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章 章末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五章 章末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四)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金华婺城区高一月考)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酸分子中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化都属于基因突变
B.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C.色盲、多指等多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
D.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A—T替换成T—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2.(2024·临安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致癌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B.原癌基因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癌变
C.紫外线和黄曲霉毒素是同一类型的致癌因子
D.致癌因子能够使某些基因发生突变,继而导致细胞癌变
3.(2024·宁波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B.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因也有可能发生突变
C.某个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属于基因重组
D.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多个基因能发生基因重组
4.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图字母表示染色体的不同片段,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A.突变和倒位 B.重组和倒位 C.重组和易位 D.易位和倒位
5.(2024·湖州高一月考)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能会发生片段交换或移接。下图为同源染色体扭环移接的方式:其中一条染色体先扭环,再与同源染色体发生片段移接。若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基因序列分别为ABCDE和abcde,在发生一次扭环移接后不可能出现的染色体基因序列是(  )
A.ABCDcde B.abcdDCe C.abcDCBde D.ABE
6.(2024·台州高一期末)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种植的四路糯玉米具有软糯(BB)、高产(CC)等性状,但是不抗虫(dd),三种性状独立遗传。为培育出软糯、高产、抗虫(BBCCDD)的优良品种,研究者设计了如下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四路糯玉米(BBCCdd)杂合子(BBCCDd)幼苗(BCD、BCd)纯合子(BBCCDD、BBCCdd)筛选抗虫品种(BBCCDD)
A.①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使基因定向突变 B.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③过程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或种子 D.②③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7.(2024·泰顺一中高一月考)下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籽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
C.由有籽香蕉的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为二倍体
D.若图中有籽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则无籽香蕉的基因型均为Aaa
  (2024宁波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小题。
  杜兴氏症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导致死亡。研究发现,该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具有如下特点: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均正常;双亲正常,儿子可能患病。
8.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基因突变具有(  )
A.多方向性 B.有害性
C.可逆性 D.稀有性
9.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杜兴氏症的致病基因属于(  )
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10.家系调查发现,某对健康的夫妇,双方的父母均正常,而妻子的弟弟患杜兴氏症。预测这对夫妇生一个患杜兴氏症男孩的概率为(  )
A.1/4 B.1/6
C.1/8 D.1/16
11.(2024·嘉兴高一月考)某兴趣小组查阅甲病和乙病的相关信息时,发现甲病和乙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甲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患病概率相同,患乙病女性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不考虑突变,某女性是甲病和乙病的携带者,其父母均正常,该女性的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来源情况是(  )
A.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B.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
C.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12.图甲为有关白化病(用 a 表示)和红绿色盲(用 b 表示)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 同时患白化病和红绿色盲,图乙表示该家庭中某个体的一个体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Ⅱ-7 个体为患有红绿色盲的男性 B.Ⅲ-11 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4
C.图乙可能来自图甲中的任何一个正常女性 D.若Ⅲ-10 和Ⅲ-12 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
13.(2024·青田一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
B.从分子水平证据看,当今生物的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C.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对比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推断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
D.从化石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石来研究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
14.(2024·慈溪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的变异的方向
B.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5.(2024·德清一中高一月考)棉属植物中的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但植株形态有差别。草棉种子的纤维极短,不能用于纺织,而中棉种子的纤维较长。将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棉和中棉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B.草棉和中棉的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
C.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D.草棉和中棉种群间难以长期进行基因交流
16.(2024·舟山高一月考)如图表示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G、H、Q、W、X)的进化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信息能推翻特创论观点
B.图中H种群的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
C.上述五个物种形成的外部因素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等
D.自然选择、突变、基因迁移、非随机交配等都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7.(2024·台州黄岩区高一月考)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第一年某地区甲昆虫种群中浅色个体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每种基因型均增加10%)。现在该地区的甲昆虫以黑色个体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甲昆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的总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第二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22.9%
C.第三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56.7%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环境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的选择来实现的
18.(2024·温州高一月考)榕小蜂是榕树的传粉昆虫,体型小易钻进榕果传粉。一种榕小蜂只能为一种榕树传粉,榕小蜂也依靠榕果繁衍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榕小蜂灭绝,则榕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会逐渐上升
B.榕树与榕小蜂协同进化,使两者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榕小蜂在榕果内繁衍后代时发生的变异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D.控制榕小蜂体型的全部等位基因组成榕小蜂种群的基因库
19.(2024·杭州高一月考)研究人员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寻找狼蛛和蛇时,发现了树叶螳螂这种外形漂亮的新物种。树叶螳螂因外形酷似树叶而得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树叶螳螂与其他螳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树叶螳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每一只树叶螳螂拥有一个基因库
D.在进化成新物种之前该种群中就存在形状稍像树叶的个体
20.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2024·海盐一中高一月考)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封闭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小鼠在出生第二周后开始脱毛,以后终生保持无毛状态。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表。
组合编号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交配组合
产仔次数 6 6 17 4 6 6
子代小鼠 总数(只) 脱毛 9 20 29 11 0 0
有毛 12 27 110 0 13 40
注:●纯合脱毛♀,■纯合脱毛♂,○纯合有毛♀,□纯合有毛♂,杂合♀,杂合♂
(1)已知Ⅰ、Ⅱ组子代中脱毛、有毛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在封闭的小种群中,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      。此种群中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的条件是            。
(3)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中的1个G突变为A,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
a.由GGA变为AGA b.由CGA变为GGA
c.由AGA变为UGA d.由CGA变为UGA
(4)研究发现,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推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蛋白质的合成      。
22.(10分)(2024·海宁一中高一月考)在水果市场中,果实少籽的品种通常更受欢迎。少籽品种的类型根据其培育原理有多倍体少籽和易位少籽等。
(1)人们平时食用的普通西瓜是二倍体,为实现无籽的目的可利用二倍体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培育的第一年用秋水仙素处理母本获得四倍体植株,该过程中秋水仙素能               ;第二年种植的西瓜所结果实无籽的原因是                          。该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            。
(2)三倍体西瓜育种周期长,制种技术复杂。研究证明,通过人工诱导染色体易位培育少籽西瓜,能有效克服以上缺点,部分育种过程如图1。在发生染色体易位的西瓜中,只有如图3所示的易位纯合体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其余个体产生的配子均有一部分不育。用碘液可鉴定花粉育性,经碘液处理后,育性正常的花粉呈圆形黑色,败育花粉呈形状不规则的浅黄色。
①用60Co辐射后的种子记为M1,播种M1,自交得到的后代为M2。在M1中只有少数个体发生了如图2所示的染色体易位,原因是生物的变异具有          的特点;若图2类型植株产生的各种类型的配子均有一半不育,则图2类型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配子育性正常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②若要大量获得图2类型的少籽品种,需筛选出如图3所示的易位纯合体,可从图2类型植株自交产生的M2中选取配子育性正常的单株作父本,与正常的二倍体母本进行杂交得到F1,种植F1并进行花粉育性检查,若显微镜下观察到                           ,则其父本为易位纯合体。进行杂交的同时应让该单株父本进行    ,以保留该品系。
23.(10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    ,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    。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    。
24.(10分)(2024·庆元一中高一月考)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章末质量检测(四)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1.B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A错误;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突变,都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正确;色盲、多指是不同的性状,由不同的基因控制,而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是染色体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C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某对碱基A—T替换成T—A,引起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可逆性是指显性基因可以突变成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也可以突变成显性基因,D错误。
2.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也存在于正常细胞中,A错误;原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一类正常基因,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均能促使细胞癌变,B错误;紫外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黄曲霉毒素属于化学致癌因子,C错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癌变,D正确。
3.C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正确;引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某个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引发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若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4.D 据图分析,①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a、b丢失,但多出了一个染色体原来没有过的基因j,因此表示染色体的易位;②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c、d、e的位置变化,表示染色体的倒位,D符合题意。
5.A 图中扭环的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的中间部分发生了移接,所以中间部分的基因发生交换,观察各项,ABCDE和abcde发生中间部分交换的是B、C、D选项,只有A选项的ABCDcde是尾部移接,即abcde的cde部分移到ABCD尾部。
6.B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该过程利用花药细胞培育出了幼苗,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种子,所以③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错误;②③过程的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畸变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7.B 无籽香蕉的培育利用的是多倍体育种,其运用的原理主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包括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而两者的作用机理均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由配子发育成的植株为单倍体,C错误;若有籽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则相应的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两者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aa 4种情况,D错误。
8.B 杜兴氏症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导致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带来的这种病对个体不利,对应有害性,故选B。
9.D 杜兴氏症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双亲正常,儿子可能患病,最可能属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故选D。
10.C 根据题目一对正常夫妇,妻子的父母表型正常,弟弟患杜兴氏症,说明父母基因型为XAXa和XAY(用A/a基因表示该病相关基因),则这对夫妇中的妻子有可能是XAXA,也可能是XAXa,概率各为1/2,则该夫妇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2×1/4=1/8,故选C。
11.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女性的甲病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父亲或母亲,但乙病致病基因应来自其母亲,B符合题意。
12.D 结合分析可知,Ⅲ-11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由Ⅰ-1、Ⅰ-2都是正常人,且Ⅱ-7患有与Ⅲ-11不同的病,可知,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故Ⅱ-7个体为患有红绿色盲的男性,A正确;由分析可知,Ⅲ-11患有白化病,由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可知,其母亲Ⅱ-5有1/2的概率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因此Ⅲ-11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1/2 ×1/2=1/4 ,B正确;由分析可知,图乙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且图甲中任何一个正常女性的基因型都可能是AaXBXb,故图乙可能来自图甲中的任何一个正常女性,C正确;由分析可知,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 AAXBY、2/3 AaXBY,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 AaXBXB、1/2 AaXBXb,若Ⅲ-10和Ⅲ-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 ×1/4 =1/6 ,后代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1/4=1/8,故所以他们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1-1/6 )×(1-1/8 )=13/48,D错误。
13.A 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A正确;当今生物的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结构基础属于细胞水平,B错误;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反映出生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比对基因序列不属于比较胚胎学,C错误;从化石来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石研究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D错误。
14.A 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可遗传的变异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不遗传的变异不能,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D错误。
15.C 由题干信息可知,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二者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A正确;由于“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说明在自然界中二者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中棉和草棉两者的种群基因库出现了明显的差异,B正确;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进化,不同的变异原来就存在,C错误;“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说明草棉和中棉种群间不能长期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16.C 特创论认为生物来自神的创造,没有祖先,而图中五个物种有共同的祖先,因此能推翻特创论,A正确;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B正确;上述五个物种形成的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隔离等,可遗传变异是内部因素,C错误;自然选择、突变、基因迁移、非随机交配等都可以影响种群中个体的存活或繁殖,都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17.B 基因库包括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而不只是某一等位基因的总和,A错误;第一年aa=70%,Aa=20%,则AA=10%,第二年,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第二年AA=11/96,Aa=22/96,所以A基因的频率为11/96+22/96×1/2≈22.9%,B正确;第三年,AA=10%×(1+10%)2=12.1%,Aa=2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第三年该甲昆虫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56.7%÷(24.2%+12.1%+56.7%)≈61.0%,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18.B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若榕小蜂灭绝,榕树受粉受到影响,相关基因消失,榕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错误;榕树与榕小蜂之间互利共生,两者协同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可见协同进化时两者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榕小蜂在榕果内繁衍后代时发生的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D错误。
19.C 树叶螳螂是一个新物种,故树叶螳螂与其他螳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正确;生物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树叶螳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故一只树叶螳螂无法拥有一个基因库,C错误;在进化成新物种之前该种群中就存在形状稍像树叶的个体,自然选择将其选择并保存下来,D正确。
20.D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骡,但骡无生殖能力,D错误。
21.(1)常 (2)自然突变 基因突变的频率足够高 (3)d (4)提前终止
解析:(1)Ⅰ、Ⅱ组可看成正交和反交实验,由于两组实验结果中子代小鼠的性状与性别无关,所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在封闭的小种群中,小鼠未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自然突变。要使封闭小种群中同时出现几只突变个体,则条件应该是种群中存在较多突变基因,即基因突变的频率应足够高。可采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诱导小鼠发生基因突变。(3)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上的G对应密码子上的C,而模板链上的A对应密码子上的U,所以模板链中的1个G突变为A,则密码子上的C变为U,a、b、c错误,d正确。故选d。(4)当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时,会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从而使得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22.(1)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 染色体数目变异 (2)①稀有性、多方向性 1/8 ②F1的花粉既有呈圆形黑色的又有呈形状不规则的浅黄色的 自交
解析:(1)利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可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的第一年用秋水仙素处理母本,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四倍体植株;再以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三倍体种子;第二年种植的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因此授以二倍体的花粉可以获得无籽果实。该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2)①用60Co辐射后的种子中只有少数个体发生如图2所示的染色体易位,原因是生物的变异具有稀有性、多方向性的特点;假设图2类型植株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其中A和B表示正常染色体,A'和B'表示易位染色体,根据题意,在发生染色体易位的西瓜中,只有如图3所示的易位纯合体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且图2类型植株产生的各种类型的配子均有一半不育,则图2类型植株(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配子育性正常的植株(染色体组成为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2/16=1/8。②图2类型植株自交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的单株(染色体组成为AABB或A'A'B'B')作父本,与正常的二倍体母本(染色体组成为AABB)进行杂交得到F1,F1染色体组成为AABB或AA'BB',种植F1并进行花粉育性检查,若显微镜下观察到F1的花粉既有呈圆形黑色的又有呈形状不规则的浅黄色的,则其父本为易位纯合体。进行杂交的同时应让该单株父本进行自交,以保留该品系。
23.(1)96.5% 50.5% (2)上升 下降 (3)上升
解析:(1)由图可知,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2)甲地区中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会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将会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基因型频率将会上升。
24.(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解析:(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因为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这说明
种群b和种群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旳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和机制;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6 / 6(共62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四)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
均不得分)
1. (2024·金华婺城区高一月考)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
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酸分子中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化都属于基因
突变
B.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
遍性
C. 色盲、多指等多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
方向性
D. 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A—T替换成T—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
或过程,A错误;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在生物个体发育的
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突变,都体现了基
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正确;色盲、多指是不同的性状,由不同的
基因控制,而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是染色体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
向不同的方向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C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某对
碱基A—T替换成T—A,引起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可逆性是指
显性基因可以突变成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也可以突变成显性基因,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2024·临安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致癌
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B. 原癌基因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癌变
C. 紫外线和黄曲霉毒素是同一类型的致癌因子
D. 致癌因子能够使某些基因发生突变,继而导致细胞癌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也存在于正常细胞中,A错误;原
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一类正常基因,抑癌基因编码的蛋
白质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
突变均能促使细胞癌变,B错误;紫外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黄曲
霉毒素属于化学致癌因子,C错误;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
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癌
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 (2024·宁波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B. 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因也有可能发生突变
C. 某个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属于基因重组
D. 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多个基因能发生基因重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
源,A正确;引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没有外界诱发
因素的作用,生物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某个基因中插
入了一段DNA序列,引发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C
错误;若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
对相对性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能发生
基因重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 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图字母表示染色体的不同片
段,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A. 突变和倒位 B. 重组和倒位
C. 重组和易位 D. 易位和倒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据图分析,①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a、b丢失,但多出了
一个染色体原来没有过的基因j,因此表示染色体的易位;②过程
的结果导致基因c、d、e的位置变化,表示染色体的倒位,D符合
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2024·湖州高一月考)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能会发生片段交换或移
接。如图为同源染色体扭环移接的方式:其中一条染色体先扭环,
再与同源染色体发生片段移接。若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基因序列分别
为ABCDE和abcde,在发生一次扭环移接后不可能出现的染色体基
因序列是(  )
A. ABCDcde B. abcdDCe
C. abcDCBde D. AB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图中扭环的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的中间部分发生了移
接,所以中间部分的基因发生交换,观察各项,ABCDE和abcde发
生中间部分交换的是B、C、D选项,只有A选项的ABCDcde是尾部
移接,即abcde的cde部分移到ABCD尾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 (2024·台州高一期末)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种植的四路糯玉米具有
软糯(BB)、高产(CC)等性状,但是不抗虫(dd),三种性状
独立遗传。为培育出软糯、高产、抗虫(BBCCDD)的优良品
种,研究者设计了如下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使基因定向突变
B. 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③过程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或种子
D. ②③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
养,该过程利用花药细胞培育出了幼苗,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
性,B正确;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种子,所以③过程需要使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错误;②③过程的育种原理都是染
色体畸变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 (2024·泰顺一中高一月考)如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籽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
C. 由有籽香蕉的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为二倍体
D. 若图中有籽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则无籽香蕉的基因型均为Aa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无籽香蕉的培育利用的是多倍体育种,其运用的原理主
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包括低温处
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而两者的作用机理均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
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由配子发育成的植株为单
倍体,C错误;若有籽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则相应的野生芭蕉的
基因型为Aa,两者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aa 4
种情况,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宁波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小题。
  杜兴氏症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
常生活,甚至导致死亡。研究发现,该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
遗传病,具有如下特点: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正常男性
的母亲和女儿均正常;双亲正常,儿子可能患病。
8.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基因突变具有(  )
A. 多方向性 B. 有害性
C. 可逆性 D. 稀有性
解析:  杜兴氏症患者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
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导致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带来的这种病对个
体不利,对应有害性,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杜兴氏症的致病基因属于(  )
A.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 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解析:  杜兴氏症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双亲正常,
儿子可能患病,最可能属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 家系调查发现,某对健康的夫妇,双方的父母均正常,而妻子的
弟弟患杜兴氏症。预测这对夫妇生一个患杜兴氏症男孩的概率为
(  )
A. 1/4 B. 1/6
C. 1/8 D. 1/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根据题目一对正常夫妇,妻子的父母表型正常,弟弟
患杜兴氏症,说明父母基因型为XAXa和XAY(用A/a基因表示该病
相关基因),则这对夫妇中的妻子有可能是XAXA,也可能是
XAXa,概率各为1/2,则该夫妇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2×1/4
=1/8,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 (2024·嘉兴高一月考)某兴趣小组查阅甲病和乙病的相关信息
时,发现甲病和乙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甲病在自然人群中男、
女患病概率相同,患乙病女性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不考虑突
变,某女性是甲病和乙病的携带者,其父母均正常,该女性的
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来源情况是(  )
A. 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B. 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
C. 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 甲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
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女性的甲病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
父亲或母亲,但乙病致病基因应来自其母亲,B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 图甲为有关白化病(用 a 表示)和红绿色盲(用 b 表示)的某家
庭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 同时患白化病和红绿色盲,图乙表示该
家庭中某个体的一个体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Ⅱ-7 个体为患有红绿色盲的男性
B. Ⅲ-11 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4
C. 图乙可能来自图甲中的任何一个正常女性
D. 若Ⅲ-10 和Ⅲ-12 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结合分析可知,Ⅲ-11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由Ⅰ-1、Ⅰ-2都是正常人,且Ⅱ-7患有与Ⅲ-11不同的病,可知,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故Ⅱ-7个体为患有红绿色盲的男性,A正确;由分析可知,Ⅲ-11患有白化病,由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可知,其母亲Ⅱ-5有1/2的概率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因此Ⅲ-11同时含有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1/2 ×1/2=1/4 ,B正确;由分析可知,图乙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且图甲中任何一个正常女性的基因型都可能是AaXBXb,故图乙可能来自图甲中的任何一个正常女性,C正确;由分析可知,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 AAXBY、2/3 AaXBY,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 AaXBXB、1/2 AaXBXb,若Ⅲ-10和Ⅲ-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 ×1/4 =1/6 ,后代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1/4=1/8 ,故所以他们所生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1-1/6 )×(1-1/8 )=13/48,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3. (2024·青田一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叙
述正确的是(  )
A. 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
B. 从分子水平证据看,当今生物的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C. 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对比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推断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
D. 从化石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石来研究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A正确;当今生物的细胞都
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结构基础属于细胞水平,B错
误;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
态和结构,可以反映出生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比对基因序列不
属于比较胚胎学,C错误;从化石来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
石研究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 (2024·慈溪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
遗传的变异的方向
B. 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C.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
用的结果,B错误;可遗传的变异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不遗传
的变异不能,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 (2024·德清一中高一月考)棉属植物中的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
非常相近,但植株形态有差别。草棉种子的纤维极短,不能用于
纺织,而中棉种子的纤维较长。将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
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草棉和中棉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B. 草棉和中棉的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
C. 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D. 草棉和中棉种群间难以长期进行基因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
二者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A正确;由于“草棉与中棉进行
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说明
在自然界中二者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中棉和草棉两者
的种群基因库出现了明显的差异,B正确;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
物产生了进化,不同的变异原来就存在,C错误;“草棉与中棉
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
说明草棉和中棉种群间不能长期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2024·舟山高一月考)如图表示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G、
H、Q、W、X)的进化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信息能推翻特创论观点
B. 图中H种群的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
C. 上述五个物种形成的外部因素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和隔离等
D. 自然选择、突变、基因迁移、非随机交配等都可以改变
种群的基因频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特创论认为生物来自神的创造,没有祖先,而图中五
个物种有共同的祖先,因此能推翻特创论,A正确;进化的单位
是种群,不是个体,B正确;上述五个物种形成的外部因素是自
然选择和隔离等,可遗传变异是内部因素,C错误;自然选择、
突变、基因迁移、非随机交配等都可以影响种群中个体的存活或
繁殖,都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 (2024·台州黄岩区高一月考)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
(a)是显性。第一年某地区甲昆虫种群中浅色个体占70%,杂合
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种群中浅
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每种基因型均增
加10%)。现在该地区的甲昆虫以黑色个体为主,几乎看不到浅
色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甲昆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的总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

B. 第二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22.9%
C. 第三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56.7%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环境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的选择来实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基因库包括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而不只是
某一等位基因的总和,A错误;第一年aa=70%,Aa=20%,则
AA=10%,第二年,AA=10%×(1+10%)=11%,Aa=20%
×(1+10%)=22%,aa=70%×(1-10%)=63%,因此第
二年AA=11/96,Aa=22/96,所以A基因的频率为11/96+
22/96×1/2≈22.9%,B正确;第三年,AA=10%×(1+10%)2
=12.1%,Aa=20%×(1+10%)2=24.2%,aa=70%×(1-
10%)2=56.7%,因此第三年该甲昆虫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
56.7%÷(24.2%+12.1%+56.7%)≈61.0%,C错误;自然
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 (2024·温州高一月考)榕小蜂是榕树的传粉昆虫,体型小易钻进
榕果传粉。一种榕小蜂只能为一种榕树传粉,榕小蜂也依靠榕果
繁衍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榕小蜂灭绝,则榕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会逐渐上升
B. 榕树与榕小蜂协同进化,使两者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榕小蜂在榕果内繁衍后代时发生的变异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D. 控制榕小蜂体型的全部等位基因组成榕小蜂种群的基因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
多样性,若榕小蜂灭绝,榕树受粉受到影响,相关基因消失,榕
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错误;榕树与榕小蜂之间互利共
生,两者协同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
变,可见协同进化时两者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
确;榕小蜂在榕果内繁衍后代时发生的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的方
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
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9. (2024·杭州高一月考)研究人员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寻找狼蛛和蛇
时,发现了树叶螳螂这种外形漂亮的新物种。树叶螳螂因外形酷
似树叶而得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叶螳螂与其他螳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树叶螳螂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每一只树叶螳螂拥有一个基因库
D. 在进化成新物种之前该种群中就存在形状稍像树叶的个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树叶螳螂是一个新物种,故树叶螳螂与其他螳螂之间
存在生殖隔离,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
后代,A正确;生物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树叶螳螂的出
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
全部基因,故一只树叶螳螂无法拥有一个基因库,C错误;在进
化成新物种之前该种群中就存在形状稍像树叶的个体,自然选择
将其选择并保存下来,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 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 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正确;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
骡,但骡无生殖能力,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10分)(2024·海盐一中高一月考)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
封闭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小鼠在出生第二周后开始脱毛,以后
终生保持无毛状态。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
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表。
组合编号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交配组合
产仔次数 6 6 17 4 6 6
子代小鼠总
数(只) 脱毛 9 20 29 11 0 0
有毛 12 27 110 0 13 40
注:●纯合脱毛♀,■纯合脱毛♂,○纯合有毛♀,□纯合有毛♂,
杂合♀, 杂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已知Ⅰ、Ⅱ组子代中脱毛、有毛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
相关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解析: Ⅰ、Ⅱ组可看成正交和反交实验,由于两组实验
结果中子代小鼠的性状与性别无关,所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上。
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在封闭的小种群中,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
。此种群中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的条件是

解析: 在封闭的小种群中,小鼠未受到人为因素干
扰,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自然突变。要使封闭小种群中
同时出现几只突变个体,则条件应该是种群中存在较多突变
基因,即基因突变的频率应足够高。可采用物理因素、化学
因素等诱导小鼠发生基因突变。
自然突
变 
基因突变
的频率足够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中的1个G突变为A,推
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
a.由GGA变为AGA b.由CGA变为GGA
c.由AGA变为UGA d.由CGA变为UGA
解析: 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上的G对应密码子上的
C,而模板链上的A对应密码子上的U,所以模板链中的1
个G突变为A,则密码子上的C变为U,a、b、c错误,d
正确。故选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研究发现,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
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推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蛋白质的
合成 。
解析: 当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
出现时,会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从而使得表达的蛋白
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提前终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10分)(2024·海宁一中高一月考)在水果市场中,果实少籽的
品种通常更受欢迎。少籽品种的类型根据其培育原理有多倍体少
籽和易位少籽等。
(1)人们平时食用的普通西瓜是二倍体,为实现无籽的目的可利
用二倍体西瓜培育三倍体西瓜,培育的第一年用秋水仙素处
理母本获得四倍体植株,该过程中秋水仙素能
;第二年种植的西
瓜所结果实无籽的原因是
。该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主
要是 。
抑制细胞分
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
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 
染色体数目变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利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可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
培育的第一年用秋水仙素处理母本,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
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四倍体植株;再以
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三倍
体种子;第二年种植的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
色体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因此授以二倍体的花粉
可以获得无籽果实。该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
色体数目变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三倍体西瓜育种周期长,制种技术复杂。研究证明,通过人
工诱导染色体易位培育少籽西瓜,能有效克服以上缺点,部
分育种过程如图1。在发生染色体易位的西瓜中,只有如图3
所示的易位纯合体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其余个体产生的配
子均有一部分不育。用碘液可鉴定花粉育性,经碘液处理
后,育性正常的花粉呈圆形黑色,败育花粉呈形状不规则的
浅黄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①用60Co辐射后的种子记为M1,播种M1,自交得到的后代
为M2。在M1中只有少数个体发生了如图2所示的染色体易
位,原因是生物的变异具有 的特点;
若图2类型植株产生的各种类型的配子均有一半不育,则图2
类型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配子育性正常的植株所占比例
为 。
稀有性、多方向性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②若要大量获得图2类型的少籽品种,需筛选出如图3所示的
易位纯合体,可从图2类型植株自交产生的M2中选取配子育
性正常的单株作父本,与正常的二倍体母本进行杂交得到
F1,种植F1并进行花粉育性检查,若显微镜下观察到
,则
其父本为易位纯合体。进行杂交的同时应让该单株父本进
行 ,以保留该品系。
F1的
花粉既有呈圆形黑色的又有呈形状不规则的浅黄色的 
自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①用60Co辐射后的种子中只有少数个体发生如图2所示的染色体易位,原因是生物的变异具有稀有性、多方向性的特点;假设图2类型植株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其中A和B表示正常染色体,A'和B'表示易位染色体,根据题意,在发生染色体易位的西瓜中,只有如图3所示的易位纯合体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且图2类型植株产生的各种类型的配子均有一半不育,则图2类型植株(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配子育性正常的植株(染色体组成为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2/16=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②图2类型植株自交产生的配子育性正常的单株(染色体组成为
AABB或A'A'B'B')作父本,与正常的二倍体母本(染色体组成为
AABB)进行杂交得到F1,F1染色体组成为AABB或AA'BB',种植
F1并进行花粉育性检查,若显微镜下观察到F1的花粉既有呈圆形黑
色的又有呈形状不规则的浅黄色的,则其父本为易位纯合体。进
行杂交的同时应让该单株父本进行自交,以保留该品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 (10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
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对疟疾有较强
的抵抗力。现在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
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乙地区人群中
A的基因频率为 。
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
1/2×3%=96.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
%=50.5%。
96.5% 
5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
,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 。
解析: 甲地区中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会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
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
将会下降。

升 
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发现AA的基因
型频率将会 。
解析: 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基因型
频率将会上升。
上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 (10分)(2024·庆元一中高一月考)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
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
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
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
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地理隔离 

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因为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
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
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
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没有 
该种
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解析: 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
由此可以计算出D旳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
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前
提; 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和机制;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