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类文阅读-20古诗三首
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a):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1.下列选项中,对诗中“山深浅”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山的大小。 B.山路的远近。
C.山路的宽窄。 D.指山的深浅程度。
2.“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两句从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 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 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 角度描写。
3.请将“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翻译成白话文:

4.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它精妙在哪里呢?
5.本诗前两句,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你还知道写“景”的诗句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1.解释词语。
半轮秋: 影: 发:
2.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词是 。
3.诗中用到了五个地名,它们是 、 、 、 、 。
4.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你还知道李白的其他诗吗?请写出一首。
类文阅读-21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节选)
去年暑假,我回到故乡。那里山明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晨曦(xī)初露,整个村子被一层轻轻的薄雾笼罩着,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鹤立鸡群;还有的连冒出水面的勇气也没有,只是静静地躲在流淌着淡淡碧光的水池中。我觉得进入了蓬莱仙境,四处鸟语花香。幸福的一天由大自然的美景拉开了序幕。
来到村后面的小山,只见青树绿蔓,草盛花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蜜蜂从睡梦中醒来,“嘤(yīng)嘤嗡(wēng)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蝴蝶展开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绿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儿在追逐嬉戏,追蜜蜂,捕蝴蝶,采鲜花……你争我抢,玩得不亦乐乎,欢乐的声音在天空中飘荡。
再向前走了一会儿,我听到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抬头一望,只见画眉、杜鹃在树上跳来跳去,真快乐啊!这真是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还没有欣赏完,一阵“哗哗”的流水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哇,大自然真会妙手点睛!我赶快顺着水声向小林走去,原来这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粒粒可数,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啊!大自然又为我们演奏了一曲迷人的乐章。
1.解释词语。
(1)生机勃勃:
(2)天真无邪:
2.“鹤立鸡群”的字面意思是 。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 )
A.一个人的才能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B.一个人的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C.一个人的声音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3.从“有的……有的……有的……”可以看出,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再仿写一句。
4.你在大自然中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呢?
听 雨
雨,我是极为讨厌的。可是,此时此刻,我又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听雨。
雨点轻盈地落在屋顶上,慢慢地滑落到边缘,变成了一串晶莹剔透的珠子。渐渐地,珠子滴落在草叶上。
我坐在窗边,窗口正对着一条小街。这时,街上已经没有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了,只是偶尔有一两朵格外醒目的伞花留下匆匆掠过的背影,消(融 溶)在雨中,把雨点染成彩色。
我闭上双眼,古老的瓦片是雨滴(嘻 嬉)戏的天地。它们在屋顶上跳跃着,就像一串串时高时低的音符,流光溢彩一般。
小街寂静无声,我不再讨厌雨了。一(颗颗 棵棵)纯洁透亮的水珠渗进青石板上的石缝里,也许石板上的小坑就是它们的杰作吧。
雨点又变得无声无息,汇成一条小河。
雨越下越大,密布的雨点形成了密不透风的雨帘,各种景色变得朦胧,不一会儿就消失了。仿佛这里是雨的世界,雨点齐(唰唰 刷刷)地打在屋顶上,听着听着,好像是一曲(合 和)谐美妙的音乐。
雨和风的配合恰到好处,美妙的旋律在雨的世界荡漾。
我用心(聆 怜)听那妙不可言的旋律,我仿佛已经听懂了雨的心声……
1.从文中括号中选择正确的字,画“√”。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 ( )
(2)没有声音和气息,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 )
(3)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 )
3.文章结尾,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 B.表示沉默的省略。
C.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 D.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作者一开始讨厌雨,后来又不再讨厌了呢?
类文阅读-22读不完的大书
大自然的智慧
①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的一部分而已。
②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suì)、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③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人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人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人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④这样看来,人类就只是宇宙肌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1.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星空 ( )的艺术品 ( )的生命
2.用简要的语言分析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第④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应该顺应大自然而不是去征服大自然,因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B.人类富有智慧是因为人类会思维,能理解,有意识,这是大自然所不能企及的。
C.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在思维也就是大自然在思维。
D.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和——( ) 寒冷——( ) 差异——( )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半圆秋月 月光 出发 2.半轮
3.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4.半圆的秋月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参考答案
1.(1)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2)形容儿童心地单纯善良,直率而不虚伪。
2.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 C
3.排比 示例:天上的云彩变化多端,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兔,有的像小羊。
4.示例:我在大自然中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是,人们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在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
参考答案
1.B 2.触觉 视觉 听觉
3.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4.“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5.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参考答案
1.融 嬉 颗颗 刷刷 和 聆
2.(1)流光溢彩 (2)无声无息 (3)人来人往
3.D
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雨滴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染力。
5.因为雨影响了作者的出行,所以作者讨厌雨。后来作者被雨滴的美、雨声的美感染了,所以不再讨厌雨了。
参考答案
1.高深莫测 精彩绝伦 丰富多彩
2.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大自然懂得美学原则和规律,是人类不能胜任的。
3.用比喻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告诉我们要像保护我们自己一样保护大自然。
4.B
参考答案
1.示例:温暖 严寒 差别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3.(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
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