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检测(一)(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质量检测(一)(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检测(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江山一中高一月考)金鱼草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表型均为粉红花,F1自交产生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花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
B.亲本正交与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相同
C.F2中红花与粉红花杂交的后代表型相同
D.F2中粉红花自交产生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2∶1
2.(2024·宁波高一期末)豌豆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子粒黄色(Y)和圆粒(R)均为显性性状,某实验小组用两亲本豌豆杂交得到F1,结果如下图所示。如果让F1中所有黄色圆粒豌豆自交,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3∶1∶3∶1 B.24∶8∶3∶1
C.15∶5∶3∶1 D.9∶3∶3∶1
  (2024·台州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5小题。
  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甲所示。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基因A和a、B和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如图乙所示。
3.下列关于基因A和基因B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A和B是一对非等位基因
B.基因A和B的本质区别是基因内部碱基的种类不同
C.基因A和B共同控制植物的花色性状
D.基因A和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下列关于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错误的是(  )
A.据图甲可知,紫花杂合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B.用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物与红花杂合植株杂交,子代出现白花植株的概率为1/4
C.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物测交,得到的子代基因型种类有2种
D.图乙所示的紫花植株细胞内最多含有2个A基因
5.已知白花纯合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植株甲,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其基因型,下列杂交亲本可行的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6.(2023·绍兴高一诊断)某单子叶植物的花色由M/m和N/n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存在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黄花,否则为白花。下列方案及结果能证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1
B.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3
C.MmNn个体自交,F1表型比为15∶1
D.MmNn个体自交,F1表型比为1∶3
7.(2024·绍兴高一月考)图1、图2是某生物(2n=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示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
B.图1母源与父源染色体上可能有等位基因
C.图2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该生物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中不会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2024·象山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小题。
  据记载,在1780—1790年间,一次飓风袭击了东卡罗群岛,造成岛上的Pingelap人大量伤亡,仅留下9个男人和数目不详的女人,直到1970年才增加到1 500人。某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先天性失明症,在Pingelap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4%以上。该遗传病的某系谱图如下。
8.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先天性失明症基因是(  )
A.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B.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9.该先天性失明症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但在Pingelap人群中发病率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发生了自然选择
B.群体中携带者比例高
C.出现了生殖隔离
D.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10.若该家系中还存在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红绿色盲,且只有Ⅰ-2个体表现为红绿色盲。则预计个体Ⅱ-6和Ⅱ-7生育的后代中,红绿色盲患者的概率为(  )
A.1/4 B.1/8
C.5/24 D.7/32
11.(2024·杭州滨江区高一联考)性反转综合征是由性腺分化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表现为性染色体与性腺不符、生殖器官发育异常。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是人类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一对夫妇色觉、染色体数目均正常,生了一个性染色体是XY且色盲的女儿。下列对病因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缺失
B.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突变
C.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来自她的母亲
D.Y染色体上组蛋白的乙酰化抑制了SRY基因表达
12.(2024·洞头一中高一月考)下表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设计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检测结果
甲 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 培养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子代T2噬菌体的放射性
乙 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2P标记的T2噬菌体
A.通过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所有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甲乙两组的子代中均仅有部分T2噬菌体出现放射性
C.乙组含放射性的子代T2噬菌体个数与培养时间成正比
D.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3.(2024·安吉一中高一调研)某生物兴趣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利用下表中的相关材料搭建DNA分子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材料 种类 脱氧 核糖 磷 酸 代表氢键 和化学键 的小棒 碱基
A T C G
数量(个) 60 30 足量 15 10 5 15
A.该模型嘌呤总数和嘧啶总数相等
B.该模型最多含有30个脱氧核苷酸
C.制作出的DNA模型最多能有415种碱基排列方式
D.制作该模型时要先考虑DNA分子各部分结构的数量关系,再考虑空间关系
14.如图1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图2为一段核苷酸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核糖体在m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从右往左
B.图2中的3为胞嘧啶,4为鸟嘌呤,两者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C.图1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在细胞质中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翻译
D.图2一定是DNA片段,在DNA酶的作用下最多可以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2024·桐乡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16小题。
材料一 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的幼虫若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发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工蜂都是丧失繁殖能力的雌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材料二 蜜蜂体内DNMT3基因表达DNA甲基转移酶,该酶能使某些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及其附近的“CpG岛”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表达。但胞嘧啶甲基化不影响DNA的复制过程。研究发现,蜂王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
15.下列关于蜂群中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数目决定
B.工蜂的出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雄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D.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则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Ab和ab两种
16.据材料可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pG岛”甲基化后阻止了RNA聚合酶的识别与结合
B.DNA的甲基化修饰将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DNA复制时,5-甲基胞嘧啶仍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D.推测蜂王浆的作用可能是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
17.(2024·常山一中高一校考)癌症已成当下对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已知细胞中的KRAS基因可以调控上皮细胞分裂增殖,有助于对抗细胞损伤。染色质中的增强子失控会过度强化附近KRAS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甚至癌变。同时发现,出现在该区域的RACK7蛋白可适当限制KRAS基因的活性,使基因表达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抑制癌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ACK7基因是细胞中的抑癌基因
B.提高KRAS基因的活性,会增大细胞癌变的概率
C.KRAS基因不表达,上皮细胞癌变率会大大降低,有利于人体健康
D.在上皮细胞中,RACK7和KRAS同时突变很可能会提高癌变率
18.若图甲中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
°”表示着丝粒,则图乙~图戊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  )
  
A.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B.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C.重复、缺失、倒位、易位
D.重复、缺失、易位、倒位
19.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染色体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F2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1∶2
B.F2中,长尾∶短尾的数量比为5∶1
C.F2的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D.F2的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20.(2024·金华高一统考)已知物种乙和丙均由甲演化而来,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乙和丙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图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的3个地区。E/e位于常染色体上,G/g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
B.迁入与迁出一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则雄性中XgY可能占80%
D.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2024·浙江精诚联盟高一月考)某雌雄异花同株植物,其相对性状、基因及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现有四种纯合子个体,基因型分别为:①AABBdd②AAbbDD③aabbdd④AAbbdd。请回答下列问题:
相对性状 控制 基因 基因在染 色体上位置
非糯性(显性)与糯性(隐性) A、a Ⅱ号
抗病(显性)与感病(隐性) B、b Ⅱ号
花粉粒长形(显性)与圆形(隐性) D、d Ⅲ号
(注:非糯性花粉粒遇稀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粒遇稀碘液变红褐色)
(1)表格中所列的性状遗传属于显性现象表现形式中的      ,抗病与感病    (填“是”或“不是”)同一性状。
(2)若通过观察花粉的形状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选择亲本①与     (填序号)杂交。
(3)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Ⅰ.选择       (填序号)为亲本杂交,得F1。
Ⅱ.取     放在载玻片上,再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预期结果为               
                       。
(4)现有一批抗病植株,让其与感病植株杂交,杂交过程中     (填“需要”或“不需要”)去雄,获得F1中抗病∶感病=2∶1,则亲本抗病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     。
22.(12分)(2023·金华高一期中)如图表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2n=4)细胞分裂有关示意图。图甲表示该生物某一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乙Ⅰ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核DNA的数量变化,Ⅱ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变化;图丙表示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相对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名称为       ,其中含有   条染色单体,对应图丙的    (填字母)。
(2)图乙中DNA复制发生在    段。EF段上升的原因是              ,相当于图丙中的    。
(3)若该生物某个四分体中两条性染色体大小不同,则该生物性染色体为      (填“XY型”或“ZW型”)。
(4)该生物的细胞中可能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        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    段;图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5)该生物偶尔会出现基因型为DDd(D、d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个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1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的一条移向另一极。则基因型为D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为                       。
23.(12分)(2023·杭州高一期中)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刚毛和截毛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 亲本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一 长翅刚毛(♀)×残翅截毛(♂) 长翅刚毛(♀)∶长翅刚毛(♂)=1∶1 ♀:长翅刚毛∶残翅刚毛=3∶1
二 长翅刚毛(♂)×残翅截毛(♀) 长翅刚毛(♀)∶长翅截毛(♂)=1∶1 ♀♂:长翅刚毛∶残翅刚毛∶长翅截毛∶残翅截毛=3∶1∶3∶1
(1)刚毛和截毛这一对相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基因A/a位于     染色体上,理由是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
(2)实验一F2长翅刚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将实验一F2中长翅截毛雄果蝇与实验二F2中长翅刚毛雌果蝇随机交配,后代中残翅截毛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灰身和黑身是果蝇的另一对相对性状,灰身对黑身为完全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H/h控制。研究人员用灰身长翅与黑身残翅杂交,F1全是灰身长翅。取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杂交,产生四种表型,表型之比为22∶3∶3∶22。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出现以上表型之比可能原因是    %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4)请写出(3)中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杂交的遗传图解。
24.(12分)(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一联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促进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抑郁症与BDNF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外周血中BDNF基因的mRNA含量变化等有关。图1表示BDNF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图2表示DNA甲基化的机理。
(1)图1过程涉及的RNA除tRNA外,还有         ,①过程需要      酶,以      为原料。
(2)根据图2及所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甲基化胞嘧啶不能与鸟嘌呤配对
B.启动子部位的DNA甲基化使基因失去转录活性
C.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
D.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时需与DNA结合
(3)miRNA-195是一种miRNA,miRNA是小鼠细胞中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miRNA,该物质与相关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导致细胞中与之互补的mRNA降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i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mRNA
B.miRNA能特异性地影响基因的表达
C.不同mi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D.miRNA的产生与细胞的分化无关
(4)抑郁症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图1中②过程    (填“减弱”“不变”或“增强”),若①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BDNF的含量将    (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5)若抑郁症小鼠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一个C—G碱基对中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异常的DNA占比为    。上述过程对性状的影响若遗传给后代,    (填“属于”或“不属于”)表观遗传,理由是                       
                       。
25.(12分)(2024·金华高一月考)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2可知,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       。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该来源为生物进化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     发生改变,因此种群   (填“有”或“没有”)进化。
(2)图1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    。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     ,因此   (填“有”或“没有”)新物种诞生。
(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    ,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    作用。
综合质量检测(一)
1.C 用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代应该是杂合子,而表现为粉红花,说明金鱼草红花与白花的显隐性关系为不完全显性,A正确;金鱼草属于雌雄同株,不含性染色体,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正交与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相同,B正确;F2中红花为纯合子,粉红花为杂合子,二者杂交后代有红花也有粉红花,表型不同,C错误;F1杂合子自交产生F2,性状分离比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2∶1,D正确。
2.C 两亲本豌豆杂交得到F1,其中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二者杂交产生的子代中的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3YyRR和2/3YyRr,采用逐对分析法:①Yy自交,后代为:1YY、2Yy、1yy,则黄色∶绿色=3∶1,②2/3Rr自交,后代为2/3(1RR、2Rr、1rr),皱粒的概率=2/3×1/4=1/6,圆粒=1-1/6=5/6,则圆∶皱=5∶1,因此,黄色圆粒(3×5)∶绿色圆粒(1×5)∶黄色皱粒(3×1)∶绿色皱粒(1×1)=15∶5∶3∶1,C正确。
3.B 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两者是一对非等位基因,A正确;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的种类为A、T、C、G,B错误;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酶1催化白色色素变成红色色素,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酶2催化红色色素变成紫色色素,两者共同控制植物的花色性状,C正确;由于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4.A 根据题意可知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种类有AABB、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有3种,A错误;用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物与红花杂合植株(Aabb)杂交,子代出现白花植株(aaBB、aaBb、aabb)的概率为1/4,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物测交(×aabb),得到的子代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C正确;图乙所示的紫花植株细胞基因型为AaBb,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最多有2个A基因,D正确。
5.B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3种,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其基因型,可选用纯合子红花(AAbb)植株与之杂交,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紫花),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红花),根据子代的表型推出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B正确。
6.C 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1,说明两对基因可能连锁,A错误;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3,如果连锁,表型比也是1∶3,B错误;MmNn的个体自交,F1的表型比为15∶1,15∶1是9∶3∶3∶1的变式,可以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MmNn自交产生3∶1的表型比,可能是因为两对基因连锁,产生了MN和mn的雌雄配子,D错误。
7.B 该生物2n=2,图1所示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错误;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图1母源与父源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B正确;该生物2n=2,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错误;该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D错误。
8.A Ⅰ-1、Ⅰ-2正常,Ⅱ-5患病,说明该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又由Ⅰ-4患病而Ⅱ-7正常可知,该病致病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否则Ⅱ-7不可能正常,因此先天性失明症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正确。
9.B 该先天性失明症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但在Pingelap人群中发病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在该人群中携带者人数比较多,导致人群中发病率高,B正确。
10.A 若该家系中还存在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红绿色盲,且只有Ⅰ-2个体表现为红绿色盲(用XbXb表示),Ⅰ-1为XBY,则Ⅱ-6为XBXb,Ⅱ-7为XBY,则Ⅱ-6和Ⅱ-7生育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红绿色盲患者的概率为1/4,A正确。
11.D 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缺失,无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可导致性反转,A合理;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突变,改变了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可导致性反转,B合理;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一对夫妇色觉、染色体数目均正常,生出性染色体为XY的色盲女儿,可知“女儿”的基因型为XaY,其中Xa来自母亲,C合理;组蛋白的乙酰化可以遗传,若Y染色体上组蛋白的乙酰化抑制了SRY基因表达,Y染色体来自父亲,会导致父亲无法正常发育产生后代,D不合理。
12.D 题干中没有信息指明搅拌时间与悬浮液(或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关系,若搅拌力度不够,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可能没有完全分离,A错误;甲组中的子代噬菌体
以细菌的物质为原料合成,所以都含有放射性,32P标记的是乙组T2噬菌体的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乙组中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B错误;乙组中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子代含放射性的噬菌体的DNA来自亲代,所以子代中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体数目是一定的,与培养时间无关,C错误;由于甲组子代噬菌体中均含有标记元素,通过放射性的结果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13.C 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总是等于嘧啶总数,A正确;最多有10对A/T,5对G/C,共30个脱氧核苷酸,B正确;若15对碱基任意排列,则共有415种,但10对A/T、5对G/C确定,所以制作出的DNA模型少于415种,C错误;制作该模型时要先考虑DNA分子各部分结构的数量关系,再考虑空间关系,D正确。
14.B 图1中,核糖体在mRNA上相对运动方向为从左往右,A错误;图1转录形成的mRNA可在细胞核中加工为成熟mRNA,C错误;图2也可能为RNA片段或转录片段,D错误。
15.C 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染色体数目有关,其中雄蜂由卵细胞发育而来,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A正确;工蜂与蜂王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由于食物不同导致工蜂没有生殖能力,而蜂王生殖能力正常,故工蜂的出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雄蜂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和ab,则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Ab和ab两种,D正确。
16.B 分析题意可知,DNA甲基转移酶能使某些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及其附近的“CpG岛”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据此推测“CpG岛”甲基化后阻止了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A正确;甲基化修饰并未引起相关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只是表达水平降低,故甲基化不会引起其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B错误;甲基化并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和配对方式,故DNA复制时,5-甲基胞嘧啶仍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DNA甲基转移酶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而蜜蜂幼虫持续食用蜂王浆会发育为蜂王,据此推测蜂王浆的作用可能是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D正确。
17.C 由题干分析可知,KRAS是原癌基因,RACK7是抑癌基因,A正确;由题干“细胞中的KRAS基因可以调控上皮细胞分裂增殖,有助于对抗细胞损伤”可知,KRAS基因不表达不利于人体健康,C错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突变,会增加癌变的概率,D正确。
18.A 图乙中②号染色体丢失了D基因,形成缺失;图丙中①号染色体多了一个C基因,形成重复;图丁中①号染色体上的“BC”基因位置发生颠倒,形成倒位;图戊中②号染色体与③号染色体间相互交换了部分片段,形成易位。
19.C 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的F1中,雌鼠为1/2XTXT、1/2XTXt,雄鼠为1/2XTY、1/2XtY,产生的雌配子有3/4XT、1/4Xt,雄配子有1/4XT、1/4Xt、1/2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3/16XTXt和1/16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雌鼠只有1/2存活,雌雄鼠个体的数量比为1∶2,A正确;因F2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12XTXT∶1/12XTXt,均为长尾,F2雄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6/12XTY(长尾)∶2/12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3/12+1/12+6/12)∶(2/12)=5∶1,B正确;F2雌鼠中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为(3×2+1)∶1=7∶1,C错误;F2雄鼠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
20.C 物种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二者有可能可以交配,但无法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迁入与迁出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由于雌雄比例相当,雌性中XgXg=32%×2=64%,则雌性个体Xg的基因频率为80%,雄性中的该基因频率与雌性中的该基因频率相等,则雄性中XgY=80%,C正确;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即E基因频率=50%,则EE的基因型频率=0.5×0.5×100%=25%,Ee=0.5×0.5×2×100%=50%,ee=25%,显性个体数量是隐性的3倍,D错误。
21.(1)完全显性 是 (2)② (3)Ⅰ.①②和③② Ⅱ.F1的花粉 滴加适量稀碘液 蓝黑色长形∶蓝黑色圆形∶红褐色长形∶红褐色圆形=1∶1∶1∶1 (4)不需要 BB∶Bb=1∶2
解析:(1)分析表格,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抗病对与感病为显性,花粉粒长形对圆形为显性,由此可知,表格中所列的性状遗传属于显性现象表现形式中的完全显性。抗病与感病为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若通过观察花粉的形状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选择亲本①AABBdd与②AAbbDD杂交,得到F1,再观察F1产生花粉的种类及比例,若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长形∶圆形=1∶1,则说明控制花粉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3)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选择①②和③②为亲本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再滴加适量稀碘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预期结果为蓝黑色长形∶蓝黑色圆形∶红褐色长形∶红褐色圆形=1∶1∶1∶1。(4)该植物雌雄异花,故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杂交过程中不需要去雄,获得F1中抗病∶感病=2∶1,则F1中bb的概率为1/3,设亲本感病植株产生b配子的概率为1,亲本抗病植株中BB占X,则Bb占1-X,Bb产生b的概率为1/2-1/2X,则1/2-1/2X=1/3,X=1/3,故亲本抗病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
22.(1)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4 c (2)BC 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d (3)ZW (4)0或2或4 CD a、b (5)DD∶d∶Dd∶D=1∶1∶2∶2
解析:(1)图甲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雌性个体,故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含有4个染色单体,对应图丙中c阶段。(2)BC段发生染色体复制,即DNA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EF段上升表示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相当于图丙细胞变化从c(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到d(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3)该生物为雌性生物,且性染色体大小不同,ZW型性染色体中雌性是异型的。(4)该二倍体雌性生物(2n=4)会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可能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或2或4对。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CD段(表示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图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5)减数分裂过程中,DDd其中两个分开进入一个配子,另一个进入另一个配子,由于细胞中有2个D基因,均可以与d组合进入同一极,因此DD∶d∶Dd∶D=1∶1∶2∶2。
23.(1)刚毛 常 长翅与残翅性状与性别无关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4 5/6 1/36 (3)不遵循 24 (4)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实验一,亲本为刚毛和截毛,F1只有刚毛,可知刚毛为显性性状;长翅与残翅正反交结果一致,性状与性别无关,可以判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2)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中长翅刚毛雌性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1∶1∶2∶2,共4种,其中杂合子占比为5/6。实验一F2中长翅截毛雄果蝇为AAXbY∶AaXbY=1∶2;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aaXbXb,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中长翅刚毛雌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1∶2,二者交配后代中残翅占比为2/3×2/3×1/4=1/9,截毛雌性占比为1/2×1/2=1/4,所以残翅截毛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36。(3)F1雌果蝇基因型为HhAa,与黑身残翅雄果蝇(hhaa)杂交,后代表型之比为22∶3∶3∶22,可知雌果蝇产生的HA、hA、Ha、ha的比例不同,且几乎只有两种,HA/h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卵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有1/2的概率产生重组型配子,最终有3/25的重组配子,则需要有6/25(24%)的卵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4)(3)中的F1雌果蝇基因型为HhAa,产生的配子为HA∶ha∶hA∶Ha=22∶22∶3∶3,黑身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hhaa,产生的配子为ha,遗传图解见答案。
24.(1)mRNA、rRNA和miRNA RNA聚合 核糖核苷酸
(2)BD (3)D (4)增强 减少 (5)1/2 不属于 DNA序列发生改变(或表观遗传发生在DNA序列外的变化)
解析:(1)图1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以及miRNA-195与BDNF基因转录出的mRNA结合,涉及的RNA除tRNA外,还有mRNA、rRNA和miRNA,①表示BDNF基因的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2)据图2分析,DNA分子中甲基化胞嘧啶仍能与鸟嘌呤配对,A错误;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启动子部位的DNA甲基化使基因失去转录活性,B正确;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C错误;DNA甲基转移酶作用对象是碱基,发挥作用时需与DNA结合,D正确。(3)mi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靶mRNA,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该物质与相关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导致细胞中与之互补的mRNA降解。”可知,miRNA能特异性地影响基因的表达中的翻译过程,B正确;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miRNA,不同mi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mi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miRN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与细胞的分化有关,D错误。(4)miRNA-195转录会引起BDNF基因表达受阻,导致抑郁,抑郁症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图1中②过程增强,若①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BDNF的含量将减少。(5)抑郁症小鼠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一个C—G碱基对中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一半正常,一半异常,子代DNA分子中异常的DNA占比为1/2。对性状的影响若遗传给后代,不属于表观遗传,因为表观遗传发生在DNA序列外的变化。
25.(1)不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有 (2)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没有 (3)1 选择
解析:(1)从图2可知,基因型AA表现为黑色,基因型aa表现为灰色,而基因型Aa表现为浅黑色,故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不完全显性。基因突变能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A基因的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型为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种群有进化。(2)据图1分析,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没有新物种诞生。(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黑色个体较多,与环境相适宜),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
7 / 8(共74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
均不得分)
1. (2024·江山一中高一月考)金鱼草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
制。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表型均为粉红花,F1自
交产生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植物花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
B. 亲本正交与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相同
C. F2中红花与粉红花杂交的后代表型相同
D. F2中粉红花自交产生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用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代应该是杂合
子,而表现为粉红花,说明金鱼草红花与白花的显隐性关系为不完
全显性,A正确;金鱼草属于雌雄同株,不含性染色体,等位基因
A、a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正交与反交得到的F1基因型相同,B正
确;F2中红花为纯合子,粉红花为杂合子,二者杂交后代有红花也
有粉红花,表型不同,C错误;F1杂合子自交产生F2,性状分离比
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2∶1,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 (2024·宁波高一期末)豌豆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子粒黄
色(Y)和圆粒(R)均为显性性状,某实验小组用两亲本豌豆杂
交得到F1,结果如图所示。如果让F1中所有黄色圆粒豌豆自交,从
理论上讲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 3∶1∶3∶1 B. 24∶8∶3∶1
C. 15∶5∶3∶1 D. 9∶3∶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两亲本豌豆杂交得到F1,其中圆粒∶皱粒=3∶1,黄
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二者杂交产
生的子代中的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3YyRR和2/3YyRr,采用
逐对分析法:①Yy自交,后代为:1YY、2Yy、1yy,则黄色∶绿
色=3∶1,②2/3Rr自交,后代为2/3(1RR、2Rr、1rr),皱粒的
概率=2/3×1/4=1/6,圆粒=1-1/6=5/6,则圆∶皱=5∶1,因
此,黄色圆粒(3×5)∶绿色圆粒(1×5)∶黄色皱粒(3×1)∶
绿色皱粒(1×1)=15∶5∶3∶1,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24·台州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5小题。
  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
定,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甲所示。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
酶2的合成。基因A和a、B和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如图乙所示。
3. 下列关于基因A和基因B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A和B是一对非等位基因
B. 基因A和B的本质区别是基因内部碱基的种类不同
C. 基因A和B共同控制植物的花色性状
D. 基因A和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两者是
一对非等位基因,A正确;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对的排列
顺序不同,碱基的种类为A、T、C、G,B错误;基因A控制酶1的
合成,酶1催化白色色素变成红色色素,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酶
2催化红色色素变成紫色色素,两者共同控制植物的花色性状,C
正确;由于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
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 下列关于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错误的是(  )
A. 据图甲可知,紫花杂合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B. 用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物与红花杂合植株杂交,子代出现白花
植株的概率为1/4
C. 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植物测交,得到的子代基因型种类有2种
D. 图乙所示的紫花植株细胞内最多含有2个A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种类有AABB、
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有3种,A错误;用基因型为
AaBb的紫花植物与红花杂合植株(Aabb)杂交,子代出现白花植
株(aaBB、aaBb、aabb)的概率为1/4,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
白花植物测交(×aabb),得到的子代基因型有aaBb、aabb,共2
种,C正确;图乙所示的紫花植株细胞基因型为AaBb,在进行有丝
分裂时,最多有2个A基因,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已知白花纯合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植株甲,若要
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其基因型,下列杂交亲本可行的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3种,其中纯合
子为aaBB、aabb,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其基因型,可选
用纯合子红花(AAbb)植株与之杂交,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
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紫花),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
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红花),根据子代的表型推出
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 (2023·绍兴高一诊断)某单子叶植物的花色由M/m和N/n两对基因
共同控制。存在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黄花,否则为白花。下列方案及
结果能证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1
B. 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3
C. MmNn个体自交,F1表型比为15∶1
D. MmNn个体自交,F1表型比为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1,说明两对基因可
能连锁,A错误;mmNn与Mmnn杂交,F1表型比为1∶3,如果连
锁,表型比也是1∶3,B错误;MmNn的个体自交,F1的表型比为
15∶1,15∶1是9∶3∶3∶1的变式,可以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
合定律,C正确;MmNn自交产生3∶1的表型比,可能是因为两对
基因连锁,产生了MN和mn的雌雄配子,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 (2024·绍兴高一月考)图1、图2是某生物(2n=2)细胞分裂过
程中染色体分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示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
B. 图1母源与父源染色体上可能有等位基因
C. 图2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该生物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中不会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该生物2n=2,图1所示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处于有丝
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错误;等位基因是位于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图1母源与父源染色
体上有等位基因,B正确;该生物2n=2,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没有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错误;该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24·象山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小题。
  据记载,在1780—1790年间,一次飓风袭击了东卡罗群岛,造成
岛上的Pingelap人大量伤亡,仅留下9个男人和数目不详的女人,直到
1970年才增加到1 500人。某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先天性失明症,在
Pingelap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4%以上。该遗传病的某系谱图如下。
8.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先天性失明症基因是(  )
A.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B.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 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Ⅰ-1、Ⅰ-2正常,Ⅱ-5患病,说明该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
的,又由Ⅰ-4患病而Ⅱ-7正常可知,该病致病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
否则Ⅱ-7不可能正常,因此先天性失明症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
基因,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9. 该先天性失明症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但在Pingelap人群中发病
率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发生了自然选择 B. 群体中携带者比例高
C. 出现了生殖隔离 D. 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解析:  该先天性失明症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但在Pingelap
人群中发病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在该人群中携带者人数比较多,
导致人群中发病率高,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 若该家系中还存在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红绿色盲,且只有Ⅰ-
2个体表现为红绿色盲。则预计个体Ⅱ-6和Ⅱ-7生育的后代中,红绿
色盲患者的概率为(  )
A. 1/4 B. 1/8
解析:  若该家系中还存在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红绿色
盲,且只有Ⅰ-2个体表现为红绿色盲(用XbXb表示),Ⅰ-1为XBY,
则Ⅱ-6为XBXb,Ⅱ-7为XBY,则Ⅱ-6和Ⅱ-7生育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为XBXB∶XBXb∶XBY∶XbY=1∶1∶1∶1,红绿色盲患者的概率
为1/4,A正确。
C. 5/24 D. 7/3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 (2024·杭州滨江区高一联考)性反转综合征是由性腺分化异常导
致的一类疾病,表现为性染色体与性腺不符、生殖器官发育异
常。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是人类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一对夫
妇色觉、染色体数目均正常,生了一个性染色体是XY且色盲的女
儿。下列对病因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缺失
B. 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突变
C. 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来自她的母亲
D. Y染色体上组蛋白的乙酰化抑制了SRY基因表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缺失,无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
可导致性反转,A合理;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突变,改变了雄性
的性别决定基因,可导致性反转,B合理;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一对夫妇色觉、染色体数目均正
常,生出性染色体为XY的色盲女儿,可知“女儿”的基因型为
XaY,其中Xa来自母亲,C合理;组蛋白的乙酰化可以遗传,若Y
染色体上组蛋白的乙酰化抑制了SRY基因表达,Y染色体来自父
亲,会导致父亲无法正常发育产生后代,D不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2024·洞头一中高一月考)下表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设计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检测结果
甲 35S标记的大肠
杆菌 未被标记的T2噬
菌体 培养一段时间后,搅
拌、离心,检测子代
T2噬菌体的放射性
乙 未被标记的大
肠杆菌 32P标记的T2噬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通过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所有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 甲乙两组的子代中均仅有部分T2噬菌体出现放射性
C. 乙组含放射性的子代T2噬菌体个数与培养时间成正比
D. 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题干中没有信息指明搅拌时间与悬浮液(或沉淀物)
中放射性的关系,若搅拌力度不够,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
菌可能没有完全分离,A错误;甲组中的子代噬菌体以细菌的物
质为原料合成,所以都含有放射性,32P标记的是乙组T2噬菌体的
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乙组中
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B错误;乙组中32P标记的
是T2噬菌体,子代含放射性的噬菌体的DNA来自亲代,所以子代
中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体数目是一定的,与培养时间无关,C
错误;由于甲组子代噬菌体中均含有标记元素,通过放射性的结
果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3. (2024·安吉一中高一调研)某生物兴趣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利用下
表中的相关材料搭建DNA分子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材料 种类 脱氧 核糖 磷酸 代表氢键和化
学键的小棒 碱基
A T C G
数量
(个) 60 30 足量 15 10 5 15
A. 该模型嘌呤总数和嘧啶总数相等
B. 该模型最多含有30个脱氧核苷酸
C. 制作出的DNA模型最多能有415种碱基排列方式
D. 制作该模型时要先考虑DNA分子各部分结构的数量关系,再考虑
空间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总是等于嘧啶总数,A正
确;最多有10对A/T,5对G/C,共30个脱氧核苷酸,B正确;若15
对碱基任意排列,则共有415种,但10对A/T、5对G/C确定,所以
制作出的DNA模型少于415种,C错误;制作该模型时要先考虑
DNA分子各部分结构的数量关系,再考虑空间关系,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4. 如图1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图2为一段核苷酸序列,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核糖体在m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从右往左
B. 图2中的3为胞嘧啶,4为鸟嘌呤,两者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C. 图1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在细胞质中加工为成熟的mRNA才能翻

D. 图2一定是DNA片段,在DNA酶的作用下最多可以产生4种脱氧核
苷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图1中,核糖体在mRNA上相对运动方向为从左往右,
A错误;图1转录形成的mRNA可在细胞核中加工为成熟mRNA,
C错误;图2也可能为RNA片段或转录片段,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24·桐乡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16小题。
材料一 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的幼虫若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发
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工蜂都是丧失繁殖能力的雌蜂。未受精
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材料二 蜜蜂体内DNMT3基因表达DNA甲基转移酶,该酶能使某些
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及其附近的“CpG岛”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表
达。但胞嘧啶甲基化不影响DNA的复制过程。研究发现,蜂王的基因
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
15. 下列关于蜂群中蜂王、工蜂和雄蜂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数目决定
B. 工蜂的出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 雄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D. 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则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
Ab和ab两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染色体数目有关,其中雄蜂由
卵细胞发育而来,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A正确;工蜂与蜂王
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由于食物不同导致工蜂没有生殖能
力,而蜂王生殖能力正常,故工蜂的出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
的结果,B正确;雄蜂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内不存在同源
染色体,C错误;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
Ab和ab,则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Ab和ab两种,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6. 据材料可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pG岛”甲基化后阻止了RNA聚合酶的识别与结合
B. DNA的甲基化修饰将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 DNA复制时,5-甲基胞嘧啶仍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D. 推测蜂王浆的作用可能是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DNA甲基转移酶能使某些基因上游转
录调控区及其附近的“CpG岛”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包括
转录和翻译),据此推测“CpG岛”甲基化后阻止了RNA聚合酶
识别与结合,A正确;甲基化修饰并未引起相关基因的碱基对排
列顺序发生改变,只是表达水平降低,故甲基化不会引起其表达
的蛋白质结构改变,B错误;甲基化并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和
配对方式,故DNA复制时,5-甲基胞嘧啶仍能进行碱基互补配
对,C正确;DNA甲基转移酶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而蜜蜂幼
虫持续食用蜂王浆会发育为蜂王,据此推测蜂王浆的作用可能是
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 (2024·常山一中高一校考)癌症已成当下对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
威胁之一。已知细胞中的KRAS基因可以调控上皮细胞分裂增
殖,有助于对抗细胞损伤。染色质中的增强子失控会过度强化附
近KRAS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甚至癌变。同时发现,
出现在该区域的RACK7蛋白可适当限制KRAS基因的活性,使基
因表达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抑制癌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RACK7基因是细胞中的抑癌基因
B. 提高KRAS基因的活性,会增大细胞癌变的概率
C. KRAS基因不表达,上皮细胞癌变率会大大降低,有利于人体健康
D. 在上皮细胞中,RACK7和KRAS同时突变很可能会提高癌变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由题干分析可知,KRAS是原癌基因,RACK7是抑癌基
因,A正确;由题干“细胞中的KRAS基因可以调控上皮细胞分裂
增殖,有助于对抗细胞损伤”可知,KRAS基因不表达不利于人
体健康,C错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同时突变,会增加癌变的
概率,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8. 若图甲中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另一对同源染色
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表示着丝粒,则图乙~图戊中染
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  )
A.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B.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C. 重复、缺失、倒位、易位
D. 重复、缺失、易位、倒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图乙中②号染色体丢失了D基因,形成缺失;图丙中①
号染色体多了一个C基因,形成重复;图丁中①号染色体上的
“BC”基因位置发生颠倒,形成倒位;图戊中②号染色体与③号
染色体间相互交换了部分片段,形成易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9. 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染色体
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
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
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F2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1∶2
B. F2中,长尾∶短尾的数量比为5∶1
C. F2的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D. F2的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
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的F1中,雌鼠为1/2XTXT、1/2XTXt,
雄鼠为1/2XTY、1/2XtY,产生的雌配子有3/4XT、1/4Xt,雄配子
有1/4XT、1/4Xt、1/2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
致死,导致有3/16XTXt和1/16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雌鼠只有
1/2存活,雌雄鼠个体的数量比为1∶2,A正确;因F2中雌鼠的基
因型及比例为3/12XTXT∶1/12XTXt,均为长尾,F2雄鼠的基因型
及比例为6/12XTY(长尾)∶2/12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
比为(3/12+1/12+6/12)∶(2/12)=5∶1,B正确;F2雌鼠中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为(3×2+1)∶1=7∶1,C错
误;F2雄鼠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 (2024·金华高一统考)已知物种乙和丙均由甲演化而来,形成过
程如图所示(乙和丙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图中A、B、C分
别表示不同的3个地区。E/e位于常染色体上,G/g位于X染色体
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种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
B. 迁入与迁出一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则雄性中XgY可能占80%
D. 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物种乙和丙存在生殖隔离,二者有可能可以交配,但
无法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迁入与迁出不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
生定向改变,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
误;若种群丙中XgXg约占32%,由于雌雄比例相当,雌性中XgXg
=32%×2=64%,则雌性个体Xg的基因频率为80%,雄性中的
该基因频率与雌性中的该基因频率相等,则雄性中XgY=80%,C
正确;若种群乙中E和e的基因频率相等,即E基因频率=50%,
则EE的基因型频率=0.5×0.5×100%=25%,Ee=
0.5×0.5×2×100%=50%,ee=25%,显性个体数量是隐性的3
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12分)(2024·浙江精诚联盟高一月考)某雌雄异花同株植物,
其相对性状、基因及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现有
四种纯合子个体,基因型分别为:①AABBdd②AAbbDD③
aabbdd④AAbbdd。请回答下列问题:
相对性状 控制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
非糯性(显性)与糯性(隐性) A、a Ⅱ号
抗病(显性)与感病(隐性) B、b Ⅱ号
花粉粒长形(显性)与圆形 (隐性) D、d Ⅲ号
(注:非糯性花粉粒遇稀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粒遇稀碘液变
红褐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表格中所列的性状遗传属于显性现象表现形式中的
,抗病与感病 (填“是”或“不是”)
同一性状。

全显性 
是 
解析: 分析表格,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抗病对与感病为
显性,花粉粒长形对圆形为显性,由此可知,表格中所列的性
状遗传属于显性现象表现形式中的完全显性。抗病与感病为同
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若通过观察花粉的形状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选择亲本
①与 (填序号)杂交。
② 
解析:若通过观察花粉的形状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选择亲本①AABBdd与②AAbbDD杂交,得到F1,再观察F1产生花粉的种类及比例,若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长形∶圆形=1∶1,则说明控制花粉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Ⅰ.选择 (填序号)为亲本杂交,得F1。
Ⅱ.取 放在载玻片上,再 ,放在显微
镜下观察,预期结果为

①②和③② 
F1的花粉 
滴加适量稀碘液 
蓝黑色长形∶蓝黑色圆形∶红褐色长形∶红
褐色圆形=1∶1∶1∶1 
(3)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完成下列实验
方案:
解析: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选择①②和③
②为亲本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再滴加适量稀碘液,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预期结果为蓝黑色长形∶蓝黑色圆形∶红褐色长
形∶红褐色圆形=1∶1∶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现有一批抗病植株,让其与感病植株杂交,杂交过程中
(填“需要”或“不需要”)去雄,获得F1中抗病∶感病
=2∶1,则亲本抗病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 。
不需
要 
BB∶Bb=1∶2 
解析:该植物雌雄异花,故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杂交过程中不需要去雄,获得F1中抗病∶感病=2∶1,则F1中bb的概率为1/3,设亲本感病植株产生b配子的概率为1,亲本抗病植株中BB占X,则Bb占1-X,Bb产生b的概率为1/2-1/2X,则1/2-1/2X=1/3,X=1/3,故亲本抗病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2. (12分)(2023·金华高一期中)如图表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
(2n=4)细胞分裂有关示意图。图甲表示该生物某一分裂时期
的细胞;图乙Ⅰ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核DNA的数量
变化,Ⅱ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变化;图丙表
示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相对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图甲细胞名称为 ,其中含
有 条染色单体,对应图丙的 (填字母)。
解析: 图甲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雌性个
体,故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含有4个染色单
体,对应图丙中c阶段。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4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图乙中DNA复制发生在 段。EF段上升的原因是
,相当于图丙中
的 。
解析: BC段发生染色体复制,即DNA复制及有关蛋白
质合成,EF段上升表示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
离,相当于图丙细胞变化从c(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
期、中期)到d(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BC 

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若该生物某个四分体中两条性染色体大小不同,则该生物性
染色体为 (填“XY型”或“ZW型”)。
解析: 该生物为雌性生物,且性染色体大小不同,
ZW型性染色体中雌性是异型的。
ZW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该生物的细胞中可能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
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
乙 段;图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解析: 该二倍体雌性生物(2n=4)会进行减数分裂
或有丝分裂,可能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或2或4对。非
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CD段(表示从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图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的是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b(表示减数第一次
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
0或2或4 
CD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该生物偶尔会出现基因型为DDd(D、d位于1号染色体上)
的个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1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
胞一极,剩下的一条移向另一极。则基因型为DDd的个体产
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为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DDd其中两个分开进入一个
配子,另一个进入另一个配子,由于细胞中有2个D基因,
均可以与d组合进入同一极,因此DD∶d∶Dd∶D=
1∶1∶2∶2。
DD∶d∶Dd∶D=
1∶1∶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3. (12分)(2023·杭州高一期中)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刚毛和截毛
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某生物兴趣
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 亲本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一 长翅刚毛(♀)
×残翅截毛
(♂) 长翅刚毛(♀)∶长
翅刚毛(♂)=
1∶1 ♀:长翅刚毛∶残翅
刚毛=3∶1
二 长翅刚毛(♂)
×残翅截毛
(♀) 长翅刚毛(♀)∶长
翅截毛(♂)=
1∶1 ♀♂:长翅刚毛∶残
翅刚毛∶长翅截毛∶
残翅截毛=
3∶1∶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刚毛和截毛这一对相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基因
A/a位于 染色体上,理由是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解析: 根据实验一,亲本为刚毛和截毛,F1只有刚
毛,可知刚毛为显性性状;长翅与残翅正反交结果一致,性
状与性别无关,可以判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
因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刚毛 
常 
长翅与残翅性状与性别
无关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
顺序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实验一F2长翅刚毛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杂合
子所占比例为 。将实验一F2中长翅截毛雄果蝇与实
验二F2中长翅刚毛雌果蝇随机交配,后代中残翅截毛雌性个
体所占的比例为 。
4 
5/6 
1/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中长翅刚毛雌性的基因
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
1∶1∶2∶2,共4种,其中杂合子占比为5/6。实验一F2中长
翅截毛雄果蝇为AAXbY∶AaXbY=1∶2;实验二中,亲本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aaXbXb,F1的基因型为
AaXBXb、AaXbY,F2中长翅刚毛雌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
AAXBXb∶AaXBXb=1∶2,二者交配后代中残翅占比为
2/3×2/3×1/4=1/9,截毛雌性占比为1/2×1/2=1/4,所以残
翅截毛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灰身和黑身是果蝇的另一对相对性状,灰身对黑身为完全显
性,分别由等位基因H/h控制。研究人员用灰身长翅与黑身
残翅杂交,F1全是灰身长翅。取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
杂交,产生四种表型,表型之比为22∶3∶3∶22。这两对相
对性状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
的自由组合定律。出现以上表型之比可能原因是 %卵
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不遵循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3)F1雌果蝇基因型为HhAa,与黑身残翅雄果
蝇(hhaa)杂交,后代表型之比为22∶3∶3∶22,可知
雌果蝇产生的HA、hA、Ha、ha的比例不同,且几乎只
有两种,HA/h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卵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有1/2的概率产生重组型配
子,最终有3/25的重组配子,则需要有6/25(24%)的
卵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请写出(3)中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杂交的遗传图
解。
答案: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3)中的F1雌果蝇基因型为HhAa,产生的配
子为HA∶ha∶hA∶Ha=22∶22∶3∶3,黑身残翅雄果蝇的
基因型为hhaa,产生的配子为ha,遗传图解见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4. (12分)(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一联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促进神经可塑性和认知
功能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抑郁症与BDNF基因甲基化水平及
外周血中BDNF基因的mRNA含量变化等有关。图1表示BDNF基
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图2表示DNA甲基化的机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图1过程涉及的RNA除tRNA外,还有
,①过程需要 酶,以
为原料。
解析: 图1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以及miRNA-195与
BDNF基因转录出的mRNA结合,涉及的RNA除tRNA
外,还有mRNA、rRNA和miRNA,①表示BDNF基因的
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以核糖核苷
酸为原料。
mRNA、rRNA和
miRNA 
RNA聚合 
核糖核苷
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根据图2及所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甲基化胞嘧啶不能与鸟嘌呤配对
B. 启动子部位的DNA甲基化使基因失去转录活性
C. 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
D. DN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时需与DNA结合
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据图2分析,DNA分子中甲基化胞嘧啶仍能与
鸟嘌呤配对,A错误;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
点,启动子部位的DNA甲基化使基因失去转录活性,B正
确;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影
响的是基因的转录,C错误;DNA甲基转移酶作用对象是碱
基,发挥作用时需与DNA结合,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miRNA-195是一种miRNA,miRNA是小鼠细胞中具有调控
功能的非编码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
miRNA,该物质与相关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导致细
胞中与之互补的mRNA降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i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mRNA
B. miRNA能特异性地影响基因的表达
C. 不同mi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D. miRNA的产生与细胞的分化无关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mi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靶mRNA,A正
确;根据题干信息“该物质与相关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可导致细胞中与之互补的mRNA降解。”可知,miRNA能
特异性地影响基因的表达中的翻译过程,B正确;在个体发
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miRNA,不同miRNA的碱基排列
顺序不同,C错误;mi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
的miRN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与细胞的分化有
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抑郁症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图1中②过程 (填
“减弱”“不变”或“增强”),若①过程反应强度不变,
则BDNF的含量将 (填“减少”“不变”或“增
加”)。
解析: miRNA-195转录会引起BDNF基因表达受阻,
导致抑郁,抑郁症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图1中②过程增
强,若①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BDNF的含量将减少。
增强 
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若抑郁症小鼠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一个C—G碱基对中胞
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则该DNA
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异常的
DNA占比为 。上述过程对性状的影响若遗传给后
代, (填“属于”或“不属于”)表观遗传,理
由是

1/2 
不属于 
DNA序列发生改变(或表观遗传发生在DNA序列外
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抑郁症小鼠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一个C—G
碱基对中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
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一半正常,
一半异常,子代DNA分子中异常的DNA占比为1/2。对性状
的影响若遗传给后代,不属于表观遗传,因为表观遗传发生
在DNA序列外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 (12分)(2024·金华高一月考)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
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
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
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从图2可知,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是 。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
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该来源为生物进
化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
的 发生改变,因此种群 (填“有”或
“没有”)进化。
不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从图2可知,基因型AA表现为黑色,基因型aa
表现为灰色,而基因型Aa表现为浅黑色,故控制甲虫体色
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不完全显性。基因突变能形
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A基因的基因突
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型为A'A个体的
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种群
有进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图1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
进行 。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
在 ,因此 (填“有”或“没
有”)新物种诞生。
解析: 据图1分析,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
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
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没有新物种诞生。
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没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
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 ,该环
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 作用。
解析: 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
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
(黑色个体较多,与环境相适宜),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
到了选择作用。
1 
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