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十二实验十二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2.掌握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基础知识1.氢氧化铝的两性A1(OH)3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都能溶解,表明它既能与酸发生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钠、镁、铝金属性强弱比较NaMgAl与冷水反应缓慢,与与酸反应,物质与水(或与与冷水沸水反应迅速,放出但不如Mg反应酸反应)氢气;与酸反应剧烈,剧烈放出氢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NaOH:Mg(OH)2:A1(OH)3:性强弱3.硅、磷、硫、氯是非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如下表:非金属元素SiPSC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H SiOH:POH2 SOHCIO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弱酸中强酸强酸强酸(酸性比HSO强)【实验材料】镁条、氨水、酚酞溶液、NaOH溶液、盐酸、MgCl2溶液、A1Cl溶液、水、砂纸、试管若干、试管架、酒精灯、胶头滴管等。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实验过程实验序号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到试管中。向试管中加人2mL镁与冷水不反应,与水,并滴人2滴酚酞溶液,热水反应产生气泡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金属性:Na>Mg生成的碱使酚酞溶液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变为浅红色现象。与钠和水的反应相比,镁和水的反应难易程度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向试管中加入2mL1mol/LA1Cl3溶液,然后AlCl3溶液与NaOH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白色絮状A1(OH)3沉淀絮状沉淀,继续加为止。将A1(OH)3沉淀NaOH溶液,白色絮碱性:Mg(OH)2>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向一状沉淀消失;而A1(OH)3;支试管中滴加2mol/L盐MgCl2溶液与NaOH2金属性:Mg>Al;酸,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溶液反应只生成白色A1(OH)3具有两性:2mol/L NaOH溶液。边沉淀;Mg(OH)2具有碱性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A1(OH)3沉淀中加用2mL1mol/L MgCl2入盐酸后,沉淀消失;溶液代替A1Cl3溶液做上Mg(OH)2沉淀中加述实验,观察现象,并进行入盐酸后,沉淀消失比较信息获取:酸性大小关系为H2SiO33非金属性:Si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然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总结论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6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实验一胶体的制备和检验基础知识1.粒子分散分散系被分散成粒子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分散剂里形成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溶液、胶体和浊液3.气溶胶云、雾液溶胶牛奶固溶胶有色玻璃实验过程1.加热至沸腾FeCI2饱和溶液2.无光亮通路一条光亮的通路散射丁达尔效应反思总结1.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因为胶体粒子大小适中,光线照射到胶体的粒子时发生散射,散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以为是胶体在发光,所以看到光亮的通路。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小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太大,无法发生散射。2.制备Fe(OH):胶体时,是将FC1溶液滴加到沸水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因为搅拌会使胶体聚沉。3.性质丁达尔效应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4.可通过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进行鉴别。当用光束通过NCI溶液和鸡蛋清胶体时,从侧面能够观察到一条光亮“通路”的是鸡蛋清胶体。巩固提升1.C2.解析:(1)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2)①若用稀FC1溶液,则水解产生的F(OH):的量太少,看不到红褐色液体。②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③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3)加入稀HSO,后,Fe(OH):会发生凝聚而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SO,会与Fe(OH):发生中和反应,使沉淀溶解。答案:(1)丁达尔效应(2)①红褐色液体FCl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 太少②生成红褐色沉淀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③生成红褐色沉淀长时间加热使胶体发生聚沉(3)①电解质HSO,使Fe(OH),胶体凝聚而产生沉淀②Fe(OH)十3H+Fe+3H,O实验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基础知识1.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3.(1)Naz SO+BaCl2 BaSO+2NaCl (2)2Na+SO;+Ba2++2C1--2Na++2CI-+BaSO(3)SO+Ba2+-BaSO.4.相互交换离子减小实验过程2.生成白色沉淀3.Na2 SO+BaClz =BaSO+2NaCl4.Na2 SO4-2Na++SO、BaCl2Ba2++2C1-Ba2+、C1Na+、SOBa2+、SO月Na+、CI-Ba+、SO结合成BaSO,白色沉淀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反思总结1.(1)离子方程式能方便地把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它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而化学方程式则重在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一个化学方程式只可表示一个反应。(2)离子方程式是用离子符号来写方程式,而化学方程式是用物质的化学式来写的。2.(生成难溶物质生成难电离物质满足其中之离子反应即可发生生成挥发性物质3.书写步骤简写:①写②拆③删④查巩固提升1.C2.C解析: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沉淀应是AgC1沉淀,所以该化合物的阴离子是C1。故选C项。3.Ba2++SO-BaSO Cu2++20H--Cu(OH)2Ba2++20H-+Cu2++SO-BaSO,+Cu(OH)2实验三钠的性质基础知识1.银白小大小低2.(1)小低放气体剧烈反思总结1.钠着火时,不能用水或湿布灭火,可用细沙盖灭。2.金属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也容易与水反应,水、氧气都不溶于煤油或石蜡油中,钠不与煤油或石蜡油反应且密度比煤油或石蜡油大,所以选择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3.钠表面迅速变暗生成NaO,接着变白并且表面有液珠生成(NazO+HO一2NaOH,NaOH潮解变为液珠),最后变为白色粉末(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z CO,粉末)。Na、Na,O、NaO2、NaOH久置于空气中最终都会变为Naz CO。巩固提升1.C解析: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说明容器内压强比外界压强大,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与右边基本相平,说明容器内压强与原来相等,故该反应放热,且没有气体生成。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与右边基本相平,故C正确;过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并生成氧气,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但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仍然比右边低,故A错误;钠、钾加入水中反应均放热并生成氢气,使容器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慢慢右移,但恢复到原温度后液面左边仍然比右边低,故B、D错误。2.B解析:钠较软,可用刀切割,硬度较小,A说法错误;金属钠在加热条件下,熔化后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B说法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不是氧化钠,C说法错误;金属钠的熔点很低,不到100℃,D说法错误。故选B项。3.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 参考答案 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pdf 普通高中学生实验指导 实验十二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化学必修第一册通用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