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能力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能力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能力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新题型 下面是乐乐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活动中写的部分演讲稿内容,请你读语段,完成练习。
我们的祖国有辽阔的①jiāng域(chéng yù),有波澜(lán nán)壮阔的江河,有连绵起伏的高山②qiū líng,有气势恢宏的③gōng diàn……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回望过去,我们忘不了所遭受的屈辱,忘不了所经历的张皇(huáng huāng),忘不了那化为灰烬(jìn jìng)的瑰宝,忘不了侵略者带来的难以④gū liang的损失。这些记忆时刻鞭策我们,要让祖国变得更强!爱国,刻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战乱时,爱国是将士们金戈铁马平息矛盾(dùn dòng)和纷争;和平时,爱国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履(fù lǚ)行职责,⑤qián xīn钻研,让祖国更加⑥huī huáng。
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字词。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二、选择题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赛临近,我心里很惶(huáng)恐,他却悠哉(zāi)悠哉,我真替他着急。
B.天渐渐阴了下来,路上的行人步履(lǚ)匆匆地往家赶。
C.他心怀鬼胎(tāi),不敢抬头正视大家。
D.这种鱼的鱼鳞(líng)颜色很好看,金光闪闪的。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焦石 纳闷 自豪 掀开
B.快艇 海域 规矩 矛盾
C.稀其 构成 露出 凝视
D.务必 长辈 汤勺 候咙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迎接检查,我们提前做好了准备。
B.至今,那悠扬的歌曲仍然回响在我的耳边。
C.听了英雄模范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到齐了。
三、词语积累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国泰民( ) 丰衣( )( ) 安居( )( )
兵荒( )乱 ( )( )外患 家破( )( )
民不聊( ) 夜不( )( ) 人寿( )( )
(1)解放初期,我们国家( ),日子很不好过。
(2)如今,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过上了( )的好日子。
(3)唐朝鼎盛时期,人们常常( )。
(4)在新春之际,让我们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 )。
四、填空题
7.引经据典,把句子补充完整,让稿件内容更丰富。
爱国是亘古不变的情感,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读“ , ”,我们感受到陆游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殷切期望;读“ , ”,我们体会到了林升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而龚自珍的一句“ , ”更是传诵千古,诗人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变革,呼唤未来。谈到未来,我们不禁想起梁启超对中国的美好期望:“美哉, , !壮哉, , !”
五、综合性学习
8.中国之美,在乎奥运之美!中华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中国之美,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仿写句子,补全语段中的空缺处。
(2)画“______”的两个感叹句运用了 (A.比喻 B.排比 C.对偶)的修辞手法和 (A.直接抒情 B.间接抒情 C.借物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慨。
(3)下列对画“______”的句子中蕴含的情感,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对少年中国不断发展的壮美远景的赞美与祝福。
B.对中国少年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唤和激励。
C.期待少年中国向国外学习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宁死不屈
①1930年10月的那一天,共产党员杨开慧在板仓被捕了。敌人自以为能从杨开慧身上得到很多线索,问她:“毛泽东在哪里?”杨开慧响亮地回答:“不知道!”“你的同伙是谁?”“不知道!”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把她打得鲜血直流,杨开慧钢打铁铸似的,毫不动摇,宁死不屈。
②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他们假惺惺地说:“你只要登报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得到自由。”杨开慧愤怒地说:“这是妄想!”敌人嚎叫起来:“你不这样做,就杀死你!”“要杀就杀,你们休想在我这里得到什么!”杨开慧声色俱厉地说。
③11月14日,杨开慧迎着寒风,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场。她深情地望着郁郁葱葱的松林,激昂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杨开慧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年她才29岁。
9.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洪亮——( ) 同伴——( ) 郁郁苍苍——( )
10.将下列词语与解释用线连起来。
宁死不屈 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声色俱厉 仰着头,挺起胸膛。形容无所畏惧或坚决的样子。
昂首挺胸 宁可死去,也不屈服。
1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杨开慧是 年在 (地方)被捕的。
(2)“杨开慧迎着寒风,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场。”是对杨开慧 的描写,表现了她无惧生死、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3)面对敌人的拷问,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 !”面对敌人的引诱,杨开慧愤怒地说:“ !”面对敌人的枪口,杨开慧激昂地高呼:“ !”说明杨开慧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圆明园遗址
①天气晴朗,碧空万里,凉风袭人。我们一家人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建的福海公园。
②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对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来犯的恶徒决一死战,像要把他们吞下去似的。继续往里走,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松墙内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不由得使我想起白居易“ , ”的诗句。走到旧址旁,我看见有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帝国主义侵略者。
③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了第二个圆明园。
④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群山环抱着湖水,湖水又环绕着一个小岛。小岛的中央还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一座座小桥像翡翠上的一条条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⑤啊!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中华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资料连接:圆明园是清代名园。为环绕福海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1983年北京市政府集资修理,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次第恢复,定名“圆明园遗址公园”。
12.【记叙顺序】作者是按照 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可以从“ 、 、 、 ”这些短语看出来。文中的过渡段是第 自然段,它在文中起 的作用。
13.【引用名句】根据语境,在文中画“ ”的地方填上恰当的诗句。
14.【内容分析】作者眼中的福海公园很美,从“ ”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湖水有三个特点: 、 、 。接着写 像个大托盘,多么形象!我还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比喻句: 。
15.【联想】读到“碧空万里”,我想到了描写天空的词语: ;读到“典雅”,我想到了描写建筑的词语: ;读到“坚韧不拔”,我想到了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 ;读到“伤痕累累”,我想到了与它结构一样的词语: 、 。
16.【表达感情】加点的句子是全文的 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书面表达
17.播报过程中,同学们缅怀历史,畅想未来。请你畅想二十年后,我们的母校会发生怎样的巨变。以“二十年后回母校”为题,写一篇习作吧!
要求:1.大胆想象,写出母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巨变;2.内容具体,感情真挚;3.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题号 3 4 5
答案 D B A
1.yù lán huáng jìn dùn lǚ 2. 疆 丘陵 宫殿 估量 潜心 辉煌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疆域”的“域”,读“yù”,指一定范围的地域,如国家领土范围。
“波澜”的“澜”,读“lán”;形容大波浪,和“波澜壮阔”的语境匹配。
“张皇”的“皇”,读“huáng”(二声);“张皇”体现慌乱、紧张的状态。
“灰烬”的“烬”,读“jìn”;指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灰烬”符合“瑰宝被焚毁”的表意。
“矛盾”的“盾”,读“dùn”;“矛盾”是固定词语,指对立的关系。
“履行”的“履”,读“lǚ”。“履行职责”是常用搭配,指践行、执行。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①疆域(jiāng yù):“疆”指边界、疆土,“域”指区域,组合表示国家领土范围,体现祖国的辽阔。
②丘陵(qiū líng):“丘”是小土山,“陵”也是高地,“丘陵”指连绵的小山,对应“连绵起伏的高山”描述。
③宫殿(gōng diàn):“宫”“殿”都与帝王居所相关,“宫殿”是气势恢宏的建筑,符合语境中对祖国建筑的赞美。
④估量(gū liang):“估”是估计,“量”在这里读轻声,“估量”指估算、衡量,对应“侵略者带来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表意。
⑤潜心(qián xīn):“潜”有深入、专注之意,“潜心钻研”体现各行各业工作者专注投入、默默奉献。
⑥辉煌(huī huáng):“辉”表光彩,“煌”强调明亮,“辉煌”形容祖国发展成果显著、光彩夺目。
3.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正确。惶恐,huáng kǒng,意思是:指惊恐,害怕;惭愧、难为情,也表示谦恭的用语,出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悠哉悠哉,yōu zāi yōu zāi:指“长而深远的思念”。
B.正确。步履,bù lǚ:行走,指脚步。
C.正确。心怀鬼胎,xīn huái guǐ tāi意思是:比喻藏着不可告人的心事。
D.错误。鱼鳞(líng)——(lín)指鱼外表保护自身,防止水流失的外壳,一般呈扇状。
4.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A.焦——礁
B.全部正确。
C.其——奇
D.候——喉
5.A
【详解】考查病句辨析。
B项用词不当,“歌曲”不能回响,应改为“歌声”。
C项缺少主语,“使”掩盖了主语,应去掉。
D项前后矛盾,“大部分”和“都”只保留一个。
6. 安 足 食 乐 业 马 内 忧 人 亡 生 闭 户 年 丰 内忧外患 丰衣足食 夜不闭户 国泰民安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形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丰衣足食:穿的丰富,吃的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年代动荡不安的景象。
内忧外患:国内不安定,并有外来侵略,形势危急。
家破人亡:家遭毁灭,亲人死亡;形容家庭遭到不幸或灾祸。
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
人寿年丰:人人长寿,年景丰收;形容社会太平,生活美好。
(1)结合句意,解放初期的日子不好过,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脚跟未稳,内部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水平落后,还有来自国外的侵扰,用“内忧外患”形容最恰当。。
(2)结合句意,如今,偏远地区的农民过上了好日子,用“丰衣足食”形容最恰当。
(3)结合句意,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结合词语意思,用“夜不闭户”形容最恰当。
(4)结合句意,“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是对国家的期望,同样表达对国家美好期望的是“国泰民安”。
7.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结合“我们感受到陆游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殷切期望”可知,此处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陆游的《示儿》意思是: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表达了诗人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期望。
结合“我们体会到了林升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可知,此处填“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林升的《题临安邸》意思是: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结合“诗人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变革,呼唤未来”可知,此处填“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表达了诗人龚自珍对改变现状、振兴国家的迫切愿望,以及对选拔人才的深刻反思和强烈呼吁。
结合“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可知,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思是:少年般的中国有着青春活力,像天地一样不会老去。年轻的中国少年有着雄心壮志,像国土一样没有疆界。
书写时注意“原、祭、翁、暖、熏、醉、擞、降、疆”的正确写法。
8.(1)科技之美 长征火箭从发射中心一次次飞入浩瀚的太空
(2) C A
(3)AB
【详解】(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前半句“中国之美,在乎+领域之美”(如奥运之美→科技之美),后半句“领域主体+在场景中+一次次+积极成果”(体育健儿打破纪录→科研团队实现突破),保持句式一致。紧扣“中国之美”,选“科技”领域,体现国家发展亮点,与“奥运”并列展现多元美。
示例:在乎科技之美 中国科研团队在创新前沿一次次实现技术突破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①“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美哉”对“壮哉”,“少年中国”对“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对“与国无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符合对偶修辞。
故选C。
②直接用“美哉”“壮哉”抒发对“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赞美,没有借助外物(如景物、故事)间接表达,属于直接抒情。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A.“与天不老”赞少年中国蓬勃发展、永葆活力,是对其壮美远景的赞美与祝福,正确。
B.“与国无疆”强调中国少年与国家命运相连,呼唤少年担当、激励共奋进,正确。
C.句子未提“向国外学习”,体现的是民族自信与自我奋斗,错误。
故选AB。
9. 响亮 同伙 郁郁葱葱 10. 11. 1930 板仓 动作 不知道 这是妄想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毫不动摇
【导语】这篇文章描写了共产党员杨开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英勇形象。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展现了她在被捕后的坚定意志和对革命信仰的忠诚。文章刻画了杨开慧面对酷刑和威逼时的无畏态度,特别是在刑场时的慷慨陈词,突显了她革命献身精神的伟大和崇高。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文章激励读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表现了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
9.本题考查近义词。
洪亮:声音宏大、响亮。
第①段“杨开慧响亮地回答:‘不知道!’”这个句子中“响亮”用来形容杨开慧回答时声音洪亮有力,显示出她态度的坚定和无所畏惧,不仅表达了明确的拒绝,也体现了她坚定不屈的决心。因此可知"响亮"指的是声音洪亮有力。因此可知“洪亮”与“响亮”是一组近义词。
同伴:指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
第①段“‘你的同伙是谁?’”这个句子中“同伙”指的是杨开慧与她共同参与革命活动的其他共产党员或革命者。因此可知“同伙”的意思是同伴、伙伴、与自己一起从事某项事情的人,尤其是在有某种共同目标或处境特殊情况下的人。因此可知“同伴”与“同伙”是一组近义词。
郁郁苍苍: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第③段“她深情地望着郁郁葱葱的松林,激昂地高呼:”这个句子中“郁郁葱葱”描绘松林的繁盛与生机。因此可知“郁郁葱葱”的意思是树木苍翠繁茂的样子。因此可知“郁郁苍苍”与“郁郁葱葱”是一组近义词。
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第①段“敌人把她打得鲜血直流,杨开慧钢打铁铸似的,毫不动摇,宁死不屈。”这个句子中“宁死不屈”指杨开慧即使面临死亡威胁也绝不屈从,表现出她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因此可知“宁死不屈”的意思是宁愿死去也不屈服。
第②段“‘要杀就杀,你们休想在我这里得到什么!’杨开慧声色俱厉地说。”这个句子中“声色俱厉”指杨开慧面对敌人的威胁,语气和神态都非常坚决和严厉,表现出她无畏无惧的态度。因此可知“声色俱厉”的意思是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第③段“11月14日,杨开慧迎着寒风,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场。”这个句子中“昂首挺胸”用来强调杨开慧在被处决前的从容与坚定。因此可知“昂首挺胸”的意思是仰着头,挺起胸膛。形容无所畏惧或坚决的样子。
1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第①段“1930年10月的那一天,共产党员杨开慧在板仓被捕了。”可知杨开慧是“1930年”在“板仓”被捕的。
(2)第①段“敌人自以为能从杨开慧身上得到很多线索,问她:‘毛泽东在哪里?’杨开慧响亮地回答:‘不知道!’‘你的同伙是谁?’“不知道!’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些句子可知杨开慧在面对敌人的拷问时,只坚定的回答“不知道”三个字。
第②段“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他们假惺惺地说:‘你只要登报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得到自由。’杨开慧愤怒地说:‘这是妄想!’”这些句子可知面对敌人的引诱,开慧愤怒地说“这是妄想!”这四个字。
第③段“11月14日,杨开慧迎着寒风,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场。她深情地望着郁郁葱葱的松林,激昂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句子可知,面对敌人的枪口,杨开慧激昂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综合以上,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杨开慧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妥协的态度,表现了杨开慧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12. 游览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 继续往里走 走到旧址旁 继续往前走 三/3 承上启下 13.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14. 美不胜收 清 静 绿 群山 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 15. 天高云淡 金碧辉煌 不屈不挠 顽强不屈 果实累累 议论纷纷 16. 中心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侵略者的痛恨。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游览圆明园遗址,描绘了遗址和新建的福海公园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圆明园残存的雄姿和福海公园秀丽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文中还融入了对侵略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精神的赞扬,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深刻理解,激励读者铭记历史,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及寻找关键段落。
文章中第②段“来到圆明园大门前”“继续往里走”“走到旧址旁”第④段“继续往前走”这些短语明确指出了作者及其家人在游览过程中的具体行动和顺序。由此判断,作者是通过自身的游览过程来组织文章结构。明确地描绘了作者随着游览的进行而不断移动的过程。这样的描写符合按照“游览顺序”来叙述的特征,即按照路线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顺序进行。
过渡段一般在文章中间,多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据此本文的过渡段是第③自然段“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承接上文对圆明园的描写,紧接着“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引起下文对福海公园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掌握。
第②段“这不由得使我想起白居易“ , ”的诗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段文字是在形容圆明园遗址上生命的不息和重生,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表现的生命力顽强且不屈的意象吻合。文中提到“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这与诗中的“春风吹又生”是一致的,象征着在浩劫后生命依然生生不息。因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此短文意境中最为合适的选择。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及修辞手法。
结合第④段的“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可知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是清、静、绿。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像个“大托盘”。
从“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文中的这些句子中将湖水分别比作“晶莹透亮的水晶石”、“光亮的明镜”、“无瑕的翡翠”,以及将群山比作“大托盘”,这些表达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湖水的纯净、宁静及其色泽的美丽,以及群山与湖水之间和谐美妙的关系。
第④段“那一座座小桥像翡翠上的一条条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句子中的“美不胜收”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福海公园景色的繁多和美丽,以致目不暇接。作者通过描绘福海公园的自然景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福海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感受到公园的绝美景色,从而突出公园的美丽与吸引力。
15.本题考查词语的掌握。
当“碧空万里”出现时,能够联想到类似“万里无云”、“晴空万里”等描写晴朗和广阔天空的成语或词语,这些词语也能传达出一种辽阔无边、清朗的感觉。
“典雅”常用于描述建筑,因此根据上下文,可以想到“古朴典雅”或“富丽堂皇”,这些词语不仅形容建筑物的外观,还包含了一种优雅或壮丽的意味。
“坚韧不拔”形容顽强不屈、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百折不挠”和“坚持不懈”,都表达了一种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态度。
“伤痕累累”利用了后面两个字重叠字的表现手法,类似结构的词语有“硕果累累”“怒气冲冲”“夏日炎炎”“法网恢恢”,这些词语都运用了重叠字的表现手法,形成一种声韵和谐美的语言效果,并且往往用来形容大量或程度很深的状态。
16.本题考查文章中心句及分析主旨情感。
第⑤段“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中华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这些加点的句子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中心句。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指明圆明园的历史意义与侵略者的可耻行为,表现了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同时,句子强调了圆明园作为民族历史的见证,其对中华子孙的激励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历史的深刻痛惜和对侵略者的愤慨,同时也寄托着对祖国复兴和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与期望。
17.例文:
二十年后回母校
二十年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刚踏入校门,扑面而来的变化让我惊叹不已!
最显眼的是操场。曾经的塑胶跑道变成了智能跑道!它会根据跑步者的速度自动调节弹性,还能实时监测我们的步幅、心率和消耗的卡路里,在大屏幕上显示科学的运动建议。同学们跑得更安全、更快乐了。
教学楼的变化更是巨大。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全息投影设备。语文课上,老师一点屏幕,我们瞬间“置身”于《望庐山瀑布》的壮丽山水间;科学课上,浩瀚的宇宙星河仿佛触手可及。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身临其境的奇妙旅程。
走到昔日的老槐树下,我惊喜地发现,它旁边多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时光信箱”。原来,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可以随时录下自己的烦恼、梦想或对未来的期许,存入这个信箱。二十年后,他们也能像我一样,回来听听当年稚嫩的声音,感受成长的足迹。
看着操场上奔跑的矫健身影,听着教室里传出的欢笑声,我的眼眶湿润了。母校变得更智能、更美丽了,但那份培育梦想、充满活力的温暖氛围,依然如故。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说:“无论多久,这里永远是你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是命题作文。明确习作要求,需要写出二十年后回到母校会发生什么事。大胆想象,写出母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巨变,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写作思路:
开头:开篇点题,写出你二十年后回母校。
中间:重点详细写二十年后的母校是怎么样,将二十年后自己母校的变化写详细、具体,写作时,幻想的场景要写精彩,融入自己的感受体会。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