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 实验十 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 实验十 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实验一胶体的制备和检验
基础知识
1.粒子分散分散系被分散成粒子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分散剂里形成分散系分散
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溶液、胶体和浊液
3.气溶胶云、雾液溶胶牛奶固溶胶有色玻璃
实验过程
1.加热至沸腾FeCI2饱和溶液
2.无光亮通路一条光亮的通路散射丁达尔效应
反思总结
1.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因为胶体粒子大小适中,光线照射到胶体的粒子时发生散射,
散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以为是胶体在发光,所以看到光亮的通路。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小
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大,无法发生散射。
2.制备Fe(OH):胶体时,是将FC1溶液滴加到沸水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因为搅拌会使胶体聚沉。
3.性质丁达尔效应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4.可通过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进行鉴别。当用光束通过NCI溶液和鸡蛋清胶体时,从侧面能
够观察到一条光亮“通路”的是鸡蛋清胶体。
巩固提升
1.C
2.解析:(1)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2)①若用稀FC1溶液,则水
解产生的F(OH):的量太少,看不到红褐色液体。②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使胶体发
生聚沉。③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3)加入稀HSO,后,Fe(OH):会发生凝聚而产
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SO,会与Fe(OH):发生中和反应,使沉淀溶解。
答案:(1)丁达尔效应(2)①红褐色液体FCl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 太少②生成
红褐色沉淀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③生成红褐色沉淀长时间加热使胶体
发生聚沉(3)①电解质HSO,使Fe(OH),胶体凝聚而产生沉淀②Fe(OH)十3H+
Fe+3H,O
实验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基础知识
1.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3.(1)Naz SO+BaCl2 BaSO+2NaCl (2)2Na+SO;+Ba2++2C1--
2Na++2CI-+BaSO(3)SO+Ba2+-BaSO.
4.相互交换离子减小
实验过程
2.生成白色沉淀
3.Na2 SO+BaClz =BaSO+2NaCl
4.Na2 SO4-2Na++SO、BaCl2Ba2++2C1-Ba2+、C1Na+、SOBa2+、SO月
Na+、CI-Ba+、SO结合成BaSO,白色沉淀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
反思总结
1.(1)离子方程式能方便地把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它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
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而化学方程式则重在表示参加反应和生
成的物质,一个化学方程式只可表示一个反应。(2)离子方程式是用离子符号来写方程式,而
化学方程式是用物质的化学式来写的。
2.(生成难溶物质
生成难电离物质
满足其中之
离子反应
即可发生
生成挥发性物质
3.书写步骤简写:①写②拆③删④查
巩固提升
1.C
2.C解析: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沉淀应是AgC1沉淀,所以
该化合物的阴离子是C1。故选C项。
3.Ba2++SO-BaSO Cu2++20H--Cu(OH)2
Ba2++20H-+Cu2++SO-BaSO,+Cu(OH)2
实验三钠的性质
基础知识
1.银白小大小低
2.(1)小低放气体剧烈
反思总结
1.钠着火时,不能用水或湿布灭火,可用细沙盖灭。
2.金属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也容易与水反应,水、氧气都不溶于煤油或石蜡油中,钠不
与煤油或石蜡油反应且密度比煤油或石蜡油大,所以选择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3.钠表面迅速变暗生成NaO,接着变白并且表面有液珠生成(NazO+HO一2NaOH,
NaOH潮解变为液珠),最后变为白色粉末(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z CO,粉末)。
Na、Na,O、NaO2、NaOH久置于空气中最终都会变为Naz CO。
巩固提升
1.C解析: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说明容器内压强比外界压强大,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
与右边基本相平,说明容器内压强与原来相等,故该反应放热,且没有气体生成。氧化钠与水
反应放热,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
与右边基本相平,故C正确;过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并生成氧气,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
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但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仍然比右边低,故A错误;钠、钾加
入水中反应均放热并生成氢气,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但恢
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仍然比右边低,故B、D错误。
2.B解析:钠较软,可用刀切割,硬度较小,A说法错误;金属钠在加热条件下,熔化后剧烈燃
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B说法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
钠,不是氧化钠,C说法错误;金属钠的熔点很低,不到100℃,D说法错误。故选B项。
3.C实验十
实验十
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实验目标
1.了解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
2.通过实验验证钾、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通过实验培养通过现象形成结论的实验能力。
基础知识
1.碱金属单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1)相似性:碱金属除Cs略带金色光泽外,其他都是
色有金属光泽的
固体,密度
,硬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2)递变性:从Li→Cs密度逐渐
(Na、K反常),熔、沸点逐渐
2.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单质都能与O2等非金属反应,Li、N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Li+O,△2Li0、2Na十O,△NaO2。K,Rb,Cs与O2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结
构更复杂的物质。
(2)碱金属单质与水均能发生反应,生成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可表示为(用M代表碱金属)2M十2HO一一2MOH+H2◆,但反应的剧烈
程度不同:从Li→Cs反应越来越
,证明它们的金属性逐渐
【实验材料】
坩埚、泥三角、三脚架、酒精灯、烧杯、滤纸、小刀、镊子、火柴、玻璃片、钾、水、酚
酞等
实验过程
回忆钠与氧气、水反应实验现象,并观察下列实验
1.将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切取一块绿豆大的钾,用镊子夹取并迅速投到热坩
埚中(如图1)。继续加热片刻,待钾熔化后立即撒掉酒精灯,观察现象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
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切取一块绿豆大的钾,用镊子夹
取并投人水中(如图2),观察现象。
图1钾在空气中燃烧
图2钾与水反应
现象:钾剧烈燃烧,产生浅紫色火焰;钾与水反应更剧烈,在水面上燃烧,产生
浅紫色火焰。
结论:金属性钾强于钠。
反思总结
l.Li、Na、K在空气中燃烧分别生成LizO、Na2O2、KO2(超氧化钾),这说明了
什么问题?如何保存单质钾?
2.试归纳碱金属的特点。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有关铯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sOH的碱性比KOH的强
B.铯与水或稀盐酸反应剧烈,都生成H
C.Cs的还原性比Na的强,故Na+的氧化性比Cs+的强
D.Li的金属性比Cs的强
52
实验十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Cs的金属性比K强,故CsOH的碱性比KOH强,A
项正确;Cs的性质与钠相似,N能与水或稀盐酸反应产生H2,故Cs也能与水或稀
盐酸反应产生H2,且反应更剧烈,B项正确;Cs的还原性比Na的强,则Na+得电
子能力比Cs+强,即氧化性:Na+>Cs+,C项正确;Ii、Cs均为碱金属元素,Cs的电
子层数多,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故金属性:Cs>Li,D项错误。
【答案】D
例2下列四种演示金属钾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中最合适的是
B
【解析】钾与水反应剧烈,放出的热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
炸,做钾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应在较大容积的容器内进行,且为防止液体飞溅应盖上
玻璃片。故选B项。
【答案】B
巩固提升
1.辨析易错易混。(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IA族元素又称碱金属元素。
(
(2)碱金属元素Li、Na、K都可保存在煤油中。
(
(3)焰色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变化
(
(4)钠、氧化钠、碳酸钠的焰色试验均显黄色。
2.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属的
碱金属的核电荷数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5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