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A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在许多的大学职能部门在搜集信息时,都习惯要求老师填写自己专业所属的第一、第二甚至第三级学科,历史学界的研究者也喜欢自称所属学科专业是什么学什么史。①如果只是图个方便,当然无妨。②如果真的自认为是某学某史的专门研究者,抱着这样的观念态度去研究学问,遇到问题,往往首先存了“专门”之见,不去研究问题的整体,要么看不到那些专门之外的方面,要么看到了,但因为与本身研究的理论方向不吻合,放不进专门的理论研究架构,也是略而不论。结果,就会出现同一人事在不同的分科界域中看法却截然相反的情形。这与其说是研究历史,毋宁说是“创造”历史。
(甲)不同的分科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往往会相去甚远,仿佛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事。诸如此类的情况正是分科不同、学科视角有别、侧重各异所导致。在认识上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不禁令人怀疑是否各自囿于自己的研究范围,以致研究过程如盲人摸象。史学研究如果囿于自己专门的学术体系,形成自成一体的小圈子,在理论架构、史料解读等方面形成一定之规,不看、不学、不顾及其他分科,不愿与相关分科沟通联系,势必会陷入坐井观天的窘态。
两个历史分科之间如果缺少沟通,往往会自说自话。例如,研究某一时代文化史的学者和研究通史的学者,由于缺少交流,可能会对同一历史文化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没有交流与沟通,非但不能透过形形色色史料的记述,逐渐近真并得其头绪,反而会被材料的各说各话牵着鼻子走。人们心中的历史都不尽相同,使得在研究层面各执一词。这虽然能够满足各种分科小圈子内的自恰,提供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一旦与外界沟通联系,沙上筑楼产生的幻象就会瞬间破灭。
(乙)历史上单体的人事之间,存在全方位无限延伸的联系。人们无法预知究竟哪方面、何种程度的联系对于认识理解该人事的作用具有何等的重要价值。许多问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往往不是直奔主题的有意栽花,而是相关研究的无心插柳。有分科及专门的成见,容易预设阅读的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先预设架构、再填充材料的情况,这将导致历史被切割为互不关联的片段。如此一来,其视野必然有所偏蔽,其选材也必然有所受限,其做法难免削足适履。
史学为一切历史分科及方法的总汇,治史不宜分科。若是有了分科的界域成见,无论如何努力,恐怕都难以实现真正的超越。所以,治史必须在整体之下研究具体,胸有成竹,才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先有整体,可将具体安放到适合之处,再求精深,不仅可免偏蔽,而且能够贯通,让研究更加入木三分。
(摘编自桑兵《不分科的专题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学科”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是关于知识体系的一次重大转变,造成转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走向深入。从16世纪开始,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学科开始分化,先后形成了解剖学、医学和生物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种情况使以前那种全科型“人才”被边缘化了。尽管这些人的知识面非常广,但若要在某一领域不断向深度发掘,以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就力所不及了。于是,一批专业人才,如天文学家、化学家等就出现了。科学发展要求知识分科,随之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就形成了。第二,现代大学的出现,改变了研究和学习的场所。19 世纪,威廉·洪堡建立了现代大学的雏形,此后全世界的大学都按照这一模式组建。洪堡关于大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前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地方,洪堡则提倡将其变成做研究的场所,并且研究得越深越好。这样,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就出现了。这些人针对某一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挖掘,于是院系随之出现,现代大学在此基础上组建而成,学科分类更细化。
学科的分类和专家的兴起当然有其好处。分科的优点在于使研究走向深入。人们在某一领域、某一问题上的研究越做越深,学术含量不断提高,积累的知识越来越深厚。例如,在理科的物理学研究中,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深入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层面;在文科的历史学研究中,对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以前是大而化之,只知道基本轮廓,现在研究的内容则越来越详细。
但分科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导致知识被分割,学术虽越做越深,但同时也越做越窄。知识被切成小块后,彼此间的联系就丢失了,学者们的领域不断缩小,最终变成一两个专题,“领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课题”。这样,一方面研究者对课题的研究深度不断突破,对问题的了解越来越深;另一方面由于相互之间不通气,知识的广阔性日益受阻,新知识的发现越来越困难。
当分科的优越性体现得愈加充分的时候,分科的缺陷也就暴露得愈加清楚。现在似乎到了这么一个境地:若再不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那么不仅知识的增加日益不可能,而且连更深入的研究都难以做到了。在这时,突破学科分割,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调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积累,对某些问题做共同的探讨,就成为新的需要。
对有些学科来说,不交叉是难以做学问的。例如人类学,若没有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这些知识,这个学科本身就不存在。学科交叉又能产生新的知识,有些知识在单一学科的框架下是得不到的。考古学的传统做法是野外挖掘,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而如果和理科交叉,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花粉测定甚至更先进的科学方法,就可能得出更丰富、更深入的考古成果。
(钱乘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历史学者致力于建立各自的学术体系,搭建各自的理论框架,这导致历史专业分科有逐渐细化的趋势。
B.材料一用“庖丁解牛”阐明了在整体下研究具体这一治史路径的好处,“庖丁”指的是那些研究通史的历史学者。
C.材料二认为从 16 世纪开始,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以前的全科型“人才”难以满足需要,于是专业人才应运而生。
D.材料二提出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之前,应先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再进行分科研究,这样才能实现学科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中两个假设句的作用不同,第一个假设句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第二个假设句引出了写作内容。
B.材料一多处运用成语,如“盲人摸象”“坐井观天”“削足适履”等词语,形象地表明分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C.材料二从文理科研究两个层面,分别举例来证明“分科的优点在于使研究走向深入”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两则材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均在文章的开篇提到了分科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标题的一项是(3分)
A.学科为什么需要交叉 B.为什么会出现分科
C.分科的优劣分别是什么 D.现代还需要全科型人才吗
4.下面是李华同学整理的有关“洋务运动”的研究内容。请结合材料一,判断该表格中的内容更适合用来印证甲段还是乙段的观点,并写出理由。(4分)
分科 结论 依据
革命史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最终走向了失败。 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主导,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触及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生产关系,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标志其“中体西用”路线的失败。
经济史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借兴办民用企业谋求中国富强,虽推动了资本的积累,但也存在先天局限。 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技术、管理经验与市场基础;但企业受封建官僚控制,存在效率低下、腐败等问题,未能真正培育出独立的民族资产阶级。
近代史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它推动了经济、教育、军事的转型,具有进步性。 经济上,民用企业引入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冲击了自然经济;教育上,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军事上,近代海军开启了国防现代化,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基础。
5.两则材料都明确指出“分科”会给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梳理两则材料中关于“负面影响”的相同之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节选)【注】
凌濛初
吴中洞庭山位在太湖中间,非舟楫不能往来。洞庭山中有一寺庙,流传得一卷白乐天手写《金刚经》,算是千年来稀奇古迹。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尽淹,米价暴涨。寺中有一僧,法名辨悟,得住持准许,拿经书下山找相府当了五十石米,却遇好善的相国夫人还了经书,把这五十石米送与寺中。这日,辨悟便携经卷乘船归寺。
船中人你说张家长,我说李家短,不一时行至湖中央。辨悟对众人说了自己这一番遭际。众人见说一本经值当五十石米,好生不信,有的道:“既是值钱的佛经,我们也该看看。”于是就去辨悟身边,讨取来看。
辨悟四不拗六,抵当众人不住,只得解开包袱,摊在舱板上。揭开经来,那经页页不粘连,正揭到头一板,怎当得湖中风大,忽然一阵旋风,搅到经边一掀,急得辨悟忙将两手摁住,早把一页吹到船头上。那时,辨悟只好按着经书,不能脱手去取,忙叫众人快快收着。众人也忙了手脚,吆吆喝喝,磕磕撞撞,那里捞得着?说时迟,那时快,被风一卷,早卷起在空中。辨悟手按着经卷,仰望着天际,无法施展,直到望不见才住。眼见得这一纸在爪哇国里去了,只叫得苦。
众人也多呆了,互相埋怨唧哝。一个老成的道:“师父再看看,敢是吹了没字的素纸还好。”辨悟道:“那里是素纸!刚是揭开头一页,看得明明白白的。”众人疑惑,辨悟放开双手看时,果然失了头一页。辨悟道:“千年古物,谁知今日却弄得不完全了!”忙把来叠好,将包包了,紫涨了面皮,只是怨怅。众人也多懊悔,不敢则声。到岸,辨悟自到寺里来,把湖中失去一页的话,瞒住不说 寺僧多是不在行的,也没人翻来看看,交与住持收拾过罢了。
话分两头。却说河南卫辉府,有一个姓柳的官人,补了常州府太守,择日上任。家中设宴送行,其中有一个博学好古的山人,席间对柳太守说道:“常州府与苏州府接壤,那苏州府所属太湖洞庭山某寺中,有一卷白乐天手书的《金刚经》。此物价值千金,今老亲丈就在邻邦,若是有个便处,不可不设法看一看。”
柳太守虽不好古董,却是个极贪的性子,见说了值千金,便牢牢记在心上。到任之后,频对人讲。有几个富翁为事打通关节,虽曾打发人寻着寺僧求买,寺僧道是家传之物,并无卖意。
一日,江阴县中解到一起劫盗,内中有一行脚头陀僧。太守暗喜道:“取《金刚经》之计,只在此僧身上了。”一面把盗犯下在死囚牢里,一面叫个禁子到衙来,悄悄吩咐他道:“你到监中,可与我密密叮嘱这行脚僧。我当堂再审时,叫他口里扳着苏州洞庭山某寺,是他窝赃之所,我便不加刑罚了。”禁子自去依言行事。果然次日升堂,研问这起盗犯,还未用刑,行脚僧就一口招道:赃在洞庭山某寺窝着。太守大喜,差应捕驾了快船,直奔太湖中洞庭山去。
应捕到了寺门前,雄纠纠的走将入来,问道:“那一个是住持?”住持上前稽首道:“小僧就是。”应捕取出麻绳来便套,住持慌了手脚:“有何事犯,便直得如此?”应捕道:“盗情事发,还问甚么事犯!速随我等起身!”住持不知头由,只待去常州分辨,与辨悟雇了一个船,一路盘缠了来差,到常州来。
太守依计监罢住持后,唤原差到案前来:“你悄地对那徒弟说————可速回寺中去取那本《金刚经》来,救你师父,便得无事。若稍迟几日,就讨绝单了。”原差走去一十一五对辨悟说了。辨悟道:“怪道日前有好几起常州人来寺中求买,说是府里要,我们不卖与他。直到今日,却生下这个计较,陷我师父,强来索取。罢了,既是如此,取了来就是。”
辨悟星夜赶到寺中,取了经卷,复到常州,递进太守府。太守见说取得《金刚经》,道是宝物到了,合衙眷属多来争看。太守本不在行,只道千金之物,必是怎地庄严。打开包时,看见零零落落,纸色晦黑,先不像意。揭开细看字迹,见无个起首,没头没脑。看了一会,认有细字号数,仔细再看,却原来是第二页起的。太守大笑道:“凡事不可虚慕名,虽是古迹,也须得完全才好。今是不全之书,头一页就无了,成得甚用?空费了许多心机,难为这个和尚坐了这几日监,岂不冤枉!”内眷们见这经卷既没甚么好看,又听得说和尚坐监,一齐撺掇,叫还了经卷,放了和尚。太守也想道没甚紧要,仍旧发与原差,给还本主。
住持回到下处,与辨悟道:“遭此一场横祸!今幸得无事。只是适才听见说经上没了头页,不完全,故此肯还。我想此经怎的不完全?”辨悟才把前日太湖中众人索看,风卷去头页之事,说了一遍,住持道:“此天意也!若是风不吹去首页,此经今日必然被留,非复我山门所有了。如今虽是缺了一页,后边名迹还在,仍旧归吾寺宝藏。”喜喜欢欢,师徒雇了一个船,同回苏州来。
将到枫桥,天已昏黑,忽然风雨大作,不辨路径。远远望去,一道火光烛天,叫船家对着亮处摇去。看看至近,却是草舍内一盏灯火明亮,听得有木鱼声。辨悟踱上去,叩门投宿。
门还未关,推将进去,却是一个老者靠着桌子诵经。见是个僧家,忙起身叙了礼。随即打个纸捻儿,蘸蘸油点着了,照得满屋明亮。辨悟偶然抬头带眼见壁间一幅字纸粘着,无心一看,吃了一惊,大叫道:“怪哉!”老者问道:“师父见此纸,为何大惊小怪?”辨悟道:“此话甚长!小舟中还有师父在内,待小僧将师父接来,然后再来奉告。”
辨悟未到船上,便先叫住持道:“师父快起来!不但投着主人,且有奇事了!”住持道:“有何奇事?”辨悟道:“师父且到里面见了主人,请看一件物事。”住持同了辨悟走进门来,与主人相见了。辨悟拿了灯,走到壁间,指着那一幅字纸道:“师父可认认看。”住持抬眼一看,只见首一行是“金刚经”,第二行是“法会因由分第一”,正是白香山所书,恰乃经中之首页在湖中飘失的。
(选自拟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有删改)
相关链接:
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拟话本与话本在语言上接近市民口语,通俗易懂。另外,拟话本的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生动,极具娱乐性和趣味性;且由过去的道德说教转向娱乐教化,符合当时广大市民的欣赏习惯。
【注】法会分:经卷,文中指白乐天手写的《金刚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吴中洞庭山“非舟楫不能往来”,这让辨悟携经乘船、无法捡回被吹飞的经书首页等情节更合理。
B.应捕在逮捕住持时,告知住持“盗情事发”,住持顿时明白自己是因经书而遭受牵连,于是内心有了应对之策。
C.从柳太守发现经书残缺后的反应来看,他并不明白经书的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此前强行索取经书的懊悔。
D.本文与《促织》均通过荒诞的手法叙写超现实的故事,来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充满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以一“莽”字表现众人在听闻经书价值不菲后,不顾辨悟的意愿和个人安危,在船上强行讨取经书时的冲动与鲁莽。
B.作者善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面对住持疑问,以“还问甚么”“速随我等”的强硬回应,来表现应捕的粗暴与蛮横。
C.文中相国夫人“还经赠米”的好善与柳太守“设谋夺经”的贪婪对比鲜明,既凸显了人物形象差异,又暗含文章价值取向。
D.辨悟师徒因风雨而投宿草舍巧遇被吹飞的经页,林冲因风雪暂避山神庙才躲过暗算,二者均通过环境促成故事情节的转折。
8.在得知住持被捕的缘由后,辨悟感叹“罢了,既是如此,取了来就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句话反映了辨悟当时怎样的复杂心理。(6分)
9.相关链接介绍了拟话本小说的特点,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岁,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为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赵尧年虽少,然奇士,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昌笑曰:“尧年少,刀笔吏①耳,何至是乎!”居顷之,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坚忍伉直,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严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既行久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 ”孰视尧曰:“无以易尧。”遂拜尧为御史大夫。尧亦前有军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从击陈豨有功,封为江邑侯。
高祖崩,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昌曰:“高帝属臣赵王,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疾,不能奉诏。”太后怒,乃使使召赵相。相至,谒太后,太后骂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而不遣赵王!”昌既被征,高后使使召赵王。王果来,至长安月余,见鸩杀。昌谢病不朝见,三岁而薨,谥曰悼侯。
初,赵尧既代周昌为御史大夫,高祖崩,事惠帝终世。高后元年,怨尧前定赵王如意之画,乃抵尧罪②,以广阿侯任敖为御史大夫。 (节选自《《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材料二:
方与公谓周昌之吏赵尧年虽少,奇士,“君必异之,且代君”。昌笑曰:“尧,刀笔吏尔,何至是!”居顷之,尧说高祖为赵王置贵强相,独周昌为可。高祖用其策,尧竟代昌为御史大夫。吕后杀赵王,昌亦无能为,特谢病不朝尔。由此观之,尧特为此计代昌尔,安能为高祖谋哉!吕后怨尧为此计,亦抵尧罪。尧非特不能为高祖谋,其自为谋亦不善矣,昌谓之刀笔吏,岂诬也哉! (选自《东坡志林·人物》)
【注】①刀笔吏:主办文案的官吏;②抵尧罪:治赵尧应负的罪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
陛下所为A不乐B非以赵王C年少D而戚夫人E与吕后F有隙G备万岁之后而赵王H不能自全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才,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
B.画,计策,与《琵琶行并序》中“曲终收拨当心画”的“画”意思不同。
C.竟,最终,与《屈原列传》中“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的“竟”意思相同。
D.谢,告诉,与成语“闭门谢客”“敬谢不敏”中的“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与公提醒周昌,赵尧虽年纪尚轻,却是位奇才,将来会接替他御史大夫的职位,最终果如其所料。
B.赵尧揣摩到高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担忧赵王的安危,于是建议为赵王安排一位能让各方忌惮的丞相。
C.周昌在担任赵相期间,尽职尽责,出于对赵王安全的考虑,他多次违背吕后的旨意,阻止赵王入京。
D.赵尧和周昌都曾尽心辅佐赵王,这让吕后对二人心生怨恨,于是吕后在掌权后,便寻机将二人定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
(2)居顷之,尧说高祖为赵王置贵强相,独周昌为可。
14.在苏轼看来赵尧并不算是真心为高祖谋划。如果要反驳苏轼这一观点,你会从材料一中选取哪些内容作为支撑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夏雨
梅尧臣
林梅初弄熟,密雨闭重关。润裛①衣巾上,凉生竹树间。
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
秋雨
梅尧臣
雨后秋气早,凉归室庐清。既摧蚊蝇势,任壮蛩蝉声。
石榴坠枝熟,苍藓②缘阶生。闭门且高卧,畏向泥涂行。
【注】①裛: yì,同“浥”,沾湿;②苍藓: 青灰色苔藓。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首联紧扣标题,以“林梅初熟”点明季节,以一“密”字写出雨的特点。
B.前诗颈联从视、听的角度,写山间云雾缭绕、水声潺潺,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C.诗人留心生活细节,他注意到秋雨之后蚊蝇愈加猖獗,蝉鸣之声也愈发响亮。
D.前诗视角拓展至远山,意境开阔;后诗视角聚焦于室庐内外,场景更为集中。
16.诗人均以“雨”为创作对象,但反应的心境却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历史课上,周老师在讲民本思想的时候,引用杜牧《阿房宫赋》“ , ”这两句话,来说明六国若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能抵挡住秦国。
(2)小赵同学在冬日登上山顶,看到青山上覆盖的白雪和雪所反射的光照亮了天空,不禁吟咏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这两句话。
(3)枫叶是古代文人用来表情达意的常见意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了渲染离别的凄清氛围,在“ , ”两句中就选取了“枫叶”这一意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现代汉语最基本表达程度的手段是使用程度副词。一般情况下,程度副词放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表露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差异。例如,“这部电影很有趣”“他很愿意帮忙”,“很”在两个句子中分别放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的前面。
语言学家王力将程度副词定义为表示程度意义的副词。程度副词可以分为极量、足量和少量三类,表示极量的有“最”“极”等,表示足量的有“非常”“很”等,表示少量的有“稍微”“有点儿”等。程度意义是程度副词加在其搭佩的形容词和心理动词之上的,( )就是说形容词与心理动词是程度意义的承载者。例如,前面例子中的“有趣”“愿意”是程
度意义的承载者,“很”只是将这种程度意义标识出来。有学者认为程度意义本质上是一种量级特征,可以理解为测量工具上按照续列分布的刻度。量级特征说却实有深刻之处,( )也有难解之处。一方面,“挺”“多”这些典形的程度副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示的程度是不确定的,( )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准确的量级分析。另一方面,“有点”“有些”“稍微”“略微”这些意义相似的程度副词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量级排列。基于以上问题,目前学界认为添加程度副词是对形容词或心理动词本身加以相对差别化,其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强调程度,( )形容词程度已定,副词只是用来强调这种程度,比如“很抢手”“特别香”;二是转化程度,可以理解为程度副词有时可以把形容词的量从极量转化为足量,或者从足量转化为少量,比如将“非常干冷”变成“比较干冷”就是足量变少量。这里要说明的是,程度副词的使用要符合语境逻辑。表示极量和足量的程度副词带有强烈的肯定意味,不适用于表示推测的语境。表示少量的程度副词,不适合用于表示肯定的语境。如果使用错误,会产生语义上的冲突。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 也 但 因此 即
B. / 虽 因为 即
C. 也 但 因为 由于
D. / 虽 因此 由于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改正。(4分)
20.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中加点副词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的作业极其多,肯定写不完
B.今天的作业有点儿多,绝对写不完
C.今天的作业非常多,实在写不完
D.今天的作业稍微多了点,应该能写完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对话中加点程度副词的表达效果。(4分)
场景:甲乙相约徒步,途中看到了很多高海拔地区独有的风景。下山途中,突遇大雨,差点迷路和失温。回来之后,与朋友分享感受。
甲:这次徒步所看到的景色太美啦!途中的草甸、山顶的云海和远处的雪山让人陶醉!这是一次极棒的旅行!
乙:是挺棒的,但如果还有下次,应该提前做好攻略,带足物品,以防万一。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是否意味着提出问题就能够打开思维,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绵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答案
1. C 2. D 3. A
4.更适合印证甲段观点。理由:表格中革命史、经济史、近代化研究三个分科对洋务运动的结论不同,体现了不同分科研究同一问题时认识相去甚远的情况,与甲段“不同的分科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往往会相去甚远”的观点一致。
-5.导致研究者视野局限,忽视研究对象的整体与关联,难以全面认识问题。
-使得不同分科研究者之间缺乏沟通,自说自话,对同一问题各执一词。
-阻碍知识的贯通与新发现,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与突破。
6. A
7. A
-8.对太守设谋夺经的无奈,深知反抗无用,只能妥协。
-担忧住持安危,为救任持,不得不放弃对经书的坚守。
-对经书命运的担忧,怕经书落入太守手中遭遇不测,但又无其他办法。
-9.语言上,使用“你说张家长,我说李家短”“吆吆喝喝,磕磕撞撞”等市民口语,通俗易懂,符合拟话本语言特点。
-情节上,故事曲折生动,如经书失页、太守夺经、巧遇失页等情节,充满悬念与趣味性,符合拟话本故事性强的特点。
-教化功能上,通过相国夫人好善与太守贪婪的对比,传递善有善报、贪婪无果的观念,实现娱乐教化,符合拟话本的教化倾向。
10. B、F、G
11. D
12. D
13.(1)高祖说:“对。我考虑想这样做,但大臣中谁合适呢 ”
(2)过了不久,赵尧劝说高祖为赵王安排地位尊贵且有能力的丞相,认为只有周昌可以。
-14.赵尧提前察觉高祖对赵王安危的担忧,主动献策,体现其关注高祖的忧虑。
-赵尧推荐的周昌坚忍正直,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赵王,其计策具有实际作用。
-赵尧在高祖崩后,仍侍奉惠帝终世,并非只为取代周昌,有一定的忠诚表现。
15. C
-16.《夏雨》尾联“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体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诗人看着野鸟静默,公庭清闲,享受雨后的宁静。
-《秋雨》尾联“闭门且高卧,畏向泥涂行”,体现诗人慵懒、避世的心境,秋雨过后道路泥泞,诗人选择闭门高卧,不愿外出。
17.(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8. A
-19.“却实”改为“确实”
-“典形”改为“典型”
20. B
21.一般情况下,程度副词放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体现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差异。
-22.甲句中“极”是极量程度副词,强调徒步旅行景色美、体验好的程度,突出甲对这次旅行的高度认可。
-乙句中“挺”是程度副词,程度较“极”轻,既肯定旅行的美好,又因途中遇雨的小插曲,保留了一定的客观态度,体现乙相对平和的感受。
23.(略,需根据立意自行写作,如“提出问题是突破认知的钥匙,但需辅以探索与思考”“提出问题为思维破界奠基,实践与反思助其落地”等立意均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