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分析本单元课文人物描写的语段,归纳以事写人的方法。
2.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品味课文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分析本单元课文人物描写,归纳以事写人的方法。
2.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性散文与传记,既是过往时代生活的珍贵印记,也是照亮我们未来人生旅途的精神丰碑。
我们曾在《藤野先生》中,感受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风范与超越民族偏见的高尚情操,也深切触摸到鲁迅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在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点滴追忆里,体味其平凡生活中的质朴、待人接物的宽厚与对对待友人的赤诚之心;在王宏甲为南仁东所作的传记中,领略科学家专注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更于《美丽的颜色》一文里,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那美丽而坚韧的灵魂光辉。
本节课,我们将一同重温这些经典篇章,梳理其匠心独运的选材方式,学习运用细节描摹刻画人物的精妙手法,并品味其风格多样的语言艺术。
二、单元重点复习
任务一:梳理课文,归纳以事写人的方法。
活动1:合作探究,梳理文章“以事写人”的事例。
本单元课文“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藤野先生,“只要留给人类更多”的鲁迅先生,终生探索星空的南仁东,对镭的样子有着热切期盼的居里夫人,这些人物的个性、思想都是通过作者对事件的描述自然地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任选一篇课文,参照示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本单元几篇课文分别是怎样选取和组合具体事件以表现人物的?
示例:
文章题目 文段 分析
美丽的颜色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回顾居里夫人艰难的工作过程,并将条件上的艰苦与精神上的满足形成对比,表现了居里夫妇献身科学、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皮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 通过描述居里夫妇在“反自然”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工作,表现了居里夫妇工作条件的恶劣,也表现出其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
小结:
《美丽的颜色》一文通过描述居里夫妇为了发现镭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并能在其中获得精神满足的事迹,表现了他们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伟大精神。
成果展示:
文章题目 文段 分析
藤野先生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 藤野先生在课堂上讲述解剖学在日本的发展历史时,展示了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为了直观的讲述这节课,携带了大量的书,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对学术的钻研精神,以小见大,体现了他治学严谨的特点。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通过藤野先生对作者讲义的细致、全面添改这一小事,体现了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个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没有这回事。” 通过藤野先生能设身处地关心作者的传统观念和思想,表现了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和高度责任感。
小结:
《藤野先生》一文,通过描述藤野先生带大量书籍上课、添改讲义、关心作者解剖实习等几件典型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情诚恳的精神品质,进而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文章题目 文段 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又做得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要再吃几个吗?” 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鲁迅先生虽然胃口不好,吃饭后要吃药,但是面对作者做的不好的荷叶饼仍然表示再吃几个,由此看出鲁迅尊重友人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写鲁迅翻书休息这一独特休息方式,表明了他对时间的珍惜。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 鲁迅亲口验证鱼丸是否新鲜,表现了他的严谨和认真,尊重孩子。
小结: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日常休息、待客、亲口验证鱼丸等几件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文章题目 文段 分析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贵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南仁东不肯放弃的脚步。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 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中,南仁东依然坚持工作,衬托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 通过写南仁东不愿吃鱼一事,表明了他全身心投入工作,连吃鱼这种小事都怕耽误时间,突出了他对工作的高度专注和忘我精神。
小结: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一文,通过记述作者典型事迹和环境衬托等方式,表现了南仁东强烈的责任感、用于担当、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活动2:总结归纳“以事写人”的方法。
请通过梳理本单元课文并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进一步归纳一些“以事写人”的方法。
点拨:
①通过选择典型事件,按照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组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记述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于平凡中凸显人物的不凡。
③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精神。
④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品质。
⑤通过描述几件看似与人物无关的事件中侧面衬托人物,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通过记述了“东京所见所闻”“仙台求学受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通过表现“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等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任务二: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作家沙汀认为,写作时“抓故事容易,找零件困难”,他所说的“零件”就是细节。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感受其表达效果。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角度,分类、汇总、增补本组同学关注的细节,共同探究细节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示例: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赏析: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使读者对藤野先生有了初步的印象,进而展现出他质朴学者的形象。
补充:
分类 语段 赏析
外貌细节描写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以学生的话语细致刻画了南仁东在“中国天眼”建设时的外貌状态,生动地表现出他为了工程顺利推进殚精竭虑、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反映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全身心投入。
神态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鲁迅先生等电车时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和的心态。
语言细节描写 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南仁东刚毅坚定的话语,表现了其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和不服输的性格特点,为后面他坚持独立自主建造“中国天眼”作了铺垫。
动作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运用“抓”“扣”“伸”“走”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极富表现力,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走路轻捷的姿态,表现了其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果敢精神。
心理细节描写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通过对作者口是心非的心理描写,表明了作者当时并未真正理解藤野先生的良苦用心。
小结:
在塑造人物时,使用外貌细节描写勾勒人物轮廓,神态细节描写传递人物情绪,语言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个性,动作细节描写彰显人物品质,心理细节描写剖析人物内心,几种描写方式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反映出人物伟大性格,使读者直观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魅力。
任务三:品味课文印象深刻的句子。
1.本单元课文中有一些句子,或看似寻常而寓有深意,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以独特的形式传达特别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请同学们品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并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加点词语暗示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
①“却只”表明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看“我”的讲义,而是别有用心。“一……就”写出信来得快,表明他们对此事蓄谋已久。
②匿名信事件表明了这些日本学生内心充满民族偏见,也表明“我”的气愤。
(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反复交代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看起来有些重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示例:
不可以删去,“两三点钟”“五点钟”“六点钟”“八点钟”“十点钟”“十二点钟”,这些具体的时间词反复出现,表现了鲁迅先生每天用于陪客人时间之长,间接表现了他平易近人、交友广泛及日常事务繁忙的特点。
(3)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句中四个“转向”所领起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顺序?表现了居里夫妇怎样的情感变化?)
示例:
四个“转向”所领起的内容之间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表现了居里夫妇从最初对发现微光的好奇,到对射线来源的探索,再到对镭这一具体物质的深入研究,最后将镭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满了热爱和珍视,表现了居里夫妇情感的逐步深化。
2.试着再找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设计问题,同学之间互问互答。
示例:
(1)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点拨:
突出了南仁东的年龄,由此赞扬了他老当益壮、不服输、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
(2)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这句话体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
体现了居里夫人的工作量之大以及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表达了对居里夫人的敬仰、爱戴之情,也暗含了女儿对母亲的心疼与体贴。
(3)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点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镭”的神秘性,以及提炼它的艰难。由此可以反映出居里夫妇发现“镭”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复习课文,梳理了文中以事写人的典型事例,归纳了以事写人的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了不同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通过品味课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想我的母亲
梁实秋
①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写过一些杂忆的文字,不曾写过我的父母,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小民女士逼我写几句话,辞不获已,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
②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③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功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④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⑤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下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⑥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的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茶碗、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
⑦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的要亲自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⑧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评剧,最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我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姊姊弟弟们陪她消遣。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三十八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1)阅读回忆性散文善于在人物描写的细节处,如动作、神态,品析人物的形象。请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品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答案示例:
(1)“把油灯吹熄”“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细心、温柔,展现了一个慈祥的母亲形象。
(2)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所以,文中选取的事例常常是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请完成下列表格。
生活的困苦 母亲的做法
① 冬夜读书,败絮取暖
扶育子女之劳 ②    。给我们塞棉被。得暇做缝缝连连的工作。
侍幼奉老之辛 ③    。熬夜侍候公婆安歇
答案示例:
①教导之劳。②百忙中,给“我们”洗澡。③早起给“我们”梳头。
(3)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请在文中任选一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示例:
“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没有座位的。足足的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公婆坐着”与“儿媳妇永远是站着的”,“不是缠足的女人”与缠足的女人形成对比,突出母亲侍候公婆的辛劳,表现母亲对长辈的孝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