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 分。
1.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
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集散于江淮。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手工业生产发达 D.大运河沟通南北
2.制作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如图的示意图推断“?”处应填(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如果把唐朝的兴衰过程看做一个抛物线形状(如图所示),那么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唐蕃会盟
4.如图所示内容是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同流行语。导致这一时期流行语发生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澶渊之盟”的签订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5.宋朝庆历以后,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到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在位时期)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
不充沛,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的景象。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王安石变法 B.重文轻武政策 C.澶渊之盟 D.设立转运使
6.下面材料是对宋朝两位英雄人物的描述,这两位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共同品质是( )
第 1页,共 8页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 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正气歌》。
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 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严词拒绝。刑场上,他面南
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而拜,从容就义。
A.乐观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勇于创新精神
7.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论》中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
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
化。”此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B.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C.中国古代发达的中外交通 D.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学艺术
8.元朝将吐蕃地区直辖于宣政院,并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来加强治理,执行了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
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可见,元朝时( )
A.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国 B.国家疆域达到了顶峰
C.边疆治理得到了加强 D.行政建制趋向于完备
9.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制作思维导图有助于理解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其空白处应为(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三司” C.推行“八股文” D.设立锦衣卫
10.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驻兵之后,命人编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并迁移大量闽南人到
台湾,允许当地人通过科举入仕为官。这些措施( )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消除了民族发展差异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
11.某班学生在总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时绘制了示意图(见图),图中空白处最适合填上的内容
是( )
第 2页,共 8页
A.发展商品经济 B.兴修水利工程 C.手工工场出现 D.商帮大量出现
12.“京剧正是循勃兴花部之俗并有所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它虽认真吸取昆曲成就,但力避其雅,唱词浅白、
音乐简明、表演生动而火爆,更重要的是反映着更普遍民众的心声。”由此可见,京剧的兴盛得益于( )
A.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B.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C.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D.迎合广大民众的需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6 分。
13.【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
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
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西夏文字是参照汉字“六书”理
契丹本无文纪,惟刻木为信,汉人论、运用合成造字法所创造的表
元朝官印使用官方的八思巴文,
陷番(指契丹)者,以隶书之半加意文字。在 6000余个西夏文字中
但一律用篆体形式刻制。
减,撰为胡书(契丹字)。 有 400余个汉语借词。
—一摘编自《元国书官印汇释》
——摘编自《五代会要》 ——摘编自《西夏文字的字形结
构组合形式与造字方法》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
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
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
(2)依据材料二,概括契丹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在创制或使用方面的共同特点,并指出中华文化得以不断
丰富和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看法。
14.【粮食安全】
材料一:中国古代隋唐至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一览表
第 3页,共 8页
时期或时间 隋唐 宋辽西夏(1100年) 明朝(1600年) 清朝(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
6.42 7.2 10.7 10.5
亩)
粮食亩产(市斤)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注:“140/343”和“155/337”中的 140、155指北方粮食亩产量,343、337指南方粮食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坷(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
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
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
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
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
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
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至清朝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15.【体育承载历史】
材料一:下面是唐代马球竞技概况。
群体 竞技活动
唐太宗喜欢观看西蕃人(胡人)打马球。
帝王
吐蕃迎娶金城公主时,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与吐蕃进行马球友谊赛,唐朝取胜。
进士 新科进士刘覃跨马打球,从武将手中抢回球场。
妇女 “聚女骑驴击球,制(制作)钏驴鞍,及诸服用。”
材料二:清帝每年(在木兰围场)举行的秋猎,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演习,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娱乐消遣,
而主要是使人练习骑射,达到练武的目的,提高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每次围猎结束,
全体在野外摆上所猎野味,点起堆堆篝火举行野宴,并观看马技等体育表演。到木兰行围结束,全体回到
第 4页,共 8页
避暑山庄,要举行更隆重更盛大的盛宴。……清帝和随从官员以及各族首领、蒙古王公等齐集一堂举行庆
功宴,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宾,皇帝对有功人员还要论功行赏。
——摘编自徐素卿《访避暑山庄话体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马球竞技反映出的时代风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皇帝举行秋猎的意义。
16.【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唐高祖武德五年( 622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籍贯分布统
计表(部分)
第一组 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明清 教育发展
北方 40 6 28 0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17 69
第二组 人口分布
北宋经济重心的转移在民族地区……具体表现在社会治理的汉化、经济
往来的礼邦化等方面。……生活化反映在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
比如北方宫廷菜肴普遍被民众接受。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写照最显著的表
第三组 现是少数民族社会管理日渐规范化、体系化,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交往
周边少数民族效仿北宋互市在边疆地区设立茶马道,通过与北宋政府的
谈判,少数民族在经济往来中日益礼邦化,推动了中国边疆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高欣、刘良《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按照示例,在第一、二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
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民族交往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方面有所汉化,同时推动
了边疆贸易的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程度
第 5页,共 8页
不断加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研究结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 6页,共 8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A
6.C
7.A
8.C
9.C
10.C
11.B
12.D
13.【小题 1】开明的民族政策。
【小题 2】共同特点:都借鉴了汉字的相关元素(或都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原因: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
合与相互学习。
【小题 3】唐朝属于第三种模式;元朝属于第二种模式。看法: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往
来、相互学习、融合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等
14.【小题 1】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隋到明朝耕地面积增加,清朝稍有减少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粮食亩产有所提高(从隋到清整体上升)。总产量不断增加(隋至清总产量持续增长,清朝虽耕地面积略
减但因多种因素仍有较高产量)。南方粮食亩产逐渐超过北方且差距逐渐拉大(从材料中南北亩产数据变
化可看出)。
【小题 2】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和兴建许多圩田及其他水利设施。劝谕百姓种植北方作物,推广占城稻。
【小题 3】表现:作物品种增加,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多种经营方式推广,棉、
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影响:积极影响:高产作物的引进
和多种经营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农产品的商品
第 7页,共 8页
化程度提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间流通和长途贩运。多种经营的发展,丰富了
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消极影响:过度开
垦土地以满足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15.【小题 1】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民族交往交融;社会充满活力;科举制下进士的尚武精神;妇女有一
定的社会地位和自由。
【小题 2】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清王朝统治;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展示皇家威严;丰富
宫廷及贵族生活
16.研究角度:教育发展。研究思路:通过对唐至清状元籍贯分布情况的梳理,结合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
分析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在地域上的变化趋势及背后原因。研究结论:从唐至清状元籍贯分布来看,唐代北
方状元数量远超南方,这是因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北方文化教育发展底蕴深厚,占据优势;宋
代及以后,南方状元逐渐增多并在明清时期大幅超过北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繁荣为教育
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文化教育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教育发展的地
域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反映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随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变
迁特征。
第 8页,共 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