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1.认识“瓷、赵”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禁”。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讲述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并向他人介绍。[教学重难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讲述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1.图片导入。(1)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2)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个粗瓷大碗,一个普普通通的碗为什么会被收藏在博物馆呢?它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2.揭示课题,引导质疑。(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走进这一个粗瓷大碗,聆听它身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后,你能提出哪些疑问?预设1:什么是“粗瓷大碗”?预设2:这个“粗瓷大碗”和谁有关?预设3:围绕“粗瓷大碗”发生了哪些事?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让学生带着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了解历史背景及人物。(1)了解“赵一曼烈士”,出示相关资料:赵一曼,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中国共产党员,抗日民族英雄,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6月二次被俘,1936年8月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四川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了解“东北抗日联军”,出示相关资料: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在东北地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的人民武装,简称东北抗联。由于敌军残酷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抗联战士们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钳制与消灭了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识记生字词。(1)引导认读。①出示词语:搪 一曼 联 结 归 一饭病号 光 不 铁 察②学生自读。③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提示:“瓷、灶”是平舌音,“赵、束、沾、侦”是翘舌音,“缸、抗”是后鼻音,“顿、沾、侦”是前鼻音,“还、禁”是多音字。(2)交流识记生字。①“加一加、减一减”记字形。次+瓦=瓷 扌+亢=抗 火+土=灶 氵+占=沾 亻+贞=侦 速-辶=束②图片理解字义:出示“搪瓷缸、土灶、铁锅”图片。(3)交流多音字“还、禁”。提示:在词语中辨析多音字的读音。①“还”:“归还、还钱”中的“还”读huán,“还有、还是”中的“还”读hái。②“禁”:“情不自禁、不禁”中的“禁”读jīn,“禁止、禁令”中的“禁”读jìn。③随堂小练。这本故事书我还(hái)没看完,等看完就还(huán)给你。这朵花的香味太好闻了,我禁(jīn)不住凑近嗅着,旁边的提示牌上写着 “禁(jìn)止采摘”。(4)玩识字小游戏:一起来帮小松鼠拾松果吧。4.自读反馈,交流梳理。(1)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引导梳理故事脉络: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三、再读课文,感悟品质1.让学生带着“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2.学生交流反馈。(1)引导交流第2、3自然段。①提问:读第2自然段,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送碗?预设: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点拨:“送碗”体现出了赵一曼关心战士、艰苦朴素的品质。②追问:赵一曼面对送来的碗是什么态度呢?预设:“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点拨:语言描写。③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赵一曼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相机小结:赵一曼以为小通讯员从老百姓那里拿来了碗送给自己,所以坚决要求退回去。这体现了赵一曼以身作则,爱护老百姓的品质。④男女生分角色读赵一曼和小通讯员的对话。朗读指导:赵一曼的话要读出恳切和坚决的语气,小通讯员的话要读出焦急和为难的语气。(2)引导交流第7、8自然段。①提问:读第7自然段,从哪些句子、字词可以看出赵一曼关心、爱护同志?点拨:“端、走进、倒进、盛”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赵一曼悄悄倒回高粱米饭的过程,表现了赵一曼关心战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②引导思考:为什么“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点拨:神态描写,可以看出老李内心的感动,也从侧面烘托出赵一曼的高尚品质。(3)引导交流第9、10自然段。①面对小通讯员的责怪,赵一曼是怎么说的?预设: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点拨:语言描写,体现出了赵一曼的豁达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小通讯员和赵一曼的对话。朗读指导:小通讯员的话要读出着急的语气,赵一曼的话要读出轻松、幽默的语气。③组内交流:说一说从小通讯员和赵一曼的话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小通讯员的话,体现了赵一曼对战士们的关心、爱护。预设2:赵一曼的话,展现了赵一曼对战争胜利的期盼,对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憧憬。④引导思考:赵一曼的碗又“丢”了,通讯员还会帮她找一个碗吗?碗还会“丢”吗?相机小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1.引导学生借助情节梳理,讲讲这个故事。提示: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2.提问:这个大碗这么普通,为什么会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相机小结:这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是东北抗日联军团政治委员赵一曼烈士生前曾经使用过的,承载了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为他人着想、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3.总结:本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经过,赞美了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4.课后作业: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并介绍赵一曼。可以了解赵一曼成长、求学的情况,她和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一起与日伪斗争的经历,以及她牺牲时的情形。[教学板书]26* 一个粗瓷大碗总(1):一段感人的故事 赵一曼分(2~11):①送碗②还碗③用碗④丢碗[教学反思]在本次课堂中,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拨释疑,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脉络层层梳理下来,思路清晰。感悟赵一曼的品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借助关键字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展开想象,从而体会到赵一曼关心别人,爱护同志的崇高品质,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撼。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寓思想教育于情感的体验之中,通过语言引导、小组讨论、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八单元 第26课 《一个粗瓷大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