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B.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
C.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了夷洲
D.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
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属于研究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B.
C. D.
3.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3世纪前期 C.公元2世纪后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4.“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该是( )
A.2世纪30年代 B.2世纪40年代 C.3世纪30年代 D.3世纪40年代
5.三世纪末四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难以生存 D.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迁往江南
6.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A.张衡 B.祖冲之 C.刘徽 D.贾思勰
7.以下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B 230年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 晋惠帝在位时发生了“八王之乱” 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A.A B.B C.C D.D
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一个短暂统一的政权,其兴衰耐人寻味。与西晋骤灭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北民南迁 C.淝水之战 D.八王之乱
9.“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完成了北方统一
B.东晋北伐——实现了南北统一
C.八王之乱——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曹丕建魏——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
10.“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接受汉文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改变了饮食习惯
C.加剧了政权冲突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1.“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12.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逐渐得到开发 C.普遍使用耧车 D.自然条件优越
二、简答题
13.中国古代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明成果,结合七年级上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早期文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不同?这种差异与两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2)【制度变革】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在地方管理上有何不同?
(3)【民族与经济】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并说明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4.泱泱中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你最欣赏他的什么教育思想?试举一例。
(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史记》的作者是谁?它的体例是什么?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和文化。请列举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而开凿的最为著名的石窟两例。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材料题
15.在身边发现历史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粮食 蔬菜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以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长江流域:葫芦、菱角、蚕豆等
商周时期 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种杂粮南方: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多品种稻米和高产量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荠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芹等;仅《尔雅》记载的蔬菜就有20多种
两汉时期 增加了荞麦、青稞、糜子、高粱、多种豆类等 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内地
——摘编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
材料二
学派 代表人物 关于“食”的观点
墨家 ① 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译文:不穷极五味芳香的调味,不求取远方国家珍贵奇异的食物)
② 孟子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意:让黎民百姓得到温饱,能做到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
(2)根据材料二,将表格填写完整。任选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概括其关于“食”的观点,并分析该观点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 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无过多装饰。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在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经过早期的国力恢复,西汉中期整体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漆质饮食器具逐渐走向贵族化的审美风格,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此时器物开始承载权力与礼制的变化。
——摘编自颜焕《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研究与创意设计》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漆质饮食器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mò)炙”的食物。羌和貊都是少数民族。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4)根据材料四,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16.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周天子威风日薄、中原动乱之时,周边各部族纷纷向中原发展,也不断袭扰中原地区。中原各国则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因之出现了空前的部族大迁徙、大交流,从而打破了各部族之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促进了部族间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空前部族大迁徙大交流”现象出现的时期,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东汉末年以后,战乱频繁发生,不断发生移民运动。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汉族文化因此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和其他地区,并带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
——摘编自李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末年之后“移民运动”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运动”产生的影响。
(3)结合历史发展趋势,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17.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下列有关农业方面的
材料 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政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致十余钱。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3)阅读材料三、概括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B B D D C A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A
2.B
3.B
4.C
5.B
6.B
7.D
8.D
9.C
10.A
11.D
12.B
13.(1)房屋样式: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关系: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防潮;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
(2)不同:分封制下,诸侯由周天子分封,世袭罔替,拥有封地军政大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直接对中央负责,服从中央管理。
(3)措施:说汉语。影响: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14.(1)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3)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承与发展等。
15.(1)特点:种类趋向丰富;区域特征明显;吸纳外来的食材。(答出两点即可)
(2)填空:①:墨子;②:儒家。观点及思想主张:墨子倡导节制饮食,反对奢侈生活,反映他提倡节俭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温饱,不要过分盘剥人民,体现他主张实行“仁政”的思想主张。(答出一点即可)
(3)变化:由实用转变为权力与礼制的象征;从简单大气到追求繁复。原因:到了西汉中期,国力恢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4)时代特征:民族交融。
16.(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中原动荡战乱。
(2)方向:中原人口向周边地区迁徙,从长安和洛阳向四周播散,北方游牧民族则向中原迁徙。
影响: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答出两点即可)
(3)中国古代的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
17.(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4)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