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展开想象。
3.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古筝片段
1.听音乐,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想,这段旋律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分享感受
2.出示与课题关联的插画。
师:这幅图和刚才的音乐,都和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有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解读课题
师:“鼓” 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享理解鼓字意思的方法。
4.梳理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梳理小结: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都是理解古文的好办法,今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一起学习《伯牙鼓琴》这则文言文。
5.全班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节奏。
【设计意图】用音乐与图片营造氛围,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通过课题解读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二、读通读顺,理解古文内容
1.探究文本特点,初读正音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平时读的白话文不一样,同学们先自由读2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名朗读,重点关注多音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多音字到底怎么读?谁来试一试?你是用什么方法确定读音的?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 读 shǎo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为” 读 wèi
师小结梳理:同学们,遇到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确定读音,这是个很便捷的方法,请你们在课本上标注读音。
(2)教师有节奏配乐范读。
(3)指名有节奏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2.梳理角色与线索
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故事里有哪两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最核心的事是什么?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两个主要人物,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梳理: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3.了解文化背景
播放背景短视频,简介二人身份、相遇场景。
师: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千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 “初读正音 — 梳理角色 — 了解背景”,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基本信息,为理解内容与情感铺垫基础。
三、抑扬顿挫,品悟知音情深
1.读知音相遇,品心意相通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古文,然后用上我们回顾的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结合屏幕上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篇古文每句话的意思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1)学生轻声朗读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每句话的含义。
(3)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2.读伯牙鼓琴,析知音内涵
(1)体会“知音”的核心是心意相通:伯牙鼓琴,锺子期都能听懂吗?你们知道伯牙的知音是谁了吗?你们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来?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高山的雄伟,河流的澎湃。
(3)情境朗读
师: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子期站在旁边,用心聆听,我们一起读——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那巍巍的泰山之颠,子期,读——
师:伯牙拨转琴弦,将琴再鼓,汤汤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再读——
3.读知音离世,悟悲痛绝弦
(1)体会伯牙心情
师: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有感情诵读
师:这次相遇后,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春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分享心情,并带着悲痛的心情诵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展想象翅膀,话历史时空
(1)伤感配乐升华情感
师: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堆无情的黄土,是多么悲痛欲绝呀,此时此刻,你就是伯牙,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齐读课文
师小结:失去知音,伯牙悲痛欲绝!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失去知己真是哀莫大于心死!从此,伯牙又将回到没有人能听懂他琴声的孤单中去了!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伯牙喜遇知音的喜悦,感受痛失知音的悲痛。让学生感受古文的之美,爱上学习古文。
四、拓展延伸,再悟知音之情
1.师生合作读资料袋内容
伯牙子期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你们,还感动了千千万万文人墨客,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常常提及这个动人的故事。
孟浩然在《示孟郊》中发出这样的赞叹——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有这样的感慨——
预设: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王安石在《伯牙》中留下了这样的哀叹——
预设: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2.拓展阅读
伯牙、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本古书中其他文言小故事,并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