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富锦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素养提升检测卷八年级语文满分120分,限时120分钟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一、综合运用(12 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3 题。秋日的清晨,阳光穿过疏朗的梧桐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漫步古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墙角的爬山虎 yán 着砖缝悄然生长,带着倔强的生命力。街边老铺的木门 “吱呀” 开启,主人端出冒着热气的茶盏,茶香与桂花香在空气中______,酿成最质朴的生活滋味。抬头望去,鸽群掠过黛色屋檐,天空澄澈得如一块未经雕琢的蓝宝石。这般景致,让人抛开尘世喧嚣,内心归于______。(4 分)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加点字注音。yán( )着 倔强( )(4 分)依次填入语段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交融 宁静 B. 交融 安静 C. 交织 宁静 D. 交织 安静(4 分)下列对语段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阳光穿过疏朗的梧桐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拟人)B. 天空澄澈得如一块未经雕琢的蓝宝石。(比喻)C. 这般景致,让人抛开尘世喧嚣,内心归于宁静。(抒情)D. 墙角的爬山虎沿着砖缝悄然生长,带着倔强的生命力。(拟人)第二部分 阅读(58 分)二、现代文阅读(30 分)(一)记叙文阅读(16 分)老柿树①老家的院门前有一棵老柿树,树身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树皮皲裂如老人的手掌,枝桠遒劲地伸向天空,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听爷爷说,这树是太爷爷年轻时栽下的,如今已近百年。②每年春末,老柿树便缀满细碎的黄白色花朵,藏在嫩绿的新叶间,不细看几乎发现不了。花香清淡,引得蜜蜂嗡嗡不绝。等到花落结果,小青柿便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像一串串翠绿的玛瑙。爷爷总爱在树下摆张竹椅,摇着蒲扇给我讲过去的事:“你爹小时候,最盼的就是柿子成熟。那时粮食不够,熟了的柿子能当饭吃。”③秋霜过后,柿子终于熟透了,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枝头,映得院落暖意融融。爷爷会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摘下柿子。熟透的柿子软糯香甜,咬一口汁水直流;没熟透的就埋在谷糠里,过几天也变得甘甜。我总缠着爷爷多摘些,一部分送给邻居,一部分晒成柿饼,留着冬天慢慢吃。④后来我们搬了家,老柿树便交给邻居照看。去年深秋回去,远远就望见那抹熟悉的嫣红。邻居阿姨笑着迎出来:“这树结得可旺了,我给你们留了最好的柿子!” 走进院子,老柿树依旧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斑在地面跳动。我伸手抚摸粗糙的树干,仿佛触到了岁月的温度。⑤如今爷爷已不在,但老柿树还在。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老家的院落,守着几代人的记忆。每次想起它,心底就涌起一股温暖的乡愁。(4 分)文章围绕老柿树写了哪些往事?请简要概括。(4 分)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秋霜过后,柿子终于熟透了,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枝头,映得院落暖意融融。(4 分)结合全文,分析老柿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4 分)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二)说明文阅读(14 分)中国墨①墨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书写绘画的工具,更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②最早的墨是天然石墨,后来出现了人工制墨。汉代时,制墨技术已较为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墨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到了唐代,制墨业迎来鼎盛,以易水砚和徽州墨最为著名。明清时期,制墨工艺更加精湛,墨的品种也愈发丰富,出现了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艺术墨。③传统手工制墨工序繁杂,大致分为取烟、和料、成型、晾干、描金等步骤。取烟是制墨的关键,分为松烟、油烟等。松烟墨由松树枝干燃烧取烟制成,色泽乌润,宜于书写;油烟墨则用桐油等植物油燃烧取烟,墨色鲜亮,更适用于绘画。和料时需加入胶、麝香、冰片等辅料,既能增强墨的黏性,又能让墨香持久。④墨的品质有诸多评判标准。好墨色泽黑润,质地细腻,研出的墨汁流畅无渣,书写后字迹清晰,耐水耐光。劣质墨则色泽灰暗,质地粗糙,研墨时易结块,书写后字迹易褪色。⑤如今,随着钢笔、打印机等现代书写工具的普及,传统墨的使用场景逐渐减少,但它在书画艺术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那些流传至今的古墨珍品,更是成为见证历史的文化瑰宝。(3 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 分)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松烟墨由松树枝干燃烧取烟制成,色泽乌润,宜于书写;油烟墨则用桐油等植物油燃烧取烟,墨色鲜亮,更适用于绘画。(3 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B. 唐代制墨业鼎盛,明清时期制墨工艺更加精湛。C. 油烟墨由松树枝干燃烧取烟制成,适用于绘画。D. 好墨色泽黑润,质地细腻,书写后字迹清晰耐久。(4 分)结合全文,说说传统墨为何能成为 “见证历史的文化瑰宝”。三、古诗文阅读(20 分)(一)文言文阅读(14 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4 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屋舍俨然 ( ) (2)阡陌交通 ( )(3)咸来问讯 (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4 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 分)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桃花源入口狭窄,进入后豁然开朗,暗示其与外界隔绝。B. 桃花源中人物衣着 “悉如外人”,说明其生活与外界相近。C. 桃花源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体现其与世隔绝之久。D. 桃花源人叮嘱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愿被外界打扰。(3 分)结合选文,说说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二)古诗词阅读(6 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 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分)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整本书阅读(8 分)(4 分)《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4 分)《昆虫记》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请说说作者法布尔为何能获得这样的赞誉。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请以 “那抹温暖的色彩”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八年级语文答案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一、综合运用(12 分)(4 分)答案:沿(2 分) jué jiàng(2 分,每个音节 1 分)解析:“yán 着” 结合语境 “砖缝” 可知为 “沿”,表示顺着方向;“倔强” 的 “倔” 在此处读 jué,“强” 读 jiàng,注意与 “倔强(juè qiáng)” 的口语读音区分,此处为书面语用法,形容性格刚强不屈。(4 分)答案:A(4 分)解析:第一空 “交融” 指不同事物相互融合,“交织” 指纵横交错结合。句中 “茶香与桂花香” 是两种气味相互融合成新的滋味,用 “交融” 更贴切。第二空 “宁静” 侧重内心的平和安静,“安静” 侧重环境的无噪音。结合 “抛开尘世喧嚣” 可知强调内心状态,故选 “宁静”。综上,答案为 A。(4 分)答案:A(4 分)解析:A 项句子仅客观描写阳光与光影的景象,未赋予事物人的情感或动作,无拟人修辞;B 项将 “天空” 比作 “蓝宝石”,是比喻;C 项直接抒发对景致的感受,属于抒情;D 项 “倔强的生命力” 将爬山虎人格化,是拟人。故错误选项为 A。第二部分 阅读(58 分)二、现代文阅读(30 分)(一)记叙文阅读(16 分)(4 分)答案:①爷爷在老柿树下给 “我” 讲父亲小时候盼柿子成熟当饭吃的往事;②秋霜后爷爷摘柿子,“我” 缠着爷爷多摘些,分赠邻居并晒柿饼;③搬家后老柿树由邻居照看,去年深秋回去邻居为 “我” 留了柿子。(每点 1 分,答全 3 点得 4 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叙事类文章内容,需抓住 “人物 + 事件” 核心要素。围绕 “老柿树” 梳理段落:第②段写爷爷讲往事,第③段写摘柿子、分柿子、晒柿饼,第④段写邻居照看树并留柿子,据此整合作答。(4 分)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将熟透的柿子比作 “小红灯笼”(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成熟后的颜色与形状(1 分),营造出温暖祥和的氛围,暗含对老柿树及过往生活的喜爱之情(1 分)。解析:从修辞角度切入,结合记叙文语言赏析模板 “修辞 + 表层内容 + 深层情感”。“小红灯笼” 的喻体既贴合柿子红亮的颜色,又赋予画面喜庆温暖之感,呼应后文 “暖意融融” 的氛围与作者的情感。(4 分)答案:①老柿树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它近百年的树龄见证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变迁;②象征着温暖的亲情与乡情,爷爷在树下讲往事、摘柿子的场景承载着亲情,邻居照看树木、留柿子的举动体现了乡情;③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在岁月中枝繁叶茂,始终坚守院落。(每点 1 分,答全 3 点得 4 分)解析:分析象征意义需结合事物特征与文章情感。老柿树的 “百年树龄” 对应岁月,“爷爷”“邻居” 等关联人物对应亲情乡情,“枝繁叶茂”“倔强生长” 对应生命力,据此分层提炼。(4 分)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对老柿树的描写相呼应(2 分);内容上:点明老柿树承载着家族记忆与乡愁的主旨,深化了对亲情、乡情的眷恋之情(2 分)。解析:按 “结构 + 内容” 双维度分析结尾作用。结构上,结尾 “老柿树还在” 呼应开头对树的外形描写,形成闭环;内容上,通过 “守着几代人的记忆”“温暖的乡愁” 直接点明主旨,升华情感。(二)说明文阅读(14 分)(3 分)答案: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结合(1 分)。第②段按 “最早 — 汉代 — 魏晋南北朝 — 唐代 — 明清” 的时间顺序介绍墨的发展历程(1 分);第③④段按 “制墨工序 — 品质标准” 的逻辑顺序介绍墨的相关知识(1 分)。解析:说明顺序需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时间顺序通过表时间的词语体现,逻辑顺序则遵循 “是什么 — 怎么做 — 怎么样” 的认知规律,本文二者结合,需分别指出对应段落与内容。(4 分)答案:运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 分)。将墨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类,并从制作原料、色泽、适用场景三方面进行对比(1 分),清晰地突出了不同类型墨的特点及差异,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具体(1 分)。解析:先判断说明方法,“松烟墨… 油烟墨…” 是分类别,二者的对比描述是作比较。作用需结合说明对象,分类使内容条理清晰,对比突出各自特征,助力读者理解。(3 分)答案:C(3 分)解析:由第③段 “松烟墨由松树枝干燃烧取烟制成”“油烟墨则用桐油等植物油燃烧取烟” 可知,C 项混淆了两种墨的原料,表述错误。A、B、D 项均与原文内容一致。(4 分)答案:①历史悠久,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制墨技术的进步;②工艺精湛,传统手工制墨工序繁杂,融合了实用与艺术价值;③文化内涵深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④留存的古墨珍品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每点 1 分,共 4 分)解析:筛选原文关键信息整合作答。从 “两千多年的历史”“工序繁杂”“文房四宝之一”“书画艺术中不可替代”“见证历史” 等语句中提炼要点,分点阐述。三、古诗文阅读(20 分)(一)文言文阅读(14 分)(4 分)答案:(1)整齐的样子(1 分) (2)交错相通(1 分) (3)全,都(1 分) (4)值得(1 分)解析:均为课内重点实词,需结合语境记忆。“俨然” 形容屋舍排列的状态,“交通” 为古今异义词,“咸” 表范围,“不足” 为固定短语,解释需符合文言常用义。(4 分)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黄发垂髫” 1 分,“怡然自乐” 1 分,句意通顺 1 分,共 2 分)(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妻子邑人” 1 分,“绝境” 1 分,句意通顺 1 分,共 2 分)解析:翻译需注意古今异义词。“黄发垂髫” 借代老人和小孩;“妻子” 古义为 “妻子儿女”,“绝境” 古义为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需准确转换,同时保证句意连贯。(3 分)答案:B(3 分)解析:“悉如外人” 指衣着与桃花源外的人相似,但结合 “避秦时乱”“与外人间隔” 可知,其生活状态与外界截然不同,B 项 “生活与外界相近” 表述错误。A、C、D 项均符合原文文意。(3 分)答案: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是一个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与世无争的地方;是一个远离战乱、安宁祥和的理想社会。(每点 1 分,共 3 分)解析:结合选文描写提炼特征。“土地平旷… 桑竹之属” 体现环境优美物产丰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 体现民风淳朴安居乐业,“避秦时乱”“与世隔绝” 体现远离战乱,据此概括。(二)古诗词阅读(6 分)(3 分)答案: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山林画卷(1 分)。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峦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1 分),画面静谧而略带萧瑟(1 分)。解析:描绘画面需 “译诗句 + 加意境”。先直译诗句内容,再结合 “秋色”“落晖” 的意象概括氛围,突出秋日傍晚的静谧特征。(3 分)答案: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1 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 分)。诗人在傍晚的山林中无人相识,只能通过吟诵 “采薇” 的诗句,追怀古代隐逸之士,抒发自身的归隐之志。解析:结合诗句典故与背景分析情感。“采薇” 代指隐逸生活,诗人 “无相识” 体现孤独,“怀采薇” 则表明对归隐的向往,需将情感与典故结合阐释。四、整本书阅读(8 分)(4 分)答案:①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他和红军战士生活无差别,住在简陋的窑洞里,仅有铺盖和两套制服,奢侈品只是一顶蚊帐,常与路人交谈,毫无领袖架子(2 分);②学识渊博、注重实际:他广泛涉猎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曾为读哲学新书改期采访,强调 “教条比牛粪更没用”,主张结合中国实际分析问题(2 分)。解析: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原文及人物特征,选取 “生活作风”“学识与思想” 两个核心角度,每个角度搭配具体事例,符合 “形象 + 事例” 的答题要求。(4 分)答案:①法布尔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其内容兼具科学性与准确性;②他以文学性的笔法描写昆虫,将昆虫的生活习性拟人化,如赋予昆虫 “智慧”“情感”,使内容生动有趣;③他尊重生命,以平等的视角看待昆虫,展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与多彩,为读者打开了了解昆虫的大门。(每点 1 分,答全 3 点得 4 分)解析:从 “科学性”“文学性”“生命观” 三个维度分析。科学性体现为长期观察与准确记录,文学性体现为拟人化笔法,生命观体现为平等尊重,三者共同成就其 “昆虫的史诗” 的赞誉。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50 分)评分标准等级 评分标准 分值范围一等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情感真挚,符合文体要求 45-50 分二等 立意明确,中心清晰,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情感真实,符合文体要求 38-44 分三等 立意基本明确,中心较清晰,内容较具体,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一定情感 30-37 分四等 立意模糊,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情感虚假,不符合文体要求 29 分及以下解析“那抹温暖的色彩” 为题,需把握 “色彩” 的双重含义:既可以是具象的颜色(如夕阳的橙红、旧衣物的暖黄等),也可以是抽象的 “色彩”(如亲情、友情带来的温暖感受)。写作时应先确定具体的 “色彩” 载体,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与 “色彩” 相关的故事,如 “奶奶织的红色围巾”“教室窗外的金色银杏” 等,再由具象的色彩引申到背后的温暖情感,做到由物及情,主旨鲜明。需注意避免内容空洞,要用具体事例支撑情感,语言力求生动,通过环境、动作、心理描写增强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docx 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