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六单元排查检测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 (2024北京西城期末)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 )A. 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B. 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C. 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D. 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解析】据材料可知,发现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是扁鹊派的文献,对于研究扁鹊及其学派的医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则直接展示了古代中医针灸的经络理论和实际操作,这为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将这两类文物和文献进行对照,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针灸的历史和发展轨迹,故选A项。A2. 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他曾做过实验,对出现与人类癫痫病患者同样症状的山羊头部进行研究,发现山羊头部“充满了液体与恶臭,证明了疾病而非神明是损害身体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古希腊人( )A. 已经完全摆脱了神灵崇拜B. 尝试通过实验解释疾病的发生C. 疾病和宗教已经脱离关系D. 理性思维占据了当时主导地位【解析】通过实验解释疾病,与材料中“他曾做过实验”“证明了疾病而非神明是损害身体的罪魁祸首”相符,故选B项。B3. (2025厦门期末)下表所示为《晋书·五行志》所载灾异指向及其次数的统计情况。此类灾异书写( )灾异指向 君王失德 权臣外戚 外寇战事 女主干政次数 111 126 26 10A. 有稳定统治秩序的导向 B. 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弱化C. 是门阀士族政治的产物 D. 折射出三教融合的趋势A【解析】将灾异与可能影响统治稳定的因素相联系,对君主起到提醒其实行德政的作用,对群臣、外戚等势力起到行为约束作用,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目的,故选A项;这种灾异书写并非反映君主权力的弱化,相反,它是通过灾异对君主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君主改进治理,有利于强化统治,排除B项;灾异政治化解读早于门阀士族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中灾异书写将人事与统治秩序方面相关联,出于政治需要,无儒、佛、道思想方面相关内容,排除D项。4. (2025南宁期末)北宋建立后,作为南疆门户的岭南因瘴病多发给北宋经略岭南带来严峻挑战。朝廷发布诏令要求岭南各州、府仿太医局的教学模式,招收本地生徒习医,考试合格可补为地方医官。政府还特许岭南民间自造服药酒,以御烟瘴。这些举措( )A. 彻底解决了岭南瘴病多发问题 B. 体现了北宋因地制宜的治理方针C. 使岭南与中原实现一体化管理 D. 导致北宋地方治理财政负担加剧【解析】这些措施是根据岭南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的,体现了北宋因地制宜的治理方针,故选B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些举措主要是关于医疗方面应对岭南特殊环境的,与一体化管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培养本地医官需要朝廷投入大量资金等会增加财政支出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B5. (2025泰安期末)据记载,北宋可能已出现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术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牛痘接种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术能有效治疗天花B. 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术消灭了天花C.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基础D. 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医疗技术发展D【解析】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传播到西方,与西方医学交流融合,推动了世界医疗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并非治疗天花,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痘接种术只是预防天花,并没有消灭天花,“消灭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医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说其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基础,排除C项。6.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暴发情况。据此分析,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解析】自东汉到明清,有疫情的年份和疫情暴发的频率都呈现出增加趋势,明清时期与东汉、三国与南北朝时期相比,人口增长较为明显,人口的增加和流动在疫病防治水平相对较差的古代是疫病暴发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朝代 统治时间 有疫情的年份 暴发频率(次/年)东汉 195 20 0.103三国至南北朝 368 40 0.109明朝 275 118 0.429清朝 267 134 0.502A. 自然物候异常 B. 政府防疫能力有限C. 朝代更迭动荡 D. 人口的增加与流动D7. (2024邯郸期中)《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价值是( )A. 论证波斯的医学起源 B. 证明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C. 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 D. 论证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解析】伊利汗国曾主编中医药学著作,体现当时中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状况,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伊两国存在医学文化的交流,但未涉及波斯的医学起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交流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播,且材料未涉及中医学在丝路沿线流传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伊两国的医学文化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还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故无法论证选项结论,排除D项。C8.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致使“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情殊可悯”。由此可知当时( )A. 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 B. 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C. 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D. 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解析】据材料“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道光年间,因为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致使疫病发生后,贫民没有药剂,因病致死者非常多,故选A项。A9. (2025深圳期末)近代英国城市出现了慈善药房,药房主要提供门诊护理、医疗咨询及家庭探访服务,为英国下层民众改善健康状况提供了支持。慈善药房的出现( )A. 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B. 体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C. 标志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形成 D. 表明“福利国家”建立【解析】慈善药房提供的服务直接关联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通过为下层民众提供医疗咨询和护理服务,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故选A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多个方面,而慈善药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排除B项;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需要更全面的制度、设施和服务支持,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A10. 下列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在预防医学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 )时间 措施1831年 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统筹霍乱疫情防控1841年 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1848年 颁布《公共卫生法》1850年 成立国家卫生总局A. 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B. 完善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C. 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D. 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D【解析】工业革命后,英国采取了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免费实施疫苗接种、颁布《公共卫生法》以及成立国家卫生总局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都表明英国政府在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故选D项;材料中的做法不仅仅是针对城市化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范畴,排除B项;C项只能反映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11. (2025淄博期末)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 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B. 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C.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D. 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C【解析】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疾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促使各国开始意识到国际合作在卫生防疫方面的重要性。从区域性的卫生大会到全球性的世界卫生组织,这一转变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公共卫生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故选C项;不是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且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B项;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没有关系,排除D项。12.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 B. 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C. 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 D. 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解析】西方医学在中国大城市的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中西医并存,材料中没有近代科学不断发展的数据,“结合成为趋势”的说法也没有依据,排除A、C两项;材料描述西医在大城市逐渐被认可,据此不能得出“主流”,且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B13. (2024洛阳期末)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幅卫生运动宣传画。该画作( )A. 旨在倡导民众提升卫生意识 B. 推动了现代卫生体系建立C. 彰显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A【解析】由宣传画可以看出,画面中涉及成年男女和少年儿童,这代表了广大民众,后面有一个医护人员在进行消杀,画面中的文字“把爱国卫生运动推向新高潮”“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都说明该画作旨在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故选A项;现代卫生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以来,排除B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单凭一幅卫生运动宣传画,并没有相关的行动,不能得出D项结论。14. (2025泰安期末)1953年10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解析】材料反映卫生部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农村卫生工作,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为“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做好保障,故选D项;1953年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政策重点转向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反映的不仅是工矿卫生,还包括城市、农村卫生,排除B项;“开始兴起”表述有误,且材料反映政策重心在工矿和城市,排除C项。D15. (2025东莞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了一批不脱离生产的医务人员,他们半农半医,农民亲切称之为“赤脚医生”。农民有了小病小伤就由“赤脚医生”治疗,“赤脚医生”还负责组织除“四害”、做疫情报告、卫生宣传等工作。据此可知,“赤脚医生”( )A. 弥补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不足 B. 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体系C. 使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 D. 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水平【解析】乡村赤脚医生深入基层,使得以政府为后盾的合作医疗也逐渐推广,有利于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故选A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很难在乡村医疗中大量投入资金,排除C项;基础医学研究需要接受过专业学习的科技人才,排除D项。A16. (2024天津期末)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A. 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B. 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D. 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A【解析】据材料信息,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而非洲、东南亚、南亚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医疗质量水平较低。这明显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医疗质量程度的影响,即经济越发达,医疗质量往往越高,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医疗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重点突出了世界各区域的医疗水平的对比,排除C项;D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17. (2025重庆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元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兴融合儒、道、佛于一炉的“理学”,理论研究之风日盛,逐渐影响到中医学界;加之金元时期,各民族医药学交流融合,以及战争频繁导致疾疫流行,向医药学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促进了医学家们从不同侧面,探索人体奥秘和疾病防治问题。同时,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思潮影响下,更多知识分子或自觉改儒学医,或有因仕途不通而从事医学研究。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或由于地域、气候、岁时、民族之差异,或因疾病疫病等因素,他们对前人的医学理论提出评论,倡导各自的学术思想,形成学术争鸣。——摘编自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材料二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中医药学发展与传播的原因。(8分)答案:理学发展、学术争鸣引导人们探究自身,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许多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推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各民族医药学的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进步;战争荒乱、疾病流行的社会现实,迫使人们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应用与传播;造纸、印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为中医学著作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和普及的可能。(任答四点,8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2分)答案:不同:日本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医德与医疗实践。(2分)欧洲人注重扩展视野,用于科学及理论研究,属于博物学范畴。(2分)原因:文化背景角度,日本和中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更容易接受中医药,能够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医学价值。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与习惯,与东方存在差异。历史渊源角度,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和学者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建立了深厚的学术联系。而欧洲则主要通过传教士等人员来华搜集资料,交流方式相对较为间接和有限,导致欧洲人对中医药的理解有限。医学认识角度,日本的医学体系受中医的影响深,中医药在日本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欧洲的医学体系则主要基于古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与中医药存在较大的差异。(任意两个角度8分)18. (2025洛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摘编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设施匮乏,传染疫病流行,民众健康水平较低,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更新劳动力、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卫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被上升到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主管机构设置上予以配合。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摘编自李洁《新时代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促进全民健康》(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8分)答案:背景:西学东渐和传教士的推动;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和西医学校的建立;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开明人士对西医的大力提倡;西医在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任答四点,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答案:影响: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科学的卫生观念的传播,部分实现了“移风易俗”;振奋了国民精神,增强了国民体质,有利于经济建设的进行。(任答四点,8分)谢谢观赏第六单元排查检测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 (2024北京西城期末)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 )A. 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B. 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C. 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D. 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答案】 A【解析】据材料可知,发现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是扁鹊派的文献,对于研究扁鹊及其学派的医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则直接展示了古代中医针灸的经络理论和实际操作,这为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将这两类文物和文献进行对照,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针灸的历史和发展轨迹,故选A项。2. 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他曾做过实验,对出现与人类癫痫病患者同样症状的山羊头部进行研究,发现山羊头部“充满了液体与恶臭,证明了疾病而非神明是损害身体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古希腊人 ( )A. 已经完全摆脱了神灵崇拜B. 尝试通过实验解释疾病的发生C. 疾病和宗教已经脱离关系D. 理性思维占据了当时主导地位【答案】 B【解析】通过实验解释疾病,与材料中“他曾做过实验”“证明了疾病而非神明是损害身体的罪魁祸首”相符,故选B项。3. (2025厦门期末)下表所示为《晋书·五行志》所载灾异指向及其次数的统计情况。此类灾异书写( )灾异指向 君王失德 权臣外戚 外寇战事 女主干政次数 111 126 26 10A. 有稳定统治秩序的导向B. 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弱化C. 是门阀士族政治的产物D. 折射出三教融合的趋势【答案】 A【解析】将灾异与可能影响统治稳定的因素相联系,对君主起到提醒其实行德政的作用,对群臣、外戚等势力起到行为约束作用,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目的,故选A项;这种灾异书写并非反映君主权力的弱化,相反,它是通过灾异对君主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君主改进治理,有利于强化统治,排除B项;灾异政治化解读早于门阀士族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中灾异书写将人事与统治秩序方面相关联,出于政治需要,无儒、佛、道思想方面相关内容,排除D项。4. (2025南宁期末)北宋建立后,作为南疆门户的岭南因瘴病多发给北宋经略岭南带来严峻挑战。朝廷发布诏令要求岭南各州、府仿太医局的教学模式,招收本地生徒习医,考试合格可补为地方医官。政府还特许岭南民间自造服药酒,以御烟瘴。这些举措( )A. 彻底解决了岭南瘴病多发问题B. 体现了北宋因地制宜的治理方针C. 使岭南与中原实现一体化管理D. 导致北宋地方治理财政负担加剧【答案】 B【解析】这些措施是根据岭南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的,体现了北宋因地制宜的治理方针,故选B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些举措主要是关于医疗方面应对岭南特殊环境的,与一体化管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培养本地医官需要朝廷投入大量资金等会增加财政支出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5. (2025泰安期末)据记载,北宋可能已出现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术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牛痘接种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术能有效治疗天花B. 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术消灭了天花C.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基础D. 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医疗技术发展【答案】 D【解析】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传播到西方,与西方医学交流融合,推动了世界医疗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并非治疗天花,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痘接种术只是预防天花,并没有消灭天花,“消灭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医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说其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基础,排除C项。6.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暴发情况。据此分析,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朝代 统治时间 有疫情的年份 暴发频率(次/年)东汉 195 20 0.103三国至南北朝 368 40 0.109明朝 275 118 0.429清朝 267 134 0.502A. 自然物候异常 B. 政府防疫能力有限C. 朝代更迭动荡 D. 人口的增加与流动【答案】 D【解析】自东汉到明清,有疫情的年份和疫情暴发的频率都呈现出增加趋势,明清时期与东汉、三国与南北朝时期相比,人口增长较为明显,人口的增加和流动在疫病防治水平相对较差的古代是疫病暴发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7. (2024邯郸期中)《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价值是( )A. 论证波斯的医学起源B. 证明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C. 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D. 论证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答案】 C【解析】伊利汗国曾主编中医药学著作,体现当时中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状况,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伊两国存在医学文化的交流,但未涉及波斯的医学起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交流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播,且材料未涉及中医学在丝路沿线流传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伊两国的医学文化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还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故无法论证选项结论,排除D项。8.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致使“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情殊可悯”。由此可知当时( )A. 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B. 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C. 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D. 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答案】 A【解析】据材料“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道光年间,因为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致使疫病发生后,贫民没有药剂,因病致死者非常多,故选A项。9. (2025深圳期末)近代英国城市出现了慈善药房,药房主要提供门诊护理、医疗咨询及家庭探访服务,为英国下层民众改善健康状况提供了支持。慈善药房的出现( )A. 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B. 体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C. 标志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形成D. 表明“福利国家”建立【答案】 A【解析】慈善药房提供的服务直接关联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通过为下层民众提供医疗咨询和护理服务,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故选A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多个方面,而慈善药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排除B项;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需要更全面的制度、设施和服务支持,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10. 下列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在预防医学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 )时间 措施1831年 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统筹霍乱疫情防控1841年 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1848年 颁布《公共卫生法》1850年 成立国家卫生总局A. 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B. 完善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C. 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D. 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答案】 D【解析】工业革命后,英国采取了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免费实施疫苗接种、颁布《公共卫生法》以及成立国家卫生总局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都表明英国政府在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故选D项;材料中的做法不仅仅是针对城市化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范畴,排除B项;C项只能反映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11. (2025淄博期末)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 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B. 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C.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D. 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答案】 C【解析】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疾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促使各国开始意识到国际合作在卫生防疫方面的重要性。从区域性的卫生大会到全球性的世界卫生组织,这一转变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公共卫生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故选C项;不是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且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B项;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没有关系,排除D项。12.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 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C. 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 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答案】 B【解析】西方医学在中国大城市的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中西医并存,材料中没有近代科学不断发展的数据,“结合成为趋势”的说法也没有依据,排除A、C两项;材料描述西医在大城市逐渐被认可,据此不能得出“主流”,且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13. (2024洛阳期末)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幅卫生运动宣传画。该画作( )A. 旨在倡导民众提升卫生意识B. 推动了现代卫生体系建立C. 彰显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 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答案】 A【解析】由宣传画可以看出,画面中涉及成年男女和少年儿童,这代表了广大民众,后面有一个医护人员在进行消杀,画面中的文字“把爱国卫生运动推向新高潮”“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都说明该画作旨在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故选A项;现代卫生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以来,排除B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单凭一幅卫生运动宣传画,并没有相关的行动,不能得出D项结论。14. (2025泰安期末)1953年10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D.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卫生部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农村卫生工作,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为“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做好保障,故选D项;1953年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政策重点转向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反映的不仅是工矿卫生,还包括城市、农村卫生,排除B项;“开始兴起”表述有误,且材料反映政策重心在工矿和城市,排除C项。15. (2025东莞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了一批不脱离生产的医务人员,他们半农半医,农民亲切称之为“赤脚医生”。农民有了小病小伤就由“赤脚医生”治疗,“赤脚医生”还负责组织除“四害”、做疫情报告、卫生宣传等工作。据此可知,“赤脚医生”( )A. 弥补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不足B. 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体系C. 使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D. 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水平【答案】 A【解析】乡村赤脚医生深入基层,使得以政府为后盾的合作医疗也逐渐推广,有利于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故选A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很难在乡村医疗中大量投入资金,排除C项;基础医学研究需要接受过专业学习的科技人才,排除D项。16. (2024天津期末)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A. 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B. 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D. 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而非洲、东南亚、南亚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医疗质量水平较低。这明显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医疗质量程度的影响,即经济越发达,医疗质量往往越高,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医疗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重点突出了世界各区域的医疗水平的对比,排除C项;D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17. (2025重庆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元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兴融合儒、道、佛于一炉的“理学”,理论研究之风日盛,逐渐影响到中医学界;加之金元时期,各民族医药学交流融合,以及战争频繁导致疾疫流行,向医药学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促进了医学家们从不同侧面,探索人体奥秘和疾病防治问题。同时,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思潮影响下,更多知识分子或自觉改儒学医,或有因仕途不通而从事医学研究。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或由于地域、气候、岁时、民族之差异,或因疾病疫病等因素,他们对前人的医学理论提出评论,倡导各自的学术思想,形成学术争鸣。——摘编自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材料二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中医药学发展与传播的原因。(8分)答案:理学发展、学术争鸣引导人们探究自身,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许多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推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各民族医药学的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进步;战争荒乱、疾病流行的社会现实,迫使人们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应用与传播;造纸、印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为中医学著作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和普及的可能。(任答四点,8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2分)答案:不同:日本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医德与医疗实践。(2分)欧洲人注重扩展视野,用于科学及理论研究,属于博物学范畴。(2分)原因:文化背景角度,日本和中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更容易接受中医药,能够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医学价值。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与习惯,与东方存在差异。历史渊源角度,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和学者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建立了深厚的学术联系。而欧洲则主要通过传教士等人员来华搜集资料,交流方式相对较为间接和有限,导致欧洲人对中医药的理解有限。医学认识角度,日本的医学体系受中医的影响深,中医药在日本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欧洲的医学体系则主要基于古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与中医药存在较大的差异。(任意两个角度8分)18. (2025洛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摘编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设施匮乏,传染疫病流行,民众健康水平较低,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更新劳动力、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卫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被上升到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主管机构设置上予以配合。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摘编自李洁《新时代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促进全民健康》(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8分)答案:背景:西学东渐和传教士的推动;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和西医学校的建立;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开明人士对西医的大力提倡;西医在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任答四点,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答案:影响: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科学的卫生观念的传播,部分实现了“移风易俗”;振奋了国民精神,增强了国民体质,有利于经济建设的进行。(任答四点,8分)第六单元排查检测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 (2024北京西城期末)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发现了扁鹊派的《五色脉脏论》等医书和刻有经络线的人体经穴俑。此考古成果的独特价值在于( )A. 将文物和文献对照,可研究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发展B. 发现扁鹊派的医学经典,能实证“四诊法”的疗效C. 说明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D. 取代《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古代首部药物学专著2. 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他曾做过实验,对出现与人类癫痫病患者同样症状的山羊头部进行研究,发现山羊头部“充满了液体与恶臭,证明了疾病而非神明是损害身体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古希腊人 ( )A. 已经完全摆脱了神灵崇拜B. 尝试通过实验解释疾病的发生C. 疾病和宗教已经脱离关系D. 理性思维占据了当时主导地位3. (2025厦门期末)下表所示为《晋书·五行志》所载灾异指向及其次数的统计情况。此类灾异书写( )灾异指向 君王失德 权臣外戚 外寇战事 女主干政次数 111 126 26 10A. 有稳定统治秩序的导向B. 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弱化C. 是门阀士族政治的产物D. 折射出三教融合的趋势4. (2025南宁期末)北宋建立后,作为南疆门户的岭南因瘴病多发给北宋经略岭南带来严峻挑战。朝廷发布诏令要求岭南各州、府仿太医局的教学模式,招收本地生徒习医,考试合格可补为地方医官。政府还特许岭南民间自造服药酒,以御烟瘴。这些举措( )A. 彻底解决了岭南瘴病多发问题B. 体现了北宋因地制宜的治理方针C. 使岭南与中原实现一体化管理D. 导致北宋地方治理财政负担加剧5. (2025泰安期末)据记载,北宋可能已出现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术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牛痘接种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术能有效治疗天花B. 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术消灭了天花C.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基础D. 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医疗技术发展6.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暴发情况。据此分析,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朝代 统治时间 有疫情的年份 暴发频率(次/年)东汉 195 20 0.103三国至南北朝 368 40 0.109明朝 275 118 0.429清朝 267 134 0.502A. 自然物候异常 B. 政府防疫能力有限C. 朝代更迭动荡 D. 人口的增加与流动7. (2024邯郸期中)《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价值是( )A. 论证波斯的医学起源B. 证明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C. 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D. 论证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8.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致使“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情殊可悯”。由此可知当时( )A. 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B. 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C. 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D. 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9. (2025深圳期末)近代英国城市出现了慈善药房,药房主要提供门诊护理、医疗咨询及家庭探访服务,为英国下层民众改善健康状况提供了支持。慈善药房的出现( )A. 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B. 体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C. 标志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形成D. 表明“福利国家”建立10. 下列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在预防医学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 )时间 措施1831年 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统筹霍乱疫情防控1841年 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1848年 颁布《公共卫生法》1850年 成立国家卫生总局A. 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B. 完善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C. 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D. 有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11. (2025淄博期末)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 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B. 控制了疫病的暴发和扩散C.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D. 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12.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 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C. 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 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13. (2024洛阳期末)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幅卫生运动宣传画。该画作( )A. 旨在倡导民众提升卫生意识B. 推动了现代卫生体系建立C. 彰显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 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14. (2025泰安期末)1953年10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D.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15. (2025东莞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了一批不脱离生产的医务人员,他们半农半医,农民亲切称之为“赤脚医生”。农民有了小病小伤就由“赤脚医生”治疗,“赤脚医生”还负责组织除“四害”、做疫情报告、卫生宣传等工作。据此可知,“赤脚医生”( )A. 弥补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不足B. 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体系C. 使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D. 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水平16. (2024天津期末)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A. 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B. 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D. 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17. (2025重庆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元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兴融合儒、道、佛于一炉的“理学”,理论研究之风日盛,逐渐影响到中医学界;加之金元时期,各民族医药学交流融合,以及战争频繁导致疾疫流行,向医药学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促进了医学家们从不同侧面,探索人体奥秘和疾病防治问题。同时,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思潮影响下,更多知识分子或自觉改儒学医,或有因仕途不通而从事医学研究。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或由于地域、气候、岁时、民族之差异,或因疾病疫病等因素,他们对前人的医学理论提出评论,倡导各自的学术思想,形成学术争鸣。——摘编自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材料二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中医药学发展与传播的原因。(8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认识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2分)18. (2025洛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摘编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设施匮乏,传染疫病流行,民众健康水平较低,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更新劳动力、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卫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被上升到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主管机构设置上予以配合。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摘编自李洁《新时代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促进全民健康》(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六单元排查检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