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五类区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五类区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其连续性和包容性。与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而未曾中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历史记载的完整、文化传承的有序,更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一脉相承。
同时,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精华。从佛教的传入到近代西学东渐,中华文明总是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文化,实现文明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活力与创造力。
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特性与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其历史远超其他文明。
B.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仅体现在历史记载的完整和文化传承的有序。
C. 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能够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并实现创新发展。
D. 对待传统文化应当全盘继承,保持其原始形态不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点明中华文明的地位,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
B. 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特点。
C. 第三段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D.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强调传承文明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对于当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B. 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在于其包容性和创新性。
C. 传承中华文明意味着要完全恢复古代的文化形态和内容。
D.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AI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智能推荐适合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同时,AI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AI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保证AI推荐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如何防止算法偏见,如何保护学生隐私等。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共同思考和解决。
(摘编自《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材料二:
某教育研究机构对500名中学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教师表示曾在教学中使用过AI技术或相关产品。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占58%),其次是学情分析系统(占42%)和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占35%)。
调查还发现,教师们对AI教育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约45%的教师对AI教育持积极态度,认为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0%的教师持观望态度;另有25%的教师表示担忧,主要担心AI可能替代部分教师职能,影响师生互动。
(摘编自《中学教师使用AI教育技术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技术应当服务于教育,而不是取代教育。AI可以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设计教学,但教育的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始终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
未来,教育部将加强对AI教育应用的规范引导,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南,促进AI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保障教育质量和学生权益。
(摘编自《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实录》)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I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
B. AI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完善,不存在任何问题和挑战。
C. 调查显示,智能作业批改系统是教师使用最多的AI教育产品。
D. 教育部强调AI技术应当服务于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重点分析了AI教育的优势,没有提及任何挑战。
B. 材料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AI教育持积极态度。
C. 材料三表明教育部将用AI技术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工作。
D. 三则材料都提到AI教育应当注重保护学生权益。
6. 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哪些优势和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题区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故乡的榕树
陈文
我怀念故乡的榕树。
那棵榕树就在村口,据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树干极粗,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如盖,遮天蔽日,投下好大一片阴凉。夏天,这里是我们孩子们的乐园。
最有趣的是榕树的气根。那些从枝干上垂下来的须根,初时细如发丝,渐渐变粗,最后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支柱根。年深日久,一棵榕树就能长成一片小树林。我们常常在这些气根间捉迷藏,把它们当作秋千荡来荡去。
榕树下也是大人们聚集的地方。夏天的傍晚,男人们在这里下棋、聊天,女人们做针线活,孩子们追逐嬉戏。有时会有说书人来到这里,讲《三国》《水浒》,我们总是听得入迷,直到母亲再三呼唤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榕树下玩泥巴,母亲来找我回家吃饭。见我满身是泥,她并没有责骂,而是笑着摇摇头,拉着我的手说:"看你脏的,快回家洗洗。"那一刻,夕阳的余晖透过榕树的缝隙洒在母亲脸上,她的笑容那么温暖,那么慈祥。
后来,我离家求学,工作,在城市里安了家。每次回乡,我都要去看看那棵榕树。它依然枝繁叶茂,只是树下的人变了。当年的老人大多已经离世,中年人也已白发苍苍,孩子们都是陌生的面孔。
去年回乡,听说因为修路,那棵榕树可能要移走。我急忙去找村干部,请求他们保留这棵榕树。我说,这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我们村的记忆,是我们这些游子的精神寄托。最终,村里采纳了我的建议,修改了道路规划,榕树保住了。
站在榕树下,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这棵树见证了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我的童年。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我忽然明白,我怀念的不仅是榕树,更是那个在榕树下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那份淳朴的乡情,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我怀念故乡的榕树"开篇,直接抒发对榕树的怀念之情,简洁有力。
B. 文中详细描写榕树的气根,既展现榕树的特性,又引出童年游戏的回忆。
C. 作者通过榕树下说书人讲故事的场景,主要表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
D. 文中母亲找"我"回家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童年的温馨。
8. 文中写道:"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5分)
9. 文章标题为"故乡的榕树",但作者在文末写道:"我怀念的不仅是榕树。"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还怀念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 "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里巷之人,皆乐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学者多从A质问B为C执经讲解D亡E所倦F尝推G其奉H以食四方游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更适长山朱氏"与"适大病,不能行"(《徐霞客游记》)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B. "去之应天府"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C. "亡所倦"与"亡奈何矣,姑容我入"(《报刘一丈书》)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D. "奏蠲庐舒折役茶"与"蠲徭役,减征赋"(《汉书》)中的"蠲"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范仲淹身世坎坷,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后来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外出求学。
B. 范仲淹读书刻苦,在应天府学习期间,昼夜不停,冬天疲惫时用冷水浇脸,食物不足时喝粥度日。
C. 范仲淹得到晏殊赏识,被召入府学,他上书万余言,提出择郡守、举县令等一系列建议。
D. 范仲淹为政忠厚,所到之处多有恩德,邠、庆二州百姓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2)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4. 范仲淹在江淮救灾时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事由,一个"独"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写景,"一鸟带烟"与"数帆和雨"形成对比,表现诗人对归舟的羡慕。
C. 颈联选用"暮吹""红叶""寒云""旧楼"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D. 尾联以问句作结,表达了对故国凄凉的慨叹和人心不古的失望。
16. 这首诗的颈联"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备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为政》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古代诗人常借"雁"的意象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表现。
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表意性。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通过形体表达意义的。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安"字是"宀"(房子)下有"女",表示女子在家中是安全的。这种构字方式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书写者性情、修养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在数字化时代,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8.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①__________。然而,在数字化时代,②__________,这值得我们深思。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原句: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书写者性情、修养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20. 请简要概括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4分)
21.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4分)
某中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类别 文学类 科普类 历史类 其他
比例 45% 25% 20% 10%
(数据来源:某中学2025年学生阅读调查)
请根据图表信息,写出两条结论。要求:不得出现具体数字,每条不超过25字。
22.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4分)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荀子·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材料二: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最终研发出高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材料三:当前,部分年轻人中流行"躺平"心态,满足于现状,不愿奋斗,缺乏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3分)C 【解析】A项"历史远超其他文明"于文无据;B项"仅体现在"错误,原文还有"更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一脉相承";D项"全盘继承"错误,原文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3分)D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3. (3分)C 【解析】原文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完全恢复古代的文化形态和内容"。
4. (3分)B 【解析】材料一明确指出AI在教育中的应用面临"保证AI推荐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防止算法偏见""保护学生隐私"等挑战。
5. (3分)D 【解析】A项材料一既分析了优势也提到了挑战;B项调查显示只有45%的教师持积极态度,不是"大多数";C项材料三强调"技术应当服务于教育,而不是取代教育"。
6. (6分)①优势: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减轻教学负担。(3分)②挑战:保证AI推荐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防止算法偏见;保护学生隐私;部分教师担忧AI可能替代教师职能。(3分)
7. (3分)C 【解析】这一场景主要表现的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温馨,不是"匮乏"。
8. (5分)①榕树历史悠久,见证了村庄的变迁和一代代人的成长;(2分)②榕树给人们提供荫凉和活动场所,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2分)③榕树成为游子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乡愁和回忆。(1分)
9. (6分)①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2分)②怀念淳朴的乡村生活和浓郁的乡情;(2分)③怀念过去的时光和那个简单纯真的自己。(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3分)B D F 【解析】正确断句为: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
11. (3分)C 【解析】"亡所倦"中的"亡"通"无",意为"没有";"亡奈何矣"中的"亡"通"无",意为"没办法"。
12. (3分)D 【解析】"立生祠事之"是在范仲淹生前,但"画像"不一定是在生前。
13. (8分)(1)(范仲淹)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们矫正是非、崇尚风骨气节,是由范仲淹倡导的。(4分)(2)等到他去世时,数百名羌族首领,像哭祭父亲一样哭祭他,斋戒三日后才离去。(4分)
14. (3分)①请求派遣使者巡视;②开仓赈济灾民;③禁止民间滥行祭祀;④上奏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和江东的丁口盐钱;⑤分条上奏救治时弊的十件事。(答出三点即可)
15. (3分)B 【解析】"一鸟带烟"与"数帆和雨"没有形成对比,两者共同营造了萧瑟的意境。
16. (6分)①选用"萧萧""惨惨"等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情感表现力;(2分)②"暮吹惊红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晚风人的情感,生动形象;(2分)③"寒云压旧楼"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寒云低垂的景象,营造了压抑凄凉的氛围。(2分)
17. (6分)(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3)归雁入胡天 衡阳雁去无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4分)示例: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②汉字书写面临挑战(每句2分)
19. (4分)修改示例: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书写者性情、修养和审美趣味的体现。(或: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也体现了书写者的性情、修养和审美趣味。)
20. (4分)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②汉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③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答出两点即可)
21. (4分)示例:①文学类书籍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选择;②学生课外阅读种类较为多样。(每条2分)
22. (4分)示例:海绵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通过自然与人工措施结合,实现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四、写作(60分)
23. (6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