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B)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问一:学习楷书,一般要从颜体、柳体这样著名的唐代楷书入手吧?
答:颜体和柳体是唐楷中的代表书体,但不推荐以此入门,建议有了较好的基础再学习这些书体。
问二:为什么呢?
答:在书法史上,以颜体为代表的唐楷是一个独立的书写系统。用笔上与行书的衔接多有障碍,点画本身是“独立”的,并加以“美化”,改变了楷书自晋代成熟以来与行书笔法相互贯通的用笔规律,不利于初学者。假如一上手就学写颜、柳,掌握了起笔、收笔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后,再临摹行书,可能就出问题了:每当写到转折的地方,都会想到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要在这些地方停顿、按压,自然的书写就受到了束缚。
问三:这种“独立”和“美化”是怎么发生的?
答:从审美意义上说,较之东晋和北魏的楷书,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在晋楷的韵味和北魏楷书的质朴之外,开创了一个雍容博大的楷书“庙堂”系统,字体工整,雄浑刚健,气势磅礴。书写的字形变大以后,就需要强化起笔落笔之顿挫,在笔画起止的两端和点、钩、翻折等关节处都多加顿挫的装饰,以此丰富形态,弥补楷书放大后的空乏,这样每个笔画就相对独立,笔画之间少有连贯。
问四:楷书有哪些大类?
答: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常见的有晋楷、魏楷和中唐楷书三个系统。
问五:那么,初学者可以临摹魏楷吗?
答:我不太支持初学即学魏楷。与南方文人书家以流美为特征的书法相比,魏楷一脉流露出古拙、朴质、雄奇的意味。其书法与以二王楷书为典范的晋楷一脉不同。魏楷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是碑刻,这些作品锋棱毕现,初学者难以体味其中的古拙之趣,也很难写出出角、方折的感觉,容易由书写发展为“描字”“填字”,也容易做作,不自然。我认为魏楷不是初学者最好的选择。
问六:魏楷的“古拙”,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魏楷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隶书的特点。从用笔上说,魏楷的“撇”“捺”较晋楷和唐楷更为奔放,保留了隶书以掠笔和波碟为主笔的特征。从字的结构上说,魏楷的体势较晋楷、唐楷更多地保留了隶书的横势,其重心往往有偏侧,有奇险之势;唐楷布白均匀,魏楷常有明显的左密右疏的不匀。魏楷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书体,它主要应用于碑刻,起笔露锋斜切,点画转折处多显锋棱,古朴而有奇趣。初学者比较难把握其规律,书写容易空洞,流于表面奇险,没有内容。
问七:所以,初学者还是要选择晋楷?
答:是的,我主张初学晋楷。晋楷字的结构重心平稳、变化有度,左右上下有疏密对比与呼应,显得活泼而有动态感;用笔丰富而洒脱,不像唐楷多用顿挫,技法更趋规范化,因而体势妍美,流走潇洒,用笔随意,法度十分纯熟;同时体态大方,有高雅的文人气息,点画的呼应有行书的笔意。笔法灵活轻巧,适合初学者。
问八:晋楷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吗?
答:王羲之是晋楷的代表书法家,但晋楷是一个体系,不只有王羲之。晋楷一系发端于曹魏钟繇。钟繇的楷书因受时代影响,字形横扁,笔法中还有隶意,代表作有《力命表》《荐季直表》。后经东晋“二王”发展,楷书形体趋方,笔法完善,字形规范,点画精微,代表作品有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智永《真草千字文》等。
问九:初学者应当从哪一家入手呢?
答:晋楷一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典范,而继承“二王”衣钵的佼佼者是隋代的僧人智永。智永的走笔紧密,笔画集中,倾向于收束字的中心,整体更为沉稳。而王羲之的字则显得较为宽松,这使他的字更具有空间感和流动感。初学者可以以智永楷书为入门。唐代张怀瓘并称其“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学习完智永的书法后,再临摹王羲之一脉的楷书,这是较好的由“楷”至“行”的入门途径。
(摘编自朱天曙《书法问答》)
【注】右军:王羲之,他曾任右军将军这一军职,故世人又称其为王右军。
材料二:
在探讨学习楷书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晋楷还是唐楷?从初学楷书的角度看,唐楷入手还是最合适的。唐楷通常更注重笔画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部位的笔画长短、粗细都有一定的规律,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通过学习唐楷,初学者可以掌握汉字笔画的比例协调原则,提高书写的整体美感。魏晋小楷、北碑楷书更适合初学者基本入门后,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来选择。除此之外,我们就来谈谈晋楷与唐楷的用笔差异,便于初学者更好地理解。
首先,从字体大小来看,晋楷表现为小楷,强调笔尖的用法,唐楷为中楷,突出中锋用笔。晋楷笔法多变,初学者掌握难度较大,而唐楷则以其系统和易掌握的特点较为友好。晋楷通常以小楷形式呈现,而唐楷则属于中楷范畴。在选择时,选用晋楷会用到小楷笔,其用笔主要集中于笔尖;而选用唐楷则需使用中楷笔,其用笔则更多体现在笔肚。
其次,从难易程度来看,晋楷的用笔虽然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其气韵多变,使得晋楷在某种程度上又显得没有固定规则,这无疑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小楷用笔,由于主要依靠笔尖,轻重之度的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结构上的瑕疵。相比之下,唐楷的中楷用笔则显得对入门者更友好,其用笔以中锋为主,使得初学者能够相对容易地掌握其书写技巧。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将小楷简单地放大书写并不等同于中楷。小楷是依赖手指的细微动作控制笔锋,中楷通过手腕的摆动实现笔画粗细变化。若将小楷直接放大,手指运笔的幅度不足会导致笔画软弱。
(摘编自《书法入门指南:晋楷与唐楷的选择与考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围绕楷书的学习展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不同朝代楷书的特点,并提出了书法学习的建议。
B.材料一既深入分析了三个楷书系统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这三者所存在的局限,具有辨证性。
C.材料一给初学者明确了可以学习的具体书法家和字帖作品,因此和材料二比较,它的参考价值相对更高。
D.两则材料有关初学者应从哪种楷书入门这一问题,材料一是在问七回答中明确观点,材料二是开篇点明观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既为初学者提供了楷书学习的建议,也展现了作者对书体特征的深度理解。
B.材料一使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如介绍隶书时提到“掠笔”“波碟”,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C.材料一引用唐代张怀瓘对智永楷书特点的评价,说明了智永与王羲之书法各自的特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材料二用语准确严谨,如在介绍唐楷的字体特征时,使用“通常”一词进行限制,避免了论述的绝对化。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四幅字与选项的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王羲之 ②智永 ③魏碑 ④颜真卿
B.①颜真卿 ②智永 ③王羲之 ④魏碑
C.①智永 ②王羲之 ③魏碑 ④颜真卿
D.①智永 ②王羲之 ③颜真卿 ④魏碑
4.材料一问四提出“楷书有哪些大类”这一问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5.材料一主张初学者以晋楷尤其是智永楷书入门,材料 则认为唐楷入手最合适。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这两种观点各自的依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节选)
吴敬梓
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 磊落的人。
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 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王冕自此便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象,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花卉的名笔,争着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这王冕天性聪明,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在意。
一日,王冕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干爷,所以常时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就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闻有王相公的大名,故此一径来寻亲家。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在下半个月后,下乡来取。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傍,着实撺掇。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上司危素,作候问之礼。
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却是起动头翁,上复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请人,谁敢不去!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 ”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知县获悉,心里却是想道:“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他从来不曾见过官府的人,害怕不敢来了。我若不把他就叫了来见老师,也惹得老师笑我做事疲软。我不如竟自己下乡去拜他。他看见赏他脸面,断不是难为他的意思,自然大着胆见我;我就便带了他来见老师,却不是办事勤敏 ”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道:“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什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次早,传齐轿夫,只带八人,黑帽夜役军牢,翟买办扶着轿子,一直下乡来。乡里人听见锣响,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几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着。翟买办抢上几步,忙去敲门。敲了一会,里面一个婆婆,拄着拐杖出来说道:“不在家了。从清早晨牵牛出去饮水,尚未回来。”翟买办道:“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理!快快说在哪里,我好去传!”那婆婆道:“其实不在家了,不知在那里。”
说毕,关门进去了。
(有删改)
【注】嵚崎:品格卓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翟买办面对王冕的拒绝“变了脸”,并说“老爷请人,谁敢不去”,凸显了他的蛮横。
B.文中两次出现“荷叶”这一物象,但用意并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表现王冕家境的清贫,后者则是为了突出他在困境中依然用心学画。
C.作者在刻画王冕这一形象时,既有语言和行为的正面描写,也有外人对他评价的侧面描写,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使其形象更立体。
D.文章前半部分以王冕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从他因家贫辍学放牛,到看到荷花自学画画,再到靠画作养家,故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7.下列对王冕拒交权贵等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买办在得差事之后“飞奔下乡”,其中“飞奔”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翟买办想要完成知县交代任务的急切
B.翟买办逼迫土冕赴约时,王冕以“头翁”相称,同时用“一介农夫,不敢求见”等谦辞婉拒,保持了基本客气。
C.翟买办逼问王冕下落时,母亲以“不知在那里”回答,从母亲不耐烦的语气中可看出她对王冕的选择心生怨气。
D.文章画线句中的“几间草屋”“一扇白板门”表现了王冕居所的简陋,“紧紧关着”暗示知县拜访将不会顺利。
8.得知王冕拒绝相约后,知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9.透过王冕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价值追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 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 ”眉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 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③。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 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节选自《战国策》)
材料二:
嗟乎,战国之士未有如颜蠋之贤者也,然而未闻道也。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是犹有意于肉于车也。晚食自美,安步自适,取其美与适足矣,何以当肉与车为哉!虽然,蠋可谓巧于居贫者也。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蠋固巧矣,然非我之久于贫,不能知蠋之巧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颜屬(chù),战国时期齐国人,也即材料二中的颜蝎。②柳下季,柳下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③虡,古代悬挂编钟的架子两旁起支撑作用的柱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
昔者秦攻A齐B令C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H罪死I不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同“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用法相同。
B.者,……的人,与《马说》中“马之千里者”的“者”用法不同。
C.乃,竟然,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乃悉发国中兵”的“乃”意思不同。
D.下,居于……之下,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宣王让颜斶到自己面前来,颜斶却反让宣王上前,并指出自己上前是趋附权势,宣王上前则是礼贤卜士。
B.左右近臣通过对比齐宣王和士人的不同境况,强调士人地位卑微,以此反驳颜斶的观点,维护君王的权威。
C.在颜靥看来“孤”“寡”本指地位低下之人,而侯王却用于自称,这正是侯王自降身份、尊崇士人的体现。
D.在颜履的劝说下,齐宣王意识到“士”的重要性,于是以生病为由,希望拜颜斶为师,让他留下来分担政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4分)
(2)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4分)
14.颜獨在为自己的“士贵”立场进行辩护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一,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忆白菊
陆龟蒙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重忆白菊
陆龟蒙
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
何惭谢雪清才咏①,不羡刘梅贵主妆②。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
【注】①《世说新语》中记载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花。②“贵主妆”,梅花妆。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梅花树下小憩,梅花落在其额头上,发现这样很美,于是有了梅花妆。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首句借稚子来信告知菊花绽放的消息,交代诗人得知消息的途径。
B.后诗写白菊并没有非常艳丽的色彩,但在随风飘动时却能散发出清香。
C.后诗尾联和首联形成照应,以清冷的氛围来衬托菊花耐寒的高洁品性。
D.“月”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既点明菊花在夜晚开放,也表明其颜色美丽。
16.诗人均以“白菊”为创作对象,但寄予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校园诗歌创作研讨会上,李华同学在分析“江月”意象时,引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表现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
(2)秋天的枫树下,小许因为将与友人别离而黯然神伤,此情此景让他想起白居易《琵琶行》“ , ”这两句。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导致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Ⅰ)上学时,我们每天盯着的那块教学板分明是深绿色的,可大家为什么都管它叫“黑板”,而不是“绿板”呢?
最早的黑板,却实是黑色的。在18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普遍使用的是一种可重复书写的小石板,它们大多由板岩制成,颜色正是黑色或深灰色。19 世纪初苏格兰的一位地理老师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画地图而将许多小石板拼接到墙上从而设计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块大黑板。后来,人们也用木板刷上黑漆来制做黑板。
真正用过老式黑板的人都知道,这种黑板会反光。而且长时间盯着黑白分明的高对比度界面,眼睛也容易感到疲劳。①为了改变这一问题,②人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案。③到了
20世纪60年代,④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⑤在钢板覆盖一层绿色搪瓷。这种“绿板”相比传统黑板,材质更轻,不易损坏,而且粉笔末更容易擦干净———(Ⅱ)更重要的是,绿色是一种柔和的色彩,能有效减轻长时间观看带来的视觉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甲 板子都变绿了,为什么我们还叫它“黑板”呢 难道叫“绿板”不是更准确吗 这里就涉极词汇化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语言学现象。所谓词汇化,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概念或短语固化成一个词,收录进一门语言的词典中。 乙 一个词被词汇化,它的意义就不再是其构成部分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指向一个特定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黑板”这个词的诞生的确是因为它“是黑色的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词汇化了。它所代表的核心功能 ————(Ⅲ)用于在教室里书写教学,已经超越了它最初的颜色属性。当人们说“看黑板”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教学工具,而不是特定的颜色。这种因技术迭代而导致词语“名不符实”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IV)它们就像活在语言里的“技术化石”。
因此“黑板”依然叫“黑板”,并非大家不知变通,而是语言强大的惯性使然。它就像一位老朋友,虽然换了件绿色的外衣,但我们都知道,它的灵魂未变。
18.下列对文中破折号作用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I处和II处用法相同 B.Ⅱ处和Ⅲ处用法相同
C.Ⅱ处和Ⅳ处用法相同 D. I处和III处用法相同
19.文中第二段和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改正。。(3分)
20.有同学认为甲乙两处均可填入关联词“但是”,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阐明理由。(4分)
21.文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你根据材料中有关“词汇化”的相关内容,判断下面哪个现象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词汇化”现象,并阐明理由。(4分,
①我们在打电话时会说“拨号”,是因为老式转盘电话在打电话时需把手指伸进去“拨”动拨号的拨盘。
②我们降下车窗时会说“摇下车窗”,是因为过去在升降车窗时需要费力地去摇动车门上控制车窗升降的摇柄。
③我们到某地旅游时会说“我到那里打卡了”,是因为“打卡”过去指在卡片上做标记以记录工作人员到岗情况。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精忠报国的古代英烈、浴血牺牲的革命先辈,到为国攻坚的科研栋梁、逆行守护的医护消防,再到扎根基层的平凡劳动者……“英雄”从未被定义为单一模样,却始终承载着时代的精神重量。
身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英雄精神,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传承这份力量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绵阳市高2023级高三一诊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D(A“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不同朝代楷书的特点”错;B“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这三者所存在的局限”错;C“它的参考价值相对更高”)
2. C(“说明了智永与王羲之书法各自的特点”错)
3. A
4.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唐楷不适合初学”的分析,引出下文对魏楷、晋楷是否适合初学的讨论,使论述逻辑连贯。
②内容上:明确楷书的分类,帮助读者建立对楷书体系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前提。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5.
材料一:①晋楷结构重心平稳、变化有度;②用笔洒脱灵活,能避免“顿挫束缚自然书写”;③有行书笔意,利于后续的行书书写。
材料二:①唐楷注重笔画比例关系,能帮初学者掌握书写规范,提升整体美感;②以中锋用笔为主,易于掌握,对初学者更友好。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 B(“后者则是为了突出他在困境中依然用心学画”错)
7. C(“可看出她对王冕的选择心生怨气”错)
8.
①怀疑推诿:先揣测王冕不来是因为翟买办态度蛮横,导致王冕心生畏惧;
②担忧焦虑:请不来王冕,担忧上级不满,亲自去拜访,又害怕被嘲笑;
③坚定决心:认为“屈尊敬贤”既能讨好上级,又能留下美名,最终决定拜访王冕。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9.
①淡泊名利:王冕“不求官爵”,拒见权贵,体现作者对淡泊名利、不慕权贵的人格追求;
②重视孝道:王冕理解母亲的难处,给母亲带食物,凸显作者对“孝亲”传统美德的推崇;
③坚守自我:王冕不因官府权势的威慑而改变自己的原则,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由、反对束缚的追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0. B D H(每处1分,断四处及以上得0分,共3分)
11.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的“乃”是“才”的意思)
12. D (“于是以生病为由”错)
13.(1)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甚至比不上死去士人的坟墓啊!
(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不饿的时候就吃饭,即使吃的是珍馐也如同吃草木一般;要是让吃草木也像吃珍馐那样美味,只有晚点吃饭才会这样。
(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示例一:举例论证:举秦攻打齐国的命令和大禹诸侯自称的例子,增强“士贵”观点的说服力。
示例二:对比论证:将秦攻打齐国的两则命令进行对比,以二者的差异说明“士贵”的正确性。
(指出论证方法1分,作用分析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5. D(“既点明菊花在夜晚开放,也表明其颜色美丽”错)
16.
前诗:借不能归家赏菊的遗憾,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归乡的无奈;
后诗:借对菊花高洁、耐寒的赞美,表达对不慕荣华的赞美和对高尚人格的坚守。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1)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8. D
19.“却实”改为“确实”;“制做”改为“制作”;“涉极”改为“涉及”
(找出有错别字的词语1分,修改正确,1分,任改两处得满分,共4分)
20.不同意。理由:①甲处前文写已发明出绿板代替黑板,黑板颜色发生改变,后文提出“仍叫黑板”的疑问,前后语义存在“外观改变”与“名称不变”的转折,此处可用“但是”;②乙处前文定义“词汇化”,后文是对词汇化后词义特征的延伸和补充,无语义转折,若加“但是”不合语境逻辑。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其它观点,如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1.①将“改变”改为“解决”;⑤“在钢板”改为“在钢板上”
(改对1处得2分,改对2处得4分)
22.现象③不属于“词汇化”现象。“打卡”应用于旅游场景中,是借用“打卡”中的“记录、标记””的意思,属于词语意思的迁移,此处“打卡”并未作为一个整体,指向一个特定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因此不属于“词汇化”现象。
(判断准确 1分,解释准确3分,共4分)
23.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到我跟前来!”颜斶也说:“大王,到我跟前来!”齐宣王很不高兴。身边的侍从说:“大王是君主,颜斶是臣子。大王说‘颜斶到我跟前来’,你也说‘大王到我跟前来’,这合适吗 ”
颜斶回答说:“我要是走到大王跟前,就是贪图权势;大王要是走到我跟前,就是亲近贤士。与其让我做个贪图权势的人,不如让大王做个亲近贤士的君主。”齐宣王气得脸色大变,说:“是君主尊贵,还是贤士尊贵 ”颜斶回答:“贤士尊贵,君主不贵。”齐宣王说:“有什么依据吗 ”颜斶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曾下令说:‘有谁敢到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砍柴的,判处死罪。’随后又下了一道命令:‘有能砍下齐王头颅的人,封万户侯,赏赐黄金千镒。’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甚至比不上死去士人的坟墓啊!”齐宣王沉默不语,心里还是不高兴。
身边的侍从说:“颜觸,过来!过来!大王占据着纵横千里的土地,又铸造了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普天之下的仁义之士,都来为大王效力;有辩才和智慧的人,都来为大王出谋划策;四面八方的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大王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百姓没有不亲近依附的。现在那些贤士,地位高的也不过是普通百姓,居住在农田里;地位低的就住在边远乡野、看守城门或街巷,贤士的地位也太卑贱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代大禹在位时,天下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能这样 是因为 (大禹)推行仁德宽厚的治国之道,借助了贤士的力量啊。孤寡之人,本是困窘卑贱的人,可君主却用‘孤”寡’自称,难道不是君主主动降低身份、尊重贤士的表现吗 尧把天下传给舜,舜把天下传给大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这些君主世世代代都被称为贤明的君主,就是因为他们清楚贤士的尊贵啊。”
齐宣王 (感慨地)说:“唉!君子怎么能轻慢呢 我这是自取其辱啊!直到今天听了您的话,才知道自己之前的行为多么浅陋。我希望能拜您为师。今后颜先生要是和我交往,吃饭一定用太牢,出门一定乘坐马车,您的妻子儿女也能穿上华丽的衣服。”颜斶推辞说:“玉石生在山里,雕琢加工就会破坏它原本的完整,(雕琢后的玉)不是不珍贵,但原本的璞玉就不再完整了。贤士生在边远乡野,推举任用就会得到俸禄,不是不能获得尊贵的地位,但身心就不能保持本真了。我希望能回到家乡,晚点吃饭,把它当作吃肉一样满足;从容步行,把它当作乘车一样舒适。发号施令的是大王,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关键的道理我已经说完了,希望能获准回乡,平安地回到我自己的住处。”说完,颜觸拜了两拜,就告辞离开了。颜觸是个知足的人,回归本真的生活,就能终身不受屈辱啊。
材料二:
唉,战国时期的贤士,没有比得上颜斶的,但他还是没有领悟真正的道。“晚点吃饭把它当作吃肉,从容步行把它当作乘车”,这还是在心里惦记着“肉”和“车”啊。晚点吃饭时,自然会觉得食物美味;从容步行时,自然会感到舒适,只要享受这份美味和舒适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把它比作“肉”和“车”呢!尽管如此,颜斶也算得上是善于在贫困中生活的人了。不饿的时候就吃饭,即使吃的是珍馐也如同吃草木一般;要是让吃草木也像吃珍馐那样美味,只有晚点吃饭才会这样。颜斶确实巧妙啊,但如果不是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也无法理解颜,这种生活智慧的巧妙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