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 教案

资源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
1.认识“返、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点)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返、苔”等4个生字,会写“返、望”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鹿柴》。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鹿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单元导读,探索自然
同学们,大自然赠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们发现了吗?我们来看到第七单元的篇章页。这单元学《古诗三首》赏大自然的美景,学《大自然的声音》听大自然的声音,学《读不完的大书》悟大自然这本书。还有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习作,围绕身边 “小事” 表达、记录想法。现在,就让我们开启这趟探索自然、感受生活的旅程吧!
2.导入古诗,读懂诗题。
(1)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指导学生读诗题。
①指导读准“柴”。
②教师范读诗题“鹿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跟读。
(2)提问:根据诗题,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预设:分别描写的景观是鹿柴、天门山、西湖。
3.初读全诗,学习字词。
(1)出示三首古诗。
点拨:《鹿柴》是五言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七言诗。(2)出示“会认字”拼音。
要求:朗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字音。
①学生自读古诗。
②教师带读“会认字”,学生跟读。
③去掉“会认字”拼音读。
二、学习《鹿柴》,感受山林美景
1.探究背景,了解诗人。
(1)同学们,“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一处胜景。辋川有二十处胜景,王维和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成《辋川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柴》就是其中的第五首。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去感受王维笔下的山林景致。
(2)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3)主要作品:《相思》《山居秋暝》等
2.品读古诗,读好古诗。
(1)出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①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小组比赛读。
④男女比赛读。
⑤全班齐读。
(2)了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
②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
3.走进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①引导理解:“空山”空阔的山林;“但”的意思是只,只是。
②点拨:第一句直接写出山的空旷;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用人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寂静。
③归纳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④提问:诗人来到山林里,看不见一个人,但是却听到了人的说话声。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山林太大了,虽然看不见人,但是说话声却能传得很远。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反衬的手法,用“不见人”来突出山林的空旷,用“人语响”来衬托山林的寂静。(以动衬静)
(2)出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①引导理解:“返景”傍晚的阳光;“复”的意思是又。
②点拨:第三、四句写夕阳余晖射入深林,斑驳的树影映照在青苔上,深林更显幽暗。
③归纳诗意: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④引导想象:诗人看到夕阳的余晖照进了深深的树林,又照在了青苔上。你们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照在青苔上,会是什么样子呢?
4.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空山幽静,人语依稀,阳光斑驳地照在青苔上。
(2)尝试背诵:结合诗句填空卡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帮助学生背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字”。“返、望、断、楚、至、岸、孤、饮、亦、欲、抹、宜 ”
2.教师指导:“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望、楚、至、岸、宜 ”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断、孤、饮、欲、抹”是左右结构的字;“亦”是独体字。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望、断、楚、孤、欲”等容易写错的字。
“望”上下部分之间紧凑。上半部分注意 “亡” 与 “月” 的穿插关系。下半部分“王”的末笔横要平直舒展,托住上半部分。
“断”左半部分的 “米” 捺变为点。右半部分 “斤” 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楚”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一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上,作为主笔的捺要写得平缓舒展。
“孤”左部 “子” 的竖钩弯度及出钩要规范,右部 “瓜” 的捺画起笔位置要准确,竖提的起笔位置不要过高,且要注意 “瓜” 不是 “爪”。“欲”左半部分 “谷” 的捺变为点。右半部分 “欠” 的横钩要短促有力,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
4.学生练写。
5.展示评价。评价要点: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整洁美观。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鹿柴》这首诗,感受到了山林的幽静之美,也体会到了诗人王维高超的写作技巧。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能去发现身边大自然的美。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鹿柴》。
(2)读完《鹿柴》后,用画笔描绘出你想象中的画面。
(3)生字词各抄写3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抹”。
2.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理解诗意与意境,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和西湖的晴雨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所学,导出新课
1.背诵检查:指名背诵《鹿柴》,全班齐背,巩固上节课内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山林的幽静,今天要跟随诗仙李白,去看一处雄奇的景色 —— 天门山。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提问:“望天门山”的望,是什么意思?
预设:“望”是“看”的意思.
(2)追问: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要写什么吗?
预设:写诗人看到的天门山景色。
(3)点拨:【天门山】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
4.探究背景,了解诗人。
(1)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望天门山》。
(2)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3)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品读《望天门山》,了解景物。
(1)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①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小组比赛读。
④男女比赛读。
⑤全班齐读。
(2)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一圈。
预设: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①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2.理解诗意,感受雄奇。
(1)出示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①引导理解:想象画面理解“中断”指空阔的山林;结合注释理解:“楚江”开、回”的意思。
②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③点拨:“断”“开”二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流不息; “回”字写出了江水翻滚回旋、变化无穷的状态,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③归纳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④指导学生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⑤提问: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 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
预设2: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
(2)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引导理解:“出”是“突出,出现”的意思。
②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zhì)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③引导思考: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④提问: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1: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预设2: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3.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1)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
(2)播放视频,联想诗句。
(3)提示:这首诗气势磅礴,要读出雄浑开阔的意境,其中“中断”“至此”要重读;后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意境。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过渡:李白笔下的天门山,是长江劈开大山的“雄壮之美”;而苏轼笔下的西湖,是晴天波光、雨天朦胧的“柔美之美”,下面,我们去看看,西湖的美和天门山有什么不一样。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3.理解诗题。
(1)提问: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思考并讨论。
预设:“饮”是喝酒的意思,说明了事件;“湖上”是指西湖,说明了地点;“初晴后雨”说明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情况。
4.探究背景,了解诗人。
(1)创作背景:诗人同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作此诗。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朗读古诗。
(1)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①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小组比赛读。
④男女比赛读。
⑤全班齐读。
(2)提示:注意多音字“抹”。
“抹”读三声时表涂抹,可组词“抹粉”;读四声时表转弯,可组词“转弯抹角”,读一声时表擦、拭,可组词“抹布”。
6.理解诗意,品味西湖美景。
(1)出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引导理解:结合注释理解“潋滟、方、空蒙、亦、奇”的意思。
②明确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③提问:你见过“潋滟”“空蒙”的景象吗?是怎样的?
出示“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图片,学生欣赏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2)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结合注释理解:“西子”的意思。
教师相机出示西施的资料: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明确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②指导理解:“总相宜”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③明确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3)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①请学生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出示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象的图片,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
预设1: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预设2:都有“自然美”。西湖的美是自然的,西施的美是天生的。
预设3:西湖不论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蒙)都很美,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
小结: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②提问: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预设2: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
7.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1)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
(2)提示:这首诗在朗读的时候要用轻柔、赞美的语气,读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1.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领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之美:通过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了长江劈开天门山的雄奇气势与动态画面,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震撼与赞叹;借助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欣赏了西湖晴天 “水光潋滟”、雨天 “山色空蒙” 的别样风姿,读懂了诗人用西施比喻西湖时,对西湖自然之美的喜爱与赞美。同时,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学会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画面的方法。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规范默写《望天门山》,要求字迹工整、格式正确、无错别字。
(3)提示默写格式:
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
第二行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
第三行开始每行写一句诗,标点符号各占一格,每行左右两边的空格要大体一致。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再小组交流诗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古诗魅力。不过,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时,部分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对“以动衬静”“比喻”等手法的妙处理解还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我会借助更多多媒体资源,如相关视频、动态画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画面,加深对古诗意境和写作手法的感悟。
第七单元 第20 课 《古诗三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