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0-16 C-12 Fe-56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的目的与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
A. 在糕点包装内放置小包除氧剂 B. 向玻璃中加入氧化铅
C. 牛奶在冰箱里保存 D. 水果罐头中加入维生素C
2.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过程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九章量子计算机
打磨磁石制司南
神舟十四载人飞船发射
粮食酿醋
A. A B. B C. C D. D
3.研究一个化学反应时,往往需要关注反应的快慢、历程和涉及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于钢铁的腐蚀,减缓其腐蚀速率对人类有益
B.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每次碰撞都为有效碰撞
C. 制造蜂窝煤时加入生石灰,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
D. 为提高块状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速率,不能将盐酸换为等浓度的硫酸
4.采取下列措施对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有明显效果的是(  )
A. Na与水反应时,增加水的用量
B. Al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
C. 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时,将块状大理石改为粉末状大理石
5.中国研究人员研制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主要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整个过程实现了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B. 过程Ⅱ放出能量并生成了O-O键
C. 总反应为2H2OO2↑+2H2↑ D. 过程Ⅲ中有一种反应物含有离子键
6.下列过程都与热量变化有关,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表示CO(g)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 O2(g)=CO2(g)△H=-283.0kJ/mol
B. 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则表示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钾溶液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l)+KOH(l)= K2SO4(l)+H2O(l)△H=-57.3kJ/mol
C. 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足够的热量才能使反应发生
D. 己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则△H1<△H2
7.室温下,将1mol的CuSO4 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ΔH1,将1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ΔH2;CuSO4 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 5H2O(s)CuSO4(s)+5H2O(l),热效应为Δ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2>ΔH3 B. ΔH1<ΔH3
C. ΔH1+ΔH3=ΔH2 D. ΔH1+ΔH2>ΔH3
8.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下列证据能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Q=K
B. 体系内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C. SO2、O2、SO3同时在容器中存在
D. 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SO2,同时生成2nmolSO3
9.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特尔以表彰其对于合成氨反应机理的研究,氮气和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部分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N2(g)+3H2(g)2NH3(g)△H=-92kJ/mol
A. N2在反应过程中三键均发生断裂 B. 升高温度不能提高一段时间内NH3的产率
C. 图①→②过程吸热,图②→③过程放热 D. 反应过程中存在-NH-、-NH2等中间产物
10.若反应:2NO(g)+2CO(g) N2(g)+2CO2(g)△H=-373.4kJ mol-1(汽车尾气净化反应之一)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及时分离出CO2,使Q减小,Q<K,因此平衡正向移动
B. 及时分离出N2,使Q减小,Q<K,因此平衡正向移动
C. 降低温度,使Q减小,Q<K,因此平衡正向移动
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从而增大一段时间内的反应物转化率
11.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 zC(g),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mol/L,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再次平衡,测得A的浓度为0.8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压缩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x+y<z
C. B的转化率降低 D. C的体积分数下降
12.下列关于各图像的解释或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反应在t1时刻可能改变了压强或使用了催化剂
B. 由乙图可知,反应在m点可能达到了平衡状态
C. 由丙图可知,C点:v正>v逆
D. 由丁图可知,交点A表示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此时v正=v逆
13.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一定条件下反应:SO2(g)+NO2(g) SO3(g)+NO(g)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由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应在c点时达到平衡状态
B.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 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SO2的浓度:a点小于b点
14.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应为I2O5(s)+5CO(g) 5CO2(g)+I2(s);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I2O5固体的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O,测得CO2气体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点时,CO的转化率为20%
B. 容器内的压强保持恒定,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b点和d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b>Kd
D. 0到0.5min反应速率v(CO)=0.3mol L-1 min-1
15.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反应:2N2O5(g) 4NO2(g)+O2(g)ΔH>0。一定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通入N2O5,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s 0 500 1000 1500
c(N2O5)/(mol/L) 0.50 0.35 0.25 0.2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500s时O2的浓度为0.075mol L-1
B. 平衡后,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多
C. 平衡后,要使平衡常数增大,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
D. 1000s时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再达平衡时,0.25mol/L<c(N2O5)<0.50mol/L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因此反应热的研究对于化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100mL0.5mol 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100mL0.55mol L-1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和盐酸溶液一并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
(2)配制100mL0.55mol L-1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药匙、镊子、玻璃棒、量筒以及______、______。
(3)实验中改用80mL0.5mol L-1盐酸跟:80mL0.55mol 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测中和热数值______(填“相等”“不相等”)。反应过程中NaOH溶液的浓度为0.55mol L-1不是0.5mol L-1的原因是______。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上述试剂,所测中和热的数值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1mol 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17.Ⅰ.在一定温度下,4L恒容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气体M、气体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中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t1、t2、t3三个时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为______(填“t1”“t2”“t3”),t3后的某一时刻给体系升高温度,v(正)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平衡后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和反应前气体的压强之比是______,平衡时N的转化率为______。
Ⅱ.某学习小组利用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铁的质量(g) 铁的形态 V(H2SO4)(mL) c(H2SO4)(mol L-1) 反应前溶液的温度(℃) 金属完全消失的时间(s)
1 1.0 片状 50 0.8 20 200
2 1.0 粉状 50 0.8 20 25
3 1.0 片状 50 1.0 20 125
4 1.0 片状 50 1.0 35 50
(4)实验1、2表明_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5)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6)实验开始后,会出现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速率减慢,分析其原因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8.回答下列问题。
(1)氢能源是绿色能源,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利用甲醇与水蒸气反应可以制备氢气:CH3OH(g)+H2O(g)=CO2(g)+3H2(g)。如图是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图:
①通过图中信息可判断反应CH3OH(g)+H2O(g)=CO2(g)+3H2(g)的ΔH______(填“>”、“<”或“=”)0。
②图中路径(Ⅱ)的条件是______,路径(Ⅰ)的反应热______(填“>”、“<”或“=”)路径(Ⅱ)的反应热。
③在25℃、101kPa下,1g液态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7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以CO2与NH3为原料可合成化肥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已知:
①2NH3(g)+CO2(g)=NH2COONH4(s)ΔH=-159.5kJ mol-1
②NH2COONH4(s)=CO(NH2)2(s)+H2O(g)ΔH=+116.5kJ mol-1
③H2O(l)=H2O(g)ΔH=+44.0kJ mol-1
写出CO2与NH3合成尿素和液态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把煤作为燃料有下列两种路径:
路径I:C(s)+O2(g)=CO2(g)ΔH1<0①
路径Ⅱ:先制成水煤气:C(s)+H2O(g)=CO(g)+H2(g)ΔH2>0②
再燃烧水煤气:2CO(g)+O2(g)=2CO2(g)ΔH3<0③
2H2(g)+O2(g)=2H2O(g)ΔH4<0④
则路径I放出的热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路径Ⅱ放出的热量;ΔH1、ΔH2、ΔH3、ΔH4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
19.CO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知CO2经催化加氢可以生成多种低碳有机物。
Ⅰ.CO2(g)+3H2(g)=CH3OH(g)+H2O(g)ΔH1=-49.5kJ/mol
Ⅱ.CO2(g)+H2(g) CO(g)+H2O(g)ΔH2=+40.9kJ/mol
Ⅲ.CO(g)+2H2(g) CH3OH(g)ΔH3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在______(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条件下能够自发进行。
(2)反应Ⅲ的ΔH3=______。
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Ⅰ,测得CO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3)5min内,v(H2)=______;
(4)10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______(填一种方法即可)。
(5)在一绝热且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Ⅱ,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B.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C.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断裂1mol H—H键同时断裂2mol O—H键
(6)已知一定温度下按照起始比,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Ⅲ,保持总压为2MPa不变,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50%,则该条件下用平衡体系中各气体分压表示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p=______M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Kp,各气体分压=总压×平衡体系中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
(7)C2H6(g)+2CO2(g) 4CO(g)+3H2(g)ΔH=+430kJ/mol,在四种不同条件的容器中发生该反应,起始时只充入C2H6和CO2,若初始温度、容器容积、压强和反应物用量均相同,则CO2的平衡转化率最高的是______(填字母)。
A.恒温恒容容器
B.恒容绝热容器
C.恒压绝热容器
D.恒温恒压容器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1)搅拌使溶液快速混合,充分反应;保温、隔热或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 1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 相等;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不相等;
(4) ΔH1=ΔH2<ΔH3
17.【答案】(1)2N(g) M(g);
(2)t3;增大;
(3) 7:10;75%(或0.75);
(4)物质的形态(或固体的表面积);
(5)实验3和实验4(或实验3、4或3,4);
(6铁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开始时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随硫酸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18.【答案】(1) ①>; ②使用催化剂;=;
③CH3OH(l)+O2(g)= CO2(g)+2H2O(l) ΔH=-726.4 kJ mol-1;
(2) 2NH3(g)+CO2(g)=CO(NH2)2(s)+H2O(l) ΔH=-87.0 kJ mol-1;
(3) 等于;ΔH1=ΔH2+(ΔH3+ΔH4)
19.【答案】(1)低温; (2)-90.4 kJ mol-1; (3)0.24 mol L-1 min -1;
(4)将甲醇或水蒸气液化分离; (5) CD;
(6) 或 0.5625; (7) D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