaGo的棋路超越千年围棋定式,正是其“自我博弈”中无限协作的成果——左右手互搏,实为智慧共生。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任何个体或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今日在知识壁垒中长大的少年,明日如何能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当然,为“自我封闭式努力”辩护的声音,或许会强调专注的价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这自有其道理,但需明晰:独立不等于孤立,专注不必然排他。孔子杏坛讲学,朱熹会讲岳麓,都是在保持思想独立的同时,实现智慧的众声共鸣。理想的求知状态,应是“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既保有独特的思考棱角,又能在思想集市中自由交换观点。
打破无形壁垒,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学校应设计更多如“团队项目制”“跨学科研讨”等协作场景,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体会“1+1>2”的智慧之美。作为个体,我们更要主动拆解心中藩篱,在交流中理解“教学相长”的古老智慧——因为给予他人的每一缕光,最终都会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
当无数孤舟连成舰队,我们方能真正穿越知识的惊涛,抵达个人与集体共同闪耀的星辰大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