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结合教材正文和《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事、兴衰历程和影响范围。
2.结合教材正文和课程材料,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3.通过学习洪秀全、陈玉成等人物事迹,体悟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热忱;分析运动失败的教训,明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需要科学理论与先进阶级引领,增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奋斗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家国情怀的历史素养。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金田起义浮雕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提问:太平天国运动为何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与一般的农民起义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文字,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初步感受和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金田起义浮雕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本课的主题——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为后面金田起义部分的学习作铺垫。
新知探究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引导学生研读分析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每段材料中的重点语句并用横线划出来,突出重点,再展示图示,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内因: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诱因:自然灾害频发。并提问:那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得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展示课件上洪秀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划出重要语句:创立拜上帝会;外出传教,发展反清势力。引导得出主观因素: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教师需提出这是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不同点:受西方思想影响。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分析得出主观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为学天国运动的过程奠定基础。
(二)金田起义
【教师活动】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观察地图,结合教材知识,尝试梳理金田起义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观察地图后,分析讨论描述金田起义的概况。
【教师活动】讲解描述金田起义的概况,对应标记课件上的地图位置。展示金田起义的图片,引导学生指出金田起义的意义。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讲解,分析讨论得出金田起义的意义。
(三)永安建制
【教师活动】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教材知识,梳理永安建制的概况。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结合教材知识,尝试梳理永安建制的概况。
【教师活动】展示永安建制概况的动画图示,结合地图圈出位置,讲解永安建制分封诸王的概况,并点出东王节制诸王的情况,引导分析出永安建制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结合永安建制的图示,思考永安建制的特点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地图与学习金田起义和永安建制的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空发展情况,初步形成历史时序观,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素养。
二、定都天京
(一)概况
【教师活动】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讲解攻克永安后的发展进程,通过动画图示和地图同步展示到1853年定都天京这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与对应地点,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时序观。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在地图上找出重要事件相关的地点。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一和材料二,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太平军从1851年创建到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提出问题:太平军进军为何如此迅速?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太平军进军如此迅速的原因。
(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活动】展示节选自《天朝田亩制度》的文字材料和书影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目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节选自《天朝田亩制度》的文字材料和书影图片,提出思考题:你认为太平天国的目的能实现吗?为什么?由此引出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后,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根据对《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和目的的学习,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得出评价:积极性、消极性和落后性。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后,得出相关评价。
(三)西征北伐
【教师活动】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结合教材讲解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1853—1856年进行的军事活动,理解西征北伐进行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的局部放大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相关路线,并得出结果。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在地图上找出相关的路线方位,并结合教材得出西征北伐的结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等事件,形成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的意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西征北伐的意义。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得出西征北伐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地图与材料,学习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西征北伐的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空发展情况,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素养与史料实证能力。
三、天京陷落
(一)天京事变
【教师活动】展示节选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的文字材料和天王府复原图,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发展盛况。教师提问: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者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得出天京事变的背景。
【学生活动】研读材料、观看图片,思考并谈谈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的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天京事变的背景和时间。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跟随天京事变的动画图示,了解天京事变的过程,分析其性质与影响。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结合图示,了解天京事变的过程,尝试分析其性质与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动画,讲解天京事变后领导集团所剩无几的情况,提出问题:朝中无将,国中无人,如何破局呢?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思考并谈谈破局之法。
(二)重振天国
【教师活动】展示洪仁玕和《资政新篇》书影图片,结合对破局之法的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后为重振天国所采取的措施:重建领导核心,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提出新的方案《资政新篇》。展示摘自《资政新篇》的材料,引导学生研读材料,分点得出《资政新篇》的具体内容,并思考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学生活动】研读材料、观看图片,尝试分析文言文材料,得出《资政新篇》的具体内容。并跟随教师的讲解,尝试发表自己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对比表格的填写。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小组合作完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对比表格的梳理与填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
(三)后期军事斗争
【教师活动】展示忠王李秀成雕塑、英王陈玉成群雕、三河古镇大捷门等图片,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在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李秀成领导太平军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斗争。展示曾国藩的图片及其文字资料,补充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主要敌人——湘军及其缔造者曾国藩。展示李鸿章图片,继续讲解李秀成在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洋枪队和李鸿章所部淮军的抵抗和反扑的史实。补充华尔洋枪队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军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的史实,同时也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势力联合镇压的情况。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军事斗争的内容。理解太平军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的史实及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势力联合镇压的情况。
(四)天京陷落
【教师活动】展示天京陷落的图示,讲解大致过程。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天京陷落的大致过程,知道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摘编自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关于太平天国的资料和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问: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材料,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画出重点语句,得出影响并总结展示课件的影响页面。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性及其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的性质。
(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李大钊关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资料和《元年正月十日(1862年2月8日)谕议政王军机大臣等》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研读材料,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画出重点语句,得出原因并总结展示失败原因的页面:主观与客观原因。再展示天京事变过程的图示,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指出失败的根本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图示,结合所学,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具体原因: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等。跟随教师的分析,知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加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与失败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腐败、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频发及拜上帝会的组织动员密切相关。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年金田起义,历经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等阶段,1856年天京事变后由盛转衰,最终在1864年天京陷落中失败;期间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体现平均主义理想却难以实施,后者具有近代化色彩但缺乏落地条件;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展现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但其失败也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