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集中训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集中训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2024年10月01日至10月03日,太阳分别释放了两次强烈爆发。此时正值国庆假日期间,太阳也配合地放起了“大烟花”(色球层局部地区突然增亮)。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描述的“大烟花”主要( )
A. 发生在太阳内部 B. 发生在①层
C. 发生在②层 D. 发生在③层
2. 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有( )
①扬州的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 ②信鸽可能“迷失方向”
③火山喷发或地震出现概率大为提高 ④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在亚洲户外用品展上,某企业的一款太阳能烧烤炉吸引了众人围观。太阳能烧烤炉是利用反射板吸收捕捉到太阳光集热,将管内食物烤热的一种装置。它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新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假如在我国销售太阳能烧烤炉,理论上最不适合选择在( )
A. 拉萨 B. 海口 C. 成都 D. 呼和浩特
4. 下列关于人类对太阳辐射的利用,说法合理的是( )
A. 人类建设的风电站与太阳辐射有关 B. 人类开发的石油资源与太阳辐射无关
C. 太阳辐射是人类唯一的能量来源 D. 太阳能清洁且能量集中,利于开发
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 )
A. ①地层最老,形成时间早于②地层 B. ③地层形成于元古宙的主要成矿期
C. ④地层化石可用于推测寒武纪环境 D. ⑤地层形成中伴随着青藏高原隆起
6. 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 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7.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 干燥,冷热多变 B.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 湿润,森林茂密 D. 寒冷,冰雪广布
2025年7月21日,相关报道称一名为3I/ATLAS的“星际访客”造访太阳系,目前以每小时21万千米的速度飞行,正不断接近火星。该“星际访客”的起源位于银河系的“厚盘”区域,该“星际访客”表面富含水冰,预计在11月下旬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星际访客”的飞行轨迹始终( )
A. 远离银河系 B. 远离地月系 C. 位于银河系 D. 位于太阳系
9. 截至报道当天,该“星际访客”已穿过的太阳系行星轨道共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10. 该“星际访客”从进入太阳系飞行至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过程中( )
A. 表面温度不断降低 B. 质量有所减小
C. 反射的太阳光减少 D. 体积没有变化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丹麦的科学家通过分析气候卫星的数据发现,近20年来,格陵兰岛上已经有4.7万亿吨冰川融化。下图示意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1. 北极地区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①—⑥—⑧ D. ②—③—④
12. “北极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有( )
A. ①增强 B. ③不变 C. ④减弱 D. ⑥减弱
13. 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中( )
A. ①增强 B. ②减弱 C. ⑥增强 D. ⑧减弱
海陆风是指发生在沿海地区海岸附近,风向转换以一日为周期的天气现象。海口市为沿海城市,下图示意海口市某年5月10日全天整点海陆风变化(箭头为风向,长度表示风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面能正确表示海风等压面分布的是( )
A. B. C. D.
15. 该日海口市海风开始出现的时间为( )
A. 4—5点 B. 9—10点 C. 14—15点 D. 18—19点
16. 由图中风向可推知,海口市位于海南岛的( )
A. 东部 B. 西部 C. 南部 D. 北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龙岩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某日晴朗的中午,开展“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验证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温室效应。初始实验装置如图b所示(甲、乙装置除箱内气体不同外,其余均相同)。
将实验装置放置于太阳光下较长时间后,发现两个箱内的温度差异不大。兴趣小组往乙箱中加入适量沙土后,继续放置于太阳光下相同时间,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出现明显差异,甲中温度计读数较低、乙中温度计读数较高。但是,经过分析,教师认为这个结果尚无法验证实验目的。若改进甲装置,再重复前面的实验操作,比较所获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实验目的,但仍无法完全模拟温室效应。
(1)写出图a中的辐射类型:②____,③____,④____,图b实验想要模拟的是图a中的____环节(填序号)。列举两项人类生产活动中利用该大气作用所制作农业设施或采取的农业措施:____与____。
(2)请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乙箱内加入沙土后温度计读数较高的原因。
(3)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解释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原因。
(4)基于设置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指出改进甲装置的方法。说明改进后仍无法完全模拟温室效应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整流罩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飞船免受气动加热(是指物体与空气或其他气体作高速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高温气体对物体的传热过程)的影响。下图为飞船升空示意图。
(1)指出神舟十八号返回时依次经过的大气层。
(2)说出神舟十八号在④点位时所在大气层的主要特点。
(3)举例说明①②点位所在大气层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13日20时27分,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6千米。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1)指出图中甲、乙代表地震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虚线M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判断M界面名称,并说明判断依据,指出M界面的平均深度。
(3)根据上图,说出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并对比该厚度与地壳平均厚度的大小,指出是哪个地质年代的造山运动导致该厚度的差异。
(4)人们常利用人为产生的地震波进行海底油气探测,试说明这一勘探过程。
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4题答案】
【答案】3. C 4. A
【5~7题答案】
【答案】5. C 6. B 7. C
【8~10题答案】
【答案】8. C 9. D 10. B
【11~13题答案】
【答案】11. A 12. C 13. D
【14~16题答案】
【答案】14. A 15. B 16. 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太阳辐射 ②. 地面辐射 ③. 大气逆辐射 ④. ④ ⑤. 温室大棚 ⑥. 烟雾法
(2)由于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进入甲箱内的太阳短波辐射很少被箱内气体和玻璃吸收,甲箱内气体升温不明显;乙箱内加入的沙土可大量吸收进入箱内的太阳(短波)辐射,并释放长波辐射,乙箱内气体吸收长波辐射明显升温。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大气增温幅度大,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
(4)改进方法:往甲箱内加入等量沙土。
原因:密闭玻璃箱会防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增加箱内温度。因此箱内升温不全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8题答案】
【答案】(1)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以对流运动为主。
(3)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空间站、人造卫星也在此层。
【19题答案】
【答案】(1)甲为横波,乙为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乙波传播速度快于甲波。
(2)M:莫霍面;依据:横波和纵波自上而下在此界面传播速度增加;33km。
(3)青藏高原地壳厚度约为70km,该厚度更厚,受新生代造山运动影响。
(4)人工(通过炸药爆炸等方法)在海底或海面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向海底深部传输;当某区域检测到纵波波速,没有横波波速时,可推测该区域可能有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