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发挥各级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宣传、解释、介绍及传播传统节日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人民论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又到月圆中秋时,沪上多彩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在节日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9月9日,松风听音名家古琴展(首展)亮相上海松江泗泾古镇,李朝阳、吴明涛等古琴演奏名家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中秋古琴音乐会。次日,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淮音戏曲课堂迎来中秋专场,学员将在此学唱中秋歌曲的淮音表达。上海保利大剧院也发出“穿上国风服装,打卡不一样的花好月圆”的邀约。
内蒙古博物院在9月8日至9月11日连续推出“中秋手作——千秋鉴团圆”“中秋课堂《玉·见文明》”“特别企划——趣看文物·中秋篇”等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感受中秋古韵、共话家国团圆。其间,博物院还将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沁苑校区全体师生奉献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文化课堂,让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9月7日发放5000张陕西文旅惠民卡,游客可用来购买享受惠民补贴的文化演出和旅游景区门票。陕西多家景区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惠民礼包。白鹿原影视城推出“走进白鹿秋色,惠享美好生活”中秋微度假系列主题活动,游客可以在景区吃月饼、赏月圆、诵诗书、行汉礼,感受传统文化。景区还向全国教师发出邀请,教师本人凭相关证件即可免费乘坐观光扶梯、观看演出。
湖北不少景区推出光影盛宴,点亮中秋夜空,将赏月、拜月祈福等民俗活动融入现代科技之中。9月10日至12日,荆州方特将推出超级月亮主题造景,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柔美的汉服舞蹈快闪携手营造“月下游园,共赏风雅”的唯美浪漫意境。武汉植物园“奇幻森林夜游”活动精彩继续,游客可在王莲展示区看明月映水照花影,还能与10米高的“超级大月亮”合影留念。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暨千机秀点亮云台山表演秀将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上演。届时,1000架无人机集结,融合中秋月圆、竹林七贤、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奇观。云台山中秋游园会国风演艺、潮玩打卡、浪漫夜游等项目将为游客带去别样体验。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多彩文旅活动 感受花好月圆》)
材料三:
这个中秋,在烟台体验过中秋节的还有一批“特殊”的外国友人。中秋节前夕,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巴沙以及俄罗斯塔斯社驻上海记者伊万等一行走进烟台,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烟台,实地感受中秋的浓厚氛围。
“我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了,对中秋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很热闹。”在东山宾馆,巴沙带着女儿一起跟师傅学习制作月饼,看着女儿开心的模样,巴沙高兴地说:“以前只吃过月饼,不知道制作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次很有趣的体验,这个中秋节我和家人们也在中国团圆了。”
学习制作月饼、打卡百年老街所城里、观摩海阳沙滩雕塑……作为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记者,巴沙这次来烟台,也带着自己的任务。“烟台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有文化浓厚的老街,也有现代化的建筑。”在烟台,他们一路观摩一路用镜头记录,巴沙告诉记者,这次回去之后,他也会把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俄罗斯的观众。
(摘编自潇湘晨报《“老外”在烟台过中秋节,难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B.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可以展示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C.传统节日让仪式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D.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携起手来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传统节日的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的中秋活动有音乐会、吃月饼、赏月圆等,这些活动依然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D.湖北一些景区的中秋活动融入现代科技,推出光影盛宴,如荆州方特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
3.下列诗句中,不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一项是( )
A.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B.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我国当前应如何更好地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扶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⑤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我孙女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锤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⑥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⑦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②香雪,台儿沟偏僻村庄里,众多年轻善良的女孩子中的一员。
③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④有时香雪会抓空儿向天南地北的旅客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读”。有时她也会羡慕地看着列车上女学生的吸铁石自动铅笔盒,然后红着脸,用一篮子鸡蛋去换女学生的铅笔盒。
⑤当换得铅笔盒的喜悦还没退却,香雪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离家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了。是的,她坐过了站,她害怕这眼前陌生的一切: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⑥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提到“破老汉”唱民歌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其穷苦的生活和忧伤的情感。他借歌抒情,既宣泄了愁苦,又抚慰了心灵。
B.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的内容紧凑集中。
C.第6段中采用了描写、记叙、说明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绚烂多彩与勃勃生机,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生活环境的“穷”。
D.小说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这样使人物形象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可触可感,增强了表现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新改变。从此,人们有了新追求。
B.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象征着上学的权利,象征着现代文明;而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
C.文章的末尾对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了一种静谧幽寂的氛围。
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全方位展开叙述,情节曲折,冲突激烈。
8.“破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两篇小说都是“有诗的特质”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二的内容,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风格、主题情感三方面分析小说中“诗化”风格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①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②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③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轼《与苏辙书》)
[注]①俦:类。②癯:干瘦。③黾勉:勉励。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前后A和其诗B凡百C数十篇D至其E得意F自谓G不甚愧H渊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把……作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以为不如”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B.而,表顺承关系,与《论语》“温故而知新”中的“而”用法相同。
C.贻,遗留、留下,与“贻笑大方”中的“贻”词义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喜好读书,但不会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重在精神的享受,领会到书中要旨就欣然忘食。
B.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到别人家喝酒一定要尽兴,喝醉了就走,不会舍不得离开,可见他率真放达,不拘小节。
C.陶渊明临终前说,年轻时生活穷苦,东西经常被偷,虽然勤勉,但直到去世仍不能改变穷苦的家庭状况。
D.苏轼认为追和古人的诗从他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他非常喜爱的,他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14.苏轼为什么写了众多追和陶渊明的诗歌?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①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插梅花醉”的“醉”,既可指词人是在酒后赏梅,也可指醉人、醉心之意,再现了词人晚年赏梅的情景。
B.“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16.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有一句“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的典故与曹操《短歌行》里的“ , ”有关。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宁之感。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 的时代精神,① ,② ,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雕细刻 离群索居 卓著 B.雕虫小技 孤苦伶仃 卓著
C.雕虫小技 离群索居 卓越 D.精雕细刻 孤苦伶仃 卓越
19.与文中“躲进小楼成一统”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
C.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D.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10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20.分别填入文中①②空白处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②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B.①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②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C.①为中国制造立根固本 ②为中国文化强筋健骨
D.①为中国文化强筋健骨 ②为中国制造立根固本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时读书人对于老花眼的痛苦,现代人很难体会。 ① ,据说汉代就已经有水晶磨成而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了。只是古人还没把镜片类的那种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由于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南宋《洞天清录》一书中有“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句,这难写的“叆叇”两字,最早表示云彩很厚之意,后则被借代于如琉璃或云母之类的眼镜片,尽管有镜片的发明, ② ,我们从未见过李清照或唐伯虎等人有戴眼镜的画面。直到西人忽然发现双耳可以各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晚清民初的精英阶层,如齐白石、章太炎等,都能戴上时髦的老花眼镜了。
今人比之古人自然优越,借助于老花眼镜,读书看人两不误也。然而凡事有一利也必有一弊,古人没有退路,只得趁“花眼”之前, ③ ,结果成了饱学之士;而我们有眼镜仿佛有了“后路”,读书不必着急,反而万事成了蹉跎。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堂上,老师介绍:“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热衷探险。唐朝诗人李白在名山大川中挥毫泼墨,自我慰藉。北宋欧阳修醉在山水之中,与民同乐。孔子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同学提出疑问:“在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样的山水之乐不合时宜。”也有同学提出:“这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我们需要山水之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①首先指出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带给人们丰富的享受,我们要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
②其次强调仪式对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享受以及彰显传统文化、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③最后指明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5.①全力打造节日文化盛宴,举办多彩文旅活动。
②充分利用群众假日需求,实施文化惠民措施。
③新式体验享别样节日,科技助力文化推广。
④借外国友人视角平台树文化自信,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6.C 7.D 8.①勤劳能干: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
②乐观、坚韧:生活孤独、穷苦,可破老汉还总是唱起山歌,驱散心中的苦楚。
③心地善良:不愿丢下留小儿不管,去娶亮亮妈。 9.诗化小说的特质:
①环境描写:注重意境营造,营造了意境的诗意美。文本一选取了小灌木的叶子、杜梨树的叶子、酸枣棵子、丛丛野花、等典型意象,对清平湾秋日的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突出了秋景的美丽和生机;文本二借助满月、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秋日的败草等意象,描写了香雪回来的路上夜晚的景象,营造了静谧幽寂的氛围,情景交融。
②语言方面: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美。如文本一“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等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文本二“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韵律美。
③主题情感方面,小说淡化生活苦难,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赞美人性美。文本一赞美了坚韧乐观的破老汉,文本二赞美了纯真、质朴、自尊、上进的香雪。
10.BDF 11.A 12.C 13.
①黔娄的妻子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②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送给后世的君子。 14.
①苏轼认为陶诗表面看起来质朴简单,内涵却丰富饱满,超过历代诸多名家诗作。
②苏轼对陶渊明的为人处世,很有感触,通过写和诗能更好地感受其人格魅力。
15.A 16.①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②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③对国势衰颓的担忧之情。
17.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8.C 19.B 20.A
21.只是古人还没把那种镜片类的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 22.①其实眼镜的发明很早;②但其应用并不普及;③早早地把书读完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