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383年,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
B.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C.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史称“官渡之战”
D.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4.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这场战役的重要影响是( )
A.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B.统一北方地区 C.结束东汉统治 D.开启西晋统一
5.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建立曹魏政权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6.三国时期,“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火攻大败曹军,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孙权巩固江东统治,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益州”。这一战役的直接作用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结束东晋与前秦的对峙
D.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
7.《三国志·吴书》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 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这段史料中“夷洲”是指今天的( )
A.香港 B.福建 C.澳门 D.台湾
8.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加剧了分裂 B.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C.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D.都是大规模的陆战
9.《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一战役的影响是( )
A.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B.结束东汉末年战乱
C.统一北方地区 D.导致西晋灭亡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曲欣赏】
材料一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地摸,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国”政权的创立者分别是谁?东汉末年为何“烽火连天不休”?
【诗词赏析】
材料二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2)材料二“官渡一战挫傲军”中的“傲军”指的是谁的军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完成北方统一的主要原因。
【文学品评】
材料三 《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3)材料三描述的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局势有何影响?写出这场战役的特点。
(4)材料三中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2.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与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行,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是哪两位部落联盟的首领?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施行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目的?
(3)材料三中的“夷洲”是今天的什么地区?该材料可用于研究什么历史问题?(举一例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认识?
三、材料题
13.中国古代不同朝代通过制度创新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和度量衡,便利了全国经济交流。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内朝辅助决策,削弱丞相权力;在地方颁布“推恩令”,分解诸侯封地,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在中央设尚书台掌握实权,加强君主集权;地方推行屯田制,组织农民和士兵开垦荒地,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摘编自《三国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制度的特点,并说明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地方管理和经济领域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3)综合三则材料,总结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创新的共同目的,并列举一项三国时期的科技成就。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三国时期,“吴孙休永安二年,将守将钟离牧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险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及其支党,异种降者万余户,皆安堵如故。”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曹操实行屯田制的背景与效果,并说明屯田制对北方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国对边疆的治理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此战役影响如何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所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A B B D C D A
1.D
2.D
3.B
4.A
5.B
6.B
7.D
8.C
9.D
10.A
11.(1)魏国:曹丕。蜀汉:刘备。吴国:孙权。原因: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2)“傲军”:袁绍的军队。原因:实行屯田,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3)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4)《三国演义》是小说,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有虚构的成分;通过小说我们可以了解某些历史,但是要区分文学作品和真正的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2.(1)华夏民族的形成是各个部落融合而发展形成、多元一体。黄帝、炎帝
(2)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推恩令;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3)台湾
研究角度一: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台湾从三国时期与中国就有往来。
研究角度二:该材料可用于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发展史。
研究角度三: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中原地区为引领,不断交流融合形成的。
13.(1)特点:分工明确(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本质区别: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君任命(不得世袭),分封制下诸侯世袭。
(2)地方措施:颁布“推恩令”;经济措施: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
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共同目的: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稳定。
三国科技成就:曹魏马钧发明翻车,华佗发明“麻沸散”。
14.(1)背景:东汉末年战乱,粮食短缺。
效果:解决军粮问题,帮助曹操统一北方。
影响:恢复北方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派将领平定边疆叛乱,安抚少数民族。
特征:政权并立,局部统一;民族交融加强;江南地区开发。
15.(1)壮心:统一中国。
(2)战役: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