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案

资源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
1.认识“棒、血”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大、担”,会写“棒、伤”等12个字,会写“手术台、阵地”等15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斗的激烈,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交流方法。
4.能找出描写白求恩的语句,感受白求恩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斗的激烈,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重点)
2.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交流方法。(重点)
3.能找出描写白求恩的语句,感受白求恩的品质。(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棒、血”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大、担”,会写“棒、伤”等12个字,会写“手术台、阵地”等15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斗的激烈,初步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交流方法。
一、引出课题,提出疑问
1.了解故事背景,揭示课题。
(1)了解背景。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从此开始全国性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②齐会战斗:齐会战斗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春,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与晋察冀军区所属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省河间齐会地区与进犯的日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推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揭示课题:在齐会战斗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
(板书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
2.理解课题,引导质疑。
(1)全班齐读课题。
提示:“手术台”一般在医院,是安静、有序的,医生们在那里为病人进行手术治疗。“阵地”一般在战场,是危险、混乱的,需要战士们去坚守。
(2)提问:看了课题后,你能提出哪些疑问?
预设1:手术台是谁的“阵地”?
预设2:他在“阵地”上做了什么?
预设3: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呢?
3.认识白求恩。
白求恩(1890年—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因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而不幸逝世。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一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一画: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词句。
2.识记生字词。
(1)引导认读。
①出示词语:当头一 夫 丝 烟 形
片 布 架 争分
②学生自读。
③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提示:“势”是翘舌音;“速”是平舌音;“险、帘、迅”是前鼻音;“大、担”是多音字。
(2)交流识记生字。
①“加一加”记字形。
穴+巾=帘 大+寸=夺 禾+少=秒
②“换一换”记字形。
捧——棒 消——硝 验——险
③字义理解:“迅”“速”的偏旁都是走之底,意思都与路程、走路有关。
④图片理解:出示“棒、瓦、帘”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识记。
(3)交流多音字“大”“担”。
提示:在词语中辨析多音字读音。
①“大”:“白求恩大夫”的“大”读dài,“大小”的“大”读dà。
②“担”:“担架、担当”的“担”读dān,“重担、一担米”的“担”读dàn。
③随堂小练。
他长大(dà)后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大(dài)夫。
我担(dān)心他无法挑起这个重担(dàn)。
(4)玩识字小游戏:帮助小企鹅们找到家。
3.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1)出示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读一读,同桌间交流如何理解加点词语。
(2)交流句1: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一带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点拨:联系后文描写的敌人猛烈的攻势推测:“气焰嚣张”指的是“气势逼人、态度狂妄”的意思。
(3)交流句2: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点拨:联系“镇静、淡定”等近义词,理解“镇定”表示情绪稳定、平静、不慌张的状态。
(4)交流句3: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点拨:“争分夺秒”,可以先将其拆分成“争分”和“夺秒”,理解前后两部分都是抢夺时间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分一秒都要争取的意思,表示对时间抓得很紧。
(5)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近义词理解;拆分字词等等。
4.自读反馈,交流梳理。
(1)师生合作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1939年春,齐会战斗中
地点:一座小庙里
主要人物:白求恩大夫
事件:冒着危险给伤员做手术
(2)串联词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这篇课文描写了1939年春,在齐会战斗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争分夺秒为伤员做手术,直至战斗胜利结束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了解战斗
1.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提示:用“ ”画出描写战斗激烈的词句。
2.学生交流反馈。
(1)交流句1: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点拨:“非常激烈”说明战况激烈。“陆续”指一个接一个,说明伤员众多。暗示白求恩大夫非常忙碌。
(2)交流句2: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点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从视觉的角度描述了战斗的激烈。说明手术环境特别恶劣,十分危险。
(3)交流句3: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点拨:“吼叫”和“爆炸”从从听觉的角度描述了战斗的激烈。
(4)交流句4: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点拨:“落”“烧”“扑”说明战火步步紧逼,环境万分危险。
3.引导梳理: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战斗情况的句子,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相机小结:战斗越来越激烈,手术台越来越危险。
4.试着说一说课文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点拨:白求恩做手术的小庙就处在这样激烈的战斗环境之中,环境极度危险,“手术台就是阵地”指的是手术台与阵地同样形势危急,同样需要坚守。
四、书写指导,小结课堂
1.识记会写字,指导易错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提示:“棒、伤、陆、取、秒”是左右结构;“盘、夺”是上下结构;“血、匆”是独体字;“医、迅、速”是半包围结构。
(2)带领学生书写易错字。
①“陆”:7画,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横、横、竖、竖折/竖弯、竖。
提示:左半部分的横撇弯钩要短小,竖画稍长。右半部分“击”的上横短下横长,竖画居中。
②“匆”:5画,笔顺为:撇、横折钩、撇、撇、点。
提示:上撇稍短,横折钩折笔后取斜势,末笔点要写得有力,不要遗漏这一点。
③“医”:7画,笔顺为:横、撇、横、横、撇、点、竖折/竖弯。
提示: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横后“矢”再竖折。首笔横略短,末笔竖折的横画略长。
④“夺”:6画,笔顺为:横、撇、捺、横、竖钩、点。
提示:上宽下窄。上半部分的撇、捺要写得舒展,把“寸”藏在下面。“寸”的第2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练写,教师巡堂指导。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运用多种方法识记了生字词,还交流了通过联系上下文、拆分字词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从 “硝烟滚滚”“弹片纷飞” 等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战斗的激烈,也初步明白了 “手术台就是阵地” 的含义——对白求恩来说,手术台就像战士的阵地一样,即使环境危险,也要坚守岗位、救死扶伤。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崇高的精神品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描写白求恩的语句,感受白求恩的品质。
2.进一步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过渡课堂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 1939年春,齐会战斗中
地点 一座小庙里
主要人物 白求恩大夫
事件 冒着危险给伤员做手术
当时的环境情况 硝烟滚滚 弹片纷飞不断吼叫 不断爆炸布帘烧着 火苗扑来
(2)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白求恩又是如何做的呢?聚焦词语,深入走进白求恩大夫。
二、聚焦词句,感悟品质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激烈的战斗中,白求恩是怎样做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反馈。
(1)引导:当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时,白求恩是如何工作的?
品析句1: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①引导理解:“两天两夜”说明工作时间长;“布满血丝”说明十分疲劳。
②点拨:体现了他忠于职守、不怕劳累的品质。
(2)引导:面对着滚滚的硝烟,纷飞的弹片,白求恩是怎么做的?
品析句2: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①引导学生关注“接”“取”“丢”等词语是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刻画,表现了他的沉着冷静。
②提问:在危机的情况下,依然动作敏捷,说明了什么?
预设:医术精湛。
(3)引导:敌机在不断吼叫,炮弹在不断爆炸,卫生部长也一再恳求他撤退,白求恩又是怎么说的?
品析句3: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①回顾“阵地”有着什么特点?
预设:十分危险、需要坚守、战斗不断……
②点拨:白求恩做手术的地方和阵地一样十分危险,但他毫不畏惧,体现了他坚守岗位,与战士共进退的坚定信念。
3.引导学生找一找更多描写白求恩语句。
(1)提问:当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附近,布帘烧着,火苗向他扑来时,这位勇敢的战士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点拨:“争分夺秒”说明他在和时间作斗争。
(2)追问: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白求恩在和时间作斗争?
预设: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点拨:“六十九个小时”体现出了他崇高的奉献精神。
4.结合白求恩的精神品质,说一说对课文题目“手术台就是阵地”含义的理解。
相机小结:前线阵地是战士们战斗的地方。白求恩不仅把自己看作一名医生,也把自己看作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士。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医生,他认为什么都没有救治伤员重要。因此,对他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三、朗读感悟,延续兴趣
1.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工作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
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国际主义精神。
2.课后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一借有关介绍白求恩事迹的书,加深对白求恩大夫的了解。
[教学板书]
25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况:危急→更危急→十分危急
白求恩:镇定→坚守阵地→争分夺秒
对工作认真 对同志热忱
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从质疑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内容感到好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接着,又从答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思考,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彰显出崇高的奉献精神。
第八单元 第25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