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实验一胶体的制备和检验基础知识1.粒子分散分散系被分散成粒子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分散剂里形成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溶液、胶体和浊液3.气溶胶云、雾液溶胶牛奶固溶胶有色玻璃实验过程1.加热至沸腾FeCI2饱和溶液2.无光亮通路一条光亮的通路散射丁达尔效应反思总结1.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因为胶体粒子大小适中,光线照射到胶体的粒子时发生散射,散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以为是胶体在发光,所以看到光亮的通路。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小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大,无法发生散射。2.制备Fe(OH):胶体时,是将FC1溶液滴加到沸水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因为搅拌会使胶体聚沉。3.性质丁达尔效应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4.可通过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进行鉴别。当用光束通过NCI溶液和鸡蛋清胶体时,从侧面能够观察到一条光亮“通路”的是鸡蛋清胶体。巩固提升1.C2.解析:(1)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2)①若用稀FC1溶液,则水解产生的F(OH):的量太少,看不到红褐色液体。②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③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3)加入稀HSO,后,Fe(OH):会发生凝聚而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SO,会与Fe(OH):发生中和反应,使沉淀溶解。答案:(1)丁达尔效应(2)①红褐色液体FCl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 太少②生成红褐色沉淀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③生成红褐色沉淀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3)①电解质HSO,使Fe(OH),胶体凝聚而产生沉淀②Fe(OH)十3H+Fe+3H,O实验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基础知识1.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3.(1)Naz SO+BaCl2 BaSO+2NaCl (2)2Na+SO;+Ba2++2C1--2Na++2CI-+BaSO(3)SO+Ba2+-BaSO.4.相互交换离子减小实验过程2.生成白色沉淀3.Na2 SO+BaClz =BaSO+2NaCl4.Na2 SO4-2Na++SO、BaCl2Ba2++2C1-Ba2+、C1Na+、SOBa2+、SO月Na+、CI-Ba+、SO结合成BaSO,白色沉淀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反思总结1.(1)离子方程式能方便地把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它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而化学方程式则重在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一个化学方程式只可表示一个反应。(2)离子方程式是用离子符号来写方程式,而化学方程式是用物质的化学式来写的。2.(生成难溶物质生成难电离物质满足其中之离子反应即可发生生成挥发性物质3.书写步骤简写:①写②拆③删④查巩固提升1.C2.C解析: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沉淀应是AgC1沉淀,所以该化合物的阴离子是C1。故选C项。3.Ba2++SO-BaSO Cu2++20H--Cu(OH)2Ba2++20H-+Cu2++SO-BaSO,+Cu(OH)2实验三钠的性质基础知识1.银白小大小低2.(1)小低放气体剧烈反思总结1.钠着火时,不能用水或湿布灭火,可用细沙盖灭。2.金属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也容易与水反应,水、氧气都不溶于煤油或石蜡油中,钠不与煤油或石蜡油反应且密度比煤油或石蜡油大,所以选择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3.钠表面迅速变暗生成NaO,接着变白并且表面有液珠生成(NazO+HO一2NaOH,NaOH潮解变为液珠),最后变为白色粉末(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z CO,粉末)。Na、Na,O、NaO2、NaOH久置于空气中最终都会变为Naz CO。巩固提升1.C解析: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说明容器内压强比外界压强大,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与右边基本相平,说明容器内压强与原来相等,故该反应放热,且没有气体生成。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与右边基本相平,故C正确;过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并生成氧气,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但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仍然比右边低,故A错误;钠、钾加入水中反应均放热并生成氢气,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但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仍然比右边低,故B、D错误。2.B解析:钠较软,可用刀切割,硬度较小,A说法错误;金属钠在加热条件下,熔化后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B说法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不是氧化钠,C说法错误;金属钠的熔点很低,不到100℃,D说法错误。故选B项。3.C实验六实验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目标通过氯气的制备体验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程序。基础和识1.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1)选择依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2)装置基本类型①“固体十固体二气体”②“固体十液体—→气体”③“固体十液体△气体”2.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净化装置的选择(1)净化原则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不引入新杂质:操作简便,易于分离。(2)净化装置气体→气体装置I(洗气瓶):盛液体除杂试剂,气流方向是长管进,短管出。装置Ⅱ(干燥管):盛固体除杂试剂,气流方向是粗口进,细口出。3.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1)选择依据根据气体的密度、水溶性及是否与水或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23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2)方法选择①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如O2、H2等。②向上排空气法:气体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如O2、CO2、C12等。③向下排空气法:气体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小,如H2等。4.选择各部分装置时,应注意: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气体及其所含杂质的性质,选择除杂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是否与水反应,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尾气处理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如需要)→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如需要)。【实验材料】二氧化锰、浓盐酸、NOH溶液、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广口瓶、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等。实验过程1.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纯净氯气的装置A浓盐酸浓硫酸NaOH 水运溶液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臀(1)装置类型:固体十液体二,气体。(2)除杂方法: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再用浓硫酸除去实验六(3)收集方法:法或法。(4)尾气处理:用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吸收。2.验满方法(1)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靠近盛C12的集气瓶口,观察到试纸变,证明已集满。(2)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盛C2的集气瓶口,观察到试纸先后,则证明已集满。(3)实验室制取C2时,常常根据氯气的颜色判断是否收集满。反思总结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反应物必须用浓盐酸,因为稀盐酸与MO2不反应,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为稀盐酸时,反应停止,故盐酸中的HC】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2)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HC1的挥发。(3)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残留的C2后,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4)尾气处理时,用NaOH溶液吸收C12,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因为溶液中含Ca(OH)2的量少,吸收不完全。典型例题例在制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缓缓加热,加快反应,使气体均匀逸出③在圆底烧瓶中加人二氧化锰粉末④从盛有浓盐酸的分液漏斗中将浓盐酸缓缓滴入烧瓶中⑤将多余的Cl2用NaOH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A.①②③④⑤⑥B.③④②①⑥⑤C.①④③②⑥⑤D.①③④②⑥⑤【解析】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顺序要注意:①连接好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②装药品的顺序是先加固体,后加液体;③对于有毒的气体,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答案D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 参考答案 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pdf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 实验六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